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

第14章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14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授工作。其代表作 《神学大全》是中世纪经院哲学最完整的思想体系, 

把经院哲学推上了顶峰,并对后世的神学和哲学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 

影响。 

     托马斯和他的许多前辈一样,坚持信仰至上的原则。但他在更大程 

度上对理性和知识给予了肯定。他不仅承认知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而 

且也承认理性在神学研究中的作用。在他看来,以信仰为基础的神学和 

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永不会发生矛盾。神学的真理尽管是超理性的,但 

并不是反理性的。哲学真理和神学真理只是真理进程的两个不同环节, 

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信仰和理性是相辅相成的。信仰可以帮助 

理性开拓视野,补充和完善哲学真理;理性则可以证明和维护信仰。不 

过,二者在价值上不是等值的。神学无论是就其对象而言还是就其目的 

而言都高于哲学和其他科学。而且,“神学可能凭借哲学来发挥,但不 

是非要它不可,而是借它来把自己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因为神学的原 

理不是从其他科学来的,而是凭启示直接从上帝来的。所以,它不是把 

其他科学作为它的上级长官而依赖,而是把它们看成它的下级和奴仆来 

使用”。由此出发,托马斯得出了“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的结论。 

     托马斯利用哲学为神学作论证的典型例子是他关于上帝存在的证 

明。他舍弃了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证明”,根据亚里士多德哲学提出了 

一种“宇宙论的证明”。这个证明一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从任何事 

物的运动都是由其他事物推动的,推论出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 

推动者,即上帝;第二,从任何事物作为结果都以其他事物为原因,推 

论出一个不以其他任何事物为原因的初始因,即上帝;第三,从任何事 

物都从其他事物获得存在和必然性,推论出一个不仅自身就具有自己的 

必然性,而且使其他事物获得必然性的存在,即上帝;第四,从事物在 

真、善、美等方面存在的现实的等级,推论出所有等级系列的最高等级, 

即作为最真、最善、最美者的上帝;第五,从一切事物都遵循同一途径 

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迈进,推论出一个具有最高知识和智慧的指挥 

者,即上帝。 

     托马斯在他的《神学大全》中几乎谈到了当时的所有神学问题。在 

他看来,上帝是世界创造者,上帝出自爱心创造了世界和人类。上帝不 

仅赋予人自然的能力,而且还赋予人追求最高的善和永恒幸福的能力。 

但人类由于始祖亚当的罪失去了这种能力。因而人虽然有能力获得智 

慧、勇敢、节制、正义四种自然德性,但它们只能导向世俗的幸福。为 

了追求永恒的幸福,人必须重新获得信仰、希望、仁爱三种超自然德性, 

而它们作为追求永恒幸福的额外能力必须借助上帝的恩典才会返回到人 

的本性中。基督为人类付出的赎价成为上帝拯救人类的基础,而人们为 

了配享上帝的恩典就要做善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忠实遵行隐修生活。 

此外,洗礼等7件圣事作为人的灵魂与上帝交通的唯一方法,也是灵魂 

得救的必要条件。 

     托马斯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学说,认为人的形式就是灵 

魂,质料则是肉体,灵魂主宰肉体,因而负责拯救灵魂的教会也高于并 

应支配世俗权力。有形的教会必须有一个有形的首脑,即罗马教皇。托 


… Page 44…

马斯的这种观点也成为教权至上和教皇至上论的理论根据。 

     托马斯以其《神学大全》等著作为天主教会建立了一个百科全书式 

的神哲学体系。经过激烈的争论,托马斯主义取代奥古斯丁主义成为天 

主教会的正统。1879年,教皇利奥十三世甚至宣布托马斯的学说是天主 

教唯一正确的神哲学体系。 



      (2)异端神学家——西格尔和罗吉尔·培根 

     托马斯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并不是唯一的。西欧人在从阿拉伯人那 

里接受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同时,也接受了它的阿拉伯注释者和研究者的 

思想。其中,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阿维罗伊对西欧学术界的影响尤 

其大,以至在当时号称“哲学家之城”的巴黎大学形成了所谓的拉丁阿 

维罗伊主义学派,其主将则是尼德兰神学家布拉班特的西格尔。 

     西格尔 (?~1282)是巴黎大学艺术系教授。他坚持认为,托马斯 

错误地理解和解释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只有阿维罗伊的理解才是正确 

的。他坚持主张世界是永恒存在的,拒不承认上帝创世说,认为上帝是 

万物的目的因,不是作用因;是创世的目的,不是创世的原因。世界是 

必然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上帝只能认识一般的和必然的东西, 

不能干预具体的事物和个人。西格尔追随阿维罗伊,区分了个体灵魂和 

人类的统一灵魂,认为个体灵魂与人的肉体不可分,它使个人的肉体获 

得生命力,并随肉体一起死亡。而人类理性是统一的、唯一的灵魂,它 

同个体相结合以完成意识的活动,个人死了,人类的精神实体却不灭, 

因此只有类的灵魂是不死的。以西格尔为代表的拉丁阿维罗伊主义与托 

马斯等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辩。1270年,罗马教廷正式宣布阿维罗伊主义 

是异端,西格尔也由于他的激进观点两次受到宗教会议的谴责,并被革 

除教籍,最后在教会的迫害下死去。 

     差不多与西格尔同时,弗兰西斯修会神学家罗吉尔·培根 (1214~ 

1294)也对托马斯的哲学进行了激烈的批驳。培根指责托马斯不懂亚里 

士多德写作用的希腊文,不重视数学和经验,把一切问题诉诸权威,通 

过烦琐空洞的逻辑演绎来解决。培根认为,在掌握真理方面有四种障碍, 

即盲从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不懂装懂。清除这些障碍,是 

时代的头等大事。在他看来,知识只能来自于经验和建立在经验之上的 

逻辑论证。因此,他非常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凡 

是希望对于在现象背后的真理得到无怀疑的欢乐的人,就必须知道如何 

使自己献身于实验”。培根一生也进行过许多次科学实验,提出过许多 

有价值的科学设想,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重要先驱。 

     培根虽然反对盲从权威,但他并不否认圣经的权威。他认为,圣经 

中包含着完善的智慧。但由于历代的翻译错误百出,因此有必要通过学 

习希伯来文,运用数学、地理学、历法学知识对圣经重新进行研究。此 

外,培根还对当时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主张建立一个廉 

洁的教会。但他把希望寄托于统治阶级上层,认为需要公正的教皇和公 

正的国王在一起,物质的剑和精神的剑在一起来纯洁教会。培根由于其 

激进的观点而受到教会的迫害,以60多岁的高龄被关进监狱,在长达14 

年的监禁后获释,不久即死去。 


… Page 45…

                3。晚期唯名论的兴盛和经院哲学的解体 



      (1)晚期唯名论者司各特和奥卡姆 

     出身多米尼克修会的托马斯的学说的日渐胜利,遭到了该会的天然 

宿敌弗兰西斯修会的一批学者的抵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邓斯·司各特 

和威廉·奥卡姆为代表的晚期唯名论。由于他们都是英国人,故又被称 

为“英国唯名论”。 

     司各特(约1270~1308)是弗兰西斯修会的权威理论家,人称“精 

明博士”。他反对托马斯主义用理性论证神学的作法,认为上帝不是形 

而上学的主题。在他看来,个体事物是完善的存在,共相只是精神从类 

似的对象那里抽象得到的共同的本质。因此,完善的知识不是一般的知 

识,而是个别的知识,知识起源于个别的感知。由此出发,司各特否定 

了认识上帝的可能性,认为人们不能把适用于创造物的概念通过组合或 

类比加在上帝身上。我们通过理性只能知道上帝是一切原因的原因,一 

切本质的本质,上帝是永恒的。至于上帝在时间中创造世界、上帝以其 

预知鉴临一切、上帝的三位一体等等都只能是信条,只能根据教会和圣 

经的权威信仰它们。如果我们要用理性思考上帝,就会陷入不可解决的 

矛盾。司各特主张“双重真理”说,要求划清神学与哲学的界限,认为 

一个真理在哲学看来是真的,在神学看来就可能是假的,反之亦然。不 

过,神学和哲学之间不应该存在对立。神学并不是一门思辩的学科,而 

是实践的学科,它的使命是帮助拯救人的灵魂。司各特还反对托马斯关 

于上帝的本质是理性的观点,认为上帝的意志高于理性。上帝的活动全 

凭其意志决定,上帝愿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否则他就不是全能的了。 

上帝可以创造一个世界,也可以不创造一个世界,也可以创造一个完全 

不同的世界。上帝可以通过基督耶稣的牺牲拯救人类,但也完全可以用 

别的方法拯救人类。正因为如此,上帝的本质是不可认识的,我们只能 

信仰上帝、爱上帝,信仰和爱高于认识。 

     司各特的思想在奥卡姆(约1300~1349)那里得到了更彻底的发挥。 

奥卡姆也主张一种极端的唯名论,认为个体是,且只有个体是真实的存 

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既不能存在于具体事物之先,也不能存在于 

具体事物之中,而只能存在于事物之后,是理智中的一般概念,是符号, 

现实中没有任何与这种符号相对应的实在的对象。例如,现实中没有独 

立存在的联系,只有众多相互联系的事物。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之外再设 

定一个联系,只能使科学毫无意义地复杂化,而这是违背逻辑和一切科 

学的基本原理的。因此奥卡姆主张,“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若以较 

多者去做,便是徒劳”。后人把这句话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由这一原则出发,奥卡姆认为一切超出感官可感对象之外的抽象设想都 

应予以剃除,所以这一原则又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从唯名论立场出发,奥卡姆认为一切知识的基础都是从个体出发的 

经验。而上帝是无法感知的,因此,我们对上帝的任何自然知识都是不 

可能的。对上帝的存在不可能有任何直接的证据,理性的证明对于信仰 

问题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有可能动摇神学信条。因此,必须放弃证明不 

能证明的东西,神学不是严格论证的科学,其基础不是理性,而是信仰。 

信仰应该向启示寻求支持,圣经就是启示的真理,圣经决不会有错误。 


… Page 46…

     奥卡姆在实践问题上主张政教分立。他认为,国家与教会各有其职 

权范围,国家负责处理俗世的公共事务,教会则负责拯救人的灵魂,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