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

第14章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第14章

小说: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见效,来中国后又在北京各大医院治疗了一年,花去医疗费数万元也不见效。    
    后经人介绍,增见由利子来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的北京城建集团专家门诊部,见到了孙振华医生。孙医生切脉问诊后告诉增见由利子说:“我不能使你已经弯曲变形的背变直复原,但可使你的症状减轻或消失,并使你再不疼痛,行动可以自如。”    
    听了孙医生的话,增见由利子万分高兴。    
    孙振华对她采用自己研制的外擦秘方“孙氏圣水”,并运用针灸、按摩等方法加以配合。就这样,只对增见由利子进行了10多次的治疗,就奇迹般地使她的症状全部消失,颈背也不疼了,双腿也不麻了,行动便捷自如。    
    增见由利子这次治疗,前后也只不过用了20余天,钱也只花了几百元的人民币。她对孙医生万分感谢!从病床上站起来的增见由利子跪在孙振华医生的面前,大声称赞道:“孙振华医生真是神医,您是我永世难忘的中国父亲!中国父亲万岁!”    
    孙振华医生急忙扶起跪在面前的增见由利子,高兴地说:“你就是我的日本小女儿!”    
    1993年8月,增见由利子受聘期满就要回国了。临行前,她再度来到孙医生所在的医院向他告别,并特别邀请她的这位“中国父亲”孙振华在适当的时候到日本东京她家里做客。    
    经过4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潜心研究,孙振华对小儿脑瘫、脑炎、外伤性脑瘫等病研究出了一批新药,并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治疗方法,其医术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今的孙振华已是桃李遍天下。他为俄罗斯、德国、印度尼西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多名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他还多次应邀到新加坡等地应诊。    
    孙振华医生,不愧为“医圣”后人。他在给他的学生传授医术时,总是再三叮嘱他们:欲行医先做人。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三部分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历任秘阁校理、开封知府、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枢密副使及参政知事等职,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文正”。    
    范仲淹不到3岁时丧父,家境拮据,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志,立志报效国家。有人问起少年时代的范仲淹长大后的志向时,他回答说:“读好书,长大后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当个好医生为天下百姓治病,当个好宰相治理好国家。”他的回答让问者敬佩不已。    
    他在担任陕西安抚副使期间,成功抵御了西夏的入侵,使边塞百姓生活得到安宁。在他守边期间,入侵者闻之丧胆,称之曰:“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无数甲兵。”    
    由于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范仲淹的道德文章深受后人喜爱,对后世影响颇大。范仲淹的12世孙叫范文从,明初时任朝廷御史,后因抗旨而被“下狱论死”。一天,朱元璋亲自审理此案,看了案卷,得知范文从的姓名籍贯后,大为震惊,便问道:“你是不是范文正的后人?”范文从回答道:“臣下就是范仲淹的第12世孙。”    
    朱元璋一听说是范文正公的12世孙,便沉默不语。一会又命身边的人拿来了笔墨和纸砚,当即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4个大字送给范文从,还免他死罪。    
    据《樵书》载,范仲淹的后裔范希荣外出做生意时,途中遇到了强盗。当强盗从范希荣口中得知他是范仲淹的后人时,便说道:“好人的子孙,便一物不取。”说完就将货物全部归还给范希荣,还向他道了歉。    
    范仲淹为官一生,俸禄优厚,然而自己节衣缩食,将其全部钱财施济给了穷苦百姓,到死也未留下半文钱,以生活简朴、品德高尚著称于世。这些正表现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贵品质,受其影响,其后人也莫不如此。    
    范仲淹的后人延续至今1000多年,在祖国大陆主要分布在辽宁、安徽和苏州等地,大约有33代之多。祖国大陆之外,范仲淹的后裔主要分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地。    
    《范氏家乘》一书,是范氏家族的图谱。据该图谱记载,范仲淹有四个儿子,分为四房:长子纯佑,为监簿房;次子纯仁,为忠宣房;三子纯礼,为右丞房;四子纯粹,为侍郎房。    
    范氏后代中,历代为官者不少,为高官者也不少,其中官至宰相者有二人,除次子范纯仁外,就是明末清初的范文程。范文程(1596—1666)字宪斗,号辉岳。曾祖范金在明嘉靖年间曾任兵部尚书,祖父范沈曾任沈阳指挥同知,从此家居沈阳,所以史籍均称说范文程为沈阳人。    
    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年未弱冠就与其兄同取沈阳县学秀才。天命三年(1618)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克抚顺,范文程从此投笔从戎,效命于清王朝。    
    皇太极即位之初,范文程深受其信任,成为他的重要谋臣之一,并授予秘书院大学士之衔(相当于宰相)。    
    范文程一生,“经历清代四朝”,也可说是最早为满人服务的汉人高官,有人说他是“清初良相”。也有人说他是“汉奸首魁”。不过他对清王朝的建立的确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三部分次子范纯仁等:个个都有父风

    范仲淹有四个儿子,长子纯佑、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四个儿子当中算次子纯仁最有作为,官至参知政事。受父亲范仲淹所树立的良好家风的影响,四个儿子个个才华出众,诗文书画名噪当时,那时一些豪门大户对范家四位公子羡慕不已,都想把女儿嫁到范家来。    
    尤其是在范仲淹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后,到范家来为孩子们提亲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一天,有一个人来到范家,提出想把女儿许配给范家大公子范纯佑。那人原想宰相之家一定豪华无比,进门一看,范府里的陈设十分简陋,府中既没有富丽高档的家具,孩子们穿的也不见绫罗绸缎,都不过是一些极普通的土布衣服,吃的更是些粗茶淡饭,全无宰相家的派头。    
    那人心想,范家吃穿用这样简朴,那么家中的积蓄一定不少,与这样的人家结婚姻,女儿将来一定有福享,于是也当即订下了这门婚事。    
    到了范纯佑要结婚了,女方提出结婚时,新房里要添置些高档家具,上好的衣服,并且还要一顶用绫罗做的蚊帐。    
    对此,纯佑觉得婚姻大事,女方要这类东西也不过分,也就一口答应了。而范仲淹早就对儿子们说过,现在国家困难,百姓贫困,家里的积蓄都用于救济百姓,结婚就按普通人家一样办,一定要俭办婚事。    
    事后,范纯佑想到父亲对办婚事曾有交待,于是又向女方的父母表示了歉意,女方的父母一听,既然范家没有钱办婚事,那就自己给女儿买一顶绫罗蚊帐。即使如此,范仲淹也不依。    
    儿媳妇心想,身为副宰相为什么这样吝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一次范仲淹吩咐范纯佑去苏州买了不少麦子,用船运回家,经过丹阳时,得知父亲的好友石曼卿家中揭不开锅盖,范纯佑当即自作主张,将所买的麦子全部送给了石曼卿,自己空手回到家中。    
    当纯佑回到家中把此事告诉了父亲时,范仲淹对儿子的这种做法大加赞赏,连声说:“做得好,做得好!”    
    通情达理的纯佑媳妇得知此事后,对范家父子敬佩不已。不久就按范家的要求办了婚事。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字夫,哲宗时任宰相。    
    青少年时代的纯仁酷爱读书,他的父亲门下招揽了不少有才干的青年,如胡瑗、孙复、石介等,纯仁与他们交往密切,并日夜在一起读书切磋学问。夜深人静之时,当他的这些朋友都休息之后,就独自一人,点着油灯,在蚊帐中读书。长期如此,以致范纯仁的白色蚊帐被烟熏成了黑色。    
    当范纯仁功成名就当上高官后,他的夫人特别将这床蚊帐拿出来,经常教育他的子女,并说:“这黑乎乎的蚊帐,就是你父亲过去在蚊帐中读书时熏黑的,你们一定要像父亲那样刻苦读书。”    
    范纯仁准备结婚时,一心想把婚事办得体面热闹一点,以光耀宰相门第,于是开了一张长长的清单,其中自然也包括要为媳妇购买的金银首饰和几件绫罗绸缎,并将清单托哥哥纯佑进京时交给在京城当宰相的父亲过目。    
    范仲淹看后二话没说,提笔写了四句话:“一人站前一个卧,两个小人地上坐,家中还有两口人,退还娇儿细琢磨。”    
    范纯仁收到清单看后,立即悟出父亲的四句诗说的是一个“”字(俭的繁体字),深感自己在婚事上背离了勤俭的家风,二话没说,就按父亲的要求,高高兴兴地从俭办了婚事。    
    为官后的范纯仁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清官。在襄城当县令时,了解到当地百姓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素来不养蚕织布,因此也很少有人种桑树。他想要百姓富起来,必须种桑,养蚕,发展经济。然而老百姓怕种桑树不赚钱,为此,纯仁就将一些情节较轻的犯人放回家去种桑树,并按种植桑树成活后获利的多少,减轻其罪行,结果这些犯人的桑树长得很好,这些种桑树的犯人不少因此减少刑期,有的还得以提前获得释放。    
    从此,老百姓也学着种桑树,终于获益不少。    
    纯仁在襄城任上,时逢大旱灾,周围地区的各县都缺粮闹饥荒。由于范纯仁平时注意要商人储备粮食,一到出现旱灾,农民颗粒无收时,再下令商人将这些粮食拿出来救济灾民,致使襄县民心安定,没有出现饥荒。    
    庆州发生饥荒时,由于地方长官治理不力,饿死不少人,皇上免了这位地方官的职务,由纯仁担任。他一到任,看到沿道饿殍遍野,地方也没有粮食库存,于是他打算用州库中的粮食救济百姓,州郡官都主张先奏请皇上批准后再行开仓。    
    范纯仁考虑到庆州离京城路途遥远,往返至少也得10天半月,待奏明皇上批准后不知又要饿死多少人,便道:“人7天不吃饭就要饿死,现在情况紧急,不能再等皇上批准下来再开仓,现在就开仓放粮,皇帝怪罪下来,我一人承担。”    
    范纯仁任宰相时,凡向皇帝推荐的人才,一定要是朝廷上下一致公认的人才方才推荐,决不徇私情。所以不少人在范纯仁的推荐下,得到皇上提拔重用,自己也不知道是谁推荐的。    
    当时有人曾对范纯仁说:“你身为宰相,要想官当得稳,应当多笼络一些读书人。”范纯仁回答道:“荐举人才是我的职责,人才是国家之宝,只要他们能尽忠国家君王就是了。”    
    范纯仁为官一生,不但自己履行了先父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教诲,临终前还叮嘱自己的子女无论是在朝、在野都一定要记住先祖的教诲,时刻保持勤俭持家的好风尚。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三部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