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

第17章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17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击教皇,1375和1376年他先后发表《论神的统治权》与《论世俗的统治 

权》,主张上帝是至高的主,世间一切权力和财富都由上帝赐与,上帝 

赐与的只是使用权。不称职的神职人员的世俗财产应由世俗统治者没 

收。威克里夫的主张遭到神职界上层、拥有教产的修会和教廷的反对。 

1377年受到英国法庭传讯,他拒不出庭。同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连下 

5道通谕逮捕威克里夫。在宫廷、教授和民众的支持下,威克里夫免遭逮 

捕。面对西方教会的分裂和腐败,他展开了日益强烈的抨击。他认为, 

 《圣经》是每个基督徒的最高权威和教会唯一的法律。醉心于权财的教 

皇不是上帝的选民,而是“敌基督”。只有基督才是教会真正的首领。 

他主张,英国教会要脱离罗马教廷,要成立国王统治下的国家教会,神 

职人员不应拥有财产,什一税应改为自愿捐献等。这些激进主张遭到教 


… Page 53…

会上层人士的反对,却影响了1381年英国农民起义的领袖。可是,当起 

义威胁到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时,英王便和教会联合起来镇压农民起 

义和迫害威克里夫。1382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召开牛津宗教会议,指责威 

克里夫为异端,禁止他公开活动,从此他被迫幽居。在此期间,他将《圣 

经》由拉丁文译成英文,完成神学著作《三人对话录》。1384年去世。 

1414年康斯坦茨会议判他为异端,婪尸扬灰,烧毁其著作。但他关于圣 

经是信仰权威的思想,对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圣经》 

的英译本也为标准英语奠定了基础。 

     约翰·胡司生于捷克一个农民家庭。1402年任布拉格大学校长。他 

深受威克里夫的影响,热情布道,抨击教会腐化,要求关闭修道院,没 

收教会财产,进行教会改革,主张神职人员服从国家,民族独立等观点, 

引起教会上层人士的仇视。1409年布拉格大主教宾耐克在比萨宗教会议 

上,向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控告胡司的异端罪行,胡司被开除教籍。但他 

在国王和群众的保护下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活动。1412年教皇约翰二 

十三世为筹集对那不勒斯战争的经费,派特使去捷克推销赎罪券。胡司 

在群众中激烈抨击这一行为,疾呼只有上帝才有敕罪权。1412年6月布 

拉格人民举行反教皇示威,遭到教会和反动统治者的联合镇压,胡司被 

迫离开布拉格,到捷克南部继续活动,他的影响遍及西欧许多地区。1414 

年德皇西吉斯孟召开康斯坦茨宗教会议,以人身安全为条件,命令胡司 

出席会议。胡司到会后立即遭到教皇约翰二十三世的逮捕,被投入修道 

院的地牢。1415年5月会议审判威克里夫后,又判胡司犯有异端罪,处 

以火刑。胡司坚守信念,宁死不屈。7月6日胡司在刑场上向群众讲演唱 

诗,慷慨就义。 

     胡司之死,激起了1415—1419年捷克各阶层人民反罗马教会的大起 

义,史称“胡司战争”。起义者冲进教堂,焚毁修道院,痛打神职人员, 

并占领城市,形成捷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1420年大败德 

皇西吉斯孟组织的“讨伐波希米亚异端”十字军,1427和1431年又粉碎 

了十字军的第四次和第五次进攻。然而,由于起义军内部激进派(塔波 

尔派)和温和派(圣杯派)就起义的最终目的发生分裂,使罗马教廷趁 

机分化了起义军。激进派后因内部出现叛徒,终于在1434年圣杯派和十 

字军联手的利班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余部至1452年也被剿灭。 

     之后,萨伏那洛拉于1494年领导佛罗伦萨人民起义,试图以理想的 

宗教修道生活改造世俗社会,于1498年被处以火刑。人文主义者伊拉斯 

谟则主张教会的纯洁和复兴,强调信徒个人的内心信仰,发表了著名的 

 《愚人颂》,嘲笑教皇和主教,抨击赎罪券,反对教皇过问政治,希望 

罗马教会实现自上而下的宗教政策,反对群众自发的宗教改革运动,这 

些思想对后来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一定影响。 

     14、15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新兴市民阶级日 

益觉醒,纷纷起来挣脱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的束缚,以复兴古希腊罗马 

文化为旗帜,掀起了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整 

个西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开始了全面的复兴,这为16世纪的宗教改 

革运动提供了文化背景。 


… Page 54…

                          七、伊斯兰教的崛起 



                    1。伊斯兰教兴起时的阿拉伯民族 



      (1)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该岛自古以来就据有重要 

的战略位置,是沟通欧亚非三洲商品贸易的水陆交通要道。伊斯兰教的 

诞生地麦加和麦地那即为商道必经之地,也是驼运商路的中间站。 

     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半岛各地区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南部自然 

条件适宜,又地处交通要冲,自古即为转运贸易中心,向有“阿拉伯福 

地”的美称,很早就曾建立过萨巴王国、米奈王国、盖特班王国、哈达 

拉毛王国、希木叶尔王国等,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王国在伊斯兰教产 

生之前就已逐渐衰落,不复存在。北部在南阿拉伯人建立的商站基础上 

逐渐形成队商城市,并相继建立起奈伯特王国、巴尔米拉王国、加萨尼 

王国、莱赫米王国、肯德王国等,但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也都已沦为 

邻近的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的藩属。产生伊斯兰教的半岛中部地区, 

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进程较之南部和北部要落后得多,在历史上从未建 

立过自己的统一国家,这里的贝杜因人一直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生 

活为主。自公元4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商道变化的影响,阿拉伯社会普 

遍处于经济衰退时期。过去在半岛大部分地区曾建立的许多城镇和商站 

逐渐消失,而贝杜因人则不断地扩大他们的活动范围,游牧生活普遍取 

代了商业和农业。当时除作为中转商站的较开化地区和绿州地区中的城 

镇居民从事转运贸易和农业,过着定居生活以外,大部分居民都过着游 

牧和半游牧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里,骆驼是最有用的牲畜和工具,有 

 “沙漠之舟”的称号。社会以氏族组织为基础,几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 

又组成一个部落。部落成员间保持民主和平等的关系,部落首领(谢赫) 

由选举产生,其主要职责是维护部落团结。世代因袭的习惯(逊奈)是 

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主要社会规范,集体的利益和荣誉至高无上。部落 

之间经常为了争夺水源、牧源和商道而发生战争和残杀,血亲复仇成为 

一种风习。到公元6—7世纪时,阿拉伯社会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正处于连绵不断的部落战争时期。在大小1700多次战争中,最著名的有 

白苏斯战争、达希斯战争、加卜拉战争和菲贾尔战争,据说14岁的穆罕 

默德就参加过菲贾尔战争。这些战争长达数十年,极大地削弱了血缘关 

系,加速了氏族制的解体,推动了地域性部落联盟的发展,并孕育着对 

超部落权威的需要。因此,伊斯兰教产生前的这一时期也正是一个氏族 

制处于解体中的社会大变动时期。 

     在伴随社会内部危机重重的同时,阿拉伯人还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 

机。阿拉伯半岛因地处战略位置,一直成为强邻争夺的对象。拜占庭帝 

国与波斯帝国为争夺控制阿拉伯商道,断断续续进行了数百年战争。525 

年阿比西尼亚在拜占庭怂恿和支持下派兵侵占南部也门,统治了半个世 

纪。因外族入侵,连年内乱,再加上山洪爆发,水利设施崩溃,致使农 

业凋零,商旅不前,许多部落北迁,繁荣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570年阿 

比西尼亚驻也门总督阿布拉哈企图北上进犯麦加,中途遭瘟疫而退军, 

再次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年波斯人出兵赶走了阿比西尼亚人,在 


… Page 55…

也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另辟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地中海的东西商 

道,使红海商道萧条,导致南阿拉伯人的商业城市和人民生活更加陷入 

危机,至此南部已在外族统治下分崩离析。而北部的几个阿拉伯王国也 

在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的长期侵略下,先后沦为他们的附庸。实现民 

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抵抗外敌入侵,已成为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和 

阿拉伯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要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伊斯兰教应运而 

生。 



      (2)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生活 

     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人信仰原始多神宗教。它最初表现为部落 

宗教,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神,部落神一般都有固定的住处,如石头、 

井泉、树林等,因此人们崇拜各种自然物体。献祭是部落宗教仪式的核 

心,通过献祭仪式使神灵与部族建立血缘联系,成为守护神,有时也变 

成部落祖先。在部落宗教中有各种卜士,其职能是发布神谕和预言,用 

神签决疑,主持朝拜或祈雨一类的迎神仪式,并在部落战争中预卜敌方 

动向,用咒语或巫术使敌方武器和战术失灵。此外阿拉伯人还相信精灵, 

偶象崇拜也极为普遍。 

     公元6世纪时以麦加为中心出现了超越部落的地方神灵,其中最受 

崇拜的是麦加人称为“安拉女儿”的三女神:拉特(本义为女神)、欧 

萨(万能神)、默那(命运神)。这些神灵受到许多部落的信奉和朝拜, 

是氏族社会解体,现实生活变幻无常,阿拉伯民族政治统一进程在宗教 

观念上的反映。当时的麦加城是阿拉伯人的圣地,城中心的克尔白建筑 

物,也叫“天房”,是朝觐的中心。天房墙上镶有一块黑石,被视为“圣 

石”,阿拉伯的一位古老神灵“安拉”就居住在这里。每年冬夏半岛上 

许多游牧民和商人来此朝拜,圣石成为朝觐者都要抚摩的圣物。朝拜期 

间麦加和整个阿拉伯北部都停止械斗,以保证朝圣活动的安全。由此可 

见,宗教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阿拉伯人除信奉本土多神教以外,还受到外来一神教即犹太教和基 

督教的影响。约在1世纪犹太移民部落开始进入半岛上的城市,他们聚 

群而居,进行生产和经营,使周围的阿拉伯人也信奉了犹太教。在半岛 

南部犹太教曾产生过很大影响,6世纪时的希木叶尔王朝就改奉犹太教为 

国教,并迫害反犹太教的基督教。在半岛西北部犹太人占据了许多绿洲 

良田,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还垄断了当地集市和金属品贸易,占有 

经济优势。犹太教在阿拉伯人的文化生活中也占有一定地位。犹太教的 

一神教义和历史传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