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把心安顿好_周国平 >

第12章

把心安顿好_周国平-第12章

小说: 把心安顿好_周国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理想要适合于现实,要切合实际,是指:具体的人生蓝图、社会蓝图不应是空想(乌托邦);在现实生活中贯彻理想的步骤、方法、策略要切合实际,容许必要的妥协。这个意义上的理想应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但修正不涉及基本精神价值,不能把理想修正得不再是精神价值,不再是理想。比如说,为了世俗利益放弃做人原则。

  19

  理想主义永远不会远去,它在每一个珍视精神价值的人的心中,这是它在任何时代存在的唯一方式。
。。c o mt…xt…小;说……天。堂



第24章 精神禀赋


  1

  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别不是职业,而是精神素质。精神素质相近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沟通,职业的不同完全不成为障碍;相反,如果精神素质相差悬殊,即使同行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2

  作为学者、作家,我的体会是,一个作者无论写什么作品,他的整体精神素质一定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决定了他的作品的总体质量。我相信,这个道理对于企业家也是成立的,企业就是企业家的作品,这个作品的总体质量一定也是由它的作者的整体精神素质决定的。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整体精神素质决定了成就的大小、品质和高度,最后比的都是整体精神素质。

  3

  所谓人文修养,是指一个人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使人之为人的那些精神禀赋得到很好的生长,成为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可以把人的精神禀赋相对地分为三个东西:一是理性(头脑),二是情感(心灵),三是道德(灵魂)。人文修养是围绕这三个东西展开的,一个人拥有智慧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就是一个精神上优秀的人。

  4

  人是有精神本能的,但强度相差悬殊。精神本能强烈的人,若才华和环境俱佳,就会有精神上的创造。否则,若才华欠缺,或环境恶劣,就可能被精神本能所毁。

  5

  精神本能有强弱的阶梯,最高是宗教。

  6

  智慧是达于成熟因而不会失去的童心。

  我不认为麻木、僵化、世故是成熟,真正的成熟应该具有生长能力,因而在本质上始终是包含着童心的。一个人在精神上足够成熟,能够正视和承受人生的苦难,同时心灵依然单纯,对世界仍然怀着儿童般的兴致,他就是一个智慧的人。

  7

  我相信,只要心性足够优秀,最深刻最高级的精神生活是超国界的。说到底,有底气的人在哪里都一样不同凡响,如果底气不足呢,在哪里还不一样过日子,求个舒服自在罢了。

  8

  人是不容易满足的,但因心性的不同而有迥异的走向。

  有一种人,衣食居无忧,他仍不满足,要赚更多的钱。在衣食居极尽奢侈之后,他还是不满足,要赚更多更多的钱,但不知道拿赚来的钱做什么了,于是就赌博、吸毒、养情妇。

  还有一种人,衣食居也无忧了,并且也赚了一些钱,他同样不满足。不过,他心中有理想,便开始为了心中的理想折腾赚来的钱,于是就建教堂、办义学、捐医院。

  9

  当年牛顿曾言,是上帝给了世界的初始状态以”第一推动”。我们不妨用譬喻的方式说,在我们的心灵中,上帝所给的”第一推动”其实便是我们的理性能力。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品质,也是一切伟大科学家传承的珍贵遗产。让我们忠于这笔财富,如同爱因斯坦所说,当我们把它传给子孙时,一定要使它更加纯洁、丰富。

  10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自由人还是不自由人?根据自由的几种含义来判断。

  外在自由。其一,政治自由。取决于法治社会是否已建立和健全的程度,法治社会中的人是自由人,人治社会中的人是不自由人,过渡社会中的人是半自由人、准自由人。其二,自由时间。谋生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划分,自由时间是发展精神能力、满足精神需要的时间。作为民族,现在大多数人还必须忙于谋生,不是自由人。作为个人,那些虽然谋生已不成问题但仍只追求物质生活的人也不是自由人。

  内在自由。其一,头脑的自由。自由的程度取决于摆脱偏见束缚的程度。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品质的人是自由人。相反,懒于动脑、盲从习俗和舆论的人云亦云之辈,在权力和利益面前放弃真理的自私自利之徒,都是不自由人。其二,灵魂的自由。自由的程度取决于摆脱肉体(物质欲望和死亡恐惧)束缚的程度。有道德、有信仰的人是自由人,无道德、无信仰的人是不自由人。
 mtxt小_说天_堂



第25章 艺术和创造


  1

  如果说艺术是生命的自由表达,那么,艺术家的使命就在于为这一表达寻找最恰当的形式。

  2

  每个人在做梦的时候都是一个天才艺术家,而艺术家也无非是一个善于做白日梦的人罢了。

  3

  梦是想象力的一个更为奇特的世界。梦中景象之新奇,情节之离奇,往往超出人为编造的一切故事。

  4

  梦与人生有不解之缘。梦是苦难者的安慰,奋斗者的希望。昨是今非,昨日的欢乐已成梦。心高气傲,明日的灿烂尚是梦。但是,不必叹息人生如梦,因为梦也是人生的一种真实。

  5

  当心中强烈的情感无法排遣时,艺术就诞生了。

  6

  舞蹈是人用神的方式行走,是在规则中诠释自由。

  7

  创造力无非是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的持久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良好的工作习惯。通俗地说,就是第一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第二能够全神贯注又持之以恒地把它做好。在这过程中,人的各种智力品质,包括好奇心、思维能力、想象力、直觉、灵感等,都会被调动起来,为创造作出贡献。

  8

  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有两类:一类是接受的,比如阅读、欣赏艺术品等;另一类是给予的,就是工作。正是在工作中,人的心智能力和生命价值都得到了积极的实现。

  当然,这里所说的工作不同于仅仅作为职业的工作,人们通常把它称做创造或自我实现。但是,就人性而言,这个意义上的工作原是属于一切人的。人人都有天赋的心智能力,区别在于是否得到了充分运用和发展。

  9

  一个人创造力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无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有无崇高的精神追求。这两个因素又是密切关联、互相依存的,生命本能若无精神的目标是盲目的,精神追求若无本能的发动是空洞的。它们的关系犹如土壤和阳光,一株植物唯有既扎根于肥沃的土壤,又沐浴着充足的阳光,才能茁壮地生长。

  10

  人要做成一点事情,第一靠热情,第二靠毅力。我在各领域一切有大作为的人身上,都发现了这两种品质。

  首先要有热情,对所做的事情真正喜欢,以之为乐,全力以赴。但是,单有热情还不够,因为即使是喜欢做的事情,只要它足够大,其中必包含艰苦、困难乃至枯燥,没有毅力是坚持不下去的。何况在人生之中,人还经常要面对自己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那时候就完全要靠毅力了。
。。^t*xt…。小%说天。堂



第26章 哲学的用处


  1

  一个人需要哲学的程度,取决于他对精神生活看重的程度。当一个人的灵魂对于人生产生根本性的疑问时,他就会走向哲学。那些不关心精神生活、灵魂中没有问题的人,当然不需要哲学。

  2

  任何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都不可能有所谓标准答案,可贵的是发问和探究的过程本身,使我们对那些根本问题的思考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3

  哲学并不提供答案,它只是推动你去思考。在哲学中第一位的是问题,如果你没有问题,哲学对于你的确是没有用的。

  4

  你有了问题,了解了大师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哪怕你找不到答案,这个过程也会让你深刻。

  5

  我们平时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只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由此获得一个广阔的坐标,用以衡量自己所做之事、所过之生活,用全局指导局部,明确怎样做事和生活才有意义。

  6

  哲学让人从当下的具体生活中跳出来,给人一个更高的视角。有没有这个更高的视角很重要,如果有,大苦难也会缩小,不能把你压垮,如果没有,小挫折也会放大,把你绊倒。你尽可以在人世间执著和追求,但是,有了哲学,你就有了退路。

  7

  如果没有哲学,我会沉溺于当下具体生活中,把它看成整个世界。有了哲学的思考角度,我就不会把某一个具体的苦难看成我人生的全部。

  哲学是一种分身术,它能将我分成两个,一个是有很多尘世欲望的具体的我,在红尘中奋斗、挣扎。另一个是哲学的我、理性的我、灵魂的我,会站在更加开阔的天地之间,从更加超脱的角度来劝导那个具体的我。哲学不能消除我遇到的具体的苦难,但它让我拥有一个站在高处的自我,这个自我能站在永恒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会感觉眼前的任何遭遇都是短暂的、渺小的,从最后结果来看都是一样的。这样,就把那个具体的我从苦难中拔了出来,使它不至于被苦难压垮。

  8

  哲学想的是根本问题,它让你与具体生活拉开一段距离。

  9

  一个不问生活意义的人当然是不需要哲学的,可是,我相信,人毕竟是有灵魂的,没有谁真正不在乎活得有没有意义。事实上,人们越是被世俗化潮流裹挟着在功利战场上拼搏,生活在人生的表面,心中就越是为意义的缺失而困惑,而焦虑。因此,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哲学来为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定向。

  10

  哲学是启迪人生智慧的学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学的熏陶,智慧是否开启,结果大不一样。哲学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其实至大无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欢欣、宁静的,没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涂、烦恼、躁动的。

  11

  哲学和宗教都是终极关切,都要对世界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给出一个完整的说明。但是,它们寻求解答的手段却不同。在宗教看来,世界和人生的整体是一个神秘,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它弄明白,唯有靠神的启示来接近它。相反,哲学只信任理性,要求对问题作出理由充足的解答。在这一点上,哲学又和科学一样。

  如此看来,哲学家有一个宗教的灵魂,却长着一颗科学的脑袋。灵魂是一个疯子,它问的问题漫无边际,神秘莫测。头脑是一个呆子,偏要一丝不苟、有根有据地来解答。疯子问,呆子答,其结果可想而知。

  然而,哲学面向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正是这一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科学和宗教更加伟大的东西。

  12

  人类历史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