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朱自清散文集_朱自清 >

第86章

朱自清散文集_朱自清-第86章

小说: 朱自清散文集_朱自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载1946年10月1日《人物》第1卷第10期)

wW w。xia oshuotxT。



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小。说。t。xt^天)堂)
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

夏丏尊先生是一位理想家。他有高远的理想,可并不是空想,他少年时倾向无政府主 义,一度想和几个朋友组织新村,自耕自食,但是没有实现。他办教育,也是理想主义的。 最足以表现他的是浙江上虞白马湖的春晖中学,那时校长是已故的经子渊先生(亨颐)。但 是他似乎将学校的事全交给了夏先生。是夏先生约集了一班气味相投的教师,招来了许多外 地和本地的学生,创立了这个中学。他给学生一个有诗有画的学术环境,让他们按着个性自 由发展。学校成立了两年,我也去教书,刚一到就感到一种平静亲和的氛围气,是别的学校 没有的。我读了他们的校刊,觉得特别亲切有味,也跟别的校刊大不同。我教着书,看出学 生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力和表现力都比别的同级的学校高得多。

但是理想主义的夏先生终于碰着实际的壁了。他跟他的多年的老朋友校长经先生意见越 来越差异,跟他的至亲在学校任主要职务的意见也不投合;他一面在私人关系上还保持着对 他们的友谊和亲谊;一面在学校政策上却坚执着他的主张,他的理论,不妥协,不让步。他 不用强力,只是不合作;终于他和一些朋友都离开了春晖中学。朋友中匡互生等几位先生便 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可是夏先生对办学校从此灰心了。但他对教育事业并不灰心,这是他 安身立命之处;于是又和一些朋友创办开明书店,创办《中学生杂志》,写作他所专长的国 文科的指导书籍。《中学生杂志》和他的书的影响,是大家都知道的。他是始终献身于教 育,献身于教育的理想的人。

夏先生是以宗教的精神来献身于教育的。他跟李叔同先生是多年好友。他原是学工的, 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兴趣,也许多少受了李先生的影响。他跟李先生有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 校同事,校长就是经子渊先生。李先生和他都在实践感化教育,的确收了效果;我从受过他 们的教的人可以亲切的看出。后来李先生出了家,就是弘一师。夏先生和我说过,那时他也 认真的考虑过出家。他虽然到底没有出家,可是受弘一师的感动极大,他简直信仰弘一师。 自然他对佛教也有了信仰,但不在仪式上。他是热情的人,他读《爱的教育》,曾经流了好 多泪。他翻译这本书,是抱着佛教徒了愿的精神在动笔的,从这件事上可以见出他将教育和 宗教打成一片。这也正是他的从事教育事业的态度。他爱朋友,爱青年,他关心他们的一 切。在春晖中学时,学生给他一个绰号叫做“批评家”,同事也常和他开玩笑,说他有“支 配欲”。其实他只是太关心别人了,忍不住参加一些意见罢了。他的态度永远是亲切的,他 的说话也永远是亲切的。

夏先生才真是一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1946年7月5日作。

w w wxiao shu otx t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大。学。生小说 小。说。txt天堂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这半年来同事们和同学们常常谈到“清华精神”。自己虽然不是清华人,但是在校服务 多年,对这个问题也感到很大的兴趣。有一回和一位同学谈话,曾经假定清华精神是“服 务”。后来和钱伟长先生谈起,他似乎觉得清华精神是“独立的、批评的”,例如清华人到 一个机关服务,往往喜欢表示自己的意见,不甘心苟同。我承认钱先生的看法,连带着他的 例子,是有理由的。但是关于“服务”,我还请申说一下。

提到“服务”,很容易想到青年会。青年会的服务精神有它的好处和缺点,这里不想讨 论。我所假定的清华的服务精神,跟青年会的不同。为清楚起见,我现在想改为“实干”。 清华毕业生不论旧制新制,在社会的各部门里做中级干部的最多。顾樵先生十多年前说过这 样的话,现在看来大体似乎还是如此。顾先生说这些中级干部是平实的工作者,他们的贡献 虽然是点滴的,然而总起来看也够重大的。钱先生的看法是指出他们的不重世故。这正是为 了重事,要实干,要认真的干。青年人讨厌世故,重实干,虽然程度不同,原是一般的趋 向。不过清华跟都市隔得远些,旧制生出洋五年,更跟中国隔得远些,加上清华学生入学时 一般年岁也许小些,因此这种现象就特别显著。有些人谈清华精神,强调在学时期的爱清洁 守秩序等。乍看这些似乎是小事,可是实在是跟毕业后服务时期的按部就班的实干精神密切 的联系着的。

有人也许觉得这种实干的精神固然很好,不过太强调了这种精神,有时会使人只见树而 不见林。然而这是春秋责备贤者的话,能够一棵树一棵树的修整着,究竟是对林子有帮助的。

1947年4月21日作。

(原载1947年4月27日《清华周刊》复刊第10期)

。。



论不满现状

[小。说。t。xt^天)堂)
论不满现状

那一个时代事实上总有许许多多不满现状的人。现代以前,这些人怎样对付他们的“不 满”呢?在老百姓是怨命,怨世道,怨年头。年头就是时代,世道由于气数,都是机械的必 然;主要的还是命,自己的命不好,才生在这个世道里,这个年头上,怪谁呢!命也是机械 的必然。这可以说是“怨天”,是一种定命论。命定了吃苦头,只好吃苦头,不吃也得吃。 读书人固然也怨命,可是强调那“时世日非”“人心不古”的慨叹,好像“人心不古”才 “时世日非”的。这可以说是“怨天”而兼“尤人”,主要的是“尤人”。人心为什么会不 古呢?原故是不行仁政,不施德教,也就是贤者不在位,统治者不好。这是一种唯心的人治 论。可是贤者为什么不在位呢?人们也只会说“天实为之!”这就又归到定命论了。可是读 书人比老百姓强,他们可以做隐士,啸傲山林,让老百姓养着;固然没有富贵荣华,却不至 于吃着老百姓吃的那些苦头。做隐士可以说是不和统治者合作,也可以说是扔下不管。所谓 “穷则独善其身”,一般就是这个意思。既然“独善其身”,自然就管不着别人死活和天下 兴亡了。于是老百姓不满现状而忍下去,读书人不满现状而避开去,结局是维持现状,让统 治者稳坐江山。

但是读书人也要“达则兼善天下”。从前时代这种“达”就是“得君行道”;真能得君 行道,当然要多多少少改变那自己不满别人也不满的现状。可是所谓别人,还是些读书人; 改变现状要以增加他们的利益为主,老百姓只能沾些光,甚至于只担个名儿。若是太多照顾 到老百姓,分了读书人的利益,读书人会得更加不满,起来阻挠改变现状;他们这时候是宁 可维持现状的。宋朝王安石变法,引起了大反动,就是个显明的例子。有些读书人虽然不能 得君行道,可是一辈子憧憬着有这么一天。到了既穷且老,眼看着不会有这么一天了,他们 也要著书立说,希望后世还可以有那么一天,行他们的道,改变改变那不满人意的现状。但 是后世太渺茫了,自然还是自己来办的好,那怕只改变一点儿,甚至于只改变自己的地位, 也是好的。况且能够著书立说的究竟不太多;著书立说诚然渺茫,还是一条出路,连这个也 不能,那一腔子不满向哪儿发泄呢!于是乎有了失志之士或失意之士。这种读书人往往不择 手段,只求达到目的。政府不用他们,他们就去依附权门,依附地方政权,依附割据政权, 甚至于和反叛政府的人合作;极端的甚至于甘心去做汉奸,像刘豫、张邦昌那些人。这种失 意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或自己的一群的富贵荣华,没有原则,只求改变,甚至于只求破坏他 们好在混水里捞鱼。这种人往往少有才,挑拨离间,诡计多端,可是得依附某种权力,才能 发生作用;他们只能做俗话说的“军师”。统治者却又讨厌又怕这种人,他们是捣乱鬼!但 是可能成为这种人的似乎越来越多,又杀不尽,于是只好给些闲差,给些干薪,来绥靖他 们,吊着他们的口味。这叫做“养士”,为的正是维持现状,稳坐江山。

然而老百姓的忍耐性,这里面包括韧性和惰性,虽然很大,却也有个限度。“狗急跳 墙”,何况是人!到了现状坏到怎么吃苦还是活不下去的时候,人心浮动,也就是情绪高 涨,老百姓本能的不顾一切的起来了,他们要打破现状。他们不知道怎样改变现状,可是一 股子劲先打破了它再说,想着打破了总有希望些。这种局势,规模小的叫“民变”,大的就 是“造反”。农民是主力,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领导人。在历史上这种“民变”或“造反”并 不少,但是大部分都给暂时的压下去了,统治阶级的史官往往只轻描淡写的带几句,甚至于 削去不书,所以看来好像天下常常太平似的。然而汉明两代都是农民打出来的天下,老百姓 的力量其实是不可轻视的。不过汉明两代虽然是老百姓自己打出来的,结局却依然是一家一 姓稳坐江山;而这家人坐了江山,早就失掉了农民的面目,倒去跟读书人一鼻孔出气。老百 姓出了一番力,所得的似乎不多。是打破了现状,可又复原了现状,改变是很少的。至于权 臣用篡弑,军阀靠武力,夺了政权,换了朝代,那改变大概是更少了罢。

过去的时代以私人为中心,自己为中心,读书人如此,老百姓也如此。所以老百姓打出 来的天下还是归于一家一姓,落到读书人的老套里。从前虽然也常说“众擎易举”,“众怒 难犯”,也常说“爱众”,“得众”,然而主要的是“一人有庆,万众赖之”的,“天与人 归”的政治局势,那“众”其实是“一盘散沙”而已。现在这时代可改变了。不论叫“群 众”,“公众”,“民众”,“大众”,这个“众”的确已经表现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从前 固然也潜在着,但是非常微弱,现在却强大起来,渐渐足以和统治阶级对抗了,而且还要一 天比一天强大。大家在内忧外患里增加了知识和经验,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渐渐 在扬弃那机械的定命论,也渐渐在扬弃那唯心的人治论。一方面读书人也渐渐和统治阶级拆 伙,变质为知识阶级。他们已经不能够找到一个角落去不闻理乱的隐居避世,又不屑做也幸 而已经没有地方去做“军师”。他们又不甘心做那被人“养着”的“士”,而知识分子又已 经太多,事实上也无法“养”着这么大量的“士”。他们只有凭自己的技能和工作来“养” 着自己。早些年他们还可以暂时躲在所谓象牙塔里。到了现在这年头,象牙塔下已经变成了 十字街,而且这塔已经开始在拆卸了。于是乎他们恐怕只有走出来,走到人群里。大家一同 苦闷在这活不下去的现状之中。如果这不满人意的现状老不改变,大家恐怕忍不住要联合起 来动手打破它的。重要的是打破之后改变成什么样子?这真是个空前的危疑震撼的局势,我 们得提高警觉来应付的。

1947年11月3—5日作

(原载1947年《观察》第3卷第1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