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世界中世纪文学史 >

第13章

世界中世纪文学史-第13章

小说: 世界中世纪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斯人民通用的语言,为波斯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9世纪末, 

波斯大部分地区摆脱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先后建立了一些独立国家,萨曼王 

朝是其中之一。萨曼王朝为巩固政权,把当时许多文人墨客集中到宫廷,其 

中许多人都摒弃了阿拉伯语而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由于统治者的大力 

提倡与扶植,波斯文学得以复兴,并出现了长达二三百年的文学繁荣时期。 

     鲁达基 (公元850—940年)在波斯文学史上被称为“波斯诗歌之父”, 

生于一个叫鲁达克的小山村,自幼聪明,八岁能背诵《古兰经》,后来被萨 

曼王朝的国王召入宫廷,有过一段优厚的生活境遇,然而晚境凄凉,因故失 

宠而被逐出宫廷。 

     鲁达基一生写诗很多,流传至今的仅两千行左右。他的诗歌内容广泛, 

题材丰富,作者的爱憎态度,人生体味在诗中有着形象的坦露。例如表达浓 

烈的离愁别绪的《离愁》一诗: 

          啊,我葱郁的青松,离别似狂风肆虐咆哮, 

          要将我生命之树连根拔掉。 



          …… 



          离别,犹如投入心扉的一团烈火, 

          熊熊烈焰会把我的心儿烧焦。 

          感情热切,诗句流畅,把人生的分离渲染得格外触目惊心。 

     虽然伊斯兰教在波斯已传播两个世纪了,但在鲁达基的诗中几乎看不到 

任何宗教的影响,作者热烈地赞扬知识和理智,显示出与古波斯文明传统的 

密切联系: 

          自从辟天与开天, 


… Page 40…

          知识人人苦钻研。 

          智者时时求学问, 

          求学广用四方言, 

          求取知识记心间。 

          石斧牢牢刻高山, 

          防灾祛祸防身甲, 

          又如明灯心头悬。 

     他还提出完美的人应具备的四个条件,这种人生观至今仍有着它的魅 

力: 

          健全的理智,健康的身体, 

          温和的性情,良好的声誉, 

          具有这四种财富, 

          正直的人就无忧无虑。 

     虽然正值盛年而且身处上层社会,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他时时“用理性 

的慧眼去观察世界”,进而看到: 

          引诱肉体的是金钱、领地和闲散休憩, 

          吸引我灵魂的是科学、知识和理智。 

     可见,鲁达基的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甚至在某些方面揭露 

统治者的罪恶,表达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与同情,体现出进步的人道主义 

思想: 

          多少人家羊羔美味一一品尝, 

          多少人家啃不上麦饼填不饱饥肠。 

     与中国著名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出一辙。 

     鲁达基现存较长的诗是《暮年》,它概括地描写了诗人从青春得意到老 

年潦倒的一生,这既是诗人一生经历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的共同命运 

的写照。在写到回忆曾经有过的荣华富贵之际笔锋突转到眼前: 

          如今,时过境迁,我改变了模样, 

          四方讨乞,伴我的只有手杖与饭囊。 

     人世沧桑、诸多况味,通过一位步履艰难、无处归宿的老人形象凸现了 

出来,读者既能领悟到了这位老诗人的深厚功底,更为扶杖前行的这位老者 

而潸然泪下。 

     作为波斯诗歌的奠基者,鲁达基能自如地运用一切波斯诗歌形式,抒情 

诗、颂诗、叙事诗、四行诗等,他的诗写得热情洋溢,轻快明朗,韵律和谐, 

语言生动,是后世诗人的楷模。 

     菲尔杜西是继鲁达基之后萨曼王朝的大诗人,他的史诗《列王记》是中 

世纪波斯文学的顶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欧玛尔·海亚姆是波斯塞尔柱王朝时出现的著名诗人,他是四行诗的世 

界著名作家。 

     内扎米(1141—1209年)是波斯文学史上著名的叙事诗人,他的《五卷 

诗》是东方文学的瑰宝,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题材;当他的作品传入欧洲后, 

引起西方读者的浓烈兴趣,其中的《蕾莉与马杰农》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 

与朱丽叶》。 

     内扎米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在神学、哲学、医学及 

天文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他早年的抒情诗写得很好,但他不屑于作宫 


… Page 41…

廷的御用文人,这也使得他有二十几年的充裕时间来创作《五卷诗》。 

      《五卷诗》包括《秘宝之库》、《霍斯陆与西琳》、《蕾莉与马杰农》、 

 《七美人》及《亚历山大故事》。第一卷《秘宝之库》是以传统形式写的劝 

戒性故事诗;第五卷是以希腊征服者亚历山大向东方进军为背景的叙事诗, 

中间穿插不少轶闻趣事,把亚历山大描写为国君、哲人和先知。其余三部都 

是爱情叙事诗,《七美人》写萨珊王朝第15位国王的宫廷生活,其中有许多 

短小而曲折的故事,作者自己最满意于这一部。客观地说,第二部和第三部 

最具创新意义。 

      《霍斯陆与西琳》是描写萨珊王朝第25位国王霍斯陆与亚美尼亚女王的 

侄女西琳的爱情故事,这一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大意是一个国王选异族 

的女子为后,遭到大臣们的反对;霍斯陆把西琳接到宫中,西琳嫉妒王妃玛 

丽亚,竟下毒把玛丽亚害死。内扎米的诗歌中改变了故事的矛盾性质,突出 

霍斯陆与西琳的爱情,诗人热烈赞扬人间的世俗之爱,把它提高到神圣的地 

位,这在神权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宇宙中除了爱再无神圣殿堂, 

          无爱的人世一片冷寂荒凉, 

          作爱的奴仆吧,这才是人生真谛, 

          有心人莫不对爱情以身相许。 

          没有爱的种子庄稼不能生长, 

          没有爱的鼓舞不会有纯真的理想。 

     内扎米加强了人物性格塑造,以人物性格的发展来推动情节的展开,诗 

中还塑造了一个石匠的形象,以他对西琳的爱来衬托霍斯陆的爱。在诗人笔 

下,西琳的秀丽端庄,善良宽厚性格以及她对霍斯陆的矢志不移的爱,并为 

了所爱者勇敢献出生命的义举,使之婷婷卓立于东方文学的画廊之中。 

      《蕾莉与马杰农》是内扎米的代表作。故事来源于阿拉伯的爱情故事。 

在宗法制社会,青年男女没有恋爱的自由,人们只能借助诗歌来寄托自己的 

希望。蕾莉与马杰农的故事讲的是两个来自不同部落的男女,由于同窗而相 

爱,但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而遭致非议与责难,蕾莉被迫退学,男主 

人公吉斯痛苦万分而失去理智,人称“马杰农”即“疯子”,后来流落山野 

与野蛮为伍。蕾莉迫于父命嫁给一个富人,但她出嫁坚决不与男方成婚。她 

终于与马杰农相见了一次,然而原来的吉斯永远不见了,他真的疯了。蕾莉 

不堪忍受封建势力的压迫抑郁而死,死后马杰农到坟上哭祭,也倒在了坟旁 

死去。 

     长诗中没有什么反面人物,没有出现直接干预这对年轻人的什么冲突, 

然而美好而符合人性的爱情却被扼杀了,相爱的男女主人公死去了,作者把 

矛头直接指向了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势力,指向封建伦理道德那杀人不见血的 

邪恶观念,使作品显示出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蕾莉与马杰农》的艺术成就也较高,风格凝炼、细腻、精雕细琢,字 

斟句酌,很见功力。作者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使读者沉浸于主人公的悲 

欢离合之中,为之惜,为之泣;语言或形象夸张,或大量的排比,都衬托了 

气氛和人物,为塑造人物服务;诗人还常常让主人公直抒胸臆,发出对不人 

道的社会的愤怒控诉,例如蕾莉临终前发问: 

          我受尽了折磨,这算什么爱情? 

          我受尽了煎熬,这算什么人生? 


… Page 42…

     这是女主人公对自我命运的倾诉,更是诗人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质疑。 

     内扎米的创作从传统的劝戒诗发展到爱情叙事诗,从描写帝王将相的爱 

情到描写普通男女的爱情悲剧,不能不说是巨大的进步。给他带来世界声誉 

的正是这些对普通人性的探索与呈现。 

     莫拉维(1207—1273年)是苏菲派叙事诗的代表诗人。所谓苏菲派是波 

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原为伊斯兰教内部的一个神秘主义思想派别, 

传入伊朗后,与新兴的达里波斯语结合,逐渐形成流派。苏菲派提倡禁欲苦 

修,克己忍让,力戒骄傲和行善济人;在文学中先有用伊朗民歌阐释教义, 

后来发展了具有苏菲思想的叙事诗,到了莫拉维达到了高峰。 

     莫拉维的抒情诗反复歌唱一个虔诚的信徒对真主的爱,提出根除“心镜 

上的浮尘”、尘世的欲念来达到与主合一。他把自己的诗比作芦笛,倾诉离 

别的烦恼与痛楚,表现对真主的向往。 

     莫拉维的主要作品是六卷叙事诗,其中包括许多独立的民间故事和寓 

言。他一般在诗的开头先叙述故事情节,再指出故事的意义,从而使自己的 

故事符合苏菲派的观点。因此,他的诗作往往是前半部分形象生动,而后半 

部分的说教显得牵强附会。如故事诗《罗马人与中国人》写国王分别让中国 

人与罗马人在墙上作画,中国人忙忙碌碌,画出了精美绝伦的画,但罗马画 

家仅把另一面墙擦拭得洁白光亮,等双方拿出作品时,罗马人的画是中国人 

的画映到了他的墙上的显得“更加漂亮”的画,作者称赞罗马人那种“洗净 

自己内心,心中了无欲念,不贪不恨,把心胸磨洗得如同一面镜子”的人生 

态度,把洗刷墙壁提到苏菲信徒自我修养的高度,从而宣传其教义。 

     莫拉维的一些诗歌还涉及到当时的社会问题,《戒哈的孩子》揭示了蒙 

古人入侵后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受惊的市民》则写一个市民因国王下令 

捕捉驴子而极度惊恐的情绪,以荒诞的故事来揭露统治者掠夺百姓的罪行。 

只是莫拉维几乎无诗不渲泄宗教情绪,影响了他诗的统一性。莫拉维在波斯 

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地位,人们把他与菲尔杜西、萨迪、哈菲兹并列为波斯 

诗歌的四大支柱。 

     哈菲兹(1327—1390年)以抒情诗闻名。黑格尔曾称赞他的诗“显出精 

神的自由和最优美的风趣”,歌德引以为“导师和知己”,在伊朗人民心中,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先哲,人们甚至用他的诗来占卜吉凶。 

     哈菲兹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父亲早逝,从童年起他就过着贫困 

的生活,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接受了教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