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 >

第17章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第17章

小说: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粗划出规模。

  华北驻屯军下辖驻屯军旅团、守备队、宪兵队等部。其中步兵旅团为驻屯军主力,旅团长河边正之少将,旅团司令部设于北平。

  旅团编制:

  步兵第一联队,队长单田口廉也大佐。

  驻北平市内、丰台。

  步兵第二联队,队长萱岛高大佐。

  驻天津。

  炮兵联队,队长铃木率通大佐。

  驻天津,炮12门。

  通讯联队队长真崎信行大佐。

  驻北平,辖6个中队。

  航空联队,队长小吉介中佐。

  驻天津、北平,辖3个中队,飞机18架。

  战车队,队长福田丰雄大佐。

  驻丰台,辖大小坦克24辆。

  骑兵大队,队长野口钦一大尉。

  驻天津。

  汽车大队,队长福田吉次大尉。

  驻天津,辖军用汽车180辆。

  辎重大队,队长木野茂义大尉。

  驻北平,辖3个中队。

  工兵大队,队长田中宽大尉。

  驻天津。

  小炮队,队长上田武夫大尉。

  驻天津、塘沽,辖2个中队。

  此外,步兵旅团内还有机械化大队、化学战大队等。河边旅团长还自兼驻屯军守备队司令官,辖5个中队,约1000人。

  驻屯军宪兵队总队长藤井慎二大佐,队部设于天津,在北平、通州设分队,共457人。

  首批增兵华北的日军部队于5月9日从日本宇品港登船,先后分8批,均在塘沽登陆,然后进抵平津各地。6月上旬,整个驻屯军完成了新编制。

  这次增兵的总人数,东京公布为6000人,连同驻华北2400人,总计8400余人。据上海《申报》1936年9月间调查,增兵后的华北驻屯军人数不下1.4万人。而《我们的华北》一书作者则指出,增兵后的华北驻屯军,兵力超过2万人。此外,华北驻屯军还在华北19个城市设立了特务机关,同时豢养了一大批伪军等。

  从抗战时期中日两军的质量看,大约1个日军的战斗力能抵5——10个中国士兵。除武器的因素外,军事素质相差悬殊。日军士兵都经过严格的军事战术技术训练,战斗意识强,各级指挥官均出自军校,自陆军小学到陆军大学的军官比例很大。中国的士兵均出身农民,绝大部分抱着当兵吃粮的雇佣意识,战斗的意志不强。二十九军的军官绝大部分行伍出身,在军阀混战中提拔起来,虽然战斗经验比较丰富,但过去遇到的对手均为不分仲伯的国人,在长城抗战之前尚未遇到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意识很强的对手。军官的指挥水平带着很大的随意性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教育士兵的指导思想非常陈旧,二十九军的士兵课本就是四书五经,孔子的哲学是治世哲学,用于对付外国侵略者颇为迂腐。日本华北驻屯军1.4万人与二十九军10万人同时雄踞华北,一旦战起,鹿死谁手很难定论。再加日军已经捷足先登占住军事要地交通枢纽,且有汉奸效力,无疑雪上加霜。

  二十九军也难脱军阀混战时观念,对日本方面的军情,如:军队数量、调动、装备等基本情报也只是粗知大概,至于更深层次的敌方的军事秘密,更是一片漆黑。长城抗战之时,中国军队只知硬打,敌方军情多来自老百姓提供的直观感觉。否则何至日军128骑占承德,星宿上将军狂逃沽源,是有时间慢慢地走的!又何至签定“塘沽协定”?中华民族是个出思想的民族,几年过去,中国方面是否应该很好总结一下经验?

  中国是产生《孙子兵法》的国家,据现代人研究,这部“世界兵法之最”已经被洋人炒得热火朝天。“兵者,诡道也。”而又被国人奉为正宗的儒学宣称:“君子不施诡计”,谋将焉出?二十九军的将军们,如宋哲元、佟麟阁、张自忠、秦德纯等深受儒学影响。“君子之谋”无可厚非,“小人之谋”大该商榷,从平津布防即可明显看出。

  1936年春天,北平形势已经日趋紧张,华北驻屯军已经占领丰台。距丰台5公里即是北平咽喉通道卢沟桥,二十九军的将军们才考虑到加强卢沟桥及宛平县城的防务。决定派三十七师一一○旅二一九团第三营接防。

  第三营是加强营,计有步兵4个连,轻重迫击炮各1个连,重机枪1个连,约1400人。营长金振中中校是个倔强、经验丰富的军官。金营长接防之时,心里已经明白,形势已经被动。丰台之敌,随时有从背后突袭的可能。可是,现在卢沟桥是通往内地唯一咽喉要道,固守住卢沟桥,虽然未必能保卫北平(因日军已在背后),弃守卢沟桥,北平必是死城,所以喘息之道尤显重要。

  1936年平津已是被日军三面包围之势。“塘沽协定”以后,日军势力东起塘沽海口,西至昌平、延庆,日军已在平津之北成弧线形包围,日军控制天津即等于控制住北去东三省的北宁铁路和南下江浙的津浦铁路。《秦土协定》中国失去察东6县,日军兵力已近张家口,北平向西通道随时可被切断。剩下的唯一通道,也是最重要的交通要道,只有平汉铁路一条。平汉铁路出北平13公里由卢沟铁桥过永定河,沿太行山缓坡南下中原腹地。

  北平北靠燕山山脉,西依太行山脉,桑干河水于太行燕山之间冲出官厅峡谷,于门头沟附近流向平原,更名为永定河,古称卢沟或无定河。然后向东弯曲,在北平之南形成缓缓弧线。查看世界城市,几乎所有大城市不是傍河即是临海。北平的形成自然离不开这条有名的河流。永定河冲积扇形的背脊即是经过3000余年发展起来的北平。50岁以上的北京人都会记得,当时北平城的水源丰沛,凿井汲水,喷泊为流,停潴为湖。山水景色,天赐帝王之象。永定河南即华北平原,因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是以白洋淀、东淀为中心的湖泊沼泽地带。现在虽然生态环境屡遭破坏,河流枯竭遍地干旱,仔细观察还可看出水乡田园风光。因这广柔平原布满湖泊河网,所以交通不便,致使北京南控中原必行大行山东麓缓坡,东据齐鲁江淮须经天津或走水路,自占以来太行缓坡都是进出京城交通要道。而卢沟桥即是要道的咽喉。可以说有了北京城就有了卢沟桥,有了卢沟桥才有了北京城。元朝以前,北京曾被称蓟、中都、大都等名,金代以前,卢沟桥是渡口,有浮桥。金大定年间(1189年)始建石桥。

  这座11孔联拱石桥保存至今。桥长266·5米,桥面宽7.5米。桥面分作桥面伏石、仰天石、桥面石三层。石栏杆279间,栏板279块,望柱280根。栏杆每间是望柱,柱头刻仰俯莲座,座下刻荷叶墩,柱顶刻狮子。石狮形象生动活泼。共485个,坐卧起伏,极富变化,有揉胸昂首,仰望云天,有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侧身转头,两两相对,有抚育狮儿,轻轻呼唤。这些狮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戏小狮,雄的弄绣球。大狮子身上又爬着小狮子……

  卢沟桥两端入桥口两侧有石制华表四根。两端雁翅桥面及桥头上,有碑四通,有康熙帝修卢沟桥碑,乾隆帝葺卢沟桥碑。“卢沟晓月”碑及乾隆题察永定河诗碑的碑亭。

  卢沟桥自建桥至清末经过18次修缮。

  明朝末年,为了防备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北上进攻京城,崇祯13年(1640年)在卢沟桥东岸约200米距离筑起拱北城,即后称宛平城,宛平城只东西开二城门。有瓮城,有闸楼,东城楼称顺治门,西城楼称威严门,典型明代建筑。二城门间距640米,城池宽320米,青砖结构,城池坚固,是全国最小的县城。城内主要建筑是军卫营房、仓库、马厩等,城东还有观音庵,城西有兴隆寺。西城外至卢沟桥之间有旅店、茶楼、酒馆、车马店、民房等。

  在桥梁建筑史上,卢沟桥也占有重要位置。1290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过此,惊叹其建筑绝伦壮丽神秘,并做了详细记载,使卢沟桥的形象进入欧洲,所以欧洲人往往称卢沟桥为马可·波罗桥,欧洲人谈起东方的神秘也往往以卢沟桥为证。卢沟桥除其实用意义以外,其已成东方文化的象征和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代表作品。

  汉、唐时人们离别京城长安,送行的人都要送至灞桥,折柳赠别。金、元、明、清定都北京,送客出城,都至卢沟桥,小住一夜,次晨起程过桥,所以后来有了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下弦之月,衔在西山边上,黛色笼罩,滔滔大河冲出峡谷,如银蛇蜿蜒,至桥下奔腾东去。过往商旅,文人墨客,升迁或谪贬的官宦或寄情山河,或感慨人生短促,或叹息旅途艰辛,或留墨或留诗,已经形成卢沟文化现象。以卢沟桥为背景的诗流传下来有几百首,以唐朝刘皂“渡桑干”最为著名: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此外还有北宋诗人苏辙的“北渡桑干”(永定河古称桑干河),金代文学家赵秉义的《卢沟》诗,南宋诗人范成大《过桑干》,元人尹建高的《卢沟晓月》诗,文学家张野的《满江红》词,杨奥的《过卢沟桥》诗,诗人兼画家王绂的《扈从过卢沟桥》诗,明人冯琦的《桑干歌》,王英的《卢沟晓月》诗,杨荥、张元芳、顾起元等人的诗。明永乐年间,以胡广为首写“燕山八景”诗124首。清康熙的《察永定河》,乾隆的诗与碑——《卢沟晓月》,和清代诗文若干首。

  另外,元人著名画家文征明(真尚待鉴)的《卢沟运筏图》大幅主轴画卷,明人王绂的《卢沟晓月图》,日本人绘制的《唐土名胜图会》,清代人张宝绘制的《泛槎图》等等,以及《卢沟记事》等文章。

  这些带着古远、淳朴、壮丽、粗犷……带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相融合特点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文化财富。

  1936年金振中带着他的加强营到卢沟桥接防,他不是来写诗的,也不是来感叹河山壮丽的。他是军人,他带着他的队伍在卢沟桥出现,预示着卢沟文化淳朴古风的结束,将开始的是为民族生存拼搏的血与火!那是新的歌,悲壮而又悲惨!

  宛平城,过去称拱北城,也称拱极城。拱北,拱卫北京的意思;拱极,“极”是人臣之极,即皇帝,拱极也就是保卫皇上保卫社稷了。

  从卢沟桥和拱北城建筑位置分析,卢沟桥为交通咽喉,拱北城为屯兵之地。拱北城在桥的内侧,即靠北京一侧东侧。从军事角度看,敌人来自对岸,来自桥的西侧,拱北城西出,控制住石桥,使西侧攻来之敌不能通过。

  现在的情况,今非昔比。日本的华北驻屯军已经捷足先登占领了丰台,丰台距卢沟桥只有7公里,而位置在宛平城东,卢沟桥与北平城之间。“拱北”、“拱极”现在都失去了意义。它唯一的目的是守卫住北平与中原腹地的交通咽喉,使其通畅,勿令日本人扼死北平。前面已经提到,实际上守住卢沟桥,不等于交通线不被日本人切断,但是不守住卢沟桥,咽喉必被日本人切断。而且敌人在其背后,随时可能遭到敌人突然袭击切断宛平城与北平联系,使宛平成为孤立据点。可见守卫宛平实为艰险任务。再看看金营长的兵力部署,你会感到莫明其妙,其实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