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残雪自选集_残雪 >

第140章

残雪自选集_残雪-第140章

小说: 残雪自选集_残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次否定

    经历了不断失败的浮士德反而更加雄心勃勃了,他要活着来建成自己的精神王国,也就是说自己成为上帝;他要让自己的理性操纵一切,合理地达到最高的生存。只有梅菲斯特知道他的这种理想意味什么。梅菲斯特怂恿他一步步去实现这个理念,并在每一阶段向他揭示生命过程的肮脏,及他对理念的可笑的误解。总之,他将浮士德的每一次英勇举动都转化为滑稽的自嘲,沉痛的反思,寸步难行又非行不可的无奈。梅菲斯特的这一次否定是一次总结性的否定,为的是让浮士德在这种充满矛盾张力的艺术境界中最后一次完成生存模式,体验永生的极乐与悲哀。浮士德在梅的帮助下一步步体会到了人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也明白了:求索=进入噩梦。人再也不能回到他的本原,因为退路已没有了。

    尽管如此,浮士德仍在向前挺进——他只能向前。他的眼睛瞎掉了,感觉部分关闭,但他可以活在内心。他像上帝一样努力用意念构思出丰功伟绩。世俗的干扰再也压不倒他,他的活力超越了时空。他仍旧用残余的感官与世俗进行着曲折的交流,从幻想的世俗中获取力量,终于做到了让两界接壤,自己在生死之间自由来往。

    人只要还活着,精神王国就不可能最后建成。所以已拥有广大疆土的浮士德,成日里在忧虑与困惑中度日,因为那残余的世俗(住在海边的信教的老年夫妇)不肯退出他的视线。梅菲斯特用他干脆又残忍的扫除障碍的行动告诉浮士德:世俗是消灭不了的,它本身是精神王国构成的材料;只有当精神本身也消失之时,世俗才会隐退。所以虽然毁灭了小屋和老人,那痛始终留在浮士德心头。浮士德做不了超人,只好日日在痛苦中继续幻想,把幻想变成他的生活。

    埋葬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也就是说死到临头了。浮士德可以做什么?他可以加紧幻想——体验那最为浓缩的生存。他的王国就要建成,只差最后一条排水沟。他听见为他挖坟的工人挖出的响声,就把这响声当作了令了鼓舞的动力(典型的艺术生存方式)。

    〃只有每天重新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配有享受二者的权利!〃《歌德文集第一卷》,434页

    他在临终前终于成为了上帝——当然只是在艺术幻想的意义上。梅菲斯特悲喜交加地说道:

    〃任何喜悦、任何幸运都不能使他满足,他把变幻无常的形象一味追求;这最后的、糟糕的、空虚的瞬间,可怜人也想把它抓到手。他如此顽强地同我对抗,时间变成了主人,老人倒在这里沙滩上。〃《歌德文集第一卷》,436页。

    也就是说,他并没有赢这个赌。

    浮士德的肉体死去了,深谙灵与肉之间的关系,内心深处相信精神不死的梅菲斯特,表演了一场阻止灵魂升天的反讽滑稽戏。他指出灵魂是以下贱肚脐为家,并生有〃熠熠生辉〃的翅膀。他预言道:〃既是天才,它就总想远走高攀。〃《歌德文集第一卷》,436页。天使们及时地赶来了,他们来抢浮士德的灵魂。梅菲斯特用自嘲的口气向天使们抗争,实际上道出了两极相通的奥秘:

    〃我竟然欢喜看他们,那些十分可爱的少年;是什么东西把我阻拦,骂骂咧咧我可再不敢?——如果我让自己疯疯癫癫,试问今后有谁称得上痴汉?〃《歌德文集第一卷》,439页。

    他左右为难。他知道灵魂的最后归属是天堂——那纯净的虚无,任何抗争终归都是徒劳;但是他又妄图将灵魂留在地狱,使其同生命统一。他的抗争就是浮士德的抗争的继续。虚无——这个人的本质的归宿获胜了,梅菲斯特的幽默生存也达到了极致:

    〃这么一大把年纪你还受骗,也是自作自受,你的处境才惨稀稀!我倒行逆施真够呛……老于世故的精明人竟做出了这种幼稚疯狂的勾当,看来最终把他控制住的那股傻劲儿并非小事一桩。〃《歌德文集第一卷》,441页。

    这一番对自己的数落就是精彩的披露。多少代艺术家的自讨苦吃的〃傻劲儿〃成就了永生的作品!最能〃倒行逆施〃、集〃老于世故〃和〃幼稚疯狂〃于一身的梅菲施特,和浮士德一道成就的伟业,正是贤明的天主所盼望看到的东西,而天主本身,不就是艺术家身上那非凡的理性吗。

    重新回到作为标题的这个问题:梅菲斯特为什么要打那两个赌?一切都清楚了,那是作者本人要向人类展示艺术家毕生的追求,是他要将生命的狂喜和悲哀、壮美和凄惨、挣扎和解脱、毁灭和新生,以赞美与嘲讽、肯定与否定交织的奇妙形式,在人间的大舞台上一一演出。诗人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沉痛,因为他清晰地感到这苦短的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向那永恒的虚无狂奔;而人要绝对遵循理性来成就事业是多么不可能。在沉痛与颓废的对面,便是那魔鬼附体的逆反精神,它引领诗人向〃无人去过〃、〃无法可去〃、〃通向无人之境〃的地方冲刺。每一刻都面对死神的艺术家决心要做的——也就是歌德让梅菲斯特打赌的目的——是不断地向读者揭示生命那一层又一层的、无底的谜底。

    2000年7月2日于英才园



 读书笔记 学生——读《浮士德》

    在浮士德的书斋里,一名学生前来向浮士德求教,浮士德不愿见他。于是梅菲斯特化装成浮士德,同那名学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启蒙性的谈话,学生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纯洁的学生满腔激情从远方而来,一心要探索宇宙之奥秘,却不知从何着手。梅菲斯特便以他渊博的知识及对于人类精神的透彻精深的洞悉,用对于人的处境幽默自嘲的方式,向这位有灵气的学生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使他有可能在今后的日子里战胜观念对自身的羁绊,追随感觉的牵引达到自由。

    梅菲斯特首先赞扬学生选修科学与自然的计划,因为这是达到理性认识的途径。接着他滔滔不绝地向学生阐述了逻辑学、形而上学、法学、神学和医学的本质。从他的阐述可以看出,他是将科学当作〃人学〃来研究的,因为一切科学都应从人出发,以人为本,都是人的精神的奇妙产物,脱离了这个根本,科学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这场艰深的阐述,也可看作是他将精神领域形象化的表演。首先他告诉学生,逻辑学是用来训练他的精神的,是为了使其〃审慎地爬上思维的轨道,不至于像鬼火似的横冲直闯,东荡西飘〃。《歌德文集第一卷》绿原译,第5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逻辑学所教的,是普遍的规律,像吃饭喝水一样普通,但〃思维工厂〃一旦启动,就〃牵动了千丝万缕〃,〃接上了千头万绪〃。可惜的是这样的技巧没有人能全盘掌握,成为织布匠。为什么呢?只因精神本身是不可〃掌握〃的,所谓规律,也并不能直接拿来解决认识中遇到的问题。面对不可捉摸的、深深嵌在事物中的精神,人为了达到机械的认识,只好先将精神从活动中撵走,再去认识分裂的各个部分。梅菲斯特在此说的是哲学的难题和人的无可奈何的处境。他希望学生学会还原和分类,这样才能直抵本质。接着他又要学生研习形而上学,使自己获得抽象的思考能力;他暗示学生说形式感是通过训练培养的,但真正的获取则要取决于每个人的创造性,即启动个人内在的生命机制,否则知识便只是一些干巴巴的教条。然后他又劝学生不要钻研法学,因为这门学科在当时与人性无关。谈到神学,他对学生的教导是学习神学就得是一个虔诚的人,终生抱定一种信仰不变;不要到世俗中去寻找词语的意义,而要将词语的体系建立在彼岸。对于学生关于医学的提问,梅菲斯特则委婉幽默地、用世俗的例子暗示他,医学是生命的科学,弄清肉体的需要是第一义的,也是万分复杂的。最后梅菲斯特总结道:〃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歌德文集第一卷》,57页。也就是说,一切的学问都要经过个人的创造才能成为真学问,才有意义。他并且在学生的纪念册上签字:〃你们便如神,能知善与恶。〃《歌德文集第一卷》,58页。他要学生相信自己的直觉与冲动,将自己看作可知善恶的神。最后他戏谑地向学生预言:

    〃紧跟这句古话,紧跟我的蛇姨妈,有朝一日你肯定会因同上帝相仿而担心害怕!〃《歌德文集第一卷》,58页。

    人当然永远达不到上帝的全知全能,要是真的达到〃相仿〃那便是死期来临了。但只有紧紧抓住生命(蛇姨妈),人才会不断完善。多年之后,这名聪明的有理想的学生果然按梅菲斯特给他指出的方向成长起来了。

    他们的重逢发生在第二部。还是在那书斋里,成了学士的青年谈到纯精神生活时这样说:

    〃(从走廊上冲过来)门户竟然洞开!好事终于盼来活人不再像尸体一直躺在臭霉里憔悴又腐蚀为了生而死。〃《歌德文集第一卷》,275页。

    精神生活就是面对死的冥思,这种冥思却是为了生。青年已经领会了梅菲斯特从前的教导的核心,成了一位大无畏的探索者。接着他又谈到真理:〃哪位教师当面向我们直接讲过真理?〃他说出了人类的辛酸:即,真理是不可言说的。他还谈到经验是〃泡沫和尘土〃,〃与性灵不可同日而语〃,即,单靠〃学〃,不能达到真正的〃知〃,只有〃做〃才能达到真知,懂得再多,不如搞一次发明。学士咄咄逼人的充满朝气的否定精神将梅菲斯特也弄得无处可躲了,他大言不惭地质问梅:

    〃人的生命活在血液中,可血液哪儿会像在青年身上那样流动?这是活血才朝气勃勃,新的生命要从生命产出。既然万物奋发,有所成就,弱者于是倒了下去,能者走在前头。试问我们赢得半个世界,你们又干了些什么……〃《歌德文集第一卷》,278页。

    他要否定现有的世界,高举批判的利斧,砍向一切陈腐的理论。

    梅菲斯特暗中欣喜,说:

    〃魔鬼在这里也为之语塞。〃《歌德文集第一卷》,278页。

    学士则坦然答道:

    〃如果我不愿意,魔鬼也不会存在。〃《歌德文集第一卷》,278页。

    最后他表白道:

    〃世界本不存在,得由我把它创造!是我领着太阳从大海里升起来;月亮开始盈亏圆缺也和我一道。白昼在我的道路上容光焕发……我可自由自在,按照我的心灵的吩咐,欣然追随我内心的明灯,怀着最独特的狂喜迅疾前行,把黑暗留在后面,让光明把我接引。〃《歌德文集第一卷》,278页。

    这是创造的境界,艺术的境界,一位叛逆的〃小神〃就这样脱颖而出,梅菲斯特称他为〃特立独行的人。〃虽然梅菲斯特出于本性仍要对他加以嘲讽,但显然他对这位青年是很有信心的。当年他将自己本性中最好的部分——生命的不息的躁动传给了他,现在这种躁动已成了青年创造的动力。



 读书笔记 荷蒙库路斯……读《浮士德》

    流行的看法是,浮士德的助手瓦格纳是一个负面人物。他不赞成浮士德抛弃书斋,投向生命的自然;他不喜欢活生生的人们,只爱抽象的〃人〃的观念;他也不会辩证地看待人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只会死死抠住一个理念化的模式不放。这种省力省时的阅读也许可以撇开很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