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李立三之谜 >

第3章

李立三之谜-第3章

小说: 李立三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つ掣龉业姆志郑蕴颖苤泄诜炊啥运淖凡叮盍⑷痪斯膊饰鞒龅陌才牛岢只氐焦诓渭佣氛4月回到了广州,5月1日参加了在那里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在5月3日的大会上,他作了《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的经过》的报告,4日向大会作了《世界工运状况》的报告,11日又作了《罢工战术》的报告,代表大会主席团致了《闭幕词》。此后,他就成为全国总工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接着,他应毛泽东的邀请,到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随即赶到上海,领导了那里新的罢工高潮。为了加强对内外棉纱厂罢工斗争的领导,8月20日,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召开会议,决定组织一个特别委员会。李立三继续以李成的名字与罗亦农、赵世炎、何松林、项英5人组成特别委员会。    

 


第一部分铁树开花时出生的人(2) 

  李立三在莫斯科参加完中共六大以后,1928年秋回到上海,即化名“肖柏生”,以古董商人的身份作掩护,租了一处较好的房子,开始了地下党的领导工作。同年11月,李立三接任中共中央常委、宣传部长兼秘书长后,虽然总书记是向忠发,但实际上是由李立三逐步主持着中共中央的工作。在此期间,他分别以立三、柏生、柏三、伯三、柏山、伯山等名字发表演说,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政论文章。    

  李立三犯了“立三路线”错误以后,1930年9月他在六届三中全会上的检讨发言,是以柏山的名字公开发表的,这是从安全考虑出发的一种策略。    

  1930年10月,李立三奉共产国际之命到达莫斯科,检讨结束后,共产国际不准他回国参加革命斗争,把他留在苏联,并给他取了一个俄国人的名字一一亚历山大·拉宾,同时改用中国名字一一李明。他在苏联15年,还分别以唯真、维介、阿三、苍木等笔名,翻译书籍,有西蒙诺夫写的《俄罗斯人》剧本,别尔文采夫写的《考验》小说,以及《在遥远的北方》等,在《救国时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1946年1月,李立三从苏联回到国内,党中央安排他以“李敏然”的化名,参加了由美国代表、国民党代表、共产党代表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停执行处东北小组的工作。他以东北小组中共方面负责人的身份,赴长春、沈阳同国民党方面的代表进行谈判。不久这一内情就被美国情报机关识破,国民党的报刊上公布后,在社会上引起哗然。首先是东北立即轰动起来,国民党的主要将领郑洞国、廖耀湘等纷纷以同乡的名义,到他的住处来拜访。    

  在新中国的创建过程中,李立三协助周恩来做了大量的工作。    

  十分具有戏剧性的事情是:1964年,已满65周岁的李立三,再次以“李明”的化名,到达河北省霸县的农村蹲点搞“四清”运动,与当地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去补上他一生中所缺乏的农村工作经历。接着还以“李明”的化名到工厂搞“四清”,与工人“三同”。“四清”尚未结束,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把李立三逼上绝路。1967年6月22日李立三被迫害致死,“造反派”在火化李立三的遗体时,没有用李立三的真实姓名,而用了他在苏联时使用过的名字――“李明”,结束了他的一生。    

  二、毛泽东的“半个朋友”    

  凡读过斯诺写的《西行漫记》的人,大都还记得毛泽东对斯诺说过:李立三是他的“半个朋友”。对于李立三是怎样成为毛泽东的“半个朋友”的问题,毛泽东与李立三自己的说法并不完全一致。    

  1961年5月31日,李立三接见安源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谈安源罢工史时,就书稿中提到的“二十八画生访友”这一问题是这样说明的:    

  “二十八画生访友”的时间不对,可能是1916年的事情。因为,1917年,我在广益中学毕业,此事发生在我在长郡中学上学的时候。当时,我们几个同学是一个小团体。“启事”(即毛泽东的“二十八画生访友”)是在南城门看到的,是古典文体、手刻油印的。“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大意是:愿意与有爱国热情的青年联络,愿与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志士为友。落款署名“二十八画生”,注明了联系方法。读了“启事”,觉得这个“二十八画生”有救国救民的志向,值得钦佩。经过一番分析猜测,推断出这个“二十八画生”可能是毛泽东。当时,我们都听说在长沙有一个叫毛泽东的“怪人”,都想去看看他。就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我和中学的一个姓邓的同学相约一起去看毛主席。在第一师范的宿舍和自修室都没有找到他。我们找到教室去,看见他坐在讲台上,正聚精会神地看书。(毛)主席比我大(六岁),看他好像一个大先生的样子,思想上有些拘束,加上原来在印象中他是一个“怪人”,就没有敢同他谈话。我假装着去看墙上贴的课程表,有意悄悄地从他的背后走过去,看见他正在看“宋史”。我从他身后走过去了,他才发现我,就起身下了讲台向我走来,可是我没有与他讲话就很快走开了。后来,在与(毛)主席相处的日子里,闲谈中提起这段往事,(毛)主席说,“原来是你呀!当时我跟你讲话,你没有回答。”我记得没有听到他与我说话。(毛)主席还说,“那次访友活动,只交了三个朋友,现在再加上你,当时我们没有对话,只见了一面,那就算半个朋友吧!”    

  而斯诺在《西行漫记》书中记述他1936年在延安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对他的“访友”活动是这样说的:    

  (在湖南第一师范期间,)“因为感觉到要向外发展和需要一些亲密的伴侣,有一天我就在长沙报纸上登了一个广告,邀请对爱国工作感兴趣的青年和我联络。我特别提出艰苦有决心而能为祖国牺牲的青年们。对于这个广告,我收到了三件半的回信。一件是罗章龙的回答,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以后又叛变了。两件是从两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青年得到的。半件回答,这是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李立三听了我所说的一切话,可是他随即走开了,他自己并没有任何具体的建议。我们的友谊永远没有发展起来。”(见斯诺:《西行漫记》1960年2月版第115、116页)    

  当秘书的我们发现李立三与毛泽东说的不尽一致。一天晚饭后,在陪李立三在林中散步时,我们直接向他提出疑问。    

  他想了想,微笑着说:“说起来很有意思,实际情况并不是像斯诺在书中所写的那样。那是(毛)主席对斯诺说的,是他记错了。”    

  “1915年,湖南省把12个县的中学生集中起来,在长沙成立了长郡中学,实际上是一所省立中学。我也随着醴陵的渌江中学合并到长沙的长郡中学念书。1917年转到广益中学念书。这件事发生在长郡中学,应该是1916年。那时,我们听说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有一个叫毛泽东的‘怪人’,他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常到闹市区去看书,一年四季坚持早晨天蒙蒙亮就到井边用吊桶扯上井水从头上往下淋,即使寒冬腊月仍坚持不懈;冬天寒风凛冽,穿着单薄的衣服,爬山绕城,任风劲吹或迎风大唤,谓之风浴;数久严冬,到江河里游泳,夏天烈日当空,光着上身站在操场上或游泳后躺在沙滩上让阳光曝晒,谓之日光浴;大雨如注时,他站在操场上让倾盆大雨淋个痛快,或独自一人,顶风冒雨登上岳麓山顶,然后跑下山来,说是雨浴;甚至于几天不吃饭来锻炼肠胃。他为了集中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和同学们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间的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就不能做朋友。他曾写过一副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那时,都传说毛泽东是一个‘怪人’。我们看到那个‘征友启事’,经过猜测分析,‘毛澤枺鲎郑檬恰嘶3鲇诤闷嫘模颐蔷腿チ恕!薄    

  李立三把他去与毛泽东见面的情形又重说了一遍。他坚持说,他在与毛泽东的第一次见面时,只见到毛泽东起身向他走过来,他就立即走开了,彼此都没有说过话。    

  关于李立三应毛泽东“征友”前往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的情节,李立三早在1940年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写的《自述》中就曾经写道:“毛泽东同志公布征友启事后,我和他第一次见面。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应为斯诺)所记载的毛泽东自述中也提到此事,但与我记忆中的情节有所出入,不过这自然是无关紧要的。”这是李立三在莫斯科看到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以后不久写的,只是他对有出入的情节没有具体叙述。    

 


第一部分铁树开花时出生的人(3) 

  对毛泽东“征友”的记述,其他人的说法也不尽一致。    

  罗章龙在《椿圜载记》一书中写道:1915年5月中旬某日,我赴司马里第一中学访友,于该校会客室门外墙端偶见署名“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一则,启事是用八裁湘纸油印的,古典文体,书法挺秀。我伫立浏览,见启事引句为《诗经》语:“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内容为求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文情真挚、辞复典丽可诵,看后颇为感动。返校后,我立作一书应之,署名纵宇一郎。逾三日而复书至,略云:接大示,空古足音,跫然色喜,愿趋前晤教云云。旋双方定于次星期日至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同学陈君圣皋同往。    

  《毛泽东研究事典》第4页说:1915年9月,他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发出《征友启事》。    

  张聿温著《中国革命家逸事》第3-4页说:1915年秋天,长沙各重要学校都收到一份“征友启事”。启事是用蜡版油印的,约二三百字内容,主要是结交对救国工作感兴趣的青年,特别提出要能耐艰苦,有决心,直到能为国牺牲。最后,引用了《诗经》上“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两句,落款是“二十八画生,“通讯处是‘第一师范附属学校陈章甫(即陈昌,当时任附小教员)转交’”。信封上批着:“请张贴在大家看得见的地方。”    

  唐纯良著《李立三传》中写道:“1917年罗敖阶(罗章龙)第一个响应‘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和毛泽东交了朋友,为了更多地交些朋友,毛泽东就请罗敖阶把李立三介绍给他。李立三接受了罗敖阶的建议,同意和毛泽东谈一谈。于是约定,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李立三去定王台省立图书馆会见毛泽东。毛泽东拿一张报纸坐在长凳上看,李立三凑上去,自我介绍说:我就是李隆郅,毛泽东站起来握手表示欢迎……李立三听完毛泽东的讲话,无话可说,就走开了。”    

  而李立三多次谈到是1916年中秋节。其理由是:1915年,他刚到长沙上学,那时,他还不知道毛泽东这个人,因此,不可能是1915年。事情发生在他在长郡中学念书那一段,而1917年他已转到广益中学去了。所以,也不应该是1917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