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7s倍速考试法 >

第9章

7s倍速考试法-第9章

小说: 7s倍速考试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翰绞尽脑汁仍不得要领,究竟这个图形要如何分配呢?你来动动手吧。
 


第1节爱上你的阅读力

  阅读的魅力
  看书如同品酒,只有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爱读书的人不是天生的,但人一旦及时地弄到一本不忍释手的有趣的书,就会爱上读书,并且,这个志趣会保持终生。许多成年人在回忆过去时说,他孩提时最先读的都是书摊上销售的廉价书。这些书在成年人看来,都是些不值一读的书。然而,这些书却有迷人和激发人想象之处!
  如果你在专心地读一本书,有人对你说:“放下,干嘛读这些胡说八道的东西。”你不要听信他,继续读你的书。许多伟大事业就是从那些区区小事和胡说八道开始的。
  根本不喜欢读书,对读书不感兴趣的人简直没有运气:他错过了遇到的第一本书,没有找到打开书籍王国的金钥匙……难道他一生都要被书籍王国拒之门外吗?这真是一个天大的不幸。一个人即使仪表堂堂,他生活在我们这个充满琅琅读书声的世界上,而不喜欢读书,也会有受侮辱、有落伍、有比人低一头之感。
  原来,读书与学习任何一门课程是一样的:要勤奋一点,努力一点,耐心一点。爱上第一本有趣的书和打开书籍王国的金钥匙一定会找到的。
  大凡有些名气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都有一个贪婪地阅读大量书籍的时期。
  12岁的托玛斯·爱迪生弄到一张公共图书馆的阅览证,就暗下决心,要挨个儿把所有的书读完。于是,他勇气十足地从放在书架最底层的书读起,他碰到了这样一些书: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基础》、《技术辞典》、《忧郁症解剖学》……他丝毫没有为此感到窘迫,利用闲暇时间一卷又一卷地攻读起来,不放过一本,不漏掉一页,一直读完了书架上5米长的书……只是此后,他才得出一个结论,读书要有一定的选择,而不能挨个儿把所有的书都读。
  但是,这件轶事是很有教益的,对吗?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读了几本书?
  因此,读书也要讲求方法。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喜欢采用轮读法读书。他说:“一个人不可能每天都有不变的心情,即使在一天内,也不见得对一本书有同样的热情。”因此,他读书是随自己的兴趣,不一定读完一本再读另一本。他一般在清晨脑子清醒的时候读科学和哲学著作;一天工作结束,心情轻松但不想从事激烈的脑力活动时读历史、散文、评论、传记之类的书;晚上读小说。他的身边随时随地带着诗集,工作之余见缝插针,读一两首诗。毛姆是随兴所至读不同的书,的以他的读书兴趣一天到晚都十分浓厚。
  曾经担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早年由于家境贫寒,小学毕业以后就推动了系统学习的机会。在半工半读的学习中,他十分注意读书方法。为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他一页页地背诵《简明英语词典》、日文辞典《广辞林》,采用的办法就是背一次撕下一页,记熟了就扔了。
  当你慢慢地、细细地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不时地停下来:一个绝妙的思想……一个绝妙的句子……一些恰到好处的词汇……把它记下来该多好啊!但是,把所有的东西都记住是困难的,也不要去强记硬背下来……
  要准备一个杂记笔记本,这种笔记本通常叫做“读书日记”。但这样叫,未免太郑重其事了。它不过是自己的一个杂记笔记本而已。头两三页留成空白。每当读到令你流连之处,就拿出笔记本,记上作者的姓名、书名、出版年份和地点。然后,不拘形式地记下你感觉重要的东西。有时要逐字逐句地照录原文,有时要变成自己的话记,有时要记下自己的随感。可能,这种感想与本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它是由于阅读所引起的。必须规定一系列标记,以便数年之后还能准确地分辨出哪些是引文。哪些是转述,哪些是你的感想。每个摘录后面要注上书的页码。一旦需要时,可随时查到。
  常常有这种情况,你从厚厚的一本书里只能摘记两行字。也有这种情况。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却几乎全被抄录下来。还有这种情况,你读完了一本书后,笔记本上只字未留。笔记不是用来做汇报的,它可记得随便些,乐意怎样记就怎样记。笔记本是自我的世界,甚至不敢设想,除自己以外,有人要来读它,尽管这并非私人日记,其中似乎没有任何隐私。
  当笔记本快要用完的时候,可以把它编上页码,在前边的空白页上编上目录。一年内记1、2本,不会更多。这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不必追求数量,慢慢地、一本一本地记。这样,就能积上10本、15本。闲来无事的时候翻一翻、看一看,回忆回忆读过的书,重温一下读书时那些惬意的感受——这些都已变成自己的了。即使是自己书架上的书,最好也要从中摘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在自己的书上批批点点,哪怕不常这么做,只是用铅笔轻轻地划,而且是科技书,而不是文艺书,这也是令人可惜的。在普希金的诗集上批点,这似乎是一种亵渎行为。但我们看到某个人在图书馆的书籍上批批点点,我们会十分气愤,不是因为这是别人的书,他弄坏了别人的东西,而是因为书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书。只有那些慷他人之慨的粗野人,才能做出这种事。你也知道,在你之后还会有人要读这本书,你哪怕在书上只批点一个词,别人读到你批点的地方就会停下来。批点、抄录,这是个人的隐私,自己的私事。怎么能把自己的心思拿出来展览呢?和干这种事的人交朋友,即使是相认识,都是危险的。
  享受阅读力
  读好书是一种乐趣,一种情操,一种向全世界古往今来的伟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一种和他们展开讨论的方式;一封出席各种社会、体验各种生活、结识各种人物的邀请信;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一股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强大力量。书籍是全人类有史以来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源泉。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阅读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与基础积淀、思维能力、阅读方法等紧密关联,更与阅读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把阅读当作一种纯智力活动,较多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上下功夫,而忽略了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以致于学生阅读心理的马达根本未能顺利开启并运转。马达不能提供强劲的动力,无论车手的技术多么精妙,无论教练的指导多么得法,所有的东西只不过是附着在马达这张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最为有效的阅读指导莫过于直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开足阅读心理的马达。
  大多数学生都很讨厌考试和背书,比较喜欢体育活动、音乐等科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课程没有压力,更不需要背诵课文,考试也不需要事前准备。因此,大家的兴趣都不是很高,也不在意成绩的好坏,可以说这就是读活书的典型。
  当我们在课堂上看着课本听教师讲课,往往会觉得枯燥乏味,引不起太大的兴趣,其中的原因,除了教师的授课不够生动活泼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几乎每一门功课都有很多作业要做,甚至还要背诵,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而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情绪。
  假如有一天能够让读书像看漫画、小说一样的心境的话——也就是说,完全不必去强记死背功课,而只凭着看过之后的“印象”和“感觉”时,那时候的记忆力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情形就好比去逛街时,走到一家超市门口,看见橱窗中摆设的东西一样,你只需仔细地看一看那些东西,回头就会想起来了。那只是凭一种“印象”,根本没有要去强记死背的意愿,反而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很多。
  人类的头脑原本就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潜能存在,尤其是人体器官的“敏锐感觉”这种潜能,我们从没有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既然看小说、漫画和故事等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用到功课上时,不灵验了呢?那不同样都是文字吗?因此,快速阅读训练的目的还在于训练我们的头脑,把那些“敏锐感觉”的潜能开发出来,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上去。
  当我们读书时,越是想要去死记硬背的课文,往往花了很多时间仍然记得不牢,或是背诵得乱七八糟,可是当我们去欣赏一本小说时却又不一样了!书中精彩的内容,往往把我们吸引得废寝忘食,爱不释手,甚至还会对亲友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但当学校的课本从小说中摘录了一小段精彩的文字作为课文来讲授后,不久又要考试测试一下时,却是记得不牢靠了。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就在于当作小说去看时,所用的心思是一种“欣赏”与“享受”的态度,那是完全没有考试的压力存在的,在欣赏与享受之余,那种愉快和喜悦的情形,时时高潮汹涌,欲罢不能,结果厚厚一本小说的内容及精彩部分,都能在看过一遍之后如数家珍般地叙述出来,然而只要编到学校的课本上之后,哪怕只有一小段文字,仅占整本书的几百分之一那么一点点的内容,都会让我们无形中产生对考试的畏惧的心理,在重重的心理压力下,纵然把那段课文的小说,读了很多遍,或是整个背诵了下来,在考试时,却发现自己考得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好,这就说明了我们的心理压力及阅读时的心态有着明显的变化。而这种沉重的心理因素,就把我们原来就拥有的自然记忆力给完全的杀掉了。
  了解原因之后,就应该知道不是我们的记忆力不好,而是我们自己扼杀了那原有的超强记忆能力——藉着欣赏与享受的心态所带来的奇迹。因此,请从现在开始,逐渐去联系看课文时,试试看能不能培养出欣赏与享受的阅读心理?为什么不能呢?课本中有众多更好、更实用的知识,那是我们成长的精神食粮,欣赏它、享受它,会带给我们更美好的未来,那是比仅仅去欣赏一本小说、享受其精彩情节更有价值的事情!
  阅读很简单
  “今天的作业是阅读书上第92页‘首次登上马特尔霍峰’的故事,明天课堂上做复述。”教员说完就离开了7年级教室。马丽喜欢阅读课文,计划首先要把这份作业做完。不一会儿功夫她就把这段紧张而动人的故事一口气读完了,并着手做别的作业。第二天老师点名要马丽复述马特尔霍峰的故事。一开始她讲的很流畅,后来教师打断马丽,开始盘问起一些细节问题来。马丽知道马特尔霍峰正好座落在瑞土与意大利的边界上,她也没有忘记是英国人威佩尔首次登上高峰的,“但故事发生在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