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生命的舞蹈_林丹环 >

第20章

生命的舞蹈_林丹环-第20章

小说: 生命的舞蹈_林丹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能够变幻出万千独特的音符。仔细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就会点醒你心湖春的乐章。所以,不妨将心情向大自然倾诉一番,那里有一种力量能够拨响你心灵的琴弦,让你聆听到自己心灵的回音。
Www。xiaoshUotxt。cOm[t。xt小,说[天堂}



第30章 大自然礼赞


  李长之

  人类企求一切,而超越了实际能力。大自然在这方面却恰是人类的母亲,她不会打消孩子们的梦,虽然早知道那是梦。她却只用种种暗示,种种比喻,种种曲折而委婉的辞令,让人们自己去觉悟。

  世界不是荒凉的。我们感觉没有人的时候,却另有更令我们向往的东西存在。仿佛一个堂皇伟大,神秘而崇高的剧场吧。观众是愚妄的,这不要紧,因为他们可以散去;戏曲是鄙俗的,这不要紧,因为可以改写;角色平凡,这也仍然能令人忍耐下去,因为可以希望有更不平凡的来代替。所有这些失望的痛苦,和不甘于失望、又追求新的幻影的疲劳,我们都会得到一点补偿,也就是多多少少会得到一种慰藉,因为剧场总是好的,一切靠不住,剧场靠得住,剧场较之其他要悠久些。

  这剧场就是大自然。一切变,大自然不变,这剧场永远是堂皇、伟大、神秘与崇高的。观众,戏曲,角色,都渺小吧,这剧场却越发庄严。戏散了,这剧场也依然巍峨地矗立着。

  所以,只要没忘掉这剧场的人,他是可以心平气和下去的,并且也不会寂寞。

  有谁曾感到没有归宿么?到大自然里去。

  最不自量,而又最不安分的动物,恐怕只有人类吧。人类企求一切,而超越了实际能力。大自然在这方面却恰是人类的母亲,她不会打消孩子们的梦,虽然早知道那是梦。她却只用种种暗示,种种比喻,种种曲折而委婉的辞令,让人们自己去觉悟。

  在人们的能力限度以内,她却又鼓舞人们,成就人们,务在让人们所仅有的一点能力,去作一些最善的发挥。

  大自然有种种律则。是剧场吧,有剧场的规矩;作母亲呢,也自有母亲的教导之方。不过一般的人们不容易知道。熟悉剧场的人,自然会熟悉剧场的规矩。一个母亲的爱恶,也常是不能明白地说出来的。大自然往往给她的娇儿一种伟大课题,以课题为重,大自然便不惜给她的娇儿以种种的或甘或苦的经历,甚至几乎不能胜任。但是她的娇儿会恰恰符合了母亲的意向。

  谁能领会大自然的深邃或恩惠呢?

  她不溺爱,可是她对于她的子孙并不平等。愚妄的人们,对她是可以怨尤的,然而她不管。她呈现给愚妄的人们的,就是驳杂、混乱。她不求愚妄的人们的了解,也因为他们不能了解。

  大自然是感官的,是色相的。她忘不掉美,丑的出现,只是在人们对于美的破坏之际。她要点缀一切,她要种种色调,而且那色调要纯粹,要单一,你瞧吧,白雪,红叶,彤云,秋霁的晓雾,夏木的浓荫……大自然就是艺术家。音乐和绘画,她天天在创造。人间一切艺术,不过是大自然的艺术副本。在人们忘掉,或者忽视了大自然的艺术的时候,往往是人间艺术堕落的时候,一旦携手,那才可以抬头。

  艺术家必有意匠,大自然的意志就表现在她创造艺术品的意匠里。大自然的意志是“生”,所以所有大自然的艺术,都是生的表现艺术。

  大自然,是宇宙间最永恒的,最伟大的,最庄严的。而天才、艺术,这一切的成就与伟力皆源于大自然。因作大自然礼赞。

  作者简介

  李长之(1910—1978),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原名李长治、李长植,笔名何逢、方棱、棱振、张芝、梁直。利津县人。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心香一瓣

  大自然就像是一个剧场,不是吗?它伟大、庄严、永恒,给各个时期人类进行表演的舞台,又有自己不容违抗的演出规矩。

  熟悉而又能严守剧场规则的人,懂得大自然的语言和心情,所以成了人类文明史上天才式的人物;而那些急功近利之人,非但害己害人,还破坏了大自然这个美丽的剧场。

  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依靠。只有欣赏、装点、珍爱大自然,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人类才能够和大自然和谐共处,享受到大自然赐予的财富。
wwW.xiaOshuo txt\t=xt**小/说天^堂%



第31章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和作用,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就是诗的起源的另一个原因,喜欢调和的本能的发露。

  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模仿得像一点,作品就伟大一点,文学是如此,绘画亦如此,推而至于音乐,舞蹈,也无一不如此”等话来。这句话,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

  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无论是一篇小说,一首诗,或一张画,里面总多少含有些自然的分子在那里;因为人就是上帝所造的物事之一,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决不能够离开自然而独立的。所以欣赏自然,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和作用,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就是诗的起源的另一个原因,喜欢调和的本能的发露。

  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吧,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我们人类,大家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的那一种怪习惯;不问是一个绝色的美人,你若与她日日相对,就要觉得厌腻,所以俗语里有“家花不及野花香”的一句;或者是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白天晚上的一定轮流而去自杀的人。还有月亮哩,也是只在那么循行,自有地球有人类以来的一套老调,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处的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当然瞎子又当别论了。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这就是欣赏自然景物的人类的天性。

  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因而使一般崇拜自然美的人,得自命为雅士,以为自然景物,就只为了他们少数人而存在的。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下边的四首歌曲和一张节目,就是这些雅士们的欣赏自然的极致,我们虽则不能事事学他们,但从小处也可以见大,倒未始不是另一种欣赏自然景物的规范。

  这些原也不免有点过于自命风雅,弄趣成俗之嫌;可是对于有些天良丧尽、人性全无的衣冠禽兽,倒也可以给他们一个警告,教他们不要忘掉自然。我从前在北平的时候,就有一位同事,是专门学法律的人,他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你若约他上中央公园去喝一碗茶,或上西山去行半日乐,他就说这是浪漫的行径,不是学者所应有的态度。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对于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到这里,前面所开的那两个节目,倒真合用了;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我想中国贪官污吏的辈出,以及一切政治施设都弄不好的原因,一大半也许是在于为政者的昧了良心,忽略了自然之所致。

  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像上面所说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第一,还是上山水佳处去寻生活,较为直截了当;古今来,闲人达士的游山玩水的习惯不易除去,甚至于有渴慕烟霞成痼疾的原因,大约总也就在这里。

  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古人的讲学读书,以及修真求道的必须要入深山傍大水去结庐的理由,想来也就在想利用这一点山水所给予人的自然的威力。

  我曾经到过日本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每到一处,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而对于自然的伟大,物欲的无聊之念,也特别的到了高山大水之间,感觉得最切。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我想第一着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从前有一个赞美英国19世纪的那位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对于蒙勃兰高峰的积雪晴云,对于威尼斯,弗露兰斯的壁画殿堂,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我想也未必尽然。粗枝大叶的想欣赏自然,欣赏山水,不必要有学识、有鉴赏力的人才办得到的;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