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

第42章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42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论出来的,缺乏必要的生理实验基础,因此尽管道士们说得头头是道, 

但历代服丹者多是中毒身亡。此时道士们往往是用“尸解”作遁词来塘 

塞,可这毕竟不是“肉体飞升”。有唐一代崇道最盛,帝王、重臣中毒 

身亡者也最多,太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都因服食了道士 

进贡的金丹而死,残酷的现实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冷静思考,怀疑和否定 

外丹的思潮遍布朝野,教外之士纷起抨击,外丹道遇到了严重的危机。 

     外丹道的屡屡失败,迫使道教内部的有识之士另辟蹊径。道教求“长 

生久视”,除了炼丹外,自古还存在着导引、行气、胎息等道术,到隋 

唐时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为外丹向内丹 

的转化准备了条件。一般道教史著作都把隋代道士苏元朗看作内丹道的 

实际开拓者。据《罗浮山志》载:其弟子论服灵芝得仙,元朗曰:“灵 

芝在汝八景中,盍向黄房求诸?”于是他借外丹术语说明内丹,“身为 

炉鼎,心为黄室,津为华池”,天铅、婴儿喻“身中坎”,砂汞、姹女 

喻“身中离”,黄婆喻“身中意”,以修炼自身之精神谓之“还丹”。 

总之,他用外丹的术语对传统的气功修炼方法作了新的解释,开内丹之 

先河。 

     唐末及五代,内丹道从理论到实践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道士们多 

将其成果托于钟离权和吕洞宾。在道教神仙谱中,钟离权是汉朝人,故 

又称汉钟离,以明其长寿。可今人考据他是五代后汉人,吕洞宾是其弟 

子,号华阳子,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这两人都是“八仙”中的仙人, 

事迹不可详考了,著作也多仅存篇名。洞宾弟子中施肩吾作《钟吕传道 

集》流传了下来,基本反映了五代时期的内丹道的主要成果。《传道集》 

认为:“天道以乾为体”,故能长久坚固。人若效法天道,便要使肾水 

与心火相交,心为离,名曰阳龙,肾为坎,名曰阴虎,心肾交泰,即为 

龙虎交媾,便出黄芽,即金丹大药。“保送黄庭”为采药,且配合以水 

火,而养胎仙。至胎圆神足,则可成为神仙。钟、吕的思想,为日后内 

丹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宋代内丹道的成熟 



     钟、吕内丹道门下四传,至宋初的陈抟 (公元871年——989年), 


… Page 133…

    字图南,亳州真源 (今安徽亳县)人。他是个比较可信的历史人物,据 

      《宋史·陈抟传》载:他自幼习懦,通经史,唐末举进士不第,遂隐居 

    华山,修习道术。后移于少华山石室,每觉可百日不起,世人目为异人。 

    后周世宗、宋太宗都曾向他求问长生久视之道,他皆不以黄白之术为然, 

     而答之以清静无为,深合帝心。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陈抟在道教 

    史上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根据道教经典及自身体验,画出了一符《无极图》 

      (如下)。据明末思想家黄宗炎研究,《无极图》有顺、逆两种解释, 

     “顺以生人”,是宇宙开辟,万物化生的过程。“逆以成丹”,讲的是 

     内丹修炼方法。按照道教的理论述,天人合一,宇宙与人身有着相似的 

    结构,人体修炼应模拟自然演化过程,逆向而行。最下之○为“玄牝之 

     门”,气从此而生。呼吸吐纳,意守玄关,生热筑基。向上一○名“炼 

    精化气,炼气化神”,化有形之精为无形之精,使之升入五脏六腑,“名 

    为五气朝元”。五脏分别与五行相匹配,令其阴阳和合,水火交媾,而 

    成丹药。再上之圈为“取坎填离”。按八卦原理,肾为坎男(■),心 

    为离女■,但离中虚,坎中满,心肾交泰即是“抽坎填离”,使坎中阳 

    爻与离中阴爻相结合,“乃成圣胎”。最上一○为“炼神还虚,复归无 

                                          ① 

    极”,而仙道己成,便可脱胎而去 。陈抟《无极图》虽对内丹功法的说 

     明尚嫌简单,但为日后内丹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抟的再传弟 

    子张伯端作《悟真篇》,对内丹修道理论作了详细的阐发,被视为内丹 

    道的经典著作,与《参同契》齐名。至此,内丹道理论基本完善。 

          张伯端(公元984年—1082年),字平叔,浙江天台人。少年时曾 

    为太学士,举进士不第,屈居幕僚。后“坐累谪岭南兵籍”,遂绝仕途, 

    潜心道教。  82岁时游蜀,遇刘海蟾,得金丹还液火候之诀,修炼成功, 

    著《悟真篇》阐扬内丹学。他以《道德经》和《阴符经》为祖经,吸收 

     “三才相盗”和“虚心实腹”的观念,又融摄禅宗和儒学,形成了独特 

     的“先命后性”的内丹修养理论。他继承了道教追求肉体长生的传统, 

     认为:“命之不存,性将焉附?”,故宗教修养当从锻炼身体入手,“先 

                                                                          ① 

     以修命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于道。修命之要,在乎金丹”。他用八 

     十一首诗词,对内丹功法作了详细的描述,其弟子翁保光在《悟真篇注 

    序》中,对张伯端的内炼思想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概述,其文如下:“夫 

    炼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时,混沌无名之始气,立为丹基。次辨真 

     阴真阳,同类无情之物,各重八两,立为炉鼎。假此炉之真气,施设法 

    象,运动周星,诱此先天之始气,不越半个时晨,结成一粒,附在鼎中, 

    大如黍米,此名金丹。取金丹一粒,吞归五内,擒伏一身之精气,犹猫 

    捕鼠,如鹯搦鸟,不能飞走矣。然后运以阴阳之真气,谓之阴符之火, 

    养育精气,化成金液之质。忽尾闾间有物,直冲夹脊双关,历历有声, 

    逆上泥丸。舌触上腭,颗颗降入口中,形如雀卵,馨香甘美,此名金液 

    还丹也。徐徐咽下丹田,即脱胎沐浴,化为纯阳之躯。无饥渴寒暑之患, 

     刀兵虎兕不能伤,而为陆地神仙。”这个修炼过程,基本和当代气功家 

    练习气功的方法类同,其健身强体的功效被实践所证明。在“修命”的 

    基础上,张伯端又借用佛教禅宗的思想,大谈“修性”之功,这是传统 



① 参见《宋元学案·濂溪学案》。 

① 《悟真篇·序》。 


… Page 134…

    道教所没有的。他认为:“既性命之功未修,则运心不普,又焉能究竟 

                          ② 

     圆通,迥超三界?”身体锻炼得再好,也只是健康长寿,精神上还不能 

    达到无限,成为神仙。所以,“丹是色身至宝,炼成变化无穷。更能性 

                                    ③ 

    上究真宗,决了无生妙用?”张伯端从道教的角度,吸收大量禅宗思想 

    来“修性”,把三教融合推向了一个高潮。张伯端身后,其弟子经石泰 

    —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等人的传承,形成了金丹教南宗的系统,元代 

     以后并入全真教。 

         在内丹道发展的同时,传统道教的符箓派也在发展,天师、上清、 

    灵宝诸派也曾产生过颇具社会影响的道士,受过朝廷的策封。另外,一 

    些符箓派道士又吸收内丹学的思想,创出了新道派。如王文卿 (1093年 

    ——1153年)所创神霄派,号称其所炼的“先天祖气”可以和天地之真 

    气相感应,小则可以为人治病,大则可呼风唤雨,祈雨求晴。他们的法 

    术曾得到过一些帝王的重用。 



                      4。金、元时期“河北新道教”的崛起 



         河北新道教包括全真、太一和大道三个流派,尤以全真在后世影响 

    最大。由于全真道领袖们的发展,使道教从理论到活动方式都发生了重 

    大变化,所以被称为道教史上的“鼎革”。河北新道教异军突起,与当 

     时中国北方沦为异民族统治区的现实有关,许多汉族士人不甘心于“亡 

     国奴”的地位,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收复中原,使他们彻底失 

    望。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具有正宗华夏文化色彩的思想作为精神的慰藉, 

    道教恰恰符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金、元统治者及时加以利用,结果使 

    新道教反而成了他们辅助统治的工具。 

         全真道的创始人是王喆(1113年——1169年),陕西咸阳人。他幼 

     习儒业,长入府学,本希望以儒术经世。青年时代恰逢宋金战争,报国 

    之望破灭。在金代他也曾几次试图从科举出身,但皆未能如愿,心灰意 

    冷,遁入教门。王喆出家修道经历了一番痛苦的磨练,他掘地穴居,内 

    修丹道,外佯疯狂,人称“王害疯”。后他云游到山东半岛,打出了全 

    真旗号,发展教徒,先后收留了马钰(1123年——1183年)、孙不二(1119 

    年——1182年)、谭处瑞 (1123年——1185年)、刘处玄 (1147年— 

    —1203年)、丘处机(1148年——1227年)、王处一(1142年——1217 

    年)、郝大通(1140年——1212年)等七大弟子。他们长期追随王喆从 

    事创教活动,成为全真道的骨干。传统道教讲究个人修炼,因而组织松 

    散,全真道借鉴佛教的丛林制度,在山东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三 

    教金莲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三教三光会”等五 

    个教团组织,道风朴素,纪律严明,在民众中获得了好评。王喆死后, 

    相继由马钰、王处一、丘处机掌教,教团队伍不断扩大。金廷也转而从 

    压制改为拉拢。金、元之际,南宋、金和元三派政治势力都派使者来邀 

    请丘处机,他以一个政治家的远见作了一番权衡,最终决定接受元太祖 

    成吉思汗之邀,不顾七十高龄,远赴雪山绝域,到蒙古军队的大营所在 



② 《悟真篇·序》。 

③ 《悟真篇·序》。 


… Page 135…

     地和林拜谒太祖,因而得到了蒙古贵族的支持,为全真道在元代大发展 

     创造了良好条件。 

          全真道的主要特点是倡导三教合一,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大潮流。他 

     们以内丹道为基础,但是宣扬“先性后命”,以此与金丹南宗相区别。 

     他们更多地接受了禅宗的“直证本心”和理学的“主静立诚”,认为: 

                                                                    ① 

      “人之修行,先识取性命宗祖,然后真以保命修行。”修性功夫就是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