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经典短篇文章精选_合集 >

第19章

经典短篇文章精选_合集-第19章

小说: 经典短篇文章精选_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青春之恋爱,那里依然绿树成荫、花海一片。。。。。。伟大的爱情是惊天动地的,崇高的爱情是不求索取的。



       少平是我最敬佩的角色,虽出身卑微,却一直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勇敢的闯,不管是去扛石头还是挖煤,都丝毫没有放弃生活的信念,仍然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心灵,把这一切当成生命的馈赠,物质的贫瘠无法抽干生活的希望,反而烘托出精神的伟大,一颗充满斗志的心砰然跳动,无愧于青春二字。



       人啊,忍、韧、仁。艰苦的岁月里,我们忍受着痛苦,但仍然怀揣着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因为我们有爱,有希望。。。。。。


ww w。xIaoshuotxt。。



白岩松: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t*xt*小*说*天*堂

 



     幸福在哪里(代序) 



 



  一 



 



  走在人群中,我习惯看一看周围人的手腕,那里似乎藏着一个属于当代中国人的内心秘密,从不言说,却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人,不分男女,会戴上一个手串,这其中,不乏有人仅仅是为了装饰;更多的却带有祈福与安心的意味,这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或左或右。这其中,是一种怎样的相信或怎样的一种抚慰?又或者,来自内心怎样的一种焦虑或不安? 



 



  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人群中,又为什么几乎没有人谈论过它? 



 



  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这是一个传统的复归,还是一个新的开始?这是因祈福而产生的下意识行为?还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二 



 



  2006年的最后一天,我去301医院看望季羡林先生。到达时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 



 



  “您信佛吗?”我问。 



 



  “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 



 



  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对这位大领导,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隐藏着一种智慧、勇气和相信。当然,“早一天”的说法也很留余地。 



 



  和季老相对而谈的这一天,离一年的结束,没几个小时了,冬日的阳光照在季老的脸上,也温暖着屋内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乐而平静。我与周围的人同样如此。 



 



  三 



 



  又一天,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翻到后记,梁先生的一段话,突然让我心动。 



 



  梁老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是啊,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决让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与物之间的问题吗?没有学历、知识、工作、钱、房子、车这些物的东西,怎敢三十 而立呢?而之后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上级为人下级,为人友为人敌,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你又怎能不认真并辛苦地面对? 



 



  但是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走着走着,便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一条线,什么都可以改变,生命是条单行道的局面无法改变。于是,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接踵而来,人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还是那一个老问题——我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去哪儿呢?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四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对这三个问题的挑战?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标很物化,小康、温饱、翻两番,解决人与物之间的问题,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个个体,也把幸福寄托到物化的未来身上。 



 



  这些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但中国人也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 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闹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总闹些大事,不顾小民 感受;富人不安,怕财富有一天就不算数了;穷人也不安,自己与孩子的境遇会改变吗?就在这抱怨、焦虑和不安之中,幸福,终于成了一个大问题。 



 



  这个时候,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了出来,其实,这是想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力图让人们更靠近幸福的举动。不过,就在为此而努力的同时,一个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 



 



  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 



 



  都信人民币吗? 



 



  我们的痛苦与焦虑,社会上的乱像与功利,是不是都与此有关? 



 



  而我们除了幸福似乎什么都有,是不是也与此有关? 



 



  幸福,成了眼下最大问题的同时,也成了未来最重要的目标。 



 



  可是,幸福在哪里? 



 



  五 



 



  幸福在哪里暂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 



 



  这个社会的底线正不断地被突破,奶粉中可以有三聚氰胺;蔬菜中可以有伤人的农药;仅仅因为自己不舒服便可以夺走与自己无关人的性命;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只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 



 



  这样的情形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随处可见。 



 



  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忘记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 



 



  有人说,我们要守住底线。但早就没了底线,或者说底线被随意地一次又一次突破,又谈何守住底线?可守的底线在哪里? 



 



  一天下午,我和身后的车辆正常地行驶在车道上,突然间,一辆豪华车逆行而来,鸣笛要我们让路,可是正常行驶的我们无路可躲,于是,感觉被怠慢 的那个车主,在车过我们身边时,摇下车窗痛骂一番。那一瞬间,我惊呆了:为这辆逆行而来的车和这个充满愤怒的人。车主是一位年轻女子,面容姣好,像是有钱 也受过良好教育,然而,这一瞬间,愤怒让她的面容有些扭曲。 



 



  被指责的同时,我竟然没有一丝的愤怒,倒是有一种巨大的悲凉从心中升起。因为我和她,不得不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能成为她。我们都无处闪躲。 



 



  六 



 



  如果是简单的坏,或是极端的好,也就罢了,可惜,这是一个人性最复杂的时代。 



 



  医生一边拿着红包,一边接连做多台手术,最后累倒在手术台上;教师一边体罚着学生,坚决应试教育,另一边多年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的孩子,一心 扑在工作上;官员们,也许有的一边在腐败贪污着,另一边却连周末都没有,正事也干得不错,难怪有时候百姓说:“我不怕你贪,就怕你不干事!” 



 



  其实,说到我们自己,怕也是如此吧。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谁,不在挣扎? 



 



  对,错,如何评价?好,坏,怎样评估? 



 



  岸,在哪里? 



 



七 



 



  有人说,十三亿中国人当中,有一亿多人把各种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比如选择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还有一亿多人,说他们信仰共产主义,再然后,就没了。也就是说,近十一亿中国人没有任何信仰。 



 



  这需要我们担心吗? 



 



  其实,千百年来,中国人也并没有直接把宗教当做自己的信仰,在这方面,我们相当多人是怀着一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有求时,点了香带着钱去许愿;成了,去还愿,仅此而已。 



 



  但中国人一直又不缺乏信仰。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 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于是,中国人曾经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尊重教育,懂得适可而止。所以,在中国,谈到信仰,与宗教有关,更与宗教无关。 那是中国人才会明白的一种执著,但可能,我们这代人终于不再明白。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所有这一切被摧毁得荡然无存,我们也终于成了一群再没有信仰的孩子。这个时候,改革拉开了大幕,欲望如期而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没有信仰的心灵空地放肆地奔腾。 



 



  于是,那些我们听说和没听说过的各种怪异的事情,也就天天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每一个人,是制造者,却也同时,是这种痛苦的承受者。 



 



  幸福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到我们的身边呢? 



 



  八 



 



  钱和权,就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联。 



 



  曾经有一位评委,看着台上选手用力地表演时,发出了一声感慨:为什么在他们的眼睛里,我再也看不到真诚和纯真,而只是宝马和别墅? 



 



  其实,这不是哪一个选手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人群中,有多少个眼神不是如此,夜深人静时,我们还敢不敢在镜子中,看一看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