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朱自清散文集_朱自清 >

第7章

朱自清散文集_朱自清-第7章

小说: 朱自清散文集_朱自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月9日,宁波作

原载《我们的七月》





航船中的文明

(小//说//t//xt|天堂)
航船中的文明

第一次乘夜航船,从绍兴府桥到西兴渡口。

绍兴到西兴本有汽油船。我因急于来杭,又因年来逐逐于火车轮船之中,也想“回到” 航船里,领略先代生活的异样的趣味;所以不顾亲戚们的坚留和劝说(他们说航船里是很苦 的),毅然决然的于下午六时左右下了船。有了“物质文明”的汽油船,却又有“精神文 明”的航船,使我们徘徊其间,左右顾而乐之,真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幸福了!

航船中的乘客大都是小商人;两个军弁是例外。满船没有一个士大夫;我区区或者可充 个数儿,——因为我曾读过几年书,又忝为大夫之后——但也是例外之例外!真的,那班士 大夫到哪里去了呢?这不消说得,都到了轮船里去了!士大夫虽也擎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 但千虑不免一失,竟为那物质文明的孙儿,满身洋油气的小顽意儿骗得定定的,忍心害理的 撇了那老相好。于是航船虽然照常行驶,而光彩已减少许多!这确是一件可以慨叹的事;而 “国粹将亡”的呼声,似也不是徒然的了。呜呼,是谁之咎欤?

既然来到这“精神文明”的航船里,正可将船里的精神文明考察一番,才不虚此一行。 但从那里下手呢?这可有些为难,踌躇之间,恰好来了一个女人。——我说“来了”,仿佛 亲眼看见,而孰知不然;我知道她“来了”,是在听见她尖锐的语音的时候。至于她的面 貌,我至今还没有看见呢。这第一要怪我的近视眼,第二要怪那袭人的暮色,第三要怪—— 哼——要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女人坐在前面,男人坐在后面;那女人离我至少 有两丈远,所以便不可见其脸了。且慢,这样左怪右怪,“其词若有憾焉”,你们或者猜想 那女人怎样美呢。而孰知又大大的不然!我也曾“约略的”看来,都是乡下的黄面婆而已。 至于尖锐的语音,那是少年的妇女所常有的,倒也不足为奇。然而这一次,那来了的女人的 尖锐的语音竟致劳动区区的执笔者,却又另有缘故。在那语音里,表示出对于航船里精神文 明的抗议;她说,“男人女人都是人!”她要坐到后面来,(因前面太挤,实无他故,合并 声明,)而航船里的“规矩”是不许的。船家拦住她,她仗着她不是姑娘了,便老了脸皮, 大着胆子,慢慢的说了那句话。她随即坐在原处,而“批评家”的议论繁然了。一个船家在 船沿上走着,随便的说,“男人女人都是人,是的,不错。做秤钩的也是铁,做秤锤的也是 铁,做铁锚的也是铁,都是铁呀!”这一段批评大约十分巧妙,说出诸位“批评家”所要说 的,于是众喙都息,这便成了定论。至于那女人,事实上早已坐下了;“孤掌难鸣”,或者 她饱饫了诸位“批评家”的宏论,也不要鸣了罢。“是非之心”,虽然“人皆有之”,而撑 船经商者流,对于名教之大防,竟能剖辨得这样“详明”,也着实亏他们了。中国毕竟是礼 义之邦,文明之古国呀!——

我悔不该乱怪那“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了!

“祸不单行”,凑巧又来了一个女人。她是带着男人来的。——呀,带着男人!正是; 所以才“祸不单行”呀!——说得满口好绍兴的杭州话,在黑暗里隐隐露着一张白脸;带着 五六分城市气。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刺刺的分开;男人不好意思做声, 女的却抢着说,“我们是‘一堆生’①的!”太亲热的字眼,竟在“规规矩矩的”航船里说 了!于是船家命令的嚷道:“我们有我们的规矩,不管你‘一堆生’不‘一堆生’的!“大 家都微笑了。有的沉吟的说:“一堆生的?”有的惊奇的说:“一‘堆’生的!”有的嘲讽 的说:“哼,一堆生的!”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妇者, 服也”,这原是她的本行呀。只看她毫不置辩,毫不懊恼,还是若无其事的和人攀谈,便知 她确乎是“服也”了。这不能不感谢船家和乘客诸公“卫道”之功;而论功行赏,船家尤当 首屈一指。呜呼,可以风矣!

①原注:“一块儿”也。

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这正是我们的光荣;而航船中的精神文明,也粲然可见了— —于是乎书。

1924年5月3日。

wwW。=



朱自清散文集序

小说。txt。天+
胡适之先生在一九二二年三月,写了一篇《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篇末论到白话文学 的成绩,第三项说:

白话散文很进步了。长篇议论文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不论。这几年来,散文 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 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 “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

胡先生共举了四项。第一项白话诗,他说,“可以算是上了成功的路了”;第二项短篇 小说,他说“也渐渐的成立了”;第四项戏剧与长篇小说,他说“成绩最坏”。他没有说那 一种成绩最好;但从语气上看,小品散文的至少不比白话诗和短篇小说的坏。现在是六年以 后了,情形已是不同:白话诗虽也有多少的进展,如采用西洋诗的格律,但是太需缓了;文 坛上对于它,已迥非先前的热闹可比。胡先生那时预言,“十年之内的中国诗界,定有大放 光明的一个时期”;现在看看,似乎丝毫没有把握。短篇小说的情形,比前为好,长篇差不 多和从前一样。戏剧的演作两面,却已有可注意的成绩,这令人高兴。最发达的,要算是小 品散文。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或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 更多。各书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东方杂志》从二十二卷(一九二五)起,增辟“新语 林”一栏,也载有许多小品散文。夏丏尊,刘薰宇两先生编的《文章作法》,于记事文,叙 事文,说明文,议论文而外,有小品文的专章。去年《小说月报》的“创作号”(七号), 也特辟小品一栏。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东亚病夫在今年三月“复胡适的信” (《真美善》一卷十二号)里,论这几年文学的成绩说:“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析 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味曲包。第二是短篇小说。……第三是诗。

……”这个观察大致不错。

但有举出“懒惰”与“欲速”,说是小品文和短篇小说发达的原因,那却是不够的。现 在姑且丢开短篇小说而论小品文:所谓“懒惰”与“欲速”,只是它的本质的原因之一面; 它的历史的原因,其实更来得重要些。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①为正宗;散 文的发达,正是顺势。而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只精神面目,颇不相同 罢了。试以姚鼐的十三类为准,如序跋,书牍,赠序,传状,碑志,杂记,哀祭七类中,都 有许多小品文字;陈天定选的《古今小品》,甚至还将诏令,箴铭列入,那就未免太广泛 了。我说历史的原因,只是历史的背景之意,并非指出现代散文的源头所在。胡先生说,周 先生等提倡的小品散文,“可以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他说的那种“迷信”的 正面,自然是“美文只能用文言了”;这也就是说,美文古已有之,只周先生等才提倡用白 话去做罢了。周先生自己在《杂拌儿》序里说:

①读如散——文学与纯文学相对,较普通所谓散文,意义广些——骈文也包括在 内。

……明代的文艺美术比较地稍有活气,文学上颇有革新的气象,公安派的人能够无视古 文的正统,以抒情的态度作一切的文章,虽然后代批评家贬斥它为浅率空疏,实际却是真实 的个性的表现,其价值在竟陵派之上。以前的文人对于著作的态度,可以说是二元的,而他 们则是一元的,在这一点上与现代写文章的人正是一致,……以前的人以为文是“以载道” 的东西,但此外另有一种文章却是可以写了来消遣的;现在则又把它统一了,去写或读可以 说是本于消遣,但同时也就传了道了,或是闻了道。……这也可以说是与明代的新文学家的 ——与明代的有些相像,正是不足怪的,虽然并没有去模仿,或者也还很少有人去读明文, 又因时代的关系在文字上很有欧化的地方,思想上也自然要比四百年前有了明显的改变。

这一节话论现代散文的历史背景,颇为扼要,且极明通。明朝那些名士派的文章,在旧 来的散文学里,确是最与现代散文相近的。但我们得知道,现代散文所受的直接的影响,还 是外国的影响;这一层周先生不曾明说。我们看,周先生自己的书,如《泽泻集》等,里面 的文章,无论从思想说,从表现说,岂是那些名士派的文章里找得出的?——至多“情趣” 有一些相似罢了。我宁可说,他所受的“外国的影响”比中国的多。而其余的作家,外国的 影响有时还要多些,像鲁迅先生,徐志摩先生。历史的背景只指给我们一个趋势,详细节 目,原要由各人自定;所以说了外国的影响,历史的背景并不因此抹杀的。但你要问,散文 既有那样历史的优势,为什么新文学的初期,倒是诗,短篇小说和戏剧盛行呢?我想那也许 是一种反动。这反动原是好的,但历史的力量究竟太大了,你看,它们支持了几年,终于懈 弛下来,让散文恢复了原有的位置。这种现象却又是不健全的;要明白此层,就要说到本质 的原因了。

分别文学的体制,而论其价值的高下,例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做的,那是一件 批评的大业,包孕着种种议论和冲突;浅学的我,不敢赞一辞。我只觉得体制的分别有时虽 然很难确定,但从一般见地说,各体实在有着个别的特性;这种特性有着不同的价值。抒情 的散文和纯文学的诗,小说,戏剧相比,便可见出这种分别。我们可以说,前者是自由些, 后者是谨严些:诗的字句、音节,小说的描写、结构,戏剧的剪裁与对话,都有种种规律 (广义的,不限于古典派的),必须精心结撰,方能有成。散文就不同了,选材与表现,比 较可随便些;所谓“闲话”,在一种意义里,便是它的很好的诠释。它不能算作纯艺术品, 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但对于“懒惰”与“欲速”的人,它确是一种较为相宜的 体制。这便是它的发达的另一原因了。我以为真正的文学发展,还当从纯文学下手,单有散 文学是不够的;所以说,现在的现象是不健全的。——希望这只是暂时的过渡期,不久纯文 学便会重新发展起来,至少和散文学一样!但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 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 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 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