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要把金针度与人_李敖 >

第16章

要把金针度与人_李敖-第16章

小说: 要把金针度与人_李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检查《周礼》,发现倒颇有一些古代的材料,而那些材料,尚不是后人可以凭空伪造出来的。因此,《周礼》从这些材料的提供上,倒很有研究价值。

    因为《周礼》是四万五千八百零六字的精密政制著作,所以古人改革政治,就因它而立说,宋朝王安石变法,便是一例。

    戴圣:《礼记》

    在流传的礼的典籍里,《礼古经》失传后,一部分内容收在一大堆,〃记〃里。〃记〃到后来,只剩下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囚十九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德的侄儿戴圣,传说是他们作的。因为小戴记内容易懂,所以学它的人较多,就成了《礼记》。《礼记》进了十三经,但大戴记就在十三经外了。

    《礼记》共有九万九千零二十字,其中有许多篇,是给礼做阐释的。礼有〃文〃和〃义〃的不同,〃文〃是节目单中的节目,〃义〃是节目理论。像书中的〃祭义〃就是祭礼的理论,〃婚义〃就是婚礼的理论。

    除了这些礼的理论外,还有一些跟札没有直接关系的理论,像《大学》、《中庸》、《儒行》、《学记》等,也收在《礼记》之内。其中《大学》、(中庸》两篇,被宋朝的朱熹看中,抽出来,跟《论语》、《孟子》合而为《四书》,成了儒家的教科书,一直影响到今天。

    《礼记》历来也被神秘兮兮的捧着,其实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来看,毫无神秘可言,只是很好的史料而已。

    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

    李觏(一○○九~一○五九),字泰伯,江西人。他是北宋的大思想家。二十三岁著《潜书》。二十四岁著《礼论》。三十五岁教书,跟他上课的好几百人。四十一岁时候,范仲淹向朝廷推荐他,说:〃李觏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义,……斯人之才之学,非常儒也。〃他在五十一岁死去,被称为〃盱江先生〃。

    李觏是主张经世致用的大思想家,他主张言利,说〃人非利不生〃、说〃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在乐利的前提下,他主张耕者要有其田、不做工不得吃饭、统治者要无私财、和尚道士要还俗去做生产者。……

    正因为他的立场是经世致用的,所以,他在哲学思想上,也同步发展着。例如他看《易经》,他就要人不要把《易经》带入象数性命等迷信,而要把它变成〃急乎天下国家之用〃的书。

    李觏比王安石大十一岁,他之于王安石,就像施洗者约翰之于那稣。胡适《记李觏的学说》中未能考订出他们根本是认识的,是一件疏忽,因为王安石《答王景山书》中,早就说他们认识了。

    倪国琏:《康济录》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不博的国家,再加上人口众多,历朝各代的中国人民,经常遭到荒年的压力。因此,如何应付荒年,就变成了关心民瘼的主题。

    宋朝董煟写《救荒活民书》三卷,〃在南宋人著述之中,最切于实用,胜理气心性之空谈。〃元朝张光大跟着写了这书的续集,明朝朱熊跟着写了《救荒活民补遗书》三卷,陈龙正又跟着把上三书订补出《救荒策会》七卷。此外,明朝朱橚写《救荒本草》二卷,告诉人们如何在荒年时找野生植物充饥;周孔教、张陛各写《救荒事宜》一卷;清朝初年俞森写《荒政丛书》十卷。陆曾禹写《救荒谱》。俞森、陆曾禹都是浙江杭县人。

    到了乾隆时候,倪国琏把《救荒谱》做了节本,再由群臣们订正,在全国蝗灾那年(乾隆四年,一七三九)进呈给皇帝,由皇帝赐名《康济录》,虽然不再有救荒字样,但骨子里,是典型的救荒手册。

    就这部书里,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多么苦,和中国〃仁政〃的一面(《康济录》原作当然是陆曾禹,这里从俗用倪国琏)。

    洪亮吉:《洪北江先生遗集》

    洪亮吉(一七四六~一八○九),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年号更生,江苏阳湖人。他是一位史地学者,到了四十五岁,中了进士,做了小官。五十四岁时候,清朝高宗死后半年,他上书成亲王痛论时政,说仁宗〃宵小荧惑,视朝稍晏〃。第二天就给抓起来,第三天就要以大不敬斩立决。第四天仁宗免他一死,把他发配新疆伊犁,〃交将军保宁严加管束〃,一百多天后救回。绝域生还,乃自号更生居士,在家乡著书授徒,九年后死去。

    洪亮吉一生关心民间疾苦,关心实际问题。他驳斥迷信思想,反对世俗的鬼神论。又揭发贪污的真相,说人民的造反,乃是官逼的,官吏〃赋外加赋,横求无艺,……不逼至于贼不止〃。

    洪亮吉的人口论,与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的竟不谋而合。他的完成在一七九三年,比马尔萨斯的还早五年,虽然不如洋人的细密,但是洋人的理论是有师承的、有传统的,洪亮吉的却是土法炼钢的。可惜他的先知言论不为人所重视,最后徒托空言以〃见外〃而已。悲夫!

    佚名:《仪礼》

    儒家提倡礼治,关于礼的典籍,流传了三种〃经〃和一大堆〃记〃,三种经是《仪礼》、《周礼》和《礼古经)。其中《礼古经》失传了。《仪礼》和《周礼》传说是周公作的,实际是战国人的作品。

    《仪礼》是宗教仪式、政治仪式的总集,今本包括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燕礼、大射、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十六篇,多半都是士的礼。

    《仪礼》是古代礼的节目单。古代的贵族们一举一动都有一套规矩,这些规矩又因地位不同而不同,踵事增华,使当事人自己也搞不大清楚。于是就请专家们来帮忙,这种帮忙,叫做〃相礼〃(辅导别人行礼);这种专家,就叫儒。相礼相得多了,就累积出节目单来,到时候照本宣科,可以省事。这种节目单的总集,就是《仪礼》。节目单最多的时候,多达五十六篇,后来丢了三十九篇,只剩十六篇,就是流传到今天的《仪礼》。

    《仪礼》是十三经之一,历来把它神秘兮兮的捧着,其实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来看,毫无神秘可言,只是很好的史料而已。

    辜汤生:《张文襄幕府纪闻》

    辜汤生(一八五七一一九二八),字鸿铭,别署汉滨读易者,福建同安人。他是英属马来亚摈榔屿的华侨,早年留学英国、德国,得到文学、工学学位。一八八○年后,在新加坡英国殖民政府任职。后来跟马建忠一夕谈,深感当为祖国效命,第二天就辞职,然后蓄辫易服,回祖国了。

    辜汤生从二十八岁(一八八五)起,入张之洞幕府,为张之洞主持英文译述,历时二十多年,他说张之洞对他〃虽未敢云以国士相待,然始终礼遇不少衰〃。张之洞死后,他以二十多年间见闻所及,写成《张文襄幕府纪闻》,对晚清掌故礼俗,多有生动的记述。另以英文写《中国的牛津运动》(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一书。德国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 wihelm)把它译为德文,名叫《中国反对欧洲观念之理由》,指定为哥廷根大学哲学系学生必读参考书。民国以后,辜汤生又用英文写成《原华》(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一书,一名《春秋大义》,宣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辜汤生晚年在北京大学教书,被人看做〃老怪物〃。但他的特立独行,却是一个不世出的榜样。

    桓宽:《盐铁论》

    桓宽(前一世纪),字次公,河南上蔡人。汉朝自武帝起,大搞统制经济,用桑弘羊之说,设榷酤(酒官卖)盐铁(盐铁官卖)之法。汉昭帝时,召集天下贤良、文学六十多人开会,辩论得失。最后由倾向儒家的桓宽编成纪录,就是六十卷的《盐铁论》。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太重视财经的国家。中国人的财经之道,也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之类的理想与常识。至于如何才能无不均之事,中国士大夫一来疏于研究,二来也无计可施。中国士大夫喜欢放言仁义而耻言功利,一涉及财经之学,便目为聚敛之事,所谓〃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是也。故在中国历史上,除非法家健者或得君专而又有魄力者,不敢在财政上有所举措。所以中国的财政常常不能配合行政,即有所配合,也必须借儒家之名以行。且行时往往贤者回避,以致小人当道,把财经弄出不少问题。

    从《盐铁论》一书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财经思想的水平,使我们知道中国人对财经问题的见解,不过如此。



 语文学类

    许慎:《说文》

    许慎(约五八~一四七),字叔重,河南郾城人。他是汉朝的古文学家,以博通经籍闻名,大家推服他,称他做〃五经无双〃。许慎在公元一○○年左右,完成了一部书——《说文》。这书本是打笔仗的书,是用来驳斥今文学家解经的说法的,不料书中对中国文字的整理,显出了它的另一层意义。从此以后,它就成为中国第一部以偏旁编排的字典了。

    《说文》全书分三十卷,五四○部,共收九三五三字。它决定了两千年中文字典的形式,同时在文字学、语义学等方面,又有着最具影响力的功劳。许慎写这部书的重点、在说朋为什么一个字要那样写,他要找出每个字的原始意义,再从原始意义上说明它那样写的理由。就这样的,这书收存了小篆和晚周的许多文字,使我们可以溯源寻根,从而解决进入古典的许多问题。

    《说文》就是《说文解字》,它的真正的价值,直到清朝才被认定出来。其中以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等学人功劳最大。丁福保汇集历代注家于各字之下,成《说文解字诂林》一书,最方便实用。

    陈彭年等:《大宋重修广韵》

    文字学在中国古代叫〃小学〃,因为读经书要先识字,所以叫〃小学〃。〃小学〃分两大类:一类是字义,一类是字用(字和辞的联缀用法)。字义中有一个附庸,就是〃音韵〃。在传统中,〃小学〃是〃经学〃的附庸,〃音韵学〃是〃小学〃的附庸。中国字典有三类编法,从意义上分类的,有〃尔雅〃、〃方言〃、〃释名〃;从字形上分类的,有《说文》、《玉篇》;从读音上分类的,有《切韵》、《集韵》、《广韵》。

    《广韵》原为隋朝陆法言所著,宋朝陈彭年、丘雍等花了五年工夫重修的,全名叫《大宋重修广韵》,它是世界上最早也最完整的一部〃声音的书〃。

    《广韵》共五卷,分二○六部,收了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字。它把每个字都先说明意义,再注上声音,然后把许多同音字,排成一组,放在后面。它收的字,超过《说文》、《字林》、《玉篇》等书,所以它是宋朝以来的最通用的一部字典(后来的《康熙字典》收了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字更多了)。

    《广韵》的另一价值在它保存了魏晋以来的许多古音,在对中文溯源寻根上,很有帮助。

    马建忠:《马氏文通》

    马建忠(一八四四~一九○○),字眉叔,江苏丹徒人。他年轻时候,愤外患日深,乃专究西学,派赴西洋各国使馆学习洋务,提出有关洋务运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