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

第25章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第25章

小说: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接连不断地说“谢谢老师”、“谢谢医生”。正是这些好心的老师和医生为柳溪步入北师大开了方便之门。    
    柳溪的大学时代,正处于日伪统治时期。在这里,她没有像其他许多女同学那样,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整天沉浸在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之中,也没有一边吃着时尚的点心,挽着心上人的胳膊,在北平的大戏院、大商场进进出出。她几乎每天都穿着那一件褪了色的蓝布褂,一头钻进图书馆,躲进书的王国里,在广阔无边的知识海洋里去寻觅、探索。她虽然有许多的痛苦和不幸,但只要一打开书本,闻到那翰墨的清香之时,无论什么痛苦和不幸则全都烟消云散了,有的只有轻松和愉快。    
    那时的北师大,大学生受各种宣传的影响,有的主张为了抗日救国就应该奔向雾都重庆;也有的同学认为国民政府已丧失了抗战能力,要救国,就应奔向共产党开辟的红色根据地——延安。在这里,柳溪认定了后者。大学时代的柳溪崇敬八路军的英雄事迹,向往延安艰苦的战斗生活。    
    1943年,柳溪终于冲出了黑暗,大胆地走向光明,来到了当时的冀中解放区,在《冀中导报》当编辑。正是在这里,她认识了也在《冀中导报》社工作的作家孙犁,当时孙犁正负责编辑《平原》和《平原副刊》。    
    对柳溪初到《冀中导报》的情况,作家孙犁后来回忆说:“听说北京来了一位女学生很洋气,不久,区党委觉得我一个人办刊物太烦劳,要把这位女大学生分配到我这里来。一天上午,女学生姗姗而来,坐在了我的门板上,这就是柳溪。”这就是孙犁当初对柳溪的印象。    
    曲折、浪漫的婚恋    
    1946年10月,23岁的柳溪经人介绍认识了当时在冀中区委宣传部当干事的谢湘。    
    这时,谢湘已有33岁,比柳溪大10岁。早些年谢湘在上海参加了革命工作,与一个上海姑娘结婚。后来谢湘带着妻子,以演戏作伪装,穿过敌人的层层封锁来到延安。谢湘的妻子因吃不惯延安的小米干饭和7分钱标准的菜,离开了谢湘,独自一人回到上海,做了一个资本家的小妾。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四部分6世孙女柳溪:当代著名作家(2)

    当谢湘正处于失去妻子的痛苦之中的时候,柳溪闯进了他的生活之中。谢湘第一次见到柳溪时,立即被她身上那浓郁的文人气息所打动,当谢湘得知柳溪就是大名鼎鼎的清代《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晓岚的6世孙女时,更是高兴万分。    
    柳溪与谢湘仅仅相识两个月后就结婚了。婚后,谢湘总是把柳溪当作小妹妹看待,各方面对柳溪的照顾十分周到。1947年底柳溪的大女儿出世了。1950年柳溪的儿子出世了,这个小家伙出世时有10磅重,夫妻二人高兴之余就给孩子取名“十磅”。    
    1952年,柳溪进入中央电影创作所,从事编剧工作。1955年当柳溪在创作上正处于她的旺盛时期之际,政治风云的变幻,人生的灾难再度降临到她的头上。由于同情《文艺报》的主编在肃反运动中莫名其妙地受到审查,一向正直敢说的柳溪,因打抱不平而受到批判、审查 ,并被定为“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成员。    
    面对这种政治上的打击,胆小怕事的谢湘生怕柳溪的事连累到自己。为了表明他的阶级立场鲜明,决定向柳溪提出暂时离婚的要求。    
    一天傍晚,谢湘与柳溪一起走在长安街的林阴道上,彼此都没有说话,沉默了好一阵,谢湘终于开口了:“小柳,根据你目前的情况,我应该向组织表明一下我的态度,我想我们还是先离婚,等这一阵子风过了,我们再复婚,好吗?”    
    谢湘的话,犹如晴天霹雳,几乎将柳溪的头都炸开了。性格坚强,办事一向果断的柳溪,经过片刻沉思后,二话没说就立即答应了丈夫的要求。几个月后,有人告诉她,谢湘在长春和另外一个女人结婚了。对谢湘抱有一线希望的柳溪开始并不相信这是真的,直到她亲自写信到长春问及此事,并得到证实后,柳溪在精神上几乎要崩溃。    
    在那政治运动不断的年代,柳溪紧接着又被错划成右派。一次次沉重的打击,使她患了神经官能症,长期卧床不起。一盏生命之灯快要熄灭之时,还是康明瑶带着他的几个学生来到柳溪的身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照顾病床上的她,使她终于从病床上重新站起来,走出死亡。    
    1975年,怀着一种知恩必报心情的柳溪向康明瑶提出给他做个伴侣时,早已有此想法,只不过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康明瑶心里乐滋滋的。从此,柳溪又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宁静幸福的晚年生活。康明瑶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院,在国内曾在东北大学、人民大学、华北大学读过书,1957 年曾被错划成过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妻子被迫害致死。    
    1986年11月3日,柳溪得知谢湘在长春病故的消息,她没有记恨他,因为她觉得,他过去毕竟真正地爱过她,只是由于他胆小才离去的。于是给长春方面发了唁电,唁电全文如下:“惊悉谢湘同志不幸逝世,不胜悲痛。请转告谢湘同志的家属,务必节哀,是所至祷。”落款是:“谅解谢湘的早年战友”。    
    据晚年的柳溪透露,当她1943年从北师大来到冀中解放区时,才华横溢的柳溪除了担任《冀中导报》编辑、晋察冀第八中学的教师外,还兼任八分区司令部的秘书。在这里,她与司令员余波有过一段罗曼蒂克的恋爱史。余波是一位爬过雪山草地、征战骁勇的解放军高级将领,由于过多的工作接触,他们两人暗中相恋了。当他们沉浸在热恋之中的时候,余波将军的妻子石岩发现了此事,立即请组织出面干涉,他们两人才痛苦地分手了。自从这次分手以后,直到余波病逝之前,虽然两人都生活在北京,但柳溪只与余波意外地见过一次面。    
    1996年,72岁的柳溪还到八宝山公墓去为余波司令员扫过墓,并且为他献上了一束康乃馨。    
    对柳溪与余波的这段不为人知的暗恋,是柳溪在50年后,在她70岁高龄之时,将这段动人的故事写成近5万字的作品《我的暗恋》公诸于世。    
    在屈辱中坚持创作    
    1958年到1978年的20余年中,柳溪一直生活在缧绁之中。她住过农村那低矮而又阴暗潮湿的茅草房,在机关里当过看门人,在工厂当过挡车工、印刷包装工。除此之外,还要应付那不断的批斗、检讨、反省、交待自己的“罪行”。    
    在她失去人身自由,遭受着种种屈辱和折磨之时,坚强的柳溪仍然坚持在那茅屋昏暗的灯光下,在那闷热的小阁楼里悄悄地从事创作。为了逃脱别人的检查、监视,她先写几页“思想检查”,然后在下面从事小说创作。就这样,在艰难与困苦中挣扎的柳溪,终于写出了200余万字的作品。    
    《功与罪》是她的长篇代表作,1983年出版,全书150余万字。该书是柳溪被监督“劳动改造”的时候,“一手拿锄,一手拿笔”,偷偷摸摸,断断续续,前后用了近20年的时间写成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年过半百的柳溪,仍然是笔耕不辍,又连续创作了长篇小说《战争启示录》、《燕子李三传奇》、《我的人生苦旅》及《柳溪中篇小说集》等10余部著作。其中《战争启示录》荣获1995年“五个一”工程大奖,并被载入北京长篇小说精品系列,三次再版。    
    20世纪末期,年过七旬的柳溪又开始了《我的先祖纪晓岚》一书的写作。不过,对这部书的写作准备工作,对于柳溪来说,可说是用了毕生的精力。几十年来,她为写作这本书积累的资料足有几大箱。据柳溪自己说:“1939年我在保定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就萌生了这个愿望,从那时起,我就有意地向父亲询问和调查材料。”    
    当柳溪正在从事这部书的紧张创作之时,一天早上,柳溪去楼外取牛奶过马路的时候被一个妇女骑自行车撞倒,车轮从她的脚上碾过,造成粉碎性骨折。这个妇女把柳溪送到医院后,一直在那里照顾柳溪。    
    这个女工和丈夫都下岗了,惹了这场祸后,吓得经常在暗地里哭泣。疼痛难忍的柳溪却反过来安慰这个女工,自己还承担了1万多元的医药费。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柳溪出院了。一出院的她没有回家,就乘车来到农村,来到还是战争年代留在老乡家中的大儿子那里去一面养伤,一面加快《我的先祖纪晓岚》一书的写作。直到该书脱稿为止,她才开心地笑了,并说:“这也是我很久以来的夙愿。”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四部分6世孙和媳纪清远、卢平:伉俪画家(1)

    纪清远和卢平是我国当代画坛上不多的伉俪画家,他们夫妻二人均为北京画院的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纪清远是人称“清代第一才子”的纪晓岚的6世孙。1954年2月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1980年毕业于北京师院美术系。卢平1958年出生在成都,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画坛上的名伉俪    
    纪清远的祖父纪堪颐,号彭年,清末举人,纪晓岚的4世孙。纪堪颐年轻时,在时任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劝告下,曾出国留过学,后来又被清政府派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在日本学习期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纪彭年参加了孙中山发起的同盟会,加入到推翻清廷的行列。学成回国后,纪彭年积极投身到辛亥武昌起义和后来的讨袁护国战争中,并升任为陆军中将。    
    纪彭年能讲一口流利的日本语,抗战中,日本军用高薪聘请他当翻译,遭到纪彭年的严辞拒绝。晚年的纪彭年还和国画大师齐白石一起办起了一所小学,这所小学就是现在的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那时,纪、齐两家交谊颇深。后来,纪、齐两家又有了姻亲关系,纪清远的二姑纪碧环嫁给齐白石的儿子齐良迟。    
    纪清远的祖母的父亲是清末的二品翰林,受家学的影响,他的祖母早些时就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纪家的对联都是祖母写的,受祖母的影响,纪清远从小就喜欢绘画和书法。10岁时,纪清远就跟随齐良迟先生学画,成人后,又得名师蒋兆和、周思聪二位先生的真传。纪清远的画《唐人诗意》获1988年全国首届工笔画大展“金钗奖”,《大漠风尘》入选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展,《秋水月亮》获1996年中、日水墨画展“优秀奖”等多项国内、国际大奖。    
    卢平,1958年出生于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市,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13岁的卢平开始学画,20岁时考入四川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因成绩优秀,被留校任教,与纪清远相识结婚后调入北京画院。作品《巴山新市》、《彝家情》、《假日》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春消息》由文化部选送参加1989年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展,《春光》、《泉水清清》、《西山红叶好》均获北京市优秀奖,《傣乡望月》获“民族百花奖”,《汲水图》获香港亚洲女画家作品优秀奖。    
    纪清远和卢平这对中国当代画坛上的优秀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