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山南水北_韩少功 >

第17章

山南水北_韩少功-第17章

小说: 山南水北_韩少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小酸梨——我不想吃,但收下了。另一次他送来两支粗粗的蚊烟,是自己用废报纸裹出的两管锯木屑,让我熏熏蚊子——我说用不着,但也推辞不掉。他大概想以此表达谢意。

    他对自己的信誉良好的借款史似乎又不无苦恼,有次在路上见到我,重重地叹一口气:“你住得离我家最近,但我硬是没有借过你的光,吃了亏呵,吃了亏!”

    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他不忍心坑我?又不甘心这种不忍心?

    我去过他家,参观过他家门前的各种鲜花,参观过他新屋的楼上楼下,不胜酒力但喝过他半碗谷酒,呛得脑门冒出了汗,轻飘飘地左右无依。时值寒秋,我把双手伸到烘罩的棉褥子下,很快就觉得自己的双手和胸口暖烘烘的。在我的鼓动之下,谷爹借着酒兴唱了一些歌,无非是“茶罐小了难煨茶,丈夫小了难当家”一类,或者是“郎在高山姐在冲,两人相爱路不通”一类。他唱完了,抢在我前面自我评点:“好深沉咧!好深沉咧!”——这是指一首关于孤儿的歌。

    他接下来说起了他的牛,就是他不久前借钱买来的牛:那哪是牛呢?比人还懂事!比人还要知书识礼!

    每天早上,他根本不用放牛,只消把牛栏门打开就行。那条大黄牯不仅自己识得路,而且不吃邻家的禾,不吃邻家的菜,自己左拐右折,直奔湖边的草坡去寻食。到了傍晚,你往牛栏里一看,嘿,它又回到了牛栏里,决不会在外迷路。“它前世一定是个人,不然不可能这样灵性。你信不信?”

    他这样说。

    谷爹的两个女儿都外出了,家里只留下“满姨”——这是当地人对最小女儿的称呼。可怜满姨几年前在一场大病中瞎了双眼,留下两个空洞的眼窝子,至今没法上学读书。但家住学校附近,她常常摸到学校里去,隔着窗子听老师们上课。她现在居然已经能一字不差地背出九九表,背出两位数的平方表。《喀秋莎》、《阿里郎》、《外婆的澎湖湾》一类歌曲,她也都会唱。客人们去她家闲坐,最常见的节目就是叫她来一段背诵,从九九表到平方表,背得客人们大为惊诧。

    我只到她家去过一次,但后来有一天经过那里,发现她站在门口,远远地把眼窝朝向我,嘟哝出一句:“韩少功!”

    小孩对我直呼其名,听上去有点怪怪的。

    旁边一位正在破竹的老人逗她:“喊错了不是?韩少功在哪里?”

    “就是韩少功!”她仍然望着我。

    我也想逗逗她,故意别着嗓门,“我是龙老师呵!”

    她摇摇头。

    “你怎么知道不是?”

    “我记得你走路的声音。”

    谷爹走出大门大声喝斥:“没大没细,讨打么?大人的名字是你喊的?喊‘韩爹’,听见没有?”然后对我绽开一脸笑,“她呀,长一双狗耳朵。你还只走到校门那边,她就听出来了。”

    在旁边破竹的老头还说:“她连过路的牛是哪一头,都听得出来。”

    这当然令我吃惊。既然她听得出过路的牛是哪一头,那么她想必也能听出过路的狗是哪一只?过路的鸡是哪一只?或许也能听出飞过的是哪一只鸟和哪一只蜜蜂?她是否能在深夜听到这山峒里各种人的秘密、动物的秘密、植物的秘密、泥土和流水的秘密……乃至我深夜里一声叹息?

    我与她玩过一次从五个手指中猜出中指的游戏,也就是那么一次,我早就差不多忘记了。我吃惊地得知,从那以后,我的一线脚步声就永远留在那里了,作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一个小盲女的黑暗里永远收藏。



 笑大爷

    哥哥八岁的时候出走,至今没有消息,也许是掉下山崖摔死了,也许是被“红毛狗”吃掉了——这是山里人对狼或豺的叫法。祸不单行,笑花子自己五岁那年不小心,扑倒在火塘里,烧坏了一张脸,留下了嘴角两边向上吊起的疤痕,看上去是一朵凝固的笑。

    他伤心的时候是笑,生气的时候是笑,紧张的时候也是笑,所以被大家叫作“笑花子”。每次家里没米下锅了,他饿得直哭,但越哭越像笑,好像挨饿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每次听到红毛狗叫,他躲在母亲的身后,但越怕越是笑,好像野兽来了也让他乐不可支,都笑得快要岔气了。有一次,父亲要他下山去买肉,招待上门来的篾匠。他回来时两手空空,大概是一生气就把肉扔到山谷里去了。父亲没问出个缘由,也没法找回来那块肉,一气之下,抄起扁担就要打。没料到他先下手为强,笑呵呵地一棒子把父亲先拍倒在地,打得父亲在床上躺了两天。这以后,父亲一见到村干部就解裤带,让对方看看他屁股上的伤。

    父亲是要让村干部们相信,笑花子是个神经病,是个废人——他们家的困难没有半点夸大不实。

    笑花子拍下那一棒子以后,不再回家了,成天在山下的村子边转游,晚上可能睡在牛棚里,可能睡在茅草里,也可能睡在屋檐下。到底睡在哪里,没有人知道,他也笑呵呵地说不清楚。人们说,这是个活宝,是村里的名胜古迹,毒蛇不咬他,蚂蝗不叮它,蚊虫也不沾他,他不管睡到哪里都平安无事,而且经得住寒也耐得住热,基本上没有头痛脑热的麻烦。

    他其实从不乱来。要说癫,只是癫在把动物当祖宗,到处给动物摆灵堂,供上几块石头,烧上一点废纸,自己撅着屁股叩头,把丧祭之事办得有模有样。蛤蟆死了,他就祭蛤蟆,直到蛤蟆臭。鸡死了,他就祭鸡,直到鸡臭。

    有一次,鸡的主人捣了他的祭坛,无非踢飞了他的几块石头,气得他哇哇大叫,随手砸来一个石头,把对方砸得头破血流。

    消息传开了以后,没有人再敢惹他。

    他穿着或男或女的百家衣,穿着或大或小的百家鞋,经常在路上游荡,见人永远是笑容满面。他最幸福的时候,当然是村里有红白喜事了。响着鞭炮或锣鼓的地方,少不了他的身影。不过他不乞讨,也不闹事,只是远远地坐在阶基上,看着人头攒动的男女老少,脸上总是开心一刻。有人可怜他,会给他一些吃的。主家怕他添乱,也会拿一些肉块或者米粑,打发他快走——这当然是他大快朵颐的良辰。

    在梅峒某家的婚礼上,他举止有些反常,吃完了肉块和米粑还不走,得了一件旧运动衫还不走,只是慌慌地在地坪里狂跑,发出呜呜呜的叫声,手里摇着一把不知是哪里捡来的破伞。

    “你疯什么?”主家觉得他讨厌,把他轰得远一点。但他跑远以后又折回来,依然狂跑乱叫。

    大雨项刻即至,贺喜的客人们全部寸步难行。摩托车和小汽车一一陷在泥泞里,或者阻在塌方的公路上。有人这才想起了笑花子不久前的吵闹,还有他摇动破伞的动作——这傻子莫不是给大家报雨?

    后来,有些人注意到,每次大雨到来之前,笑花子都会摇一把破伞,比气象台还灵。

    火灾也是他最先察觉的。腊月间的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村长家门口,手里拿一枝松树,在这里扑打一下,在那里扑打一下,不知是什么意思。

    “笑花子,给我家赶蚊子呵?”

    他看了村长一眼,没有停止自己的扑打。

    “我家里今天没请客,没肉饭给你吃!明白么?”

    他仍不吭声,跑到屋后扑打去了。

    村长知道这家伙有点神通,不免心存疑惑,看看远近四周,没看到什么动静,但打消了外出进城的念头。大概半个时辰以后,县里打来紧急电话,告知山北出现了火情,急需这边组织人力砍出隔离带,阻止山火蔓延。幸好这一天村长没有外出,他打开广播器,一喊话,几十个人就操着柴刀上了山,比较其它几个乡镇的救火队伍,是赶到现场最早的一批。

    村长后来给笑花子买了两个糖包子,对大家说:“你们以后不准喊他笑花子,要喊笑大爷,听见没有?不是靠了笑大爷,你们山上的树都成了灰!”

    村长又说:“以后你们都莫招惹他。”

    从此,笑大爷祭奠动物更加有恃无恐,也更大张旗鼓了。他祭蛤蟆,直到蛤蟆臭;祭鸡,直到鸡臭。他还祭老鼠、乌鸦、菜花蛇、蚂蝗乃到地蚕子,在这些乱七八糟的遗体面前额头砸地咚咚响,伤心得满脸笑容,甚至是恶狠狠的满脸狞笑——这是悲伤扭曲了面孔的时候。



 垃圾户

    笑花子的父亲叫雨秋,是村里最穷的人,号称垃圾户,孤零零住在大山深处,方圆数里之内没有邻居。那里原是块坟山,以前属于山那边的陈氏。两间破瓦房住着陈家的守坟人。后来陈家败了,守坟人走了,破房久久地空着,便成了雨秋的窝。

    去雨秋家看看不容易,需要爬几座山,走到气喘吁吁头昏眼花,才有远远的一个屋角在树林里冒出。同行的村支部书记莫求说:“到了。”我以为是雨秋家到了。没想到他是说老卫家到了,雨秋家还在老卫家后面的山上哩——他指了指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更高一座山,吓得我腿发软。

    雨秋的房子算不上房子,一半已经坍塌,瓦砾间长出了青草。另一半也摇摇欲坠,靠几根木头斜顶着,如同一个病人前后左右支着五六根拐杖。一堵老墙布满烟灰,扭曲成一个球面,看上去只要客人一个喷嚏,气流就可能把它捅破,然后是整堵墙哗啦啦倒下来。小门里一团寂黑,外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让瞳孔适应黑暗,看清黑暗中浮现出来的一切,比方说锅里的冷粥,比方说紧靠着床头的锅灶,还有潮湿墙角里的两个瓦罐。抬头看看,一条条瓦缝宽得可以见天。可以想象,这样的屋顶一逢下雨就是筛子装水,要是再碰上大风,房子完全可能一瞬间垮塌,把雨秋一家活埋,并且久久不为外人所知——这里太偏了,太远了,平时除了野猪和红毛狗的光临,除了叽叽喳喳的鸟音,几乎不会有陌生脚步声出现。

    雨秋不算太懒,这从门前一些梯田里的禾蔸可以看出来,从微风中的稻熟气息可以嗅出来。但在糊口之外他还能有什么盼头呢?大儿子多年前失踪。小儿子又是个呆傻,流落在山下从不回家。雨秋自己也只有一只眼睛,几乎落了个半残,要想挣个发家致富,委实不易。

    我们在这里合计了一下,决定凑上一千多块钱,先给他置两间房,至少能防止风雨之夜的活埋。房子已经物色到了,就是对门岭上一处农舍,其主人已迁居山下,儿子又参军外出,老房子长期锁着不用。莫求用手机同户主通了电话,带着我们去点了点檩子,数清了柱子和门窗,还估了估屋上的瓦,说只有这些材料还值钱,一千二,差不多。雨秋也跟着我们去看了房子,对乡亲们的关心千恩万谢。

    我以为这事就这么完了。

    第二年春天,我再到这里来的时候,听说雨秋并没有搬家,不免有些奇怪。打听的结果是:雨秋临到搬家变了主意,说你们好事做到底吧,索性给他在公路边做栋新房算了。这当然是出了个难题。第一,做一栋新房至少也得四五万,村里哪有这笔钱?要大家去抢银行么?第二,他要是搬下山来,离他的田土和山林远了,他还怎么谋生?不种田,不育林,他一只独眼认不出几十个字,是想炒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