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同性恋研究 >

第61章

中国同性恋研究-第61章

小说: 中国同性恋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儿童需要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科学的早期性教育,父母是儿童生活环境的创造者,又是儿童早期性教育的执行者。 
父母要自觉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提供科学的性别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和性角色教育,培养儿童正确的性观念,正确对待儿童发育过程中的各种性问题,正确引导儿童各时期的自淫行为和儿童的性游戏行为,及时纠正儿童的各种不良习惯和偏好,引导、规范儿童各种需要欲望的健康发展,及时纠正儿童期同性恋或其它性变态倾向,从而保证儿童性心理的健康发育。 
应该指出的是,儿童容易遭受性虐待,这种性虐待可以是家庭内的,也可以是家庭外的;施虐者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儿童;可以是异性间的,也可以是同性间的;可以是侵入阴道肛门的,也可以是非侵入的。 
儿童期遭受性虐待对儿童身心发育是极为有害的,遭受虐待的儿童常常把心理上的创伤持续到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后。对遭受性虐待的儿童,除实施严格保护性措施和躯体治疗外,还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努力消除家庭成员和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压力。 
从同性恋个案分析情况来看,儿童遭受同性恋者引诱和性虐待者颇多,这往往成为受害儿童日后发生同性恋的重要诱因。在同性恋问题的咨询中,儿童期受同性成人性骚扰或性攻击者也不少见。在同性恋者的自诉材料中,也有许多人希望与儿童发生同性性行为。“南京研究”发现,被同性恋者胁迫肛交的,最小的仅5岁。儿童遭受同性恋者的性虐待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身心损害是极大的。 
对儿童实施性保护,除了成人有责任外,还要加强对儿童的安全知识教育、自我防护技术训练,教育儿童不仅要防范异性的性攻击,而且要防范同性的性侵犯,抵御来自各方面的诱惑。 
九、弘扬民族文化,净化社会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丰富而悠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和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是我国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坚持这个方向也会更有利于我国同性恋的预防。 
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腐朽内容也在影响中国社会,形成了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黄色淫秽物品一度泛滥,加之缺乏科学的性教育,构成了不良的性文化环境,这对儿童性的健康发育是很不利的,也是同性恋形成的诱因之一。 
有人调查过一些同性恋者,他们中有不少人受过西方色情文化的影响,相互提供淫秽书刊和音像制品,这对他们不良的性心理刺激和影响是很大的。 
儿童需要良好的净化的社会大环境,他们不需要超出自己生理心理发育的性知识,不需要早期性体验,更不需要街头巷尾、道听途说的不科学的性谈论。对他们更不能有性教唆和不良的性刺激。孩子是一片净土,他们需要洁净的环境发展成长,这在健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才能做到。为他们创造这样的环境是全体社会成员不可推诿的历史责任。 
因此,应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儿童早期教育和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普及性的生物学知识和性的社会学知识教育,进行全社会的艾滋病防治教育,进行同性恋和其它性变态防治知识的教育,给许多缺乏性科学教育知识的父母补上一课,做好预防同性恋的基础工作。

/* 126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结论


 
——现代中国同性恋者的十大特点 
所谓特点,总是相比较而言的,一是把现代中国的同性恋者和国外的相比,二是和古代的相比,三是和一般人群相比。 
一、从总体上来说,现代中国同性恋者的平均文化程度较高,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9.8%,而一般居民还不到50%;他们的职业层次也较高,年龄则以中青年为主。但是,这些同性恋者接受过性教育的比率却与其文化程度不相适应,他们自述没有接受过性教育、性知识,或严重缺乏的竟占74.4%。 
二、同性恋者的性生理发育和一般居民没有大的差别,但是手淫的比率要大大高于一般居民,他们有过手淫行为的占85.6%,其中经常手淫每天手淫一次或更多的占83.1%,这和1989~1990年组织的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的数据一般大学生有过手淫行为的男、女各占59.0%、16.5%,一般城乡已婚居民占15.9%相比,差异是很大的;在清醒意识下遗精的比率也高于一般居民。其实质在于手淫或相互手淫是同性恋的主要性行为方式,通过手淫达到性高潮是他们获得性满足的主要途径。 
三、双性恋的比率较大。在他们中间,目前只对同性产生性冲动的占54.9%,对同性、异性都产生性冲动的占42.6%,未答的占2.5%。同时,同性恋者中的已婚者也比较多,但这有种种复杂的原因:一是他们可能是双性恋者;二是他们是绝对同性恋者,但为了掩盖自己的同性恋,迫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而结婚;三是他们过去所处环境难以接触异性而成为同性恋者。 
四、发生过同性性交行为的比率不算大。他们在性冲动的情况下,和同性有拥抱行为的占87.2%,接吻的占79.0%,抚摩的占94.9%,肛交的占36.9%,口交的占26.2%,工具交的占3.1%。经过折算,在同性恋者中有过性交行为肛交、口交、工具交等的占调查总人数的34.9%,平均性生活频率是2~3周一次。与西方的同性恋者相比较,这个比率是不算大的。在进行过肛交的同性恋者中,不用避孕套的占81.5%,不知如何用的占67.7%,这又一次证明了他们性教育水平较低。 
五、有固定的同性性伙伴的不多。调查发现,有固定的同性性伙伴的只占37.4%。他们结交同性性伙伴的途径,偶然相会的占16.9%,专门去找的占47.2%,其它占35.9%,相互之间多系“短期行为”。在调查中曾询问他们,选择同性恋伙伴的最主要的标准是什么,他们回答要求对方漂亮的占57.4%,而要求“谈得来”、有共同语言的只占26.2%,可见,他们之间多数仍停留在“表象吸引”上,这种关系不是很巩固的。他们对待性伙伴的态度以“说不清”为主,其次是“逢场作戏”,不像夫妻关系大多数比较专一、稳定,这和同性恋者的性观念、“择偶”条件、认识途径以及相聚环境都是分不开的。 
六、性角色不固定的为多。过去,从理论上说,无论是男同性恋还是女同性恋,一般说来总有一方扮演丈夫的角色,另一方扮演妻子的角色;常扮演妻子角色的男子与常扮演丈夫角色的女子陷入同性恋的程度更深,更难以治疗纠正。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同性恋过程中,性角色不固定即有时扮演丈夫角色,有时扮演妻子角色的占65.6%。这也许说明过去的一些看法需要纠正。 
七、思想压力大。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上歧视同性恋所致。据调查,如果周围的人知道他们是同性恋者,真正抱赞成、同情态度的只有13.6%,认为是各人自由、不必多管的只占17.8%,而多数人对此不赞成甚至厌恶、憎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性活动绝大多数处于“地下”或“半地下”状态,相聚场所比较隐蔽,公共浴室、他人家中是占比率最大的两个发生同性性行为的场所,分别占30.3%、29.9%。在公共浴室,大家都裸体,有些浴室还有提供休息的单人间或双人间,在这种地方发生同性性行为比较方便,并且不被人注意。在他人家中发生同性性行为,可以逃避家人的发现与干预。 
八、对同性恋的看法处于矛盾状态。从调查发现,同性恋者认为搞同性恋有益的占5.l%,认为有害的占32.3%,认为无所谓益害的占56.9%。从这个数据可见,对搞同性恋进行自我谴责的比率相当大,对此“理直气壮”的很少,但是对此道德评价不明确的仍占多数。 
当然,内心认识是一回事,表面上是否承认又是一回事。他们对自己搞同性恋“决不承认”的占37.4%,“有时承认有时不承认”即迫不得已时才承认的占47.7%。两者相加,也就是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的占85.1%。 
九、因同性恋而遭受各种处分甚至判刑的比率较大。正常生活和在押的同性恋者分别占23.6%、50.8%。所以绝大多数同性恋者希望社会不要歧视他们,更不要打击他们。他们希望法律承认同性恋为合法的占5.1%,希望社会不要歧视他们的占35.9%,希望社会不要干涉他们的占46.2%。 
十、同性恋的产生主要是儿童期受到各种不良的性刺激和性对待的结果。它和遗传因素有关,但影响面不大,主要是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作用,而使他们的心理不能像常人那样发展。而且,儿童期留下的心理烙印也比较难以消除。虽然有不少同性恋者希望改变现状,但是真正有勇气接受治疗的人却很少。治疗方法也在摸索之中,认为同性恋不能矫正或有把握矫正,都不适合目前的科学发展状况。 
总的看来,中国的同性恋者处于较高的文化程度与较低的性教育水平之中,他们的性要求强烈但又比较压抑,同性恋交往的层次不高,对自身的认识也不清楚,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他们的行动是十分隐蔽的,他们有自我解脱的愿望,却没有找到实际的解决途径。 
根据以上情况,从社会来说,重视生理和性心理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教育;改变社会观念,不要歧视和打击同性恋者,使他们在不危害他人、不危害社会的条件下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如果某些同性恋者有矫正的愿望,就要进行指导、帮助,同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这对人类的幸福生活,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 127 */
第五部分 同性恋的防治
后记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和鲁龙光教授多次讨论、研究,终于编辑、修改、完成了这部书稿,我是充满了喜悦之情的。这种喜悦,有些类似一位母亲看到了自己呱呱坠地的孩子。当然,我过去每次完成一部书稿时都有这种感受,但这次和过去略有不同的是:我们生下了一个聪明的、强壮的、会大有作为的孩子! 
长期以来,性科学是一个禁区,经过二十多年来许多志士仁人的努力,这个禁区已逐渐被打破了,但是,有些特殊人群的性问题长期以来依然是禁区,例如同性恋者就是这样,要了解它,要研究它,几年来已经有一些性学同行向这个禁区发起了冲击,而我感到我们这次新的冲击是较为有力的。 
首先是这本书里的许多社会学的调查分析,似乎有一定的说服力,用一连串的数字来说明问题,进行量化分析,事实胜于雄辩。我要特别感谢厦门大学的张小金教授和其他一些朋友们在进行这次同性恋调查中所作的巨大努力,也要感谢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系的仇立平教授在进行调查统计分析时所持的严谨态度和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然而,最使我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