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把心安顿好_周国平 >

第10章

把心安顿好_周国平-第10章

小说: 把心安顿好_周国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人生。那种看不见人生缺憾的人,或者是幼稚的,或者是麻木的,或者是自欺的。

  正是在弱点和缺憾中,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幸福地生活着。

  6

  在伟人的生平中,最能打动我的不是他们的丰功伟绩,而是那些显露了他们的真实人性的时刻。其实普通人也一样,人人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时刻,而这样的时刻都是动人的。这使我相信,任何人只要愿意如实地叙述自己人生中刻骨铭心的遭遇和感受,就都可以写出一部精彩的自传,其价值远远超过那种仅仅罗列丰功伟绩的名人传记。

  7

  天赋、才能、眼光、魄力,这一切都还不是伟大,必须加上真实,才能成其伟大。真实是一切伟人的共同特征,它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

  精神上的伟人必定是坦诚的,他们足够富有,无须隐瞒自己的欠缺,也足够自尊,不屑于用作秀、演戏、不懂装懂来贬低自己。

  8

  问:您在自己写的书中也好,在接受采访时也好,对于自己的经历都非常坦诚。怎么能做到这一点的?

  答:我想不出不坦诚的理由。如果对人性有足够的了解,人人都可以做到坦诚。

  9

  蒙田教会我坦然面对人性的平凡,尼采教会我坦然面对人性的复杂。

  10

  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既然是天生的,就谈不上好坏,好坏是后天运用的结果。因此,人不应该致力于改变自己的性格,事实上也做不到,所应该和能够做的是顺应它,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它产生好的结果。

  11

  一个人不应该致力于改变自己的性格,最好的办法是扬长避短,把长处发扬到极致,短处就不足为害了。

  事实上,在相同性格类型的人里面,都既有成大事者,也有一事无成者,原因多半在此。

  12

  要做自己性格的主人,不要做自己性格的奴隶。一个人做了自己性格的主人,也就是尽可能地做了自己的命运的主人。

  一个人的性格的所谓优点和缺点是紧密相连的,是一枚钱币的两面,消除了其中一面,另一面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享受性格之利的同时,承受性格之弊,乃是题中应有之义,只须把这个弊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就可以了。

  如何限制?就是发扬性格本身的长处。抑制短处的真正力量在此。

  13

  人的基本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也不必刻意改变。性格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正确地使用,使之产生好的结果。比如说,我不善社交,也就不去社交场折腾了,反倒为自己赢得了宁静的心境和独处的时间。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21章 人性现象


  1

  厌恶比喜好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喜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出自心灵,也可以是缘于感官,可以是出自个性,也可以是缘于时尚。相反,厌恶往往是出自心灵深处和个性特质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反应。

  在社会关系领域,厌恶也比喜好属于更深的层次。因为共同的喜好,人们结为同伴,因为共同的厌恶,人们才成为同志。

  2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的内在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然而,内在的自我必定也是隐蔽的,怎样才能认识它呢?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方便的路径。事实上,我们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在表态的,只是往往不被我们留意罢了。那么,让我们留意,做什么事,与什么人相处,我们发自内心感到喜悦,或者相反,感到厌恶,那便是内在自我在表态。就此而论,认清你自己最真实的好恶就是认识了你自己,而你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自己真正钟爱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实现自我了。

  3

  人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由自然的眼光看,人是动物,人的身体来源于进化、遗传、繁殖,受本能支配,如同别的动物身体一样是欲望之物。由诗和宗教的眼光看,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灵魂有神圣的来源,超越于一切自然法则,闪放精神的光华。在人身上,神性和兽性彼此纠结、混合、战斗、消长,好像发生了化学反应一样,这样产生的结果,我们称之为人性。所以,人性是神性和兽性互相作用的产物。

  4

  快乐是人性或者说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人性有三个层次。一是生物性,即食色温饱之类生理需要,满足则感到肉体的快乐。二是社会性,比如交往、被关爱、受尊敬的需要,满足则感到情感的快乐。三是精神性,包括头脑和灵魂,头脑有进行智力活动的需要,灵魂有追求和体悟生活意义的需要,二者的满足使人感到的是精神的快乐。

  5

  先生事业不顺,心情不佳,易发脾气。太太一肚子委屈,恶语相向。我劝这位太太道:你何不换一种眼光看先生,把他当做病人?太太若有所悟,面露微笑。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至少在某个时刻,例如在发怒时,都是一个病人。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看别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许多冲突都可化解。

  6

  人生舞台上的诸多角色,其实都是一位真正的主角的面具,是这位真正的主角在借壳表演,它的名字就叫欲望。

  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欲望罩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什么是婚姻?婚姻就是欲望戴上了一副名叫忠诚的镣铐,立起了一座名叫贞洁的牌坊。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欲望在变魔术,给你变出海市蜃楼,让你无比向往,走到跟前一看,什么也没有。

  所谓浪漫,不过是欲望在玩情调罢了。

  玩情调玩腻了,欲望说:让我们好好过日子吧。这就叫生活。

  7

  许多哲学家认为欲望是一个坏东西,理由有二。一是说它虚幻。比如,叔本华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欲望。二是说它恶,是人间一切坏事的根源,导致犯罪和战争。

  可是,生命无非就是欲望,否定了欲望,也就否定了生命。

  怎么办?这里我们要请出人生中另外两位重要角色了,一位叫灵魂,另一位叫理性。灵魂是欲望的导师,它引导欲望升华,于是人类有了艺术、道德、宗教。理性是欲望的管家,它对欲望加以管理,于是人类有了法律、经济、政治。

  你们看,人类的一切玩意儿,或者是欲望本身创造的,或者是为了对付欲望而创造的。说到底,欲望仍然是人生舞台上的主角。欲望是一个爱惹事的家伙,可是,如果没有欲望惹事,人生就未免太寂寞了。所以,最后我要说一句:谢谢欲望。

  8

  做人生的大表演,哪怕不是表演给俗世和他人看,而是表演给上帝和自己看,仍然是一种表演。这是心中装着永恒的人容易掉入的陷阱。

  9

  问:您对人性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会使您更加理解、宽容人,还是会对人感到失望?

  答:两方面都有,分不同的情况。如果是人所共有的弱点,那就更加理解、宽容;如果是个人的品德坏,那就很失望。
 mtxt!小!说!天。堂



第22章 道德的根本


  1

  同情,即人与人以生命相待,乃是道德的基础。没有同情,人就不是人,社会就不是人待的地方。人是怎么沦为兽的?就是从同情心的麻木和死灭开始的,由此下去可以干一切坏事。

  所以,善良是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区分好人和坏人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界限。

  2

  人如果没有同情心,就远不如禽兽,比禽兽坏无数倍。猛兽的残暴仅限于本能,绝不会超出生存所需要的程度。人残酷起来却没有边,完全和生存无关,为了龌龊的利益,为了畸形的欲望,为了变态的心理,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只有在人类之中,才会产生千奇百怪的酷刑,产生法西斯和恐怖主义。

  3

  利己是生命的第一本能,同情是生命的第二本能,后者由前者派生。所谓同情,就是推己及人,知道别人也是一个有利己之本能的生命,因而不可损人。法治社会的秩序即建立在利己与同情的兼顾之上,其实质通俗地说就是保护利己、惩罚损人,亦即规则下的自由。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利己的行为都得到保护,损人的行为都受到惩罚,这样的社会就一定是一个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社会。

  4

  善良来自对生命的感动。看一个人是否善良,我有一个识别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喜欢孩子。一个对小生命冷漠的人,他在人性上一定是有问题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看见孩子是情不自禁地喜欢的,即使他有别的种种毛病,我仍相信这个人还是有希望的。

  5

  人心有两种成分,一是利己心,二是同情心,二者都是人的本性。人在年轻时欲望强,容易把自己的利益和成功看得最重要,名利欲望的满足往往是快乐的主要源泉。随着年龄增长,同情心应该逐渐占据上风,更多地从惠及他人的善行中汲取快乐了。

  6

  震灾中生命所遭受的毁灭和创伤,在我们身上唤醒的最可贵的东西是什么?首先是真实的人性,是人性中的善良,是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的同情和尊重。这岂不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品质吗?岂不是人与人得以结合成人类、社会、民族、国家的最基本的因素吗?与爱国主义相比,在人性层次上,它是更深刻的东西,在文明层次上,它又是更高级的东西。就说爱国主义吧,一个人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会是一个好中国人吗?如果一个国家的成员普遍缺乏对生命的同情和尊重,这会是一个好国家吗?它还值得我们爱吗?

  7

  不分国家和民族,人皆是生命,人性中皆有爱生命的本能以及推己及人对他人生命的同情,区别在于能否使这个基本人性在社会制度中体现出来并得到保护和发扬。西方的历史表明,现代文明社会的整座大厦就是建立在这个基本人性的基础上的。

  正如亚当·斯密所指出的,同情是社会一切道德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正义和仁慈这两种基本的道德。同样,尊重个体生命是法治社会的出发点,法治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最大限度保护每个人的生命权利的秩序。

  8

  在一个普遍对生命冷漠的环境中,人是不可能有安全感的,无人能保证似乎偶然的灾祸不会落到自己头上。

  9

  善待动物,至少不虐待动物,这不仅是对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人类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纯洁化的需要。可以断定,一个虐待动物的民族,一定也不会尊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感一旦麻木,心肠一旦变冷酷,同类岂在话下。

  10

  一个对同类真正有同情心的人,把同情心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