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二战风云人物 >

第68章

二战风云人物-第68章

小说: 二战风云人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西斯轴心国无条件投降为止。此次会议还决定举行三国首脑会议。
  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莫洛托夫陪同斯大林参加德黑兰会议,同英美两国首脑丘吉尔及罗斯福会晤。会议最后确定美英军队应于1944年5月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同时还就战后对德国的安排等问题交换意见。美、英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初,德日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即将到来,英美与苏联在欧洲地区的矛盾日趋尖锐。与此同时,日本法西斯仍在顽抗,英美希望苏联尽早对日本宣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莫洛托夫及驻美大使葛罗米柯陪同斯大林出席这次会议。雅尔塔会议讨论了苏联对日本作战的可能与前提条件,通过了关于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严惩战犯及战后德国民主化等决议。决议规定德国投降后将由盟国军队分区占领,在柏林设立由盟国最高司令部代表组成的管制委员会。会议还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这一新的国际组织。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占柏林。5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为了加快结束对日战争和巩固对德战争的胜利,苏美英三国首脑于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肃清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消灭德国垄断组织,惩治战犯,四国共同占领和四国共管柏林,要求赔偿,确定波兰西部边境等决定。莫洛托夫出席了这次会议。7月26日,苏美英三国发表《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政府没有正式答复,仍表示要作战到底。8月8日下午,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通知日本大使:“希特勒德国被击溃和投降后,日本是惟一仍坚持继续战争的大国”,因此,“日本政府要求苏联调停远东战争的建议,便失去了基础”,从8月9日起,“苏联将认为自己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苏联对日作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表彰莫洛托夫在战争期间的工作,苏联政府在11月授予他第3枚列宁勋章。1950年3月,莫洛托夫60岁生日时,苏联政府授予他第4枚列宁勋章。
  战后,莫洛托夫历任苏共中央委员和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兼外交部长、监察部长等职。1957年6月,莫洛托夫因被指控组织“反党集团”而被撤职。1962年,莫洛托夫退休。
  1986年11月8日,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病逝。
  (褚银)
第七部分墨索里尼(1)
  贝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1883—1945),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意大利法西斯党魁,意大利法西斯政府首相,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
  1883年7月29日,墨索里尼出生于意大利弗利省的普雷达皮奥。父亲亚历山德罗是个激进的贫苦铁匠,早期的社会党党员,其思想是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混合物,为人能言善辩。母亲是小学教师。他的父亲给他起名为贝尼托,是为了表示对墨西哥民族英雄贝尼托·胡亚雷斯的敬佩之情。
  墨索里尼7岁开始进寄宿学校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取福利姆波波里的师范学校。他对父亲的能言善辩继承无遗。在校期间,墨索里尼轻易不笑,安于独处。喜爱读书,但个性桀傲不驯,报复心强,藐视教师。墨索里尼曾对母亲说:“将来我要让世界发抖。”
  1901年,墨索里尼获 帽弦抵な橹螅诠隙锎逍⊙У贝谓淌ΑK⒉皇歉龊媒淌?,酗酒嗜赌,打架斗殴,还与女人姘居,代课期满后即告失业。1902年6月,墨索里尼来到瑞士谋生,先后当过建筑工人、屠宰工人和送货人。
  早在师范学校期间,墨索里尼就自称为社会主义者,并加入了社会党。在瑞士,历来对政治和宣传鼓动工作感兴趣而又富有演讲才能的墨索里尼经常为社会党的报纸写文章,在群众中发表煽动性和谴责性的演讲,宣传社会主义。他读了不少马克思、黑格尔、马基雅维里、拉萨尔、尼采、巴勒多等人的著作,尤其受马克思和尼采的影响甚深。据称,从尼采那里,他学会了痛恨群众;从马克思那里,他又学会了爱护群众。据说他的衣袋里常装有马克思像章。由于宣传社会主义,多次遭到当局拘捕乃至驱逐出境。
  1904年,墨索里尼回到意大利。这时,他已经以强硬的革命派面目而在社会党中闻名。他于年底加入意军,1906年9月退役后仍操教书旧业。1909年,他移居奥地利,担任社会党报刊的编辑。此间他做了不少文章,还著有《大主教的情妇》和《约翰斯传记》。1910年10月,墨索里尼到米兰参加社会党年会,这是他第一次在全国性的会议上露面。
  此时的墨索里尼仍被称为社会主义者,反对党内走议会道路的倾向,反对穷兵黩武的侵略战争。1911年意大利为了夺取利比亚,发动了意土战争。墨索里尼因发动反战运动而被捕入狱,判处五个半月的徒刑。在狱中,他读了不少书,还写了一本自传。刑满出狱后,墨索里尼已经成为当地的知名人士了。
  1912年7月,社会党在勒佐举行大会。在会上,墨索里尼的革命派取得了优势,他也进入了领导阶层。四个月后,墨索里尼被委任为党报《前进报》主编,使该报的发行量在三个月内猛增三倍。虽然他在报上猛烈抨击议会,但墨索里尼本人在1914年初被选为米兰地方议会议员。墨索里尼在思想上开始与党发生了分裂。10月,他发表《从绝对中立转向积极、有效的中立》一文主张参战,受到社会党的指责,被迫辞去主编一职,随后被开除党籍。
  墨索里尼因其主张得到主张参战的工商富豪和政府的支持而于11月15日在米兰办起《意大利人民报》,宣传参战。这张报纸是墨索里尼的发家之宝,后来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它一创刊,就引用了两句格言,一句是布朗基的“谁有铁,谁就有面包”;一句是拿破仑的“革命是一种理想,需要刀枪维持”。墨索里尼实际上已抛弃了社会主义,而对尼采的理论推崇备至。1915年5月,意大利终于参战,墨索里尼也于9月穿上军装,投入对奥作战。墨索里尼在战场上被提升为下士,1917年2月负伤后退役,再次担任《意大利人民报》主编。
  尽管1917年意军在战场上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美国参战以后,墨索里尼敏锐地感到胜利在握,遂开始考虑战后如何夺取政权的问题。他从战争中认识到要夺取政权,没有政党是不能成功的,没有武装力量也是不行的。他相信战时穿上军装的大批意大利人就是他将要倚借的一支重要力量。于是,墨索里尼就在他的报纸上以引人注目的极端主义笔法、狂热的情调歌颂战争和一切现役与退役军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俨然成了退伍军人的领袖。他已成为老练的政治家。1919年3月23日,墨索里尼发起一场“法西斯主义运动”,在圣塞普尔克罗广场的一座大厅里,召开了有五十多人参加的会议,建立了“战斗法西斯”组织,但它颇为诱人的纲领直到6月才提出来。
第七部分墨索里尼(2)
墨索里尼向部队训话    
  战后初期,意大利掀起了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高潮,人民斗争彼伏此起,同时,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也高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战斗法西斯”适应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1919年5月,法西斯分子袭击了社会党《前进报》编辑部,他们还到处袭击罢工工人。墨索里尼还支持了加布里埃·邓南遮袭占阜姆的进军。但在年底的大选中,法西斯党遭到失败。
  选举表明,左倾情绪仍占上风。为了改变困境,墨索里尼提出反对资产阶级的口号以争取工人;为安慰资本家,他又提出反对社会主义的口号。他决定与自由党、国家主义党一道竞选,在1921年充满暴力和威胁的议会选举中,法西斯党取得了35个议席,墨索里尼也成为议员。
  1921年11月,法西斯主义运动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罗马召开。墨索里尼将法西斯主义运动改名为国家法西斯党,并极富煽动性地宣称,只有在他的领导下,法西斯运动才能成功。于是法西斯力量统一起来了。
  但是,墨索里尼还在等待合适的时机。1922年10月,他制定了夺权计划,命令他的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的人流从不同方向疯狂地涌向罗马,资产阶级政府吓破了胆,乖乖地交出了政权。29日,国王指派39岁的墨索里尼为意大利第27任首相,墨索里尼乘火车来到罗马,觐见国王,迅速组成多党联合政府,而由他本人执掌大权。
  墨索里尼首先制服了议会,迫使上下两院同意授予他全权。1923年2月,他又在内阁中成立了与党的执委会不相上下的法西斯大议会,其任务是讨论总的方针政策,其目的是与内阁抗衡,成员由他指定 T?924年选举中,他又杀害了反对党领袖贾科莫·马太奥蒂,获得了议会中2/3的多数。于是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建立起来了。
  意大利资产阶级抛弃了较为民主的统治方法,代之以法西斯独裁专政。在他当政的头几年里,墨索里尼残酷镇压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夺他们的民主权利,在经济上鼓励资本私有化发展、以牺牲劳动者和小资产者的利益来保证垄断资本的利益。在1922年到1925年,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为4%,其中工业产量增长了55%。
第七部分墨索里尼(3)
墨索里尼与希特勒会晤    
  墨索里尼与古往今来的著名人物一样,有他自己的特性。他对艺术和社交不感兴趣,不尚奢侈,生活节俭,不贪钱财;他喜爱女人,尽管他生活中的女人大多并不出色;他工作有条不紊,具有领导才能而迷恋权势;生性多疑但头脑不失精明;他知识广博,懂得德语、英语、法语,长于演说,尊重知识和有知识的人。
  然而,他崇尚暴力,认为只有战争才能解决问题。他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鼓吹意志至上。他的思想融合成一个反动体系——法西斯主义。他创建了法西斯党,给世界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和灾难。墨索里尼认为从政只需“百分之九十七的宣传,百分之三的实际成效”,难的是如何恰当使用“胡萝卜和大棒”。他还对人说,“谁停止不前,谁就会湮没无闻”。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也无可避免地降临到意大利头上,墨索里尼也无力回天。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各种矛盾,更进一步把意大利推上了战争轨道。1933年,纳粹在德国取得了政权。从20年代起,墨索里尼就对纳粹分子提供了不少援助,但是,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之间也存在着矛盾,1934年6月举行的威尼斯会议并未消除分歧。7月,墨索里尼因他所支持的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被暗杀,把军队调到了意奥边境,重新宣布要保卫奥地利的独立。
第七部分墨索里尼(4)
墨索里尼签署慕尼黑协定    
  当1935年希特勒还在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重整军备的时候,墨索里尼已经做好了入侵阿比西尼亚(即今埃塞俄比亚)的准备。30万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