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周作人文集之民俗风物_周作人 >

第21章

周作人文集之民俗风物_周作人-第21章

小说: 周作人文集之民俗风物_周作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今俗语

    《嘉泰会稽志》卷十六草部菰菜下云,今谓之茭首,盖茭心生苔,至秋如小儿臂,其白如藕,而软美异常。又前下云,一名落苏,越人乃止谓之落苏。木部柿下云,会稽谓之稗,故有油稗马蹄稗。鱼部虾下云,越人谓杜鹃曰社豹,社豹啼时渔人卖小虾,名社豹虾。案今绍兴称茭白茄子柿子,并无茭首等名,越中不见杜鹃,鸟中亦无称社豹者,小虾极细者名糊虾,与糊鱼相对,亦不闻呼社豹虾也。嘉泰至今已七百五十年,或者语言不无改变,陈仅余山著《扪烛脞存》卷八《方谚脞》有一条云,“越俗谓新妇为女媈,其泛相呼则曰媈,稍年长者曰老媈,音女裙切,见毛西河古今通韵。”毛氏《越语肯綮录》第五条说此更详,云是会稽甬上二郡方音,不佞反覆寻思,却想不出类似语来,岂近二百年中又倏已消灭耶。今越中女人称呼,人妻贵家称太太,民家则云太娘,姑称其媳曰大娘,妓曰小娘,但泛称又有太太们,乃别于室女而言,无复敬语意味,越语无们字,此盖外来语,犹云堂客也。 

    鸣榔

    杭大宗《订讹类编》卷六引施愚山《矩斋杂记》云,“诗词多用鸣榔,或疑为扣舷击揖之说,非也。榔盖船后横木之近舵者,渔人择水深鱼潜处,引舟环聚,各以二椎击榔,声加急鼓,节奏相应,鱼闻皆伏不动,以器取之,如俯而拾诸地,饶州东湖有之。吾乡泰州湖内或击木片长尺许,虚其前后,以足赋之,低昂成声,鱼惊窜水草中,然后罩取,亦鸣榔之义。”幼时随祖母住鲁墟,常闻渔舟击木声,盖沉网水底,驱鱼入其中而取之,俗称赶棒褪头鱼,所获似多系细鳞,不忆有佳鱼入撰,云得自棒腿头鱼者也。古人诗中之鸣榔则不必定娃捕鱼,出本非渔人,或只是击舵旁横木,与扣舷同意,亦未可知。 

    独脚魈

    《蕉轩抓录》卷十独脚随条下云,“吾乡竞传独脚魈之异。独脚魈弗厌贫富,第悦其色,或妇女有美色,独脚魈必营求长物以济其家,妇女为所私,亦秘弗言也。然久久终欲去,去则持一帐簿,计算其人仍搬而去。”《越谚》卷中鬼怪部独脚魈注云,“俗传女鬼来奔求淫,亦能致富,是否陆游诗独脚鬼”。案独脚魈相传均谓是男鬼,范氏所说独异,《越谚》别出五圣萨菩,注云,“俗传男鬼淫妇致富,事类《龙城录》五通神。”二者其实原是一种,也都是男性,原是出于男子好宿娼的心理,推及异物,只是不知怎的分了等级,或尊之则称曰神曰菩萨,或卑之则称曰魈,此与普通用了爆竹惊走的山魈无涉,至于独脚的原因亦不可知矣。 

    溺鬼

    孙德祖著《寄龛甲志》卷四云,“《续新齐谐》云,溺鬼必带羊臊气,信然。”因举半塘桥茹氏园池溺死数人,云惟时皆闻水有羊膻,不出三日果溺人,平时未尝有也。又《丙志》卷二云,“俗传妇女以不良死者,其鬼所至常有脂粉气。”此两种俗信今尚存在,脂粉气盖因妇女之故,意思可解,羊膻则不知何故,岂民间以河水鬼为异物,虽鬼而近于水怪,仿佛又似兽之一种软。方旭晓卿《线存》上云,鬼作纸灰气,唯水鬼作羊臊气。孙彦清袁子才方晓卿皆浙江人,说皆一致,不知他处亦有此说否。以上所说大抵亦只是原则而已,各鬼出现时未必一定每次如此,盖述者如不记得则也就不提及以为点缀也。 

    (1943年作,选自《书房一角》)



 雨的感想

    今年夏秋之间北京的雨下的不大多,虽然在田地里并不旱干,城市中也不怎么苦雨,这是很好的事。北京一年间的雨量本来颇少,可是下得很有点特别,他把全年份的三分之二强在六七八月中间落了,而七月的雨又几乎要占这三个月份总数的一半。照这个情形说来,夏秋的苦雨是很难免的。在民国十三年和二十六年,院子里的雨水上了阶沿,进到西书房里去,证实了我的苦雨斋的名称,这都是在七月中下旬,那种雨势与雨声想起来也还是很讨嫌,因此对于北京的雨我没有什么好感,像今年的雨量不多,虽是小事,但在我看来自然是很可感谢的了。 

    不过讲到雨,也不是可以一口抹杀,以为一定是可嫌恶的。这须得分别言之,与其说时令,还不如说要看地方而定。在有些地方,雨并不可嫌恶,即使不必说是可喜。囫囵的说一句南方,恐怕不能得要领,我想不如具体的说明,在到处有河流,捕街是石板路的地方,雨是不觉得讨厌的,那里即使会涨大水,成水灾,也总不至于使人有苦雨之感。我的故乡在浙东的绍兴,便是这样的一个好例。在城里,每条路差不多有一条小河平行着,其结果是街道上桥很多,交通利用大小船只,民间饮食洗濯依赖河水,大家才有自用井,蓄雨水为饮料。河岸大抵高四五尺,下雨虽多尽可容纳,只有上游水发,而闸门淤塞,下流不通,成为水灾,但也是田野乡村多受其害,城里河水是不至于上岸的。因此住在城里的人遇见长雨,也总不必担心水会灌进屋子里来,因为雨水都流入河里,河固然不会得满,而水能一直流去,不至停住在院子或街上者,则又全是石板路的关系。我们不曾听说有下水沟渠的名称,但是石板路的构造仿佛是包含有下水计划在内的,大概石板底下都用石条架着,无论多少雨水全由石缝流下,一总到河里去。人家里边的通路以及院子即所谓明堂也无不是石板,室内才用大方砖砌地,俗名曰地平。在老家里有一个长方的院子,承受南北两面楼房的雨水,即使下到四十八小时以上,也不见他停留一寸半寸的水,现在想起来觉得很是特别,秋季长雨的时候,睡在一间小楼上或是书房内,整夜的听雨声不绝,固然是一种喧嚣,却也可以说是一种肃寂,或者感觉好玩也无不可,总之不会得使人忧虑的。吾家镰溪先生有一首夜雨书窗的诗云: 

    秋风扫暑尽,半夜雨淋漓。 

    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 

    恰似钓鱼船,篷底睡觉时。 

    这诗里所写的不是浙东的事,但是情景大抵近似,总之说是南方的夜雨是可以的吧。在这里便很有一种情趣,觉得在书室听雨如睡钧鱼船中,倒是很好玩似的。不雨无论久暂,道路不会泥泞,院落不会积水,用不着什么忧虑,所有的唯一的忧虑只是怕漏。大雨急雨从瓦缝中倒灌而入,长雨则瓦都湿透了,可以浸润缘入,若屋顶破损,更不必说,所以雨中搬动面盆水桶,罗列满地,承接屋漏,是常见的事。民间故事说不怕老虎只怕漏,生出偷儿和老虎猴子的纠纷来,日本也有虎狼古屋漏的传说,可见此怕漏的心理分布得很是广远也。 

    下雨与交通不便本是很相关的,但在上边所说的地方也并不一定如此。一般交通既然多用船只,下雨时照样的可以行驶,不过篷窗不能推开,坐船的人看不到山水村庄的景色,或者未免气闷,但是闭窗坐听急雨打篷,如周镛溪所说,也未始不是有趣味的事。再是舟子,他无论遇见如何的雨和雪,总只是一蓑一笠,站在后艄摇他的橹,这不要说什么诗味画趣,却是看去总毫不难看,只觉得辛劳质朴,没有车夫的那种拖泥带水之感。还有一层,雨中水行同平常一样的平稳,不会像陆行的多危险,因为河水固然一时不能骤增,即使增涨了,如俗语所云,水涨船高,别无什么害处,其唯一可能的影响乃是桥门低了,大船难以通行,若是一人两桨的小船,还是往来自如。水行的危险盖在于遇风,春夏间往往于晴明的午后陡起风暴,中小船只在河港阔大处,又值舟子缺少经验,易于失事,若是雨则一点都不要紧也。坐船以外的交通方法还有步行。雨中步行,在一般人想来总很是困难的吧,至少也不大愉快。在铺着石板路的地方,这情形略有不同。因为是石板路的缘故,既不积水,亦不泥泞,行路困难已经几乎没有,余下的事只须防湿便好,这有雨具就可济事了。从前的人出门必带钉鞋雨伞,即是为此,只要有了雨具,又有脚力,在雨中要走多少里都可随意,反正地面都是石板,城坊无须说了,就是乡村问其通行大道至少有一块石板宽的路可走,除非走入小路岔道,并没有泥泞难行的地方。本来防湿的方法最好是不怕湿,赤脚穿草鞋,无往不便利平安,可是上策总难实行,常人还只好穿上钉鞋,撑了雨伞,然后安心的走到雨中去。我有过好多回这样的在大雨中间行走,到大街里去买吃食的东西,往返就要花两小时的工夫,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困难。最讨厌的还是夏天的阵雨,出去时大雨如注,石板上一片流水,很高的钉鞋齿踏在上边,有如低板桥一般,倒也颇有意思,可是不久云收雨散,石板上的水经太阳一晒,随即干涸,我们走回来时把钉鞋喘在石板路上嘎啷嘎啷的响,自己也觉得怪寒伧的,街头的野孩子见了又要起哄,说是旱地乌龟来了。这是夏日雨后出门的人常有的经验,或者可以说是关于钉鞋雨伞的一件顶不愉快的事情吧。 

    以上是我对于雨的感想,因了今年北京夏天不下大雨而引起来的。但是我所说的地方的情形也还是民国初年的事,现今一定很有变更,至少路上石板未必保存得住,大抵已改成蹩脚的马路了吧。那么雨中步行的事便有点不行了,假如河中还可以行船,屋下水沟没有闭塞,在篷底窗下可以平安的听雨,那就已经是很可喜幸的了。民国甲申,八月处暑节。 

    (1944年8月作,选自《立春以前》)



 周作人文集之民俗风物蚯蚓

——    续草木虫鱼之一

    忽然想到,草木虫鱼的题目很有意思,抛弃了有点可惜,想来续写,这时候第一想起的就是蚯蚓,或者如俗语所云是曲蟮。小时候每到秋天,在空旷的院落中,常听见一种单调的鸣声,仿佛似促织,而更为低微平缓,含有寂寞悲哀之意,民间称之日曲蟮叹窠,倒也似乎定得颇为确当。案崔豹古今注云: 

    “蚯蚓一名蜿膻,一名曲膻,善长吟于地中,江东渭为歌女,或谓鸣砌。”由此可见蚯蚓歌吟之说古时已有,虽然事实上并不如此,乡间有俗谚其原语不尽记忆,大意云,蝼蛄叫了一世,却被曲蟮得了名声,正谓此也。 

    蚯蚓只是下等的虫劣,但很有光荣,见于经书。在书房里念四书,念到《孟子·滕文公下》论陈仲子处有云: 

    “充仲于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这样它只少可以有被出题目做八股的机会,那时代圣贤立言的人们便要用了很好的声调与字面,大加以赞叹,这与螬同是难得的名誉。后来《大戴礼·劝学篇》中云: 

    “蚓无爪牙之利,筋脉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又杨泉物理论云: 

    “检身止欲,莫过于蚓,此志士所不及也。”此二者均即根据孟子所说,而后者又把邵武士人在《盂子正义》中所云但上食其槁壤之上,下饮其黄泉之水的事,看作理想的极廉的生活,可谓极端的佩服矣。但是现在由我们看来,蚯蚓固然仍是而且或者更是可以佩服的东西,它却并非陈仲子一流,实在乃是禹稷的一队伙里的,因为它是人类一农业社会的人类的恩人,不单是独善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