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

第23章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第23章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恢复原形,断言尸毘王将会达到正等觉。第5品讲述各种人物由于前生的 

恶业如不肯施舍、或得罪善人等,而转生为饿鬼。第6品讲述各种人物或动 

物由于前生的善业而再升天国。第7品讲述释迦族成员获得阿罗汉果位。第 

8品讲述一些妇女获得阿罗汉果位。第9品讲述一些品行高尚的人获得阿罗 

汉果位。第10品讲述一些人犯过恶业,受过恶报,后又通过善业获得阿罗汉 

果位。《百譬喻经》有藏译本,也有大体相当的汉译本即吴支谦所译的《撰 

集百缘经》。 

      《天譬喻经》也是一部较古老的譬喻经。全书有32则故事。其中以第 

26至29则关于阿育王的一组譬喻和《虎耳譬喻》故事最为著名。《虎耳譬 

喻》讲述佛陀在舍卫城时,一次阿难乞食回来,感到口渴,向一位旃陀罗(低 

级种姓)少女讨水喝。少女说:“我是旃陀罗女子。”阿难回答说:“我没 

有问你的种姓,只求你给点水喝。”少女给阿难水喝,并且爱上了他。事后, 

她对母亲说,若不与阿难结为夫妻,定会死去。少女的母亲是位有法力的巫 

婆。她用法力把阿难召来,要他与自己的女儿结合。在这紧急关头,阿难向 

佛陀祈求。佛陀用反咒语把阿难召回寺院。此后,少女仍不死心,天天尾随 

阿难。阿难再次求助佛陀。最后,在佛陀的教诲下,少女皈依佛门,削发为 

尼。然而,城里居民由此惶惑不安,波斯匿王向佛陀提出异议。于是佛陀当 

着许多婆罗门、刹帝利和城市居民的面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前生故事:从前有 

个旃陀罗部落首领,想为儿子虎耳娶一个婆罗门的女儿,遭到那个婆罗门的 

拒绝。于是,他向那个婆罗门指出,种姓之间并不存在各种动植物之间那样 

的自然差别,而且依据轮回转生的原则也不应该存在什么种姓,因为每个人 

都是按自己的业再生的。那个婆罗门终于被他说服,同意了这门亲事。佛陀 

说:这个前生故事中的婆罗门女儿就是现在这个旃陀罗少女,而虎耳是阿难。 

旃陀罗首领就是他本人。这个故事由佛陀显身说法,具有明显的批判婆罗门 

教种姓制度的积极意义。阿育王的一组譬喻《献尘譬喻》、《毗多输譬喻》、 

 《鸠那罗譬喻》和《阿育王譬喻》则比较完整的提供了阿育王的生平传说。 

      《本生蔓》是一部用古梵语“大诗”文体撰写的譬喻经,作者圣勇。全 

书共有34则佛本生故事,主题是宣传“波罗蜜”——即通过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途径达到佛性。例如,第1则《母虎本生》讲述佛 

陀前生曾是一个虔诚的修行者,住在森林里。一天,他看见山下一头饥饿的 

母虎企图吞食自己的乳虎,便纵身跳下悬崖供母虎充饥,以拯求乳虎。再如 

第6则《兔子本生》讲述佛陀生前曾转生为一只兔子,自愿投身火中,以自 

己的身躯布施一个婆罗门。其实这个婆罗门就是帝释天的化身,前来考验兔 

子的戒行。帝释天为了向全世界表彰兔子的功德,把兔子的形象永远印在月 

亮上。 

      《本生蔓》中的绝大多数故事都已见于已往的佛典,圣勇的贡献在于以 

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修辞使它们成为佛典中为数不多的优美文学作品之一。 

在汉译佛经中,有一部署名为圣勇等人作的《菩萨本生鬟论》(宋绍德等译), 

但内容与梵文本《本生蔓》差异极大。 

     c。马鸣及其作品 


… Page 69…

     马鸣是印度古代成就最高的佛教文学家。一般认为他是一二世纪的人。 

汉译佛经《马鸣菩萨传》和《付法藏因缘传》中记载有马鸣的传说:他本是 

中天竺人,信仰婆罗门教,后在辩论中败于胁尊者而皈依佛教。从此,他在 

中天竺“弘通佛法,四辈敬服。”以后被北天竺月氏王索去,“广宣佛法, 

利导众生。”他讲法“高明胜达,”连马匹也“垂泪听法,无念食想”。这 

样,“以马解其音故,遂号为马鸣菩萨”。马鸣留传于世的文学作品有两部 

叙事诗《佛所行赞》和《美难陀传》以及三部戏剧残本。 

      《佛所行赞》叙述佛陀释迦牟尼从诞生直至涅槃的生平传说。据藏译本 

和北凉昙无谶的汉译本,全诗共有28品。梵文原本残存前14品,其主要内 

容是:佛陀降生为释迦族王子,从小享有荣华富贵,后来娶妻生子。他三次 

出宫游览,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心想:世人为何不摆脱生者病死的痛苦? 

他的父亲净饭王为了防止他厌世出家,安排成群美女诱惑他耽于感官享乐。 

而他深感人生无常,毫无动心。一天夜里,他目睹这些美女各种丑陋的睡相, 

毅然离开王宫,出家寻求解脱之道。此后,他在森林里访师求道,又在尼连 

禅河畔修炼严酷的苦行,都不能获得解脱之道。最后,他盘坐在一棵菩提树 

下潜心修道。摩罗派遣魔军进行骚扰,他无所畏惧,坚如磐石。他降伏摩罗 

后,继续专心禅思,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后14品(据昙无谶的汉译本) 

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佛陀在彼罗奈初转法轮,以后在各地弘扬佛法,度化弟子, 

直至进入涅槃。 

      《佛所行赞》诗句优美,具有故事情节: 

     王使诸大臣,贵族名子弟,年少胜姿颜,聪慧执礼仪。尽夜同游止,以 

取太子心。如是未几时,启王复出游。服乘骏足马,众宝具庄严。与诸贵族 

子,围绕俱出城。譬如四种华,日照悉开敷,太子耀神景,羽从悉蒙光。出 

城游园林,修路广且平。树木华果茂,心乐遂忘归。路旁见耕人,垦壤杀诸 

虫,其心生悲恻,痛踰刺贯心。又见彼农夫,勤劳形苦悴,篷发而流汗,尘 

土坌其身。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悯心。慨然兴长 

叹,降身委地坐,观察此众苦,思维出灭法。呜呼诸世间,愚痴莫能觉。安 

慰诸人众,各今随处坐。自荫阊浮树,端坐正思维。观察诸生死,起灭无常 

变。心定安不动,五欲廓云消。有常亦有观,入初无漏禅。 

     —— 《佛所行赞》出城品第五 

      《美难陀传》共有18品,叙述佛陀释迦牟尼度化异母兄弟难陀的故事。 

佛陀劝戒难陀,出家修行,以成正果,但难陀忘不了爱妻,心中充满苦恼。 

佛陀的高足弟子阿难便向难陀说明爱情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甚至天堂 

的欢乐也是暂时的。难陀终于觉悟,成为阿罗汉。 

     马鸣的3部戏剧出自中国新疆吐鲁番,均为残卷。其中一卷末尾标明金 

眼之子马鸣著《舍利弗》。这是一部九幕剧,讲述婆罗门的青年舍利弗和目 

犍连皈依佛教的故事。残存部分的内容是:舍利弗与丑角交谈,舍利弗尊佛 

陀为师,而丑角认为婆罗门不应该接受刹帝利的教诲,舍利弗驳斥道,哪怕 

低级种姓提供的药,也照样治病。目犍连见舍利弗喜形于色,问明原因后, 

与舍利弗一同皈依佛教,佛陀预言他俩会成为自己的大弟子。另两部戏剧残 

缺过甚,剧情无法判定。其中的一部是宗教寓意剧,剧中人物是抽象的概念 

 “菩提”(智慧)、“称”(名誉)、“持”(坚定)以及佛陀本人。另一 

部剧中人物有主角、妓女、王子、丑角、女仆、歹徒以及舍利弗和目犍连。 

这3部戏剧残卷具有古典梵语戏剧的大部分艺术特征:有喜剧性的丑角;有 


… Page 70…

地位的角色说梵语,女仆、丑角和其他人物说俗语,台词韵散杂糅;有“上 

场”、“退场”等舞台指示,剧终有祝福诗。这说明古典梵语戏剧早在一二 

世纪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5。耆那教文学 



     耆那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纪在印度与佛教同时兴起的宗教。创始人筏驮摩 

那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同时代人。他出生在吠舍离的一个刹帝利王族家庭,30 

岁出家修炼苦行,42岁成道。此后在摩揭陀、拘萨罗等地传教,72岁逝世。 

耆那教徒尊称他为“大雄”。 

     约在公元前四世纪末,许多耆那教徒为饥荒所迫,移居印度西南部。留 

在摩揭陀国华氏城原地的教徒为了保存经典,举行第 1次结集,编定了 12 

 “支”。他们主张穿白衣,得名“白衣派”。而移居的耆那教徒主张恪守大 

雄古训,以天为衣 (即裸体),得名“天衣派”。耆那教是与佛教同时兴起 

的旨在反对婆罗门等级制度的新宗教,它和佛教一样,都否认吠陀书有圣典 

之源的权威性,都否认印度种姓制度的宗教意义。耆那教同早期佛教一样。 

不承认神的存在。只要苦修,人人可得解脱。约在公元五六世纪,耆那教徒 

在伐腊毗举行第2次结集。 

     耆那教的经典统称“阿笈摩”(又译“阿含”)或“悉檀多”,分成6 

类。第1类是12部“支经”,第2类是12部“次支经,”第3类是10部“杂 

经”,第4类是6部“惩戒经”,第5类是4部“根本经”,第6类是两部 

百科全书式的《吉祥经》和《问答经》。这些经典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耆那教 

的教义和戒律,与佛教三藏一样,包含有传说故事和箴言诗等文学成分。其 

传世作品有 《多浪迦维》(描写一位尼姑今生与前生的爱情故事)、《婆苏 

提婆游记》(以黑天的父亲婆苏提婆游历各地为线索,大量采入民间故事)、 

 《虔信甘露颂》(咒语性质的颂诗)、《问答宝蔓》、《嘉言宝蔓》《教诲 

诗集)、《妙语宝集》等。如讽刺贪婪之心: 

     太阳变冷,月亮变热,云彩变硬, 

     大海仅仅满足于小溪流水, 

     狂风静止不动,烈焰黯然失色, 

     贪婪之火也决不会减却光辉。 

     耆那教还改造了婆罗门教的史诗、传说和故事为自己服务,在后期也写 

了一些戏剧作品和文艺理论著作,对印度梵语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Page 71…

                            五、古代中国文学 



     世界古代中期正值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在由奴隶 

社会向封建社会激剧变化的时代。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中国社会出现了学 

术上的百家争鸣与政治上的兼并统一,同时在诗歌散文方面也出现了 《诗 

经》、《楚辞》、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等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奠基之作,而成 

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1。中国春秋战国文学概述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对新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曾经这 

样热情地赞扬:“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 

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想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 

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批有理想,有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