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山南水北_韩少功 >

第21章

山南水北_韩少功-第21章

小说: 山南水北_韩少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外交策略呵,你懂不懂?就像在战场上打仗,有时候需要冲锋,有时候也需要伪装,需要埋伏。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我同他们谈不清,甚至没法往下谈。每次刚说出一句,就被他们打断,被他们七嘴八舌地堵回来。在这几个毛头小子面前,我只能洗耳恭听,只有接受大批判的份——幸好他们还无权动武,否则肯定把我当“圣战”对象,让我死无葬身之地。

    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傻,气不打一处来。

    我轰他们走。“出去!去!”妻子不知我今天为何这般粗鲁,端着一盆刚炒好的板粟,看看我,又看看他们。那几个人都脸上挂不住,神情立刻软下来:“韩先生,我们再交流交流吧?”“你并不了解我们,再听我们解释一下。”“看在上帝的份上,我们交个朋友。我们还有好多问题要请教……”

    我还是拂袖而去。

    我后来看到,他们出了院门以后还不走,在门口交头接耳一番。其中一个在墙根撒了泡尿,另一个打了一阵子手机。大概终于商定了新目标,他们这才骑上摩托,一溜烟朝公路方向而去。

    ————————…——————

    ﹡德国学者韦伯曾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的动力,并有西欧现代史为证。但北欧恰好也构成了一个反证:新教伦理也能孵化出社会主义或半社会主义。



 非典时期

    2003年春夏之际的非典时期,我是在乡下度过的。从电视里看,全国似乎进入了战争状态,只差没全天滚动式地播送国歌和战争动员令了。但乡下人对这种紧张不以为然。“什么非典呢?不就是人瘟么?”照他们的理解,鸡有鸡瘟,猪有猪瘟,人当然也难免人瘟,这事古已有之,没什么奇怪,哪用得着兴师动众?

    贤爹还另有解释,说真命天子上台时都有一难,今年总书记刚上台,有非典这就对了,就证明真命天子不假了——依照他天人感应之说,似乎人们还得敲锣打鼓庆祝一番才对。

    干部们去山口设卡,去集市收缴野生动物,还上门上户检查打工返乡者的体温……他们忙着忙着,总算把气氛搅得有些紧张。一天夜里,四面八方陆续响起了鞭炮。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后一打听,才知道是山那边有一个哑婆子突然开口说话,称这次人瘟发作,阎王爷要收走三万性命,因此各家都得烧香三炷,燃炮三通,否则人畜平安不保。这个哑婆子差不多是第二政府,甚至是超级政府,其天宪一旦下达,就被人们口耳相传。

    村里几个党员找到村长,说赶快打开广播吧,要大家快去买鞭炮。

    村长有点犹豫:这是不是搞封建迷信?

    党员们急了,说你前不久带着我们学“三个代表”和六个“文明”(他们没记清到底是几个),学得我们的脚都肿了。学了这么多,总得要点实际行动吧?总得为大家做点实事吧?驱瘟送鬼,保境安民,党支部还不冲在最前面像话吗?……

    这一说,村长才下了决心。

    我后来听到的各种鞭炮声,就是村长广播动员群众的结果。

    这事搞得乡政府不大体面。乡干部大多是大学生和中专生,承担着普及科学和破除迷信的职责。贺乡长立刻气冲冲地找到村长:“政府讲了这么多你们不听,一个哑巴婆子放个屁,你们就当圣旨。不是搞迷信活动吗?”

    “礼多人不怪。放点鞭炮……不碍事吧?”村长觉得事情并不严重。

    乡长更气了:“放鞭炮有卵用!你要是命里有,不放鞭炮也不会死。你要是命里没有,放再多的鞭炮也白搭。你也是个党员,怎么一点科学都没有?”

    村长觉得这话在理,面带愧色,立即打开广播器传达最新指示:“各家各户都听好了!建伢子你尤其要听好!谁说哑婆子说话了?你们要她到我面前来嚎几声看看!还是贺乡长讲得对,要讲科学,放鞭炮没卵用。你要是命里有,不放鞭炮也不会死。你要是命里没有,放再多的鞭炮也白搭。你们不要听了风就是雨,屎不胀尿胀,尿不胀屁胀,听信那些烂嘴巴的谣言……”



 青龙偃月刀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山南水北瓜菜

    电话和摩托车在乡村最适用,方便了大家联络,省了好多时间和脚力。其次是电视,虽然有些节目不一定让人们全看明白,但至少给夜晚添了些热闹。乡下利用率最低的现代器具要数冰箱,因为瓜菜都在地上,随吃随摘,用不着冷藏。大部分肉食多以腌制,熏制,晒制等方式保存,山民们在这方面的习惯不易改变。

    收亲嫁女之时,照城里人时兴的规矩,一套电器必须齐备,其中冰箱还是断不能少。只是冰箱买来以后大多不通电,塞满衣服或农药,有时候甚至装上几袋谷种,算是个密封杂货柜。

    这样,在相当一段时间,我家的冰箱就比较特别,也承担着某种义务和责任。左邻右舍遇到一点鲜肉确需存储,以备客人或匠人的光临,就一碗碗端到我家来,塞入冰箱临时寄存。他们避免了大冰箱保管小物件的浪费,但使我家冰箱里的物权过于复杂。有一次我忘记了这一点,打开冰箱,抓到肉就下刀,结果把人家的东西吃掉了。

    我家的冰箱公共化了,菜地也是半公共化。那天一个后生走进我家院门,见瓜架下有菜瓜,拧下一个就吃,还厚颜无耻地说不错,说好甜,说好脆,简直是打上门来的强盗一个。其实,这也是我少见多怪。村民们在瓜菜方面的私权观念薄弱,莫说是摘一个瓜,就是摘一篮子瓜,只要别人的园子里有,也算是摘了白摘,不摘白不摘。

    初春时节,菜地上有点青黄不接,我们提着篮子去山上采香椿、蕨菜、蘑菇、春笋一类。沿途遇到村民,尤其是那些农妇,都会领受她们笑眯眯的招呼:“有菜吃没有?”意思是问要不要在他们那里摘点什么。或许,他们会问得更具体一些:“有苋菜吃没有?”“黄瓜出来了没有?”“豆角下种了吗?”……这时候,如果你朝她们的园子里看一眼,对那里的形势表示赞美,或表示惊讶,那就更不用说了,她们随手找来一个塑料袋,往菜园里匆匆而去,接下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