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作者:吴蔚 >

第34章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作者:吴蔚-第34章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作者:吴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果放纵去荣这样做,可谓生渐。〃坚决要求将王去荣处死。肃宗无奈,只好命百官廷议。当时太子太师韦见素等人均赞成贾至的主张,建议将王去荣处死。但肃宗认为正当用人之际,仍然坚持赦免了王去荣的死罪。] 
          
        贾至曾受玄宗信任,出入宫廷,甚为显赫。自然,他也亲眼见过当初玄宗如何对待太子,即如今的肃宗皇帝。他痛哭如此,只能说明,他非常清楚玄宗当了太上皇以后的结局。本来,玄宗成为太上皇并不是一件荣耀的事,是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试问,有哪个皇帝愿意将手中的权力交出去呢?自古以来,皇帝宝座都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想当皇帝的人武力赶下台。活着让出皇帝宝座的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非常少见。而唐朝则更具有代表性,唐朝开国之君李渊便做了太上皇的,这在历史上前无古人。纵览整个唐朝,在李渊的后世子孙中,做太上皇的还不在少数。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打出的却是〃志在尊隋〃的旗号,其策略为:立隋炀帝之孙代王杨侑为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下长安,即迎13岁的杨侑即皇帝位,改元义宁元年,遥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己则谦逊地称唐王。此时隋炀帝远在江南,浑然不知李渊给自己戴上了一顶〃太上皇〃的帽子。第二年三月,隋炀帝为部下所杀。消息传来,李渊还假惺惺地遥祭,随后逼杨侑禅位,自己做了皇帝,是为唐高祖。但唐高祖本人不久也被儿子李世民逼着退位,以开国皇帝的身份成为太上皇。 
          
        公元710年,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起兵杀掉毒死唐中宗李显的韦后,拥立父亲李旦即位,是为唐睿宗。唐睿宗登上龙椅,得力于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二人。缘此,太平公主权倾内外,而李隆基则以功高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与太子姑侄斗法,矛盾日益凸现,朝臣亦分为对立两派,双方明争暗斗,不可开交。面对亲人重臣之间的纷争,睿宗亦莫知所从,深感烦恼,最后,他采纳了一道士〃无为〃的建言,回避矛盾,一退了之,只当了两年皇帝,便传位于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睿宗做了5年太上皇,在孤寂中死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太上皇最多的朝代,唐朝后期还出过两个太上皇。唐顺宗李诵,突然中风失语,无法处理军国大事,继位仅8个月,便传位于太子李纯,做了太上皇。唐昭宗李晔是在宦官刘季述等拥戴下做的皇帝,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刘季述以〃废昏立明〃为由,突然发动宫廷政变,将昭宗及皇后锁进少阳院,随即拥立太子李裕嗣位,尊昭宗为太上皇。昭宗这个〃太上皇〃其实与囚徒无异。被囚禁一个多月后,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杀死了刘季述,拥戴昭宗重新复位,诏令太子重回东宫。 
          
        在最高权力的争夺中,父子和兄弟的亲情是最容易被遗忘的。成为了太上皇的玄宗,是非常清楚历史上太上皇的典故的,他当然也不会忘记当年他逼迫他父亲睿宗让出皇位的往事。此时,他唯一的希望,只是想跟高祖李渊那样,有个平安的晚年。这希望并不渺茫,但却完全取决于他的儿子肃宗李亨。 
            
        迎接太上皇回京后不久,肃宗御丹凤楼,赦天下,〃惟与安禄山同反及李林甫、王鉷、杨国忠子孙不在免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李林甫、杨国忠都是玄宗所信任倚靠的人。从这里,玄宗应该看出了一些端倪,他曾经对父亲和儿子的伤害,将要如数加在他自己的身上。 
          
        玄宗被迎回京城后,不再过问政事。他居住在兴庆宫,偶尔也去大明宫。肃宗有时候也从夹城来兴庆宫问候。侍卫玄宗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另有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与旧时宫女仙媛,还有梨园乐工为他娱乐。 
          
        玄宗未当皇帝前,与兄弟五人住在隆庆池北面,号称五王宅。后来玄宗当上了皇帝,玄宗的兄弟们认识到自己继续住在皇上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是不合适的,就将他们的住所献出建兴庆宫。开元十六年,兴庆宫建成,玄宗正式迁到兴庆宫起居办公。兴庆宫在大明宫之南,因而被称作南内,同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并立为三内。 
          
        为方便玄宗出行,沿兴庆宫东墙还专门修建了秘密通道,就是所谓的夹城复道。夹城从大明宫开始,沿长安城的东城垣到达兴庆宫,再由兴庆宫通向曲江芙蓉园。杜甫《秋兴》诗中有〃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一句,说的就是这条夹城。 
           
        自从大明宫建成,大明宫一直是唐朝的政治中枢,直到玄宗,才改中枢到兴庆宫。兴庆宫见证着历史的兴衰与命运的无常。安史之乱后,和它的主人一样,兴庆宫失去了最高的地位,沦为闲宫,成为太上皇、皇太后们养老送终的地方。元和元年正月,唐朝历史上第四个太上皇顺宗死在兴庆宫。唐宣宗大中二年,宪宗的正妃,历经宪、穆、敬、文、武宗五朝的郭老太后试图从兴庆宫勤政务本楼上跳下。当晚,兴庆宫中传出郭太后的死讯,引来无数猜议。只有兴庆宫默默地站在那里,逐渐荒废,目送着主人与他的王朝走完生命的历程。 
           
        玄宗对杨贵妃之死一直是耿耿于怀。他从成都回来后,立即派人去祭悼她。后来,又想改葬,好让杨贵妃离自己近些。但宦官李辅国坚决反对,礼部侍郎李揆也说:〃龙武军将士因为杨国忠有负于皇上,招致祸乱,所以替天下人杀掉杨国忠,逼死贵妃。现在改葬贵妃,恐怕将士们会因此疑虑不安。〃玄宗不得已只好作罢。又担心天下人恨杨家而冒犯贵妃遗体,密令宦官准备好棺木,将贵妃遗体移葬他所。宦官挖开坟头,贵妃的尸骨已经不在,只香囊犹存。宦官回来献上了香囊。玄宗泪如泉涌,立即把香囊珍藏在衣袖里。又让画工画了贵妃的肖像,张挂于偏殿,〃朝夕视之而欷?#91;焉〃(事见明·冯梦龙《情天宝鉴·杨太真》)。 
          
        玄宗表面上在兴庆宫里过着悠闲的太上皇生活。梨园子弟天天到此奏乐跳舞,供玄宗消遣。但国运已经变了,由太平盛世变成了山河破碎;皇帝变了,由玄宗变成了肃宗;年号变了,由天宝变成了至德,又由至德变成了乾元、上元。 
          
        时间推移,往事已成云烟,乐极总是悲来。无论是在阳光明媚的春日,还是寒冷漫长的冬夜;无论是在池塘中莲花怒放的盛夏,还是在宫中槐叶飘零的深秋,每当梨园弟子管弦齐奏《霓裳羽衣曲》时,玄宗便神色不悦,悲从中来,左右亦随之流泪。 
          
        兴庆宫里有座长庆楼,南靠宫外大道。玄宗常在楼上饮酒,有时也向楼下徘徊观望,百姓经过这里,看到垂垂老矣的玄宗皇帝都非常激动,欢呼〃万岁〃。玄宗有时也在楼上宴请宾客。有一次,剑南道的奏事吏经过楼下,上楼拜见玄宗,玄宗置酒宴请了他。后又召见将军郭子仪等,赏赐给他们礼物。这些事虽小,却引起了肃宗的顾虑,他担心太上皇复位,开始十分警惕。从此,兴庆宫成了肃宗一直无法排遣的一块心病。 
          
        李辅国此时深受肃宠宠信,由一个普通宦官一跃成为朝中显贵,骄横显赫,又勾结皇后张良娣,持权禁中,干预政事。他猜出肃宗的心思,便向肃宗进言道:〃太上皇住在兴庆宫,每日与外人接触,陈玄礼、高力士给他出谋划策,对陛下很不利。如今六军的将士,都是在灵武护驾的有功之臣,都惴惴不安,臣不敢不让陛下知道。〃肃宗早就在担心,李辅国的这番话使他疑窦更重,但他不好直接指责自己的父亲,便故意流着泪说:〃圣皇行事慈善仁爱,怎么会允许发生这种事情呢?〃李辅国答道:〃太上皇固然没有这个意思,但架不住手下人蛊惑。陛下应当为社稷大业着想,把祸乱消灭在摇篮中,怎能效法平民百姓的孝心呢?更何况兴庆宫太暴露,不是至尊的人所居住的,皇宫戒备森严,接他回来居住,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他向肃宗献计,将玄宗迁往西内,彻底隔绝太上皇同外界的联系。肃宗一时还下不了决心,当时没有接受李辅国的这个建议,却将原来兴庆宫原有的300匹马减去290匹。玄宗对此事无可奈何,只好对高力士说:〃我儿受李辅国蒙惑,不能再尽孝了呀。〃(《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李辅国为了立功以固其恩宠,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诈称肃宗请太上皇游西内。当玄宗一行途经夹城时,李辅国率500射生手(唐肃宗至德二年,选拔善于骑射的人,成立衙前射生手千人,也称供奉射生官、殿前射生手,分为左、右厢,号为英武军)拦住道路,亮出刀刃,气势汹汹地对玄宗说:〃当今圣上因兴庆宫地势低洼,迎太上皇迁居西内。〃玄宗见对方剑拔弩张,大有加害之意,不由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这时,高力士挺身而出,急步上前,指斥在马上耀武扬威的李辅国道:〃太上皇是五十年太平天子,你李辅国想干什么,竟如此无礼!〃李辅国见状只得下马。高力士又代玄宗宣谕众将士:〃诸将士好自为之。〃众将士纷纷收起兵器,翻身下拜,高呼万岁。高力士又回头对李辅国说:〃李辅国可为太上皇牵马。〃李辅国无奈,只好与高力士一起将太上皇拥簇到太极宫甘露殿。 
          
        风波平息后,玄宗皇帝握着高力士的手说:〃如果没有将军,我就成为乱兵刀下之鬼了!〃李辅国在高力士面前出了个大丑,把高力士恨之入骨。高力士本是李辅国的老前辈,又自恃得太上皇宠信,故在李辅国面前常摆架子,甚至有不礼行为,因此高、李二人结怨,李辅国寻机打击高力士,以固其宠。 
          
        [玄宗当政时,高力士在宫中的地位很高。唐肃宗李亨做太子时,称他为二兄。其他诸王、公主、驸马,则〃尽呼力士为翁〃。玄宗不叫其名而称之为〃将军〃。] 
          
        高祖迁居的事,再一次在玄宗身上重演,只是,肃宗相比于太宗的表演,手段就拙劣多了。       
        玄宗皇帝迁居甘露殿后,心情更加忧郁。这时玄宗和高力士都已是70多岁的垂垂老翁了,他们终日无所事事,郁郁寡欢。时隔不久,玄宗的几个亲信也相继遭到了贬黜。上元元年(760年)七月二十三日,有制下达,称高力士潜通逆党,心怀异志,本当就戳,念其久侍帷幄,颇效勤劳,免其一死,除籍,长流巫州(今湖南黔阳县西南黔城)。此时,高力士正患疟疾,接到谪制后,对李辅国说:〃我早该死了,只是因为圣上仁慈怜悯才苟活至今。我请求再拜见一下太上皇的龙颜,那样我即使死了也心无遗憾了。〃李辅国当然没有同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