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散文诗集电子书 > 为乐趣而读书_林丹环 >

第4章

为乐趣而读书_林丹环-第4章

小说: 为乐趣而读书_林丹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第一,无所为。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

  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另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不为什么。”再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诸君切勿以为我这些话是故弄玄虚,人类合理的生活本来如此。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

  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第二,不息。“鸦片烟怎样会上瘾?”天天吃。“上瘾”

  这两个字,和“天天”这两个字是离不开的。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了。诸君啊!诸君倘若现在从事教育事业或将来想从事教育事业,自然没有问题,有很多机会来培养你的学问胃口。若是做别的职业呢,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一点钟哪里不消耗了,千万不要错过,闹成“学问胃弱”的征候,白白自己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之特权啊!

  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地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进去。这个门穿一穿,那个门张一张,再不曾看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我方才说:“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顽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摩擦我的趣味。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我说的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这样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的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学识渊博,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心香一瓣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果我们读书、做学问时,能够超越功利,跨越世俗,不求结果,只求真知,那么读书的趣味就会伴我们终生,我们也会拥有平和的心境,坦然笑对生活。

  曾国藩把读书的趣味看作是从容不迫地优游于书籍之中,如鱼之在水,如鸟之在林,左右逢源,探始求终,有所心得。这才是一种自得其乐的愉悦,一种治学的崇高境界。

  学问的趣味,非摒弃浮躁与功利之心不能体会到,非静心悠游其中不能享受到。
wwW、<t<xt>小<说天?堂



第7章 愿做职业读书人


  流沙河

  读书就是应该“为己”。这个世界人人都能“为己”读书,就成为文明的乌托邦了,那该多好。如果有困难,不能人人,那至少士君子应能做到“为己”读书。

  逛一回书店,惊一回心。天哪,又有新书上架了,我连那些旧书,都还没有翻过呢。我是说三年前买回家的那些旧书,扉页上写了鄙人某年某月某日购于某某书店,还盖了印章,挺艺术的。可就是来不及翻,而流年却暗中偷换了。

  再这样下去,这辈子是没指望的了。其实这也是愚蠢透顶的话,毫无自知之明的话。我就算读完那些旧书,再买几本新书回家去,也不过是读成一条蛀书虫而已,还能读出个啥名堂?想想也是,确实读不出名堂来。名堂者何?千钟粟也,黄金屋也,颜如玉也。熟读四书五经,通过科举考试,运气好也能够捞到这些名堂。不过这是禄蠹,士君子所不齿,贾宝玉都不要,你要?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得真好,为己就是充实自己,完善自身。不要一看见“为己”,就认为那是为己谋私利;为人就是卖给权贵,货于帝王家。更不要一看见“为民”,就认为那是为人民服务。

  读书就是应该“为己”。这个世界人人都能“为己”读书,就成为文明的乌托邦了,那该多好。如果有困难,不能人人,那至少士君子应能做到“为己”读书。其上乘者,充实自身之学识,完善自身之道德,或执教于杏坛,或研究于翰院,或争辩于稷下,或著述于漆园,皆能欣然自得,尽一己之才力,嘉惠士林,客观上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了。

  其下乘如鄙人者,学识道德都谈不上,但总算不欺骗不剽窃,为人民也没服什么务,但总算不害民。不过是“为己”读了几本闲书,读时娱己,讲时娱人,发表后娱众而已。算是一条“蛀虫”,蛀的不是国帑,是自家买的书,虽蛀非害虫。

  偶有二三知己,读书遇拦路虎,打去电话不耻下问,亦不过一些鸡毛蒜皮小问题,那条蛀虫回答了,我这放下电话,要欢喜十分钟之久,还去照镜子。此则“为己”读书之一乐也。

  “读书之乐乐何如?陶醉南窗门不出。”蛀虫打洞过程之中,自有快乐。只有为他人读书者,才说十年寒窗苦。我回忆大半生,最快乐的是“劳动改造思想”之余暇,读“封资修”的书。那漫长的二十年戴帽子,总算pass了。

  回头说书太多读不完,这是现代人的苦恼。应该有职业的读书人一大群,他们读了,写些心得,传给众人。其实已经有了,黄裳,张中行,谢泳,张远山,周泽雄,龚明德,陈子善诸君子皆是也。

  鄙人这本《书鱼知小》多属蛀古书之心得,窃比蝇附骥尾,都怕没有资格。

  作者简介

  流沙河(1931—),著名当代诗人、作家,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1948年高中时期开始发表作品。50年代初任编辑开始写诗。195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农村夜曲》。参与创办诗刊《星星》,并发表散文诗《草木篇》。其诗歌结集为《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等。《故园六咏》荣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新诗奖。

  心香一瓣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教育、考试类图书铺天盖地涌入教室而经典读物却少被人问津时,我们不应该为我们社会的教育感到悲哀吗?

  读书,从来不能带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否则,大脑中最终沉淀下来的只能是一堆无用的废纸。

  好读书,又能及时写下心得体会,让书籍引领自己增长见识、体悟人生,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效果。
tXt,coM。



第8章 评文论史便神飞


  王梓坤

  名人所以有名,七分业务三分机遇也。三分虽少,却是万万缺不得的,而且其中学问很大,“人事”是重要成分。我辈书呆子不可不知!

  理科研究自然现象,文科研究人类社会,对象不同,内容各异;加以“吾生也有涯”,因而彼此来往甚少,是容易理解的。

  有些学理的不很尊重文,认为那里科学性不够,学文的往往也觉得学理的太钻,皓首穷于一经,见树不见林。斯威夫特的大作《格列佛游记》中,有两章专写“科学院概况”,不少科学家读过后大概不会感到很舒服。

  专家所以专,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一片不大不小的耕地;熟于斯,精于斯,创造于斯。他不必,也不太可能同样地熟悉许多其他行业。不过,如果他能多少涉足于本专业之外,看看别人做了些什么,怎样做,还想做什么,对开拓他的视野,提高整体学术水平,无疑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梁启超曾说他的老师“康(有为)先生之教,特标专精、涉猎二条。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短短两句话,胜过一篇大论文,把精与博的关系说得再透彻不过了。

  学文的要知道一点理,以便适应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取得“现代人”的资格。但我感到,学理的更应学点文,其迫切程度胜过文学理。何以见得?人的社会实践,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学问”。一般地说,科学家做学问都很高明,但做人做事就未必人人都行。老实人常常碰壁,甚至吃了苦头,挨了闷棍,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做人做事,都要涉及社会,涉及他人。而无论哪本数理化名著,决不会用一章去教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学理者,应该自觉补上一课,以免受骗上当。这是消极一面。积极方面,我发现许多大学者不仅业务超群,而且交际很广,诚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贾宝玉不喜欢这两句,所以落得去当和尚,其实这是大实话。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名人所以有名,七分业务三分机遇也。三分虽少,却是万万缺不得的,而且其中学问很大,“人事”是重要成分。我辈书呆子不可不知!

  学一点文史哲,可以帮助我们审时度势,认清形势;陶冶性情,触发灵感;纵观全局,端正方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