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

第7章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7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职,捍卫了教皇最后裁决的权利。这一时期出现的《伊西多尔教令集》 

就是皇权衰落,教皇权力增强的标志。这一文献的内容包括从1世纪罗 

马克雷芒起到8世纪格列高利二世止历任教皇和历届会议的决定,其中 

有真有假。《教令集》宣称,罗马主教拥有首席地位和最高裁判权,其 

他所有主教都可直接请求罗马主教裁决,罗马主教有节制任何大主教的 

权限,世俗政权不得干预罗马主教和其他主教的权限。其中有一份教令 

宣称,君士坦丁大帝曾命令全体神职人员听命于罗马主教,并把“罗马 

城和所有意大利的或整个西部地区的行省、地区和各城市”赠给罗马教 

会,史称“君士坦丁赠礼”,后于15世纪被尼古拉·库萨和罗伦佐·瓦 

拉证实是伪造的。 《教令集》在中世纪是教会加强教皇权势,摆脱世俗 

政权控制,维护主教职权和教会财产的文献依据,是教权与皇权斗争的 

有力武器。 

     然而,教皇尼古拉一世去世后,教皇权势再度衰落。这是由于这一 

时期政治纷争严重加剧,教皇沦为意大利贵族手中的玩物。由于没有任 

何强大的政治势力做靠山,教皇便为任何一个控制罗马的党派所操纵, 

导致教皇迅速更迭,从897年至955年间,登上罗马教皇宝座的不下17 

人。 

     911年查理曼家族在德国的统治宣告结束。随着加罗林王朝的崩溃和 

封建主义的成长,德国分裂为各个诸侯国,权力开始落入各地贵族之手。 


… Page 22…

为抵御诺曼人和匈奴人的入侵,德国需要统一,主教们为抵制日益增长 

的世俗贵族势力,也赞成统一。919年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享利 (919— 

936在位)当选国王,他同各诸侯取得和平,赶走了丹麦人,征服了易北 

河以东的斯拉夫各族,最终打败匈奴人,为建立一个强大的君主国奠定 

了基础。其子奥托一世(936—973在位)继承发展了他的事业,通过亲 

自任命的主教和大隐修院院长的帮助,使各诸侯听命于他。从此德意志 

的权力建立在控制教职委任权的基础之上,这导致下世纪为争夺主教叙 

任权同教皇发生的斗争。 

     奥托的事业不满足于德国,他把扩张目标指向意大利。951年首次进 

入意大利。961年教皇约翰十二世为摆脱罗马统治者贝伦加尔二世的控 

制,向奥托求援。奥托再次进军意大利,帮助教皇赶走了贝伦加尔。教 

皇在罗马为奥托加冕,封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过,神圣罗 

马帝国皇帝虽在名义上继承了罗马帝国和查理曼帝国的传统,是基督教 

各国的世俗首脑,但实际上的统治权只限于德意志兼领意大利。奥托最 

终以教皇的服从为代价,使教皇暂时摆脱了罗马贵族的控制。奥托死后, 

德意志帝国经历了几代皇帝的统治,到康拉德二世(1024—1039在位), 

帝国实力大大增强,此期间教皇的独立和权威一直不振。 



      (3)修道主义的再度高涨——克吕尼派改革运动的兴起 

     法兰克帝国自查理曼大帝去世后陷于四分五裂。从9世纪至10世纪 

间,法兰西和德意志等地区战祸不断,人心不安,许多人产生了厌世思 

想。与此同时,修道院的经济实力则日益雄厚,一些修道士已和世俗封 

建主一样腐化堕落,本尼狄克修道制度处于涣散松驰的状态,于是,教 

会中开始兴起了克吕尼派改革运动,使修道主义再度高涨。不过,克吕 

尼改革派不仅想改革修道制度,而且还试图利用教会的经济实力,左右 

分裂动荡的政治局势。 

     910年“虔敬者”威廉在法国东部离马肯不远的克吕尼建造了一座隐 

修院,它规定只接受教皇保护,不受其他任何主教和世俗权力的管辖, 

它的土地不受一切侵犯。它要求修士遵守严格的禁欲主义的本尼狄克会 

规。克吕尼修院的建立在教会引起很大反响。在第一二任院长伯尔诺(910 

—927在任)和奥多 (927—942在任)的热心推动下,许多修道院都起 

而仿效,整顿改革,当时在罗马的阿文亭山上也建立了一座代表克吕尼 

派思想的圣玛利亚隐修院。到10世纪中叶,克吕尼派运动已由法国发展 

到意大利、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地。这些克吕尼派修道院均听命于克 

吕尼修道院长的命令,凡属克吕尼派修道院的院长也均由克吕尼修派道 

院院长任命,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克吕尼修道院为首的克吕尼修道院系 

统,成为一种宗教势力和政治势力。 

     随着克吕尼派势力的日益增强,其改革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修道制 

度的改革。在克吕尼修道院长奥蒂罗(994—1048)在任期间,为了扼制 

封建领主之间、修道院和封建领主之间以及修道院之间经常为经济利益 

发生的武装冲突,提出“上帝的休战”口号,规定从星期三早上到星期 

一早上纪念基督受难,期间一切暴力行为将受教会严厉惩罚,但并未得 

到真正的实现。同时,克吕尼运动还普遍地反对神职人员的腐化行为, 

坚决抵制当时教会中盛行的用金钱等卑鄙手段谋取教会神职的“西门主 


… Page 23…

义”和破坏神职人员独身生活,为娶妻纳妾做辩护的“尼古拉主义”, 

积极整顿教规,严格戒条,强调神职人员必须过禁欲生活,反对教会世 

俗化,也反对封建主控制教会以及神职人员家族把持教权和教产,以防 

削弱教会的力量。克吕尼派试图通过这些改革提高教会地位,增强同世 

俗统治者争权夺利的实力。 

     克吕尼运动开始时,多数人并不反对君王委任神职人员,但到11世 

纪中叶,克吕尼派人士则把君王委任神职看做与平信徒委任神职一样是 

买卖神职,认为君王篡夺了神职叙任权,试图夺回叙任权,增强教皇权 

力。然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三世(1039—1056在位)期间,他对 

选立教皇的控制权正处顶峰。长期以来,教皇选立由诸侯们操纵,11世 

纪上半叶,曾出现过三个罗马教皇并存的局面。1046年亨利三世率军进 

入罗马,一并废掉三个教皇,但相继任命的二个教皇均被毒死,最后任 

命一个克吕尼派神职人员登上教皇宝座,称利奥九世 (1049—1054在 

位),从此改革派掌握了教廷实权。利奥九世大力推行克吕尼改革,对 

教皇的直接顾问枢机主教团进行重大改组,撤掉了不同情改革的罗马 

人,从其它西方国家委任了一批克吕尼派亲信,其中有三个非常重要而 

有影响的人物,这就是霍姆伯特、白人休哥和希尔德布兰。然而,利奥 

九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罗马也并未得以真正实现,他死后,继任的教 

皇继续前任的主张。1056年亨利三世去世,年仅4岁的亨利四世继位, 

改革派又乘机发动了教会摆脱皇权控制的运动,这就是中世纪著名的“主 

教叙任权之争”,在这场争夺战中,希尔德布兰是一位最有力的主导者 

和实干家。 



                         2。内外交困的东方教会 



      (1)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对拜占庭帝国的威胁 

     正当西派教会逐渐振兴起来的时候,东部的拜占庭帝国正在受到信 

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军队的攻击,处于十分窘迫的境地。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上崛起,从此在中亚和西亚的 

历史舞台上增加了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宗教力量,穆罕默德及其后任 

者率领的穆斯林大军开始了一系列对外扩张的战争,拜占庭帝国就是它 

一直在试图征服的对象。633年秋,穆斯林军队进军巴勒斯坦和叙利亚, 

634年击败拜占庭军队的重兵反击,635年穆斯林军队又进逼大马士革。 

636年拜占庭军队与穆斯林军队会战,遭到歼灭性打击,不久叙利亚和巴 

勒斯坦除凯撤利亚和耶路撒冷均被征服。637年穆斯林军队又进占安提 

阿,638年耶路撒冷请降,至此东派教会两大教区已为穆斯林占领。与此 

同时,阿拉伯帝国大军在东线战场也取得节节胜利。642年波斯萨珊王朝 

的军队在与穆斯林军的最后决战中惨败,此后,穆斯林军队席卷波斯全 

境,651年波斯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的粮仓埃及也在几经会战之后,终 

于642年被穆斯林大军占领了亚历山大。从此,拜占庭帝国最富饶的一 

个省区,东派教会的又一大教区亚历山大里亚也都丧失了。亚美尼亚、 

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也先后被征服。公元717—718年穆斯林军队又向拜占 

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发动围攻,此后,拜占庭帝国便经常遭到伊斯兰 

大军入侵的威胁。 


… Page 24…

      (2)圣像崇拜之争与第七次公会议 

     正当拜占庭帝国处于外患的同时,帝国内部也在经历着一场由基督 

教保罗派农民发动的巨大风暴。随着帝国战事的连连失败和领土的大片 

丧失,一方面,军事费用急剧上升,国库空虚,国家向广大自由农民征 

收各种名目的赋税日益增多,致使广大群众无法忍受沉重的负担。另一 

方面,军事贵族、皇族和皇帝却沉溺于享乐腐化,教会的财富经历代皇 

帝赏赐及他人捐献,并通过巧取豪夺和大量依附农民投献也在不断增 

加, 

                                            1 

 仅土地一项,东派教会已占有全国土地的 以上,经济势力非常雄厚, 

                                            3 

这使教会中的神职人员和修道院中的上层人士的生活也十分腐化奢侈, 

而皇帝和一些大贵族因支付空虚,则觊觎着教会的财产。在这种社会背 

景下,8世纪初基督教保罗派奋起反对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的正统教会,要 

求简化宗教仪式,摒弃奢侈,取消圣像崇拜,废除教会的教阶制度和修 

院制度,反映了被压迫者改变世俗和宗教不合理状态的愿望。这些主张 

迅速得到广泛支持,小亚细亚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纷纷脱离正统教会,要 

求废除圣像崇拜。于是,持保罗派主张的广大群众趁穆斯林围攻君士坦 

丁堡之际,掀起了大规模的圣像破坏运动。 

     4世纪时,由于大批异教徒皈依基督教,崇拜圣像,圣物和圣地的风 

气开始流行。君士坦丁大帝就提倡圣物崇拜,以后在深受希腊文化影响 

的东方教会中,圣像崇拜之风日盛,甚至成为一种聚敛财富的手段。8 

世纪时,修道院遍布帝国全境,拥有大量土地与财产,享有免税,不服 

兵役等特权,直接影响了帝国的经济收入,而这时期对外军事连连,国 

库更加空虚。在这种局势下,强有力的皇帝利奥三世(717—740)试图 

以查士丁尼的精神统治教会,控制教会的财富,以加强帝国的中央集权。 

因此,他利用、支持并强制推行了这场反对圣像崇拜的运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