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文学成都·2009_文学成都·2009 编委会编 >

第50章

文学成都·2009_文学成都·2009 编委会编-第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恩爱有加。三年后,因为不育,两人去医院做了检查。为了维护关锦绣的自尊心,健康的沈泰誉把不育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没想到,这样的承担却让他们后十年的婚姻冷若冰霜,关锦绣对沈泰誉再也没有了爱和关照,事业一路辉煌的关锦绣后来有了情人,两人的婚姻生活形同陌路。
  “5·12”之前,沈泰誉的生父亡故,他接到律师的通知,前往老家处理遗产的分配。“5·12”中午,正当律师对沈泰誉宣布,他的生父将其所有的遗产——沈家的祖宅,悉数都留给了他时,地震发生了。坐在院子里的沈泰誉和继母幸免于难,而继母与生父所生的两个儿子,两家六口全部罹难,沈家的祖宅也变成了一堆废墟。在大灾难面前,沈泰誉顾不上从前对继母的憎恨,背着继母一路逃难,奔向自己登记住宿的顺恩旅舍,当他背着继母来到旅舍所在的山谷平地时,他身后的桥梁——这个山谷唯一与外界的通路,彻底坍塌了,顺恩旅舍成了孤岛。
  在地震发生之前,一辆开往九寨沟的旅行大巴上,贪官成遵良和妇科医生石韫生相互看见了对方。大巴上只有他们两个,其他的游客都被导游裹挟着下车吃饭去了。地震发生时,出于本能,一心只想护住装有58万美金的密码箱的成遵良还是出手救了石韫生。在逃难的途中,成遵良原本还是想按照先前的出逃计划,在九寨与联络人碰头后,往西藏、至印度、美国然后到荷兰阿姆斯特丹。而被情所伤的石韫生也一心要去九寨——这个她和丈夫度蜜月的地方,了断她的爱恨情伤。两人由此结伴,在躲避一路的余震和泥石流的袭击后,在沈泰誉到达之前,意外地来到了顺恩旅舍。
  地震发生时,正在与情人寻欢的关锦绣被情人抛下,独自从32层高的公寓逃难,衣衫不整中都忘不了去情人所住的大楼探寻他的安危,没想到却失落地看到他们一家三口和乐融融的场面,这与情人在其面前宣称的家庭不和相去甚远。看清了真相的关锦绣决定割舍秘密恋情,振作精神,却意外地在丈夫沈泰誉的相册里发现了十年前的体检秘密。被爱感动又无比悔恨的关锦绣放下手上的一切,决定到汶川寻夫,感谢他为他们的婚姻所做的一切。
  在顺恩旅舍共度的患难时光里,出于职业敏感,原本就是反贪局工作人员的沈泰誉发现了正处于叛逃状态的贪官成遵良。他于是对其特别留心。成遵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趁沈泰誉不备,联合石韫生悄然逃走。没想到二人在逃跑的路上遭遇毒蛇,后被紧跟着追来的沈泰誉和旅舍服务员莲莲所救。两人再次回到顺恩旅舍的孤岛患难生活中。在非常态的压力下,成遵良和石韫生之间发生了情爱关系。与此同时,共同的患难生活,也让旅舍服务员莲莲对仗义厚重的沈泰誉产生了微妙的感情。
  在寻找沈泰誉的路上,关锦绣看到了无数因为地震产生的生离死别和不舍不弃,也见证了亲情在死亡面前的伟大力量,这令她更加忏悔自己对沈泰誉所犯下的过错。
  在顺恩旅舍所在的孤岛上,沈泰誉和莲莲、成遵良、石韫生以及旅舍的老板娘顺恩一起为其他的患难同胞积极地展开了自救的努力。沈泰誉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和身份,努力地向成遵良发出告示和警醒,在巨大的逃无可逃的现实面前,成遵良一度放弃了抵抗,把人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石韫生的身上,希望她给予的爱能够带给他走入囚牢后的人生希望。同时他也积极与沈泰誉合作,将自己的贪污受贿经历录了笔供,唯一的交换就是希望沈泰誉能够允许他在离开孤岛后可以先和石韫生去九寨沟温存一番。沈泰誉答应了他的条件,同时也附加了自己必须隐随其后的要求。
  还没等到他们离开孤岛,新的泥石流湮没了他们的庇护所。活泼可爱的莲莲为了抢救帐篷里的新生婴儿,被瞬间滚来的巨石压住,失去了生命。对莲莲一直怀有怜爱之情的沈泰誉悲痛欲绝。孤岛上的患难生活愈发陷入绝境。沈泰誉决定自制木筏,为不可能的逃离创造条件。
  在映秀,关锦绣不断地追寻丈夫沈泰誉的下落,终于将线索锁定在了顺恩旅舍,救援大军的快艇也终于开到了孤岛。看到逃命希望的成遵良再次恢复了他伪善的本性,不顾一切地撒谎要求石韫生帮她吸引沈泰誉的注意,令自己能够逃离。石韫生看穿了几日来成遵良对自己的所谓情意,但还是帮助他逃离了沈泰誉的监视。
  成遵良一路飞奔在出逃的路上,沈泰誉正义凛然地追缉而去。
  (原载2009年《小说月报》原创长篇小说专号第2期)。。  txt 小_说天+堂



第45章 从成都出发,自由地追求,闲适地写作(1)


  ——2009年成都散文评述
  □王菱
  自由,是散文文体的整体精神,也是散文诸多层面的共同追求。这种自由是生命意志的自由,它超越政治环境,时代精神。散文创作主体只有在人的本质层面上拥有了自由,才能具有真正个性化人格,也才能保证散文的独立品格。只有将生命或生活的自由本性贯彻到散文文体的诸多层面,才能全面地展现出散文的艺术精神。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阐释自由境界时说:“在这个世界中,激情即是色彩,色彩即是激情,因为一切事物对一种不可能得到的公正都感到有难以忍受的需要。审美对象意味着——只有在有意味的条件下它才是美的——世界对主体性的某种关系,世界的一个维度;它不是向我提出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对我打开作为真理源泉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对我来说首先不完全是一个知识的对象,而是一个令人赞叹和感激的对象。”作为一种界域宽泛的古老文体,散文的言说方式是主体最大限度地扬弃共性化的东西向个性化的自我复归,使日常生活琐事导向一种对“意义”的追寻。“散文自身的历史昭示了散文的质的规定性,这就是散文的文化本位性,与史与哲学相绾结的思维性,以及在审美变革中的先驱地位”。它意味着作家的某种主体定位和角色自觉。汪曾祺曾说:“其实,看山看水看雨看月看桥看井,看的都是人生。否则,就是一个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不是散文家。”散文中的山山水水、宇宙万汇皆为作家主体性的展开之地,人之存在的敞开之域。因此散文要具有主体性,要表现出作家个人的存在,这种存在既包含人的感性和理性,思想和情感,也包含态度、情趣、情绪、感觉等,散文呈现的应是一种独具个性的主体性。
  1990年代,贾平凹曾以“文起八代之衰”的魄力,倡导散文走向文化,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楼肇明:当代散文潮流回顾[j]。当代作家评论,1994,(03)。
  汪曾祺:《相看两不厌》[a]。汪曾祺全集[m]第5卷。
  走向田野,走向民俗,走向人类学,以期后新时期散文能实现突围与重建;他提出了打破文体的“大散文”观念,并立足于地域文化,使行走式的文化散文成为当代散文创作的一支生力军。
  蒋蓝的散文创作无疑是“大散文”的延续。他在散文中捭阖古今中外,谈历史、谈阅读、谈动物、谈风俗、谈地理、谈城市,他的历史散文创作意味着知识分子的文化、文学在超越或摆脱了精英意识主宰和政治意识主宰之后与一般社会文化合流的趋势,代表了知识分子通过文学的途径重新寻求自身的文化定位和社会定位的努力。他在《屠沽之辈的形上之死》一文中对“读书人”的否定恰恰是对知识分子应当何如的未泯的期冀:“我不大相信那种如主义一般空降的‘侠之大者’。既是侠义,就定有恩仇。我希望不要再用‘暴力美学’之类来谈论践义之举。如今坐而论道的‘读书人’,秉承去感情去中心去向度的‘去势主义’原则,就像一副磨盘,去掉了所有的锋棱磨齿,做着纯学术的空转,而他们的中立姿态恰是无根之木,连墙头草的仰俯功能也没有,反衬出古人的狷介与耿直是多么金贵。”
  在倒溯的时光隧道中与历史人物相遇对话,在立体的维度中展开多视角、多侧面剖析,真切地进入到历史、社会、人物的深层心理结构,是成熟的历史散文作家应当表现出的对人性本位、文学本位的处理能力。历史文化散文的困境,往往不在于作家们历史知识的匮乏,而在于写作者难以拥有深邃的史识,缺乏主体认识参与的写作易被史料左右,将极大地限制自由心性的抒发和心灵力度的展示,而陷入喋喋不休的阐释泥潭,不可能真正地与历史、文化发生精神对话,不可能发现历史的个性,从而寻觅到历史的人性珍藏。
  对历史抱以“温情与敬意”的情怀构成了蒋蓝历史散文的基本要素,而这些又源于他生命的心灵体,因此他的文字也就有了可以触摸的个人体温。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真正现代意义的历史观,打破了中国历史书写中的“二元史观”——“中国人重褒贬,写历史时动辄把笔下之人讲解成为至善与极恶。这样容易把写历史当做一种抒情的工具。”中国古代有史官传统,史官职责是记录历史并作出道德判断。由于史官态度与意识形态紧密纠结,在历史书写中就会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褒一方而贬一方,其笔下的人物都变成了道德符号,丰富的人变成了平面人。这种历史书写由于忽视了历史构成的多元性,因而常将预设的标签强加给历史,最后不是削足适履就是挂一漏万。蒋蓝的历史散文把历史对象与现实情感、宏大题材与个人体验融为一体,对久远历史的再度审视,不仅是对文明与代价的再度追问,也是作者与历史与当下构成的立体对话关系,由此他做到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的理解”,并实现了“人的历史”的重建。
  “稗史漫传曾羽化,千秋一例不平鸣”,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在《与绞肉机对峙的中国身体》一文中,蒋蓝在城市的行走中循着当世的目光和场景,一点点剥落时光的掩埋,在尘封的档案和记载中追随石达开被凌迟的细节与过程,不仅追慕英雄的壮烈,还长叹千年专制的罪恶:“所谓‘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价值算式,一直就是历代革命者的身体筹码。因为除此之外,革命者实在拿不出什么可以换算的东西了。但西方人不同,他们可以开列出人身自由、爱情、子女、名声、前途等筹码。国人灵魂的痛苦,基本上已经被身体之痛偷梁换柱,而且把身体之痛视为了一种合理的承受。那么,当权力的绞肉机已经逐渐钝化于这样的麻木群体时,如何让制度的刀片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反倒是让操作者产生‘灵魂的痛苦’了。这就进一步意味着,国家机器才是唯一合法酿制纵深疼痛的温床;而敢于反抗这一价值谱系的人,必然要提供更为锋锐的骨头使之折断。”
  在对历史的窥视与揭示中,蒋蓝的散文体现出一种深度追求:他以对历史社会和人生万物的深度关怀和深切体验,将内在的情感展露无遗,展现出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他试图在状写云谲波诡的历史烟云时,以一种冷隽深邃的历史眼光,渗透对生活的独特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