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李立三之谜 >

第52章

李立三之谜-第52章

小说: 李立三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刷技术专科学校。从此,她开始了自食其力的劳动生活。上午学习装帧设计和排版,下午分散到各出版印刷单位劳动,可以领到一定数额的补助费。第一个月就领到了28卢布。14岁的丽扎,高兴极了,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凭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钱。李莎回忆到此时,十分风趣地说:我的工龄应该从这时(1928年)算起。丽扎用这第一次挣来的钱,买了一件心爱的毛衣和一双靴子,把自己打扮得更加漂亮。    

 


第五部分落难苏联的十五载春秋(2) 

  1931年,刚过十七岁的丽扎在莫斯科出版印刷技术专科学校经过三年学习毕业。在学校党团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她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    

  这时,正当苏联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年代,全国人们都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年轻人更是热火朝天,处处打先锋,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奔赴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支持那里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要求进取的丽扎,当然不甘示弱,她不畏艰难困苦,毅然决然地主动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号召,报名到苏联远东去参加建设。    

  图48:1929年时的李莎    

  这年夏天,年轻的姑娘丽扎,告别了母亲和哥哥,与伙伴们一起,在莫斯科登上了东去的火车,穿过茫茫的西伯利亚大森林,跨过雄伟的乌拉尔山脉,经过整整两个星期的旅行,来到苏联的最东部,与中国毗邻的地方——伯力。丽扎被分配在远东出版社工作,担任技术编辑。伯力的冬天冷得出奇,连室内也是零下十几度,睡觉都要戴着帽子。当时正值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发生了困难,物资短缺,吃穿用都发生了困难,工作任务又相当繁重,经常要加班加点。但是大家都是积极向上的,人们的政治觉悟很高,谁也没有怨言,都能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鉴于丽扎的工作出色,时间不长就被批准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除了俄文的以外,还有中文、朝鲜文和日本文。所以,在编辑部的人员中,有不少中国革命者和共产党人。当时,在苏联远东,还有大约50万中国工人,分布在煤矿、金矿、铁路、港口、森林伐木、缝纫、修鞋等各个行业。那里的蔬菜,主要依靠从中国山东去的农民种植。    

  丽扎在出版社工作,有机会同中国编辑一起共事,结识了一批中国朋友。他们有文化,都是搞革命的,大家都相信全世界都要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与丽扎联系较多,且留下深刻印象的诸如刘长胜(曾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曾涌泉(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等。1932年丽扎被调到远东出版社海参崴分部工作,又结识了张锡俦(当时任远东边疆苏兆征中国党校教务主任,后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爱人是俄国人,叫柳芭,汉学专家)、杨松(原名吴绍宣,1907年出生于湖北,1927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到远东工作。当时的党校教员,1938年回到延安后病逝。爱人是俄国人,名字叫莎丽达·列依索洛娃)、吴玉章(党校教员,在那里制订北方话拉丁化的方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等。这些中国革命者,给丽扎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丽扎很尊敬他们。    

  三、命运之神送来了丽扎    

  依照苏联有关部门动员去远东工作的规定,丽扎在远东工作两年期满。为了实现她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的愿望,1933年夏天,丽扎从远东回到莫斯科,在地质勘探出版社,负责图书的装帧设计。她边工作边补习高中课程。闲暇时,经常到在远东工作时结识的一些朋友家中去玩耍。    

  1933年深秋,天高气爽,莫斯科街心公园的菩提树一片金黄。在高尔基大街上,丽扎正怀着喜悦的心情,向着刚从远东来到莫斯科的女友沙丽达·列依索洛娃家里走去。她天真活泼,对未来充满着幻想。然而,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和决定了她的整个命运,使她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丽扎敲开女友的家门,她愣住了,屋里端坐着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国青年。他,满头蓬松的黑发,有一双明亮而富有智慧的眼睛,表面看去只有二十四五岁的样子。俄语说得不太好,不大爱讲话,静静地坐在那里。女友的丈夫杨松向丽扎介绍说:“他是我的朋友李明,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    

  俄罗斯人有一个习惯,好朋友之间总是相约在一起,或举行节日聚会,或到野外郊游。李明有赤色职工国际执行委员的红皮证件,给他们的游玩提供了不少便利,如到公园划船,在人多船少的时候,李明拿着红皮证件到售票处很快就可以把游船租来。丽扎与杨松夫妇还有他们的好朋友李明经常在一起玩啊、唱啊、跳啊,任小舟在湖中随波荡漾。    

  l934年深秋,丽扎与女友柯拉娃一起到李明的住所去看望他,发现李明已收拾好行囊要离开莫斯科。但是,丽扎并不知道这个李明就是中国大名鼎鼎的李立三。丽扎问他到哪里去,李明回答说,要去克里米亚休养。丽扎暗地思忖:现在又不是休假疗养的季节,怎么会去休养呢?丽扎突然发现李明的行装中有一双高统皮靴,这种靴子适合深山老林中长途跋涉,到海滨浴场是派不上用场的。丽扎知道李明是赤色职工国际主席团的成员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心想他肯定是要秘密回国。在共产国际这个圈子里,常有人神出鬼没,执行秘密任务,自己是圈外人,对这些情况,只能心领神会,绝不能问及。她与他告别了。他去了,再没有联系了。    

  图46:1934年,李立三在莫斯科    

  若干年以后,丽扎才得知李明此行是到阿拉木图执行一项重要使命: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方建立一个秘密交通站,目的是恢复共产国际与中央苏区的联络。    

  李明离开莫斯科以后,有一次丽扎在好友家里与从远东回来的朋友聊天,一位朋友向她打听李立三的情况。丽扎一听到李立三这个名字,就好似条件反射,一下子就联想起她在远东工作时,曾经看到过一本正在印刷的书,封面上写的是:《与李立三主义的斗争》。当时,她不明白“李立三主义”是怎么一回事情,就询问该书的编辑。对方回答说:“李立三在中共党内是有名的领袖,是一个大政治家,犯了大错误,受到过批判。”因此,在她的想像中,李立三一定是一个白白的头发、长长的胡须、一脸皱纹的老头子。    

  于是,她反问这个朋友:“李立三是谁,他在哪里?”,这位朋友告诉她:“李明就是李立三。”丽扎听了朋友的解答,惊异地张大了嘴,简直不敢相信对方说的是真的,以为是在与自己开玩笑。她果断地反驳道:“你搞错了吧,李立三不是一个老头子吗?而李明才20多岁……”朋友毫不让步,十分肯定说:“李明就是李立三。”她无言以对。这是她万万没有料想到的事情,既惊又喜。可是李立三在哪里呢?她也不知道。丽扎以为她再也见不到李立三了,她思念着与李立三的重逢。正当丽扎对李明的去向捉摸不定的时候,1935年6月的一天,她正在准备参加升大学的考试时,突然有电话找她。她从电话里听出了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李明的声音,真是高兴极了,她放下课本,直奔相约的故地。    

 


第五部分落难苏联的十五载春秋(3) 

  丽扎回到莫斯科后,边工作边学习,一心想考进大学。这年夏天,丽扎从工人夜校毕业,报名投考莫斯科地质学院,梦想去过那种风餐露宿、四海为家的浪漫生活。可是由于数学没有考好落了榜,心情不太愉快。李明极力使丽扎开心,约她去看话剧、听音乐会。尽管李明不太懂西洋音乐,也宁愿作出“牺牲”。丽扎虽然在学习征途上吃了败仗,但并不灰心。她是一个倔强好胜的姑娘,决心继续补习功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初秋季节,莫斯科河畔的嬉戏,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水面上的荡舟,也只留下他们两个人影。只有两个人的世界,分别近一年的重逢,他们的话多得永远也说不完。李明就是李立三得到了肯定。李立三把自己的详细经历、在政治上所犯过的错误以及他在国内的婚姻、家庭、子女情况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她,而毫无隐瞒;他谈到了自己为给中国革命造成损失感到痛心、内疚,决心加倍地工作将功补过。他还向她明确表示:他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都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如果工作需要,他随时准备听从党组织的调遣,回国参加白色恐怖下的地下斗争。到那时,两人分手将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丽扎通过与李明的交谈,了解到李明是一个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人。她对他那传奇般的革命生涯很感兴趣。他那热情耿直、爽朗活泼的性格以及有理想、有抱负、脚踏实地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她。她了解了他,更加信任他,进而爱上了他。她想:“世界上哪有不犯错误的人,犯了错误,认识了,改正了,就行了呗……”    

  十月革命节来到了,李明邀请丽扎去与一批中国同志一道欢度这个盛大的节日。11月6日晚,他们聚会在莫斯科的“联盟饭店”。当时,那里是共产国际的干部宿舍。在一楼大厅里,张灯结彩。丽扎与在共产国际外文出版局工作的20多位中国同志,围坐在一张长条桌会餐。身为外文出版局中文部负责人的李明主持这次会餐晚宴。他精神焕发,有说有笑,热情、开朗、活泼,是这个集体的灵魂。李明的组织才能和口才,吸引着丽扎,更使她对他产生了仰慕之情。    

  接着,李明把丽扎带到共产国际“柳克斯”招待所去见中共代表团负责人王明。丽扎发现王明与李明的谈话相当冷淡,李明与王明也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丽扎不理解李明为什么要带她去会见王明,事后她才被告知,李明要同她结婚,按照党内规定,必须经过党组织的批准,所以不得不找王明。    

  1936年2月,22岁的丽扎要与36岁的李明结婚的消息一传开,很多亲友都为她担忧。有人劝告她:“一个中国人有什么值得可爱?你像一只百灵鸟儿,应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蓝天白云,鲜花原野丛中,何苦钻进一个中国人的鸟笼子里呢?”有的阻拦说:“你发疯了,干吗非要同外国人结婚?你了解他的底细吗?”还有的好心人警告说:“他是个出了名的机会主义者,你将会跟着他吃苦头的。”    

  面对亲友的忠告,丽扎不为所动。李明的翩翩风度,高雅气质,渊博的学识见闻,真诚坦率的自我批评精神,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使年轻貌美的丽扎姑娘倾心。丽扎的母亲支持她:“女儿长大了,由她自己去吧!”    

  丽扎与李明结婚的新房,就设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供共产国际工作人员居住的柳克斯大楼六层,一间不足14平方米的房子里。陈云、杨之华及女儿独伊、欧阳欣、康生的妻子曹轶欧等10多位在莫斯科的中国同志,一齐向新娘新郎表示由衷的祝福,大家在一起品尝了自己做的中国风味的菜肴。婚礼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