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周作人文集之文学评论_周作人 >

第9章

周作人文集之文学评论_周作人-第9章

小说: 周作人文集之文学评论_周作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候,我不自觉的已经在侧屋里边了,从花墙后望出去,却见得法(或得寿)已经恭恭敬敬的跪在地上,反背着手,专等着长毛去杀他了。以后的景致有点模胡了,仿佛是影戏的中断了一下,推想起来似乎是我赶出去,把长毛杀了。得法听得噗通的一颗头落地的声音,慢慢的抬起头来一看,才知道杀掉的不是自己,却是那个长毛,于是从容的立起,从容的走出入了。在他的迟钝的眼睛里并不表示感谢,也没有什么惊诧,但是因了我的多事,使他多要麻烦,这一种烦厌的神情却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了。 

    (1922年8月作,选自《谈虎集》)



 妇女运动与常识

    现在的中国人民,不间男女,都是一样的缺乏常识,不但是大多数没有教育的人如是,便是受过本国或外国高等教育的所谓知识阶级的朋友也多是这样。他们可以有偏重一面的专门学问,但是没有融会全体的普通智识,所以所发的言论就有点莫名其妙,终于成为新瓶里装的陈“的浑”酒。这样看来,中国人民正是同样的需要常识,并不限于女子,不过现在因为在“妇女运动号”上做文章,所以先就女子的方面立说罢了。 

    妇女运动在中国总算萌芽了,但在这样胡里胡涂,没有常识的人们中间,我觉得这个运动是不容易开花,更不必说结实了,至少在中坚的男女智识阶级没有养成常识以前,这总是很少成功的希望的。妇女运动是怎样发生的呢?大家都知道,因为女子有“为人或为女的两重的自觉,所以才有这个解放的运动。中国却是怎样?大家都做着人,却几乎都不知道自己是人,或者自以为是“万物之灵”的人,却忘记了自己仍是一个生物。在这样的社会里,决不会发生真的自己解放运动的:我相信必须个人对于自己有了一种了解,才能立定主意去追求正当的人的生活,希腊哲人达勒思(thales)的格言道,“知道你自己”(gnothi seauton),可以说是最好的教训。我所主张的常识,便即是使人们“知道你自己”的工具。 

    平常说起常识,总以为就是所谓实用主义的教育家所提倡的那些东西,如写契据或看假洋钱之类,若是关于女子的那一定是做蛋糕和绣眼镜袋了。我的意思却是截不相同。女子学做蛋糕原来也是好的,(其实男子也正不妨学做,)但只会做蛋糕等事不能就说是尽了做人的能事了,困为要正经的做人,还有许多事情应该知道。倘若不然,那么只能无意识的依着本能和习惯过活,决不会有对于充实的生活的要求了。正当的人生的常识,据我的意见,有这几种是必要的,分为五组,列举于下,并附以说明。 

    a 具体的科学 

    o第一组 关于个人者 

    甲乙 

    理论的 实际的 

    一人身生理一医学大意 

    特别注意性的知识 

    二心理学 二教育 

    o第二组 关于人类及生物者 

    甲 乙 

    一生物学 

    进化论遗传论 一善种学 

    二社会学 二社会科学 

    文化发达史 

    三历史 

    o第三组 关于自然现象者 

    甲 乙 

    一天文实业大要 

    二地学 

    三物理 

    四化学 

    b 抽象的科学 

    o第四组关于科学基本者 

    一数学 

    二哲学 

    c 创造的艺术 

    o第五组 

    甲 乙 

    一艺术概论一文艺 

    二艺术史 二美术 

    三音乐 

    以上开了一大篇帐,一眼看去,仿佛是想把百科知识硬装到脑里去,有如儒者之主张通天地人,或者不免似乎有点冥顽,其实是不然的。这个计画本来与中学课程的意思相同,不过学校功课往往失却原意,变成专门的预备,以致互相妨碍,弄得一样都没有成绩,现在所说的却是重在活用,又只是一种大要,所以没有什么困难而有更大的效果。譬如第一组的人身生理。目的是在使学者知道自身的构造与机能,不必一定要能请记全身有几块骨头等,只要了解大体,知道痰不能裹食,食不能裹火,或者无论怎样“静坐”,小肚里的气决不会涌上来,从头顶上钻出去,那就好了。能够有善于编辑的人,尽可以在一百页的书里说明生理的基本事件,其余的或者还可简短一点,所以这繁多的项目也不成问题的了。 

    第一组的知识以个人本身为主,分身心两部,生理又应注重性的知识,这个道理在明白的人早已了解,(在胡涂人也终于说不清楚,)所以可以无需再加说明。 

    第二组是关于生物及人类全体的知识,一项的生物学叙述生物共通的生活规则,以及进化遗传诸说,并包含普通的动植物及人类学(形质方面的)。二项社会学即总括广义的人类学与民俗学、实即为人类文化的研究,凡宗教道德制度技术一切的发达变迁都归纳在内,范围很是广大,其专事纪录者为历史。以上两组的知识最为切要,因为与我们关系至为密切,要想解决切身的重要问题,都非有这些知识做根抵不可。譬如有了性的知识可以免去许多关于性的黑暗和过失,有了文化史的知识,知道道德变迁的陈迹。便不会迷信天经地义,粑一时代的习惯当作万古不变的真理了。所以在人生的常识中,这两组可以算是基本的知识。 

    第三组是关于天然现象的知识,第四组是科学的基本知识,可以不加说明。以上四组分为ab两部,都是科学知识,他们的用处是在于使我们了解本身及与本身有关的一切自然界的现象,人类过来的思想行为的形迹,随后凭了独立的判断去造成自己的意见,这是科学常识所能够在理智上给予我们的最大的好处了。 

    第五组特别成为一部,是艺术一类,他们的好处完全是感情上的。或者有人疑惑,艺术未必是常识里所必需的东西,但我觉得并不如此。在全人生中艺术的分子实在是很强的,不可轻易的看过。我曾在《北京女高师周刊》上一篇文章里说过:“我们的天性欲有所取,但同时也欲有所与;能使我们最完全的满足这个欲求的,第一便是文学。我们虽然不是文学专家,但一样的有这欲求,不必在大感动如喜悦或悲哀的时候,就是平常的谈话与访问,也可以说是这个欲求的一种明显的表示,因为这个缘故,文学于我们,当作一种的研究以外,还有很重要的意义与密切的关系,因为表现自己和理解他人在我们的现代生活里是极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所说的只是文学,本来可以包括艺术的全体。所谓艺术的常识并不是高深的鉴赏与批评,只是“将艺术的意义应用在实际生活上,使大家有一点文学的风味,不必人人是文学家而各能表现自己与理解他人;在文字上是能通畅的运用国语,在精神上能处处以真情和别人交涉。”在中国,别的几组的知识,或者还容易养成,至于这一种却是十分为难,虽然也是十分需要,因为向来把艺术看的太与人生远隔了,所以关于这一项很须注意才行。 

    养成这些常识,大抵在中国以外的各国,有适用的书物,没有什么困难,但中国便不能如此顺遂。书籍中说是没有一本适宜的,大约并不为过:生理教科书里都是缺少一篇的,可以想见科学家对于人身的观念了,社会学类更没有一本好书,说也奇怪,除了严几道的一二译本外竟没有讲到文化发达的书了。爱尔乌特所编的“社会学”在美国虽然怎样有名,在现在这个目的上是不适用的。我们所要求的是一种文化史大纲,仿佛威士德玛克的《道德思想的起源与发达》,泰勒的《原始文化》一流的著作,而简要赅括,能够使我们了解文化的大概的一部书。别的方面,大约也是这样。中国不能说是没有专门学者,本来不应该还有这样的“常识荒”的现象,但事实总是事实,我们也就不能不归咎于学者的太专门了,只是攀住了一只角落,不能融会贯通的一瞥人文的全体,所以他们的见识总是有点枝枝节节的,于供给全的人生的常识不免不甚适合了。在中国没有这样的一套常识丛书,也没有养成全的个人的一种学院的时候,我们这种希望原只能当作理想,说了聊以快意,但如能涉猎外国书物,也可以达到几分目的。这虽然不是很容易的事,但为做人的大问题的缘故,不能太辞劳悴了,而且我们也还梦想有好事的人们出来,去担任编丛书设学院的事,所以这一个养成常识的主张也还不能算是十分渺茫的高调罢。 

    这一年来,中国妇女问题的声浪可以说是很高了,不喜欢谈恋爱问题的人,也觉得参政之类是可以谈的了,但是一方面却又有顽固的反动,以为女子是天生下来专做蛋糕的,这个道理同火一般的明白,更不成什么问题。我也承认运动解放的女子里有多数还未确实的自觉,但对于那些家政万能的学者更要表示不满。究竟他们是否多少了解自己,还是很大的疑问,更不必说知道女子了。我不知道他们根据什么,(大约是西国的风俗?)便断定女子只应做蛋糕,尤其不懂有什么权利要求女子给他们做蛋糕?这真是一个笑话罢了。倘若以为这是日常生活里的需要,各人都应知道,那么也不必如此郑重的提倡,也不能算作常识的项目,更不能当作人生的最高目的。我希望现在主持妇女运动的女子和反对妇女运动的男子都先去努力获得常识,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与自然是什么,然后依了独立的判断实做下去,这才会有功效——然而那些“蛋糕第一”的学者们,大约未必肯见听从,他们大约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是什么”的了。 

    一九二三年一月 

    (1923年:月作,选自《谈虎集》)



 教训之无用

    蔼理斯在《道德之艺术》这一篇文章里说,“虽然一个社会在某一时地的道德,与别个社会——以至同社会在异时异地的道德决不相同,但是其间有错综的条件,使它发生差异,想故意的做成它显然是无用的事。一个人如听人家说他做了一本‘道德的’书,他既不必无端的高兴,或者被说他的书是‘不道德的’,也无须无端的颓丧。这两个形容词的意义都是很有限制的。在群众的坚固的大多数之进行上面,无论是甲种的书或乙种的书都不能留下什么重大的影响。” 

    斯宾塞也曾写信给人,说道德教训之无效。他说,“在宣传了爱之宗教将近二千年之后,憎之宗教还是很占势力;欧洲住着二万万的外道,假装着基督教徒,如有人愿望他们照着他们的教旨行事,反要被他们所辱骂。” 

    这实在都是真的。希腊有过梭格拉底,印度有过释迦,中国有过孔老,他们都被尊为圣人,但是在现今的本国人民中间他们可以说是等于“不曾有过”。我想这原是当然的,正不必代为无谓地悼叹。这些伟人倘若真是不曾存在,我们现在当不知怎么的更是寂寞,但是如今既有言行流传,足供有艺术趣味的人的欣赏,那就尽够好了。至于期望他们教训的实现,有如枕边摸索好梦,不免近于痴人,难怪要被骂了。 

    对于世间“不道德的”文人,我们同圣人一样的尊敬他。他的“教训”在群众中也是没有人听的,虽然有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