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煮酒论史合集 >

第132章

煮酒论史合集-第132章

小说: 煮酒论史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延日月耳。今兵士虽少,自足一战。若其克济,则臣主同休;苟厄运必至,我当横尸庙门,遂其由来以身许国之志,不能窜伏草间苟求存活也。我计决矣,卿勿复言!”孟昶见刘裕不听,又认为必败,于是愤而求死。刘裕劝他:“卿且申一战,死复何晚!”孟昶不想死于卢循之手,于是上表说:“臣裕北讨,众并不同,唯臣赞裕行计,致使强贼乘间,社稷危逼,臣之罪也。谨引咎以谢天下!”封表毕,仰药而死。 
    耶律休哥曰:历史上,孟昶料事如神,这不仅使他享有智者之名,也使他对自己的判断过分自信,因此当刘裕准备与强大的卢循决一死战时,孟昶吓破了胆,他以一死来逃避自己制造的可怕预言,然而不信邪的赌徒刘裕最终赢了,砸了孟昶作为预言家的金字招牌。     
  10、东晋-泰山贼王始 
    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当时统治山东的南燕突然爆发了一场叛乱,一个叫王始的泰山人聚众数万,自称太平皇帝,署置公卿;南燕皇帝慕容德命令桂林王慕容镇讨擒之。临刑之际,有人问王始父兄何在,王始曰:“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其妻怒之曰:“君正坐此口,奈何尚尔!”王始曰:“皇后不知,自古岂有不亡之国!朕则崩矣,终不改号!” 
    耶律休哥曰:不得不为王始的敬业精神而击节叫好,他时刻以一个皇帝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人生艰难唯一死”,王始死不改口,也算一条愚蠢的好汉。     
    注:本榜所列的“十大蠢货”主要是那些自以为是、自作聪明之辈,对于天生的智障人士如西晋惠帝司马衷之流,则不在讨论之列。
 52、弃子(作者言吾弃金) 10年前,我一个朋友教我下围棋,后来我迷上了,那个教我的朋友现在我可以让他五个子。然而,生存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至今我成不了个职业的围棋手,也谈不上有段位的业余棋手,这10年里只是让我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弃子”。 
   “下棋”也称“对弈”。 “弈”是围棋最古老的称谓。 在先秦典籍中屡见,“围棋”一词 却少见, 迄今所知关于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过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围棋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的中国。有“教养”的古人同时能精通琴、棋、书、画、剑。棋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教养有素,这里的“棋”,指的是围棋,可见古人对围棋的重视程度。 
   高手下棋都会弃子。勾践一定是个围棋高手,他会“弃子”。西施也成了他“弃子”中的一子,最终越国能称霸一时。 
    勾践越王二十四年,勾践亲率大军攻吴,吴军屡战屡败,夫差派人求和,也想“弃子”,当然勾践不会上当。夫差这时候方明白自己贪图近利吃子的后果,悔误杀伍子胥这个中坚力量,觉得到阴间都没脸见伍子胥,异常羞愧,对大臣王孙雄说:“你拿衣裳挡住我的脸,我没有颜面去见伍子胥呐!”说完就自杀。  
    自刘邦开始后的历代明君和枭雄肯定都是围棋高手,他们善于“弃子”。刘邦应用了“弃子”解了白登之围后,再次把自己的公主们嫁往匈奴,采用了和亲政策确保汉初的平安和换取了汉初的短暂繁荣。到了汉武帝就开始收回“弃子”的利益。刘彻拳头硬,他姑奶奶的老是把身边的女人送给人家当老婆这还了得?!男人就得金屋藏娇!试想没有他许多的姑奶奶的牺牲他能金屋藏娇吗? 
  传说汉元帝是挥泪弃子,王昭君嫁的时候他才看到美若天仙的昭君,丢了魂后的元帝怒气就发泄到那个宫庭画师,把他碎尸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算得上能“弃子”的高手。 
    三国时期,魏、吴两国盛行围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为代表,曹操围棋水平也是可以和高手相媲美。曹袁官渡之战,曹操命将辎重弃置路上,又命骑兵解鞍放马,引诱文丑,文丑明显是业余棋手,他的棋艺同曹操相差太远了,最终整条大龙都给杀了。 
  刘备这老小子也是算个会弃子的高手,长坂坡一围他为了赢得赵子龙,假装把阿斗摔到地上,最著名的是他说“兄弟如手足,老婆象衣裳”。这家伙几招“弃子”后就换取了西蜀。东吴围棋风靡一时,名手辈出,也就出现了对局的记录,这就是围棋史上有 名的〃吴图〃。 相比之下,孙权的棋艺要略高一筹。先借荆州给刘备,他把自己的骨肉妹妹嫁给了刘备这老小子,让关云长都麻痹大意,误以为东吴象个小孩,后来出现了走麦城的惨剧。 
    在没落的君王中,阿斗和李后主的棋艺来说,阿斗肯定要高出许多。他的一招“乐不思蜀”保全了生命,并求得安乐。而李后主思念“雕栏玉砌”惹来了杀身之祸。 
  女人中,围棋冠军应当是武则天。据说武则天亲手杀了自己亲生的女儿而嫁祸于王皇后。这一招“弃子”登峰造极。 
  亚军非叶赫那拉氏莫属!她能割下自己手臂上的肉喂别人,这样的女人当然能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割香港、<马关条约>等,也是她“弃子”的招数,只是几招是迫于无奈,因此只能位居亚军。
 53、与蜀国人打交道(作者孟庆德) 对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有一种观点,那就是“忠义”。对于整个三国中“忠义”对时代发展的影响,因为本人水平及对三国了解的局限性,我不做论述,在这里简单说说本人对蜀国发展直至灭亡过程中“忠义”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的浅显理解。 
   首先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忠义”对于署国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刘备仍然是一个市井小民之时,他就慨叹自己身为汉室尊亲却不能为光复汉室而效力,此为他对国家之“忠”,也因为他的慨叹,迎来了当时同为普通平民的张飞的嘲笑,在经过刘备解释后,张飞方理解刘备慨叹乃是因为自己不能“尽忠”,从而心生敬佩,最后刘关张三人结为兄弟。可以说他们三个人之所以能够结为兄弟,那是因为他们骨子里都有为国尽忠的气节。 
   之后三个人从不起眼的小官做起,始终团结一致,最终一步一步打出了自己的天空,在这个过程中,“义”是关键。在古代,人与人的相交非常重义,虽然为结拜兄弟,但是胜似亲兄。之后兄弟三人曾失散一段时间,但是这段时间并没有磨灭他们三人的感情,反而长久的思念让三人感情更加深厚。这里尤其值得一说的就是关羽,曹操有恩与关羽,最后竭力挽留,但是依然没有留住,关羽所想的只有护送嫂嫂早日与大哥团聚,所以才有了过五关斩六将的绝唱。最终三人团聚,在这个阶段子龙也溶入了他们之中,同时也收留了一些忠义之士!之后形势不断发展,三顾茅庐,诸葛亮感动于刘备的忠义和真诚,最后出山。在诸葛的辅助下,三分天下形式逐渐形成,并且蜀国也逐渐强大起来。可以说在这个过程“忠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为忠义而网罗了一批志士仁人,因为忠义大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最终奠定了署国的基础,完成了魏蜀吴的鼎立之势。 
   “忠义”在一定程度上都被看成是褒义的,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本人觉得,在三国发展历程中,忠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过一定的负面作用,当然我的理解可能比较片面,下面简单谈谈。 
   我想先从华容道说起。普遍认为华容道是诸葛知道关羽肯定不会杀曹操,故而专门派关羽前去,一来曹操若死,不利于三足鼎立之势的彻底形成,二来借此杀杀关羽的锐气。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关羽之所以不杀曹操,也是因为关羽的“义”。因为曹操早年毕竟曾收留过关羽,而且确实对关羽不薄,而关羽为人正直又非常重义,因此在当时,他最终还是放走了曹操。假如把关羽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调换一下,结果必然不是这样,历史也许也会重新改写。 
   再次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和刘关张三人的关系。其实起初,甚至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关羽和张飞都不是特别信服诸葛的,这一来与他们俩的性格有关,二来还是得从“义”说起。刘关张是结拜弟兄,却胜过亲兄,在他们的思想境界中,蜀国君主是刘备,因此他们永远都要团结在一起,保卫署国的江山,其实任何人和刘备的关系都无法与关张同刘的关系相比。因此蜀国很多将帅谋士在一定程度上都感觉自己和刘关张之间总存在一定的隔阂,用隔阂这个词可能有点过。这也是导致署国人才培养不足的一个原因,同样是“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在后续事态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证明。因为诸葛觉得不管自己多有才华,还是敌不过一个“义”字,所以才不只一次的故意让关张出差错,当然所有的差错均在诸葛预料之中,这也是诸葛迫不得以,借以树立自己的威信的一种方式,毕竟国家要发展光靠打是不行的。 
   时光不待人,任何英雄在时间的长河里都会逝去。关羽夜走麦城,结束了自己可称辉煌的一身,从此蜀国的形式也开始发生转变。身为结拜兄弟,怎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兄弟死去?“义”从新在这里发出了光芒,然而却也是这个光芒让署国蒙受了最惨重的失败,张飞为兄报仇心切,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士兵能奈何?最后驰骋疆场大半身,杀落英雄无数的张飞竟然死在了两个无名小卒手中,唉哉翼德!!刘备如何能忍受自己两个兄弟遭人毒手的痛苦,于是帅大兵出征,不管诸葛如何劝阻都无法说动刘备,因为此时刘备明白,结拜兄弟,怎么可无义?不料却让人来了个火烧连营800里,败的何等惨烈,何等悲壮?痛哉玄德,悲哉玄德!!桃园三英雄从此陨落,这些事件的发生,如何能与“义”脱离干系? 
   我们让时光继续推移。刘备兵败后,白帝城托孤,把蜀国的希望寄托在了诸葛先生身上,而且明确对诸葛说如果阿斗无能,可取而代之。当然至于这点,我们可以认为刘备如此说是为了让诸葛更死心塌地的辅助刘禅。我觉得刘备在死前是最他这一身最英雄、最聪明而且最有远见的时候,他清楚的认识到了“忠义“在他说的这些话后将要起到的重大作用,而且洞悉了马谡的华而不实。这个时候也感觉到刘备其实真的并非凡人,的确有其过人之处。之后诸葛的确尽心尽力为署国的发展而努力,仔细品味诸葛先生的《出师表》你就能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忠义精神所感动。诸葛为了实现光复汉室,复兴蜀国的先帝遗志,六出祁山,然而有几次正当战事报捷之时,却收到了刘禅在奸人驱使下调诸葛回师的诏书。本来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诸葛却还是依诏回师。我为诸葛不只一次的惋惜,诸葛先生啊,你为何?其实就是一个“忠”字,身为人臣,尤其有先帝托孤之命,怎可不从?一个“忠”字能让诸葛先生放弃国家的大局,只为服从君命,可见“忠”字效力何等之大?面对没有什么作为的阿斗,在有先帝遗命的情况下,诸葛还是没有按照遗命来做,为何?“忠”也!! 
   署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