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

第23章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第23章

小说: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他那大幅的宣纸上,或是一条鼓着腹翻着两只大眼的怪鱼,或是一只孤零零的鸟伸着长长的脖子仰睁怒目,昂视长天。有学者评价他的画说:“他的笔中似有怒骂声,墨中似有愤恨气。”    
    朱耷善画山水和花鸟。其画用笔夸张。他笔下的鹰、凫、鹭、鸡、鸭、八哥及鱼都给人一种特别夸张的感觉,它们的腹是出奇地大,眼珠朝上,白眼人间。朱耷画的石头常常是上面大,下面小,看上去给人一种极不稳定的感觉。    
    他的画用笔常常不拘成规,笔情恣肆,逸气横生。朱耷在作画章法方面不刻意追求完整,而是自出机杼,却给人以完整之感。    
    朱耷的画在艺术上不落俗套,创意非凡。当代大画家李苦禅先生说,八大山人为“三百年来领袖群伦,为画坛推为革新的巨擘”,“八大山的画境空阔,余味无穷,真是画外有画,画外有情”。    
    朱耷的画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清代中期以来的“扬州八怪”,晚期的“海派”画家以及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潘天寿、李苦惮、傅抱石等画坛巨匠都学习过他的画,他们的画风显然受朱耷影响颇大。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四部分21世孙朱清时:从炉前工到著名化学家(1)

    朱清时(1946—),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1994年获汤姆逊纪念奖。祖籍四川彭州,1946年出生在成都市。     
    一    
    朱清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21世孙。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封他的第11子朱椿为蜀王,此后的历代蜀王均为朱椿的后裔。当明朝灭亡之时,13代蜀王朱至漱投井自杀,其后人中的一支迁居今天四川广汉,数代之后,据载广汉有一朱氏叔侄迁居到彭州,朱清时的曾祖父朱益淳就是这一支的后代。朱益淳有五个儿子,其中一子叫朱三益,他就是朱清时的祖父。朱三益为人诚实,善于经营。那时,朱三益就是靠经营茶叶发了财,使朱家成了彭州的望族。朱三益有两个儿子,朱清时的父亲朱穆雍是他祖父的长子。为了使孩子有个更好的前途,朱三益倾全力将儿子朱穆雍送进当时成都华西大学(今天四川大学的前身)攻读社会学。1940年,朱穆雍大学毕业。    
    新中国成立后,朱穆雍这位朱明王朝的后裔,坚决拥护共产党,青年时代的他就积极投身到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运动中,表现也十分积极,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反”运动中,朱穆雍因解放前曾在成都国民党的地方政府中当过小职员,因此被视为国民党的残余分子,成为专政的对象。随后朱穆雍被下放到金堂县劳动改造。不久,朱清时的母亲为了照顾父亲和节约家庭开支,把家也从成都搬到了金堂,从此朱家陷入困顿之中。    
    二    
    朱清时11岁进入成都13中读书,因为这时他的父母亲已搬到金堂县,自己只好在校住读,从此小清时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少年时代的朱清时兴趣广泛,开始,他像着了魔一样迷上了文学,尤其喜欢那唐诗宋词。他幻想长大之后当一名作家和诗人,当一个像李白、杜甫一样的作家,为后世留下许多不朽之作。为此朱清时无论是课余时间还是周末休息,全都游弋在书的海洋之中。没有书看,也没有钱买书时,朱清时就跑到当时成都的一些旧书店里去看书,一看就是半天。    
    后来他又喜欢上了化学。在化学实验课堂上,当他看到一些物质在试管中的变化时,觉得太神奇,于是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化学。当他听到物理老师讲述牛顿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时,他又开始崇拜牛顿,喜欢上了物理。    
    进入高中后,朱清时在数学老师周泰金的引导下,又迷上了数学。周泰金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对那些复杂的公式、定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一般人感到枯燥乏味的XY变得多姿多彩,而且富有情趣。尤其是周泰金老师讲述的法国数学家伽略华的故事,使他又喜欢上了数学。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伽略华成了学生时代朱清时崇拜的偶像。    
    伽略华在读中学时,用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将数学领域多年来一个悬而未决的代数方程的根式解的问题解决了。那时他只有16岁。令人痛心的是这位数学家只活了20岁。在伽略华这个榜样的指引下,中学时代的朱清时在数学领域遇到难题时,总是喜欢去寻找一种新的思路去解决。    
    那还是在朱清时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他就有意选择了国际上公认的数学领域的难题——质数公式来检验自己的能力,结果虽然没有成功,但由此引发了他对此问题的许多构想,培养了他在科学领域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朱清时还将自己的许许多多设想写成了论文,寄给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华罗庚先生时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华罗庚先生看了他写的论文后,还给他写了回信,在信中华罗庚先生给他讲了许多鼓励的话,华罗庚的话使朱清时备受鼓舞。    
    1962年,朱清时获成都市首届中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朱清时正是出于对华罗庚等一批科学大师的崇拜,在高中毕业后才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    
    三    
    1968年12月,朱清时大学毕业时,正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之际,学校定分配方案时,由于“工宣队”认为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又是优秀共青团员,于是将朱清时分到天津市科委。就在公布毕业分配方案的前夕,朱清时得知一位福建籍的同学分到了青海,这位南方籍的同学怕那里的气候冷,自己适应不了,因此不愿意去。朱清时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主动找到“工宣队”,表示愿意放弃自己原来的分配去向与这位同学交换一下。就这样滚滚的历史车轮将朱清时带到了世界屋脊——青海西宁的山川机床铸造厂。在这里,一个中国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开始却只当了一名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去甚远的炉前工。    
    受到过“文化大革命”烈焰煎熬的朱清时,怀着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在这里努力改造自己。朱清时每天都要爬进刚炼完钢的炉膛里,冒着七八十度的高温,去修理被损坏的炉膛。就这样每天一声不响无怨无悔。    
    半年过去了,山川机床厂销售科需要一位会计算、数学好的销售员。厂长在选择人选时,得知炉前工朱清时在学校里数学成绩好,中学时代还获得过数学竞赛奖,而且来厂后表现很突出,于是把朱清时调到了销售科,让他既管厂里所用的原材料及零配件,同时兼作采购员。    
    1974年,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接受了上级分配给他们的用激光分离同位素的重大研究项目,这一项目当时在国际上都是具有前沿性的,是领先世界科技的项目。盐湖所急需要从事物理研究的人才,朱清时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找到了盐湖所的领导,介绍了自己的情况。这位领导听了朱清时的自我介绍,二话没说,拿出了一篇很长的英文学术论文《化学中的激光》,让他翻译。几天以后,当朱清时将长长的翻译文章交给这位领导后,这位领导当即拍板:像这样的人才,我们要。    
    然而朱清时所在的厂不愿放人。又经过几番周折,朱清时才调到盐湖所。在这里,朱清时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并成为课题组的负责人。不久,出色地完成了科研任务。其科研成果荣获1982年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    
    四    
    1978年的一天,朱清时正在实验室里紧张工作的时候,突然接到了中科院打来的电话,通知他已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这对朱清时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喜讯。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四部分21世孙朱清时:从炉前工到著名化学家(2)

    1979年8月,朱清时带着祖国和人民交给他的神圣科学使命,来到了美国华盛顿的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在这里进修一年后,朱清时又转到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半导体激光光谱红外线多光子离解等的研究。为了中国的科学事业,远在异国他乡的朱清时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投入到实验中去。为了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和查阅资料,朱清时总是将饭带到实验室或图书馆吃。在这里,他似乎每顿饭都没有时间对那些菜肴去仔细咀嚼,也没有时间去反复品尝。因为时间对于他来说实在太宝贵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对朱清时来说,时间永远胜过生命。    
    在美国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朱清时科研成果丰富,他与人合作研究的用激光作出的氢氧化钙自由基的高分辨光谱被美国宇航局和法国科学家用作确定星际空间中存在氢氧化钙自由基的依据。在此期间,朱清时还发表了有关半导体激光光谱等前沿方面的科研论文7篇。    
    朱清时在美国的两年进修期满之后,麻省理工学院居然要聘请他这个既没有硕士,也没有博士学位的人做“博士后”研究员,要他继续留下来工作,他想了很多:在这里从事研究,各方面条件优越,但是只能在别人指定的框框内工作;回去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独创性,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一位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人生价值。想来想去,朱清时还是选择了告别好心挽留他的导师,毅然回到了青海湖之滨的盐湖研究所。    
    20世纪70年代,化学家曾经产生了一种极其美好的想法,就是利用人类已发现的激光有选择地将分子的某些键打断或激活后,使其按照人的愿望把它加工成新的分子。这项研究其意义之重大,科学家们称之为一场“革命”。这就是化学界说的“选键化学”。    
    对这一课题,世界上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均以失败告终。1988年6月,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做客座教授的朱清时,用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加上他那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一系列的艰苦实验后,证实了硅烷的一系列振动态,并且发现这是一种长寿命的局域模振动态。    
    朱清时的这一发现为“选键化学”展示了美好的前途,也立即引起了国际化学界的关注。他在这一方面的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被国际上的同行们公认为选键化学领域的权威。    
    朱清时教授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夫人谭廉志也是“老三届”出身的,196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为了丈夫,谭廉志女士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对孩子的教育。将门出虎子,他们的儿子在事业上也大有成就。    
    而今的朱清时院士既担任了繁重的科研工作,同时也担任着中国科技大学掌门人的要职。    
    而今的中国科技大学,在他的带领下正昂首阔步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四部分大清才子纪晓岚

    纪晓岚(1724—1805),名昀,号石云,直隶(今河北)献县人。清代乾嘉时期朝廷重臣,著名学者、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宰相助理)、《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纪晓岚为人宽厚,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深得乾隆皇帝的恩宠。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是这样评价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