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

第8章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第8章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 

     这故事是说,勤劳就是人们的财宝。 《蚂蚁和蝉》则讽刺了劳动人民不 

喜欢的游手好闲作风: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他乞讨。蚂蚁对蝉说:“你 

为什么不在夏天储存点粮食呢?”蝉回答说:“那时我在唱悦耳的歌曲,没 

有功夫。”蚂蚁笑着说:“如果夏天吹箫,冬天就去跳舞吧!” 

     这个故事是说,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 

     一个“笑着说”,生动地表现出蚂蚁对蝉游手好闲的生活态度的讽刺。 

     如果说,《狼和小羊》是对“狼”的专横残暴、制造种种借口坑害弱者 

的揭露,从而表现出对贵族统治压迫的憎恨,那么《鹰和屎壳郎》、《野驴 

和狼》则热情歌颂了弱者的智慧,表现出弱者战胜强者的强烈愿望。 


… Page 24…

     b。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反映出下层 

人民积生活之经验对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认识。 

      《狼和狗》讲的是:狼看见一只肥胖的狗戴着脖套,问他:“是谁把你 

拴住,喂得这么好?”狗回答说:“猎人。”狼听后说道:“但愿狼不要受 

这样的罪,因为对我来说,挨饿比戴沉重的脖套更好受。”这不禁使我们想 

到在奴隶社会中,广大的奴隶处在枷锁压迫剥削之下的惨酷现实,他们过着 

非人的生活,从事沉重的劳动。所以作者借狼的口讲出了“挨饿比戴沉重的 

脖套更好受”的深刻人生哲理。至于《农夫和蛇》的故事,则说明生活已经 

使奴隶和劳动群众认识到:“恶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不应该怜惜恶人,而 

应该将他们消灭。 

      《伊索寓言》中的一些故事则体现出唯物论的认识和朴素的辨证法思 

想。《骆驼》说人们初次见到骆驼,对这样的庞然大物感到恐惧和震惊,纷 

纷逃走。过了一些日子,人们发现骆驼性情温和,便敢于接近它了。不久以 

后,人们又认识到这种动物一点脾气也没有,就瞧不起它,给它套上辔头, 

叫孩子们牵着走。这故事是说,接近事物可以消除对事物的恐惧,认识事物 

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驮盐的驴》写有头驴驮盐过河,跌 

倒在水里,由于盐溶于水,站起后轻松了很多;后来他驮海绵过河,也想轻 

松一下,便照此办理,结果海绵吸饱了水,累得他站不起来,便淹死了。这 

则故事说明经验主义害死人的道理。类似的故事还有《两只青蛙》说明不可 

轻率从事;《蚊子和狮子》说明“强”与“弱”依据客观条件而定,可以相 

互转化等,都是人们对生活深刻认识的结晶。 

     C。反映了人们的丰富生活经验。《伊索寓言》中,大量的篇幅是人生经 

验之谈。例如 《狮子和海豚》说明应选择能共患难的人作盟友;《野山羊和 

牧人》告诫人们不可结交喜新厌旧的人;《狐狸和伐木人》说明对人要听其 

言、观其行;《狐狸和豹》告诉我们:智慧胜于外表;《乌龟和兔子》告诫 

人们不可恃才傲物;《老鼠和黄鼠狼》教人防止虚荣;《野猪和狐狸》指出, 

应该防患于未然等都是古希腊人日常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当然,《伊索寓言》的倾向并不是单一的,也有一些消极的思想,如宣 

扬剥削、压迫有理,宣扬天命和迷信、人力无法改变等,都是应该扬弃的糟 

粕。 

     (3)《伊索寓言》的艺术特色 

      《伊索寓言》用特殊的文学形式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在 

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色。 

     a。利用物性特征虚构故事说理。《伊索寓言》中常用动物或植物的拟人 

化手法虚构故事说理。说理时,充分利用物性的特点,从而使语言精炼,主 

题突出。如 《乌龟和兔子》这样写道: 

     乌龟和兔子争论谁跑得快。他们约定了比赛的时间和地点,就出发了。 

兔子自恃天生腿快,对比赛毫不在意,竟躺在路边睡觉去了。乌龟知道自己 

走得慢,一直往前,毫不停歇。这样,乌龟从睡着的兔子身边爬过去,夺得 

了胜利的奖品。 

     兔子跑得快,乌龟爬得慢这是这两种动物的天性,利用这两种天性再赋 

予骄傲自满和坚持不懈的品质。就很生动讲清了“奋发图强往往胜过恃才自 

满”的道理。 

     寓言中的寓意固然与物性有关,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故事还需具 


… Page 25…

体分析。例如,《大鸦和狐狸》中的狐狸是一个狡诈、贪婪的谄媚者的形象, 

 《狐狸和豹》中的狐狸则是心灵美的体现者;《狐狸和猴子》中的狐狸又是 

个洞察猴子虚伪面目的智者形象,而在《狐狸与葡萄》中的狐狸又变成一个 

自我解嘲的形象: 

     狐狸饥饿,看见架上挂着一串串的葡萄,想摘,又摘不到。临走时,自 

言自语地说:“这是酸的”。 

     同样,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 

     b。善于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伊索寓言》常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主题。 

如《乌龟和兔子》中,用乌龟的慢与兔子的快,乌龟的孜孜不倦和兔子的恃 

才傲物作强烈对比,使寓言的主题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农夫和蛇》 

通过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对比,农夫开始对蛇的怜悯和后来对蛇的憎恶的 

对比,来表现主题,记下了这条用生命换来的教训:“我怜惜恶人,应该受 

到这个恶报!”《大鸦和狐狸》则写出了大鸦的愚蠢与狐狸的机智: 

     大鸦抢到一块肉,落在大树上。狐狸看见了,想得到那块肉,便站在树 

下,夸大鸦高大、漂亮,说他最适于作鸟类的王,要是他能发出声音,那就 

毫无疑问了。大鸦想表明他能发出声音,便放开肉,大叫起来。狐狸跑上去, 

抢到那块肉,说道:“喂,大鸦,假如你有头脑,你作鸟类的王就没有问题 

了。” 

     c。具有出人意外而在情理之中的构思。寓言借物寓意,构思需要巧妙。 

只有出人意料,才能引人入胜;而只有在情理之中,又才能令人信服。《伊 

索寓言》中的精品常具有这种构思上的特色。比如弱者战胜强者实属不易, 

但《蚊子和狮子》却能让蚊子利用狮子的弱点,战胜强大的狮子,专盯狮子 

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气得狮子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可是,正当蚊 

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时,不小心撞到蜘蛛网上丢了小命。这样一波三 

折的巧妙构思,深刻地说明了一些人纵然打败过大人物,有时也会死在小人 

物手里——骄兵必败的道理。 

      《鹰和屎壳郎》是一则篇幅较长的寓言。它先写鹰追兔子,屎壳郎代兔 

子求饶,鹰不理采,竟当着屎壳郎的面把兔子吃掉了。这下激起了屎壳郎的 

报仇之心:只要鹰下一枚蛋,屎壳郎就飞上去,把卵推出来打碎。鹰没有办 

法只好求到宙斯。宙斯便让鹰把蛋下到他的衣兜里。看来屎壳郎似乎无计可 

施了。然而作者写道:“屎壳郎见了,就滚了一个粪蛋,飞到宙斯跟前,把 

它扔到他的衣兜里。宙斯想把粪蛋抖掉,就站了起来,无意间把鹰卵也抖掉 

了。据说从此以后,凡是屎壳郎出现的时节,鹰是不孵化小鹰的。”真是意 

料之外,情理之中!从而深刻的告诫人们:“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因为谁也 

不是懦弱到连自己受了侮辱也不能报复的。” 

     (4)《伊索寓言》在文学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伊索寓言》对后世的文学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使 

用了《伊索寓言》的故事。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菜辛、俄国的克雷洛夫 

等寓言作家的作品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寓言的情节取自《伊索寓言》。《伊 

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如“龟兔赛跑”、“狼和小羊”、“狮子和蚊子” 

等,也几乎家喻户晓。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政治家、革命家也 

常用《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说理。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 

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说明“中国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的道理。 

由此可见,《伊索寓言》作为古希腊的一份珍贵文学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是广 


… Page 26…

泛而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的广阔 

领域。因此,学习这一份丰富的希腊文学遗产是非常有意义的。 



                           5。古希腊的戏剧作家 



     (1)古希腊戏剧的形成与形式 

     古希腊的神话、史诗、抒情诗,都分散产生于希腊各城邦国家,而古希 

腊的诗剧则集中产生于雅典。这是因为希波战争之后,雅典成了希腊盟主和 

文化中心,对内实现了民主,对外形成了民族自豪感,出现了历史上所称的 

伯里克里繁荣时代。 

     a。古希腊戏剧的形成过程。在古希腊的社会繁荣时期,每年春天,正当 

葡萄酿成美酒而葡萄藤长出新芽田野里开出花朵的时候,雅典人就要举行盛 

大的节日来纪念酒神狄俄尼索斯。因为是他唤醒了大自然,带来了春天和快 

乐。四月的大酒神节更是热闹非凡。人们口尝新酒。唱着酒神颂歌,围着祭 

台跳舞,每个演员们穿着羊皮做的装束,扮成羊或马的形象,头戴花冠,口 

挂胡须,随着指挥唱出各种“山羊之歌”。 

     早在公元前6世纪时,雅典已有戏剧表演。不过当时的戏剧还是在街上 

或广场上或高地上演出,内容仍是合唱、跳舞、诗歌朗诵,题材大多与酒神 

狄俄尼索斯有关。这种演出多半在纪念节日或宗教仪式中举行,化装演员们 

被称为“萨提儿”。演出时,萨提儿列队在演出场地左右转动,当“山羊” 

行列停留下来时,便由合唱队产生的队长来指挥唱歌,由队长讲述酒神的故 

事,合唱团便和以赞美的歌声。起初只有一个演员登场,后来由合唱团产生 

一位演员和他对话,以致发展到三个以上的演员。演员之间的对话也逐渐增 

加,合唱逐渐降到了次要地位。古希腊戏剧于是逐渐形成。 

     古希腊戏剧由合唱诗发展而成,内容由歌颂酒神逐渐发展到赞美英雄和 

反映人间生活,合唱虽降到次要地位,但演员们的言辞仍多用诗句歌唱,故 

称为诗剧。 

     b。古希腊戏剧的形式特点。古希腊的“四联剧”由三部悲剧与一部萨提 

儿剧组成。亚里斯多德说:“悲剧出自酒神颂歌,喜剧出于阳物崇拜的演出。” 

英国古希腊史学家吉尔伯特·默雷说:“从历史的观点看,它们出自不同的 

根源。悲剧产生于艺术的和专业的合唱队歌唱;喜剧则是从村夫俗子在葡萄 

和谷物收割节日的化装游乐中诞生的”。(见《古希腊文学史》222页)“演 

员”一词的希腊文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