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

第367章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第367章

小说: 中国通史(五至十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福建德化的白瓷,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品也是享誉天下的精品。
  清代对景德镇的官窑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官窑御厂生产供皇家享用的产品,集中了大批优秀制瓷工匠,技术超绝,不断创制出新品种,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清代陶瓷的著名产品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瓷、粉彩和斗彩。康熙青花独步天下,呈宝石蓝色泽,极为鲜艳,莹澈明亮。除景德镇外,宜兴的紫砂器,广东石湾的陶器及德化的白瓷也在清代陶瓷业占有重要位置。
  金属与雕漆工艺——明清金属工艺在前代基础上更为精进。铜、锡、铁制品和金银细工都有所创造,丰富多彩,尤以“宣德炉”、“景泰蓝”闻名中外。“宣德炉”始创于明宣德三年,当时工部为适应宫廷和寺庙作祀祠或薰衣之用,利用从南洋所得的风磨铜铸造了一批小型铜制品,由于其多为香炉式,故称“宣德炉”,其特点是铜质细腻、色彩丰富、花纹精美、造型新颖。“景泰蓝”是在铜胎上掐铜丝,再填珐琅釉彩制成的工艺品,由于它盛行于明景泰年间,釉彩又多以蓝色为主而得名。它制作工艺复杂,是造型、色彩、装饰、精工合为一体的特种工艺品。清代康熙时发展的画珐琅,到乾隆时达到极盛点,但到清末即已绝迹。
  明代漆树种植面积扩大,漆器工艺品的制作水平也较前代有所提高。明初,北京设有为皇家制作漆器的机构。永乐时又开设了官营漆品的生产的机构,称为“果园厂”,主要生产雕漆和填漆工艺品。以金粉为装饰的金漆工艺在明代也有发展,主要基地是苏州和鄞县,苏州艺人蒋回回是著名的漆艺高手。清代漆艺更富特色,形成了北京、扬州、福建等制作中心。
  雕塑工艺——明清手工雕刻和泥塑工艺各有所长。皇陵大型雕刻石牲,气势浑厚质朴无华,小型的玉雕、石雕、牙雕、竹雕、角雕、木雕、核雕等工艺品种也颇发达。明代在御用监专门设有玉作。清代玉雕技艺更高,乾隆时出现的巨型玉山《大禹治水》重约七吨,构思巧妙,制作工整,栩栩如生。清代石雕以砚,有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既美观又实用。
  家具工艺——“明式家具”是我国古代家具工艺中的精品。在选料、制造、实用和审美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北京御用监设“佛作”和“油漆作”,专门制作宫廷使用的家具。民间则以苏州、广东等地为重要产地,依地区不同,称为“京做”、“苏做”和“广做”。不论官制还是民间柴木家具,都以其造型简洁,比例适度,线条舒展挺秀,不施装饰而博得人们的赞赏。清代家具虽继承明式构造上的某些传统,但逐渐趋向雍荣华丽,线条平直硬拐,雕饰过于繁缛。但是,许多民间家具制作仍保持了朴实简洁的风格。
第四节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在宋元时代曾经获得重大的发展,许多部门都曾居于世界的前列,并建立了自己的体系。明朝统治时期,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明清时朗,中国逐渐陷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只重其法,不重其理”的旧体系的束缚,也日益落在西方国家的后面。但某些具有自己传统的领域,仍然出现了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和科技著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入后,某些领域逐渐注重科学原理的探讨,得到新的进步。
(一)天文学、数学与地理测绘
一、天文与历法
  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后,引起中西学术之争,焦点是天文学。这迫使中国学者重新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学的实际水平,不得不改变“详于法而不著其理”(见王锡阐《晓庵遗书·杂著篇》)的传统体系。许多人努力钻研天文历法理论,从宇宙结构等方面认识天文现象,从方法上使传统天文学得到更新。
  明代行用的《大统历》源于元郭守敬《授时历》,到明末已历二百六十多年。屡次有人提出修改历法的建议,崇祯二年(一六二九年)开设历局,由徐光启主持用西洋法编制新历。徐认为用西洋法当先翻译西洋著作,先后推荐传教士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人入局译书。到崇祯六年徐光启去世前,据译书编成新法《历书》共一百零四卷。继任的李天经又编成三十二卷,合称为《崇祯历书》。内分基本五目,节次六目,合十一部。徐光启原意是要“镕西算以入大统之型模”(参见梅文鼎《历学疑问》),实际上是一部西洋历法。
  《崇祯历书》的编订是官府组织的一次翻译、整理西洋天文历算学著作的活动,对西洋历算的介绍与传播有重要意义。《崇祯历书》与旧历不同处,汤若望总结为四十二条,要点有三:一是天体结构理论不同。《崇祯历书》使用的是第谷的本轮、次轮说,认为日月恒星所在的本轮心沿本天(又称均轮)绕地运转,五星所在的次轮心沿太阳所在的本轮运转(绕日运转),诸曜不同天运行,日、地不同心。由此引出历法中的日月高卑差、不同心差等参数。二是计算方法不同。西法用平三角、弧三角、椭圆法等计算,不似中法只用勾股、圆法。三是观测仪器不同。新法使用象限仪、百游仪、望远镜等仪器,提高了观测的精度,加深了对天体结构的认识。如西法定恒星大小为六等;以银河为小星攒聚而成,不是云气……,都与望远镜的使用有关。以上三点都使西法的精度高于中法。还有一些虽与中法不同,但与精度无大关系的,如西法用黄道度《皇朝礼器图式》天体仪数,分周大为三百六十度,一日为九十六刻等,均与中法不同。此后中国学者加王锡阐、梅文鼎,都通过《崇祯历书》学习西法历算。请朝建立后,改名为《时宪历》,行用了二百余年。
  王锡阐(一六二八——一六八二年),字寅旭,号晓庵,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亡后闭门不出,苦攻天文星历之学。主要著作有《历法》六卷,《历表》三卷,《大统历法启蒙》五卷,《杂著》一卷,合编为《晓庵遗书》。
  王锡阐正统思想极强,反映到学术上是对西法不能给以实事求是的评价。他认为西法长处有五,当辨者(缺陷)有十,而长处是从中法窃取的,缺陷则导致了它测算的不精确性。但他与一般坚持排教护法的士大夫如杨光先、魏文奎辈不同,他把对西法的攻诘建立在对中、西法认真研究、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论西法缺点,常能中其肯棨。其次,他虽在总体上蔑视西法,却不忘西法长处,特别在涉及具体问题时,常表现出对西法的推崇。他的贡献除了阐明中西法的异同、渊源外,还在于他穷三十年精力,自制一部历法,世称“晓庵新法”。长处是既“以中法为型范”,又吸取了西法优点。徐光启曾有此心而无此力,王锡阐把它变成了现实。他的历书利用西学理论对中历的传统方法作了恰当解释,使中法道理大明于世,为清代学者研究占学,开辟了新路。在技术方面,如把日月分为三百六十度,以度分确定日月食复方位;为选择合适参数,“变周改应,增损经纬迟疾诸率”(《杂著·推步交朔序》),耗费了三十年精力。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曾以大统旧法、西法及自制法对测当年八月朔日食,结果与旧法相差悬殊,与西法所差甚微。   
二、数学
  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宋元间广泛使用的珠算法进一步普及,以解决应用题为征特的商业数学发展起来。西方数学传入后,在士大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正确认识中西算学的异同,加速西算与中算的融合,清初梅文鼎与梅瑴成祖孙二人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代《九章》系统的数学著作首推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书成于景泰元年(一四五○年)。它的格式除了开篇增加“乘除开方起例”,介绍有关算和数的基本知识外,完全象《九章》那样,按方田、粟米等九项分作九卷,每卷也由若干应用题组成,全书共有一三二九题(包括书首“起例”中的一九四题),比《九章》的二四六题增加了四点四倍多。其中一部分是从古算书中抄录来的,新增题目中如“就物抽分”、“合伙经营”等,多属于商业内容。
  程大位著《算法统宗》,成书于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分十七卷,收录应用题五九五个。体例与《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相同,仍是属于旧算学系统的著作。它的特点是运算全部采用珠算法,包括开平方、立方。又加法用“上法诀”,减法用“退法诀”(如“一上一”,“一下五除四”;“一退一”,“一退十还九”等);除法将法(除数)列在算盘右边,实(被除数)列在左边。珠算结构和算法的完善,反映了明代商业数学的水平,并传播于日本、朝鲜,南传东南亚各国。
  梅文鼎(一六三三———七二一年),字定九,宣州陵阳人。幼习儒业,二十七岁始学历算。此后辛勤研究,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写下大量的数学著作,名声渐盛。康熙皇帝南巡途中召见,谈论三日,亲书“积学参微”四字为赠。
  梅文鼎始习历算时,距利玛窦来华已八十年左右。当时翻译的西洋历算书很多,如李之藻译《同文算指》、徐光启译的《几何原本》等。一些学者认为高出中算很多,另一些人又认为西学那些东西中国古已有之。梅文鼎通过自己的研究,对这一争议作出了回答。
  梅文鼎著作约九十余种(阮元《畴人传》载八十八种,另有《天步真原订注》等四种),对算学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整理了古代算学遗产,使古算义理更加昌明,频于失传者也重现于世。如他的《方程论》、《勾股举隅》等就是这类著作。二是将西算中国化,更容易为中国士大夫接受,为中西算学的融合作了有益工作。如改西洋笔算的横行式为直行式,改直行式的西洋纳白尔算筹为横式(见《勿庵筹算》)等。在他的《平三角举要》、《几何通解》中,还用传统的勾股法证明《几何原本》中的习题。钱大听说,梅文鼎“国朝算学第一”,在中国古代算学史中,梅文鼎的贡献是巨大的。
  由于梅文鼎在算学方面的成就,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年)特准他的孙子梅瑴成入内廷读书。梅瑴成字玉汝,号循斋,又号柳下居士。入内廷后钦赐监生、举人,充蒙养斋汇编官,与陈厚耀、何国宗等人编纂《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另著有《增删算法统宗》、《操缦卮言》、《赤水遗珍》。
  《数理精蕴》是据法国传教土张诚、白晋的遗稿修改而成,不仅是一部全面介绍西算的读物,也是一部全面总结清初中国算学知识的著作。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五卷,卷一为《数理本原》、《河图》、《洛书》、《周髀经解》,卷二至四为《几何原本》,但与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体例差异较大。与卷五的《算术原本》相对照可知,作者不是为了介绍欧氏原著,而是要把当时具有的几何知识加以分类著录。下编四十卷,其中《首部》二卷,介绍算学基本方法,如命位、加、减、因乘、归除、通分、约分等。虽然主要是西洋方法,却不照搬西算。如用中国数字,不用阿拉伯数字;约分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