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_耿立 >

第83章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_耿立-第83章

小说: 中国随笔年度佳作_耿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酒家买醉贪眠。后来,李仙人觉得,长安虽好,毕竟不是久留之地。既然不能当总理、部长、省长,那就回家去当家长吧,再大再小也是个国家干部嘛。玄宗皇帝看到李仙人如此旷达,就说,爱卿,回吧,这里有孤家呢,今后缺吃少穿的,尽管发帖子就是,只是千万不要客气才好。唐玄宗就这样,在半推半就冷漠的客气与谦逊的高傲中,打发了我们的大诗人——敬爱的李白先生。其实,李白先生完全可以走另一条路,进军长安之后,发现杨贵妃与高力士非同小可,就该把自己有些混合血统的躯体,谦逊娇娇地放下来,像只可爱的波斯狮子狗那样,一方面讨好高力士,努力给他找些美女,或者美男;一方面全力巴结杨贵妃,像安禄山大跳胡舞那样,多给贵妃娘娘买些世界名牌级的化妆品。贵妃娘娘极爱荔枝,就想方设法,不惜倾家荡产,从遥远的南方搞些新鲜荔枝,哪怕九死一生。这样一来,还有什么搞不定的呢?遗憾的是,李白先生并没有这样做,或许已经这样做,只是效果甚微,浪费感情与心情,到头来还落得一身腥味。李仙人自己也觉得没意思,远远不如做一只江湖野鸟来得痛快。

  对此,我们今天却不能说李白无行。毋庸置疑,老李是个文人,而且是个清高文人,后人是这样评价的,我们今天也是这样认定的。老李的清高主要表现在对权贵的蔑视上。其实,对权贵的蔑视,常常是因为对权力的渴望。

  这种渴望,一旦不能得到基本的满足,文人孤傲的那一面,就会因自我的失落而昂然抬头。这当然也是人性的一部分。作为文人,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文人还有廉耻。所以,当老李在长安一阵闲逛之后,发现自己的愿望或者理想,眼看就要化做长天秋水,玄宗老倌又整天哼哼哈哈,偶尔还不耐烦。明智的李大诗人,便在蒙眬的醉眼清澈里,只好退而求其次——游山玩水总是可以的吧。再说,当朝对李仙人还是青眼有加嘛。为此,在我们今天看来,老李的飘逸有相当的社会根基。

  另一方面,文人一旦受到权人的要挟,也很有一番可圈可点的景象。要么彻底皈依,要么彻底叛逆。当年明成祖朱棣,不知那根神经发碴。在整个朝廷摩肩接踵的文人当中,小朱皇帝就是偏爱行将就木的文人方孝孺。小朱先是邀请敬爱的老方,为他起草告喻天下的诏书,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就职演说。可老方偏要一倔到底,说什么也不干。一个皇帝,一个文人,就这样狠狠铆上了。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凄凉的,方家十族被诛,牵连了许多不该牵连的人。这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大案。老方也被认为是文人中“迂”或者“腐”

  的典型。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没有什么,不就是动动手,写点假大空的东西嘛。再说,这又是皇帝需要的东东,一般人是不能享受这种恩遇的。可老方偏不这样想。老方的想法很单一,不干就是不干,这有什么好说的。本来,作为大臣,没有自我生命的选择,作为文人,更没有自我生命的选择。

  政府养文人干什么呢?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嘛。再有本事的,再了不起的文人,如果没有政府的豢养,不给你任何话语权,动不动就把你全面封杀,当你走到这一步时,你还能干什么呢?可老方就是不信这些。老方认为,自己的本事是自己的,与朝廷皇帝无涉,干吗要违背自己的意愿做事。所以,后来,当小朱皇帝威胁老方时,老方有些悲怆地说道,老仆不接受威胁。由此可见,文人一旦叛逆起来,不仅骨头扎实,连灵魂也可歌可泣。

  在希腊时期,苏格拉底作为文人典型,也是别有洞天。当雅典朝廷审判苏格拉底时,苏格拉底神清气闲,认为自己无罪。如果说有罪的话,无疑是上帝让他掌握了知识,认知了社会,认识了人的局限性,或者愚昧性。所以,当雅典政府给苏格拉底三条罪名时,苏格拉底一一加以否认。最后,雅典政府的审判官,陪审团的代表说,只要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有罪,陪审团是可以考虑保留其生命权的。但是,苏格拉底却说,过去的自己没有罪,现在的自己当然也没有罪,将来的自己更没有罪。当雅典政府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时,苏格拉底万分平静。在真理与真相面前,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生命权,是每个人都应该享受的,为了看不见的东西,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令人难以接受。苏格拉底通过死亡,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证明了自己为坚持真理,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哪怕丧失生命。文人活到这种气势上,我们除了敬意,就是景仰。当然,换个角度,也可能很是不屑。
 mt…xt小说天堂   



第84章 夜莺,夜莺(2)


  在苏格拉底之后,其他文人就不这样做了,哪怕黑白颠倒。主上说是白的,文人们都点头哈腰说,主上英明。主上说是黑的,文人们都趴着前肢说,主上圣明。当主上说既白又黑时,文人们都开始五体投地,流着苍茫的浊泪高声赞道,我们旷世的主啊,您真真是我们生命的伟大皈依。这样一来,主上高兴,文人们也高兴。主上高兴,大加赏赐。文人们高兴,拿着主上赏赐的东西,走花街串柳巷,乐在其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古代西方宫廷的御用文人,都是为宫廷主子服务的,主上说什么就是什么,主上说不是什么就不是什么,文人与主子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当然,这样做,双方都有好处。在我们国家,这个方面的文人,从古至今,都一抓一大把。稍有不同的是,我们给主子充当玩具的文人,不仅充满了生命挑战,而且还充满了滑稽与危险。慈禧时期,有个文人给老佛爷写扇面,写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结果,不知是因为害怕还是由于激动,此人竟把老王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写掉了。老佛爷顿时玉颜凝霜,凤眼增寒。文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好在文人毕竟是文人,只听得文人说,最最敬爱的老佛爷,微臣写的不是诗歌,而是一首词呃。老佛爷说,念来。文人开始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大悦。汉武帝时代的东方朔,可谓是玩具文人的极致之一,机智、风趣、幽默,充满了调侃格调。在与皇帝的周旋中,运用了自己的基本智慧。而另一个文人,司马相如,在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之后,以为找到了青天白日的光明前景,基本上丧失了自我,最后在渐渐失宠之后,不得不长吁短叹。由此可见,做文人没有自我也是可怕的。秦始皇时期的李斯,当然是个文人,而且是个非常可怕的文人,收拾起同类来,毫不手软,后来,却落得东门腰斩的下场。当他腰斩别人时,却没有想到自己,不得不令人一叹。做文人做到这种份上,实在也没有意思。

  所以,当文人失去自我的时候,阴暗的那一面常常膨胀。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殊不知天有不测风云。文人一旦得势,那份趾高气扬,旁若无人的架势,的确让人害怕。可一旦失势之后,那份丧家狗的垂怜,不顾羞耻的低眉顺眼,却又使人不齿。当年的严嵩——严大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文人。在《万历野获编》里,明朝人沈德符有如此记载:“严分宜(严嵩)自为史官,即引疾归卧数年,读书赋诗,其集名《钤山堂稿》。诗皆清利,作钱刘调,五言尤为长城,盖李长沙流亚,特古乐府不逮之耳……故风流宰相,非伏猎弄獐之比,独晚途狂谬取败耳。”其诗集《钤山堂集》,《四库总目提要》的评价也很高,纪晓岚在编纂时,也不忍去之,认为在“在流辈中乃独为迥出”。由此可见,能在大清的皇家典籍中,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的确“不俗”。严嵩的诗歌,不仅意境开阔,气势博大,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深得诗歌三昧。我们且读他的《喜友人至》:“下马柴门日已曛,灯前悲喜话同群。空江岁晚无来客,远道情深独见君。瓦瓮细倾山郭酒,藜床闲卧石堂云。莫言古调只自爱,且诵新篇慰我闻。”此诗所表达的情怀,可见一斑。更重要的一点,严嵩早年苦读,通过正规科举,一步一步往上走。据史料记载,严嵩长相可人,身材修长,有玉树临风之态,而且严谨自励。为政勤勤恳恳,不敢丝毫马虎。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在皇帝弄獐捉床的召感下,渐渐失去了本我,以至另一个自我,畸形膨胀,最终导致凄惨的结局,迄今仍然被人唾骂。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严嵩的走向,完全与当时的朝廷风气有关,一个国家全民糊弄,假话连篇。上至皇帝,下至村姑野老,都没有一句真正意义上的人话,可想而知,身在染缸里,要想不变色,当然没有可能性。明史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严嵩早年与晚年的变化。虽然史料也未必可信,但还是能够泄露出一部分真实的。

  严嵩作为文人典型,到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按照严嵩的智商,是不应该走到这一步的。但事实已经走到了这一步,由此可见,文人在自我膨胀之后,常常闭目视听,根本辨不清方向,认为天下之大,除了皇帝就是自己,有了这种畸形心理,要想不玩完,都没有可能性。当然,文人的自我膨胀,常常与权力走在一起。一个没有权力的文人,再怎么膨胀,也胀不到哪里去,最多,在家里,对着自己的老婆孩子,拿腔拿调吼吼,如果有老婆孩子的话。

  权力,常常成为文人的心病,也是文人最大的致命伤。一旦把握不好,结局都很凄凉。当然,也并不是说,文人就不能抱养权力。当年苏东坡在权力面前,表现出来的内在气质,就非同一般。这当然要归功于老苏那颗坦荡的心。

  在权力跌宕面前,无论沉浮,老苏都几乎一笑了之。后来,老苏在发配路上,一路跌跌撞撞走来,虽然苦涩,却也颇有心得。不用说,老苏的旷达来自于心态,心态来自于涵养,涵养来自于积累。我们今天评价老苏,都会认为,老苏作为那个时代的精英,定力是够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老苏是可爱的;作为那个时代的官员,老苏也是可敬的;而作为风月场上的浪漫诗人,老苏更是可爱的。

  如上所述,文人一旦把自我放在自我膨胀的世界里,就很难把握好生命走向。如果这时,文人的内在良知已经泯灭,则更是危险。我们不否认,文人的内在来自于自我,但更多的却是与社会紧密相连。当年文天祥怎么也没有想到,他最后的结局是那个样子。作为文人的文天祥,面对国破家亡,文人的内在良知不自然地开始升华。其实,作为政府官员的文天祥,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但事实上的文天祥却这样做了,明知不可为,却偏偏要去为,偏偏要把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上。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迂腐”。

  但在实质上,这是真正的勇者,是绝对的大勇,也是真正的勇者不惧。这就是文人的内在骨头: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倒。我们从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诗歌中,完全可以看出,文天祥当时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在那个时刻,个人生死算什么呢?倾巢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