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网络杂集电子书 >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

第9章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第9章

小说: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光六年(1826),关天培因督押海运漕粮有功,受到朝廷嘉奖,升任太湖营水师副将,次年提升为江南苏松总兵。道光十三年(1833)署江南提督,次年改任广东水师提督,从此致力于广东海防建设。随后参与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在禁烟运动中,与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结下深情厚谊,并成为林则徐的得力助手。在1841年的虎门激战中关天培以身殉国。    
    道光十四年(1834)10月,关天培擢升广东水师提督,负责镇守虎门要塞。此时,关天培深感责任重大,让夫人和子女陪同年近八旬的母亲回淮安老家,替他尽孝,而他自己却只带了3名家丁赴任。    
    关天培的母亲吴氏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老人,临行前,吴氏叮嘱儿子关天培:“远赴新任,移忠作孝,不必分心,以老母为念。”    
    到任之初,关天培“公务无分巨细,事事尽心”,他亲自到实地勘察,精心设计制定出既符合虎门地形,又能有力抵御海上来敌的炮台扩建计划,从而使虎门炮台成为南海边防坚强的防御堡垒。道光十四年(1834)关天培还将自己整顿和加强沿海防守工事的经验撰写成《筹海初集》一书。该书为大清王朝的海防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关天培成为中国近代海防建设的一位杰出先驱者。    
    道光十九年(1839),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主持禁烟运动。关天培除了积极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打击鸦片走私贩外,还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并出动水师,首先承担了收缴和销毁鸦片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共收缴英美两国商人的鸦片两万多箱,最后全部交给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因为关天培在禁烟运动中积极配合林则徐,立下汗马功劳,还受到清廷加一级的奖励。    
    虎门销烟后,英国派军舰多次在虎门海防挑衅,都遭到关天培所指挥的水师的严厉打击。于是英国海军北上,攻陷定海,直逼天津,准备进犯北京,对清廷施加压力。这时,腐败的清政府面对英军的强大压力,不但不予抵抗,相反派琦善到广东,撤除关天培亲手建立起来的坚固海防设置,甚至下令,当英军侵犯我海防时,不准我军还击,胡说什么“以免惊动英军”。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月,当英军大举进攻沙角、大角炮台,守将陈连升在无外援的情况下,致使两地炮台失陷,最后战死疆场。本来琦善阻止外援部队的参战是陈连升失败的重要原因,他却要嫁祸于关天培。    
    其后,当英军再度大举侵犯虎门,“戴罪立功”的关天培面对虎门危在旦夕的严峻形势,曾多次请求增兵,却遭到琦善的拒绝。此时的关天培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在他的带领下,虎门官兵决计与炮台共存亡。为了表示他誓死抗敌的决心,关天培将自己脱落的牙齿、旧衣服以及从头上剪下的一绺头发缄封起来,一起寄给老家的母亲和妻子儿女,以示与他们诀别。然后亲自坐镇清远炮台,日夜与将士们一同抗击英军。    
    此时,英舰集中兵力攻击清远炮台及其两侧的镇远、威远炮台。关天培面对强敌,在无援兵的情况下,决心以死报国。他此时还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拿出来分给了将士,然后高声喊道:“将士们,人在炮台在,不离炮台半步!”众将士在他的鼓舞下,向敌人猛冲过去,使敌人不敢靠岸。    
    正当胜利在望之际,突然倾盆大雨使大炮的火门透水,失去攻击力。关天培眼看英军向岸上蜂拥而至,在这紧要关头,他为了维护国家尊严,不使清廷颁发给他的提督大印落入敌人之手,于是下令他的侍从孙长庆携带好印玺,将其火速送回广州省府。孙长庆在这紧要关头不忍心离去,要求与提督关天培一同撤退突围。关天培拔出腰刀,硬逼着孙长庆立即突围而去,并对孙长庆说:“吾上不能报天恩,下不能养老母,死有余恨。汝归告吾妻子,但能孝吾亲,吾目瞑矣! ”    
    孙长庆刚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行至半山腰,眼见关天培身先士卒,率领众将士手持兵器,与英军进行短兵相接的肉搏。关天培终因年岁已高,加之寡不敌众,左臂被敌人砍伤,此时,他仍然奋勇向前,又忍痛砍杀了几个英军士兵,最后不幸被敌人子弹打中胸膛。关天培以身殉职时,双目紧闭,挺立不倒。英军见“关天培挺立如生,反骇而仆”,个个吓得目瞪口呆。    
    关天培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连英国侵略军的将领也为之折服,并称他为“最杰出的元帅”。    
    关天培壮烈殉国的消息传到广州,已被清廷查办的林则徐失声痛哭,悲痛欲绝,当即写下了“我不如你”四个大字,以示民族英雄林则徐对这位一同战斗的挚友的敬仰与深情。林则徐还为关天培及与他一同殉职的麦廷章写了一副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乡关面如生。    
    这副挽联,充满着林则徐对关天培、麦廷章等爱国将领的赞颂,对琦善一伙“坏长城”的罪恶的谴责。    
    林则徐为关天培题写的这副挽联还被镌刻在淮安关天培祠堂大门的两侧。    
    关天培殉国后,他的灵柩由孙长庆送回淮安安葬时,“士大夫数百人缟衣迎送”,“无数旁观者失声痛哭”。为了纪念这位抗英名将,家乡淮安还为他修建了关天培祠。在关天培殉难的地方虎门,清宣宗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还为他兴建了“关忠节公祠”。    
    关天培殉职后,年逾八旬的母亲,由朝廷“旨令地方官每月酌量给予银米,以养余年”。长子关奎龙,在父亲牺牲后,继承父业,投身行伍。早殁。关奎龙曾任守备、游击及参将等职。次子关从龙,荫袭云都尉,安徽候补同知。关天培的长孙关仙保,关奎龙之子,世袭骑都尉。同治五年(1866)署川沙营中军守备。孙女关开保,关从龙之女,成人后嫁谭长清。谭长清曾随父赴山东任职,后来谭父从军,谭长清“不知所终”。此后关开保守寡,20世纪20年代初去世。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07—365),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历官秘书郎、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当朝丞相,他的父亲王旷也很喜欢书法,因此家中搜集了许多前人讨论书法的书籍文章。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他7岁时就从当时著名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12岁时,王羲之就开始聆听父亲传授前人的书法理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总之童年的王羲之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少年时代的王羲之对于练习写字更是着了迷。据说有一次,王羲之练字时,居然把手中的面包当毛笔醮墨写字。成人后的王羲之曾渡江北游,博采历代书家之长。王羲之的正书得力于钟繇,草书师法张芝。在前人的基础上,他独创一体自成风格。王羲之第一次将汉字书写从一味地追求实用引入到注重技法,讲究情趣,以及表情达意的新阶段。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千变万化,形成一种中国历史上最优美的书体。正是基于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及其所享有的崇高地位,因此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作是他于公元353年完成。    
    王羲之大约在21岁时和妻子郗结婚。郗是在东晋曾任龙骧将军、兖州刺史、车骑大将军及太尉的郗鉴的女儿。说起王羲之和郗结婚之事,还有一个挺有趣的故事。郗是父亲郗鉴的掌上明珠。当才貌双全的她长到18岁时,父亲郗鉴决定为女儿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族,去挑选一个女婿。为此,自然想到与自己交谊颇深的丞相王导的家了。    
    郗鉴平时就听说王家子弟很多,且个个都是才貌俱佳的好后生。一天早朝之后,郗鉴找到王导,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王导一听,非常高兴,对郗鉴连声说:“好!好!”并告诉郗鉴,所有王家子弟任其挑选。    
    第二天,郗鉴带着一名管家来到王丞相家。早已得知郗府千金郗才貌双全的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要来择婿,个个都精心打扮了一番之后,便高高兴兴地出来接受郗大人的挑选。    
    郗鉴左看右看之后,又一一数过,发现王府子弟中少了一个人。这时,王府管家便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了东院书房里,一进门,看到靠东墙的床上仰卧着一个袒腹的青年,他与众弟兄不同,对于今天热闹的择婿场面却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将这一情况报告给郗大人,郗鉴告诉他说:“我要选的女婿就是这样的人。”王府管家便将这个青年带到了郗鉴面前。郗鉴一看,见这个青年既豁达,又文静,且谈吐不凡。当场决定将这个青年选为自己的“东床快婿”。这个王府子弟就是后来的“书圣”王羲之。    
    郗,字子房,亦工书法。她的两个弟弟郗、郗昙称她为“中仙笔”。据说郗活了90岁,大概在太元(376—396)末年去世。此时,王羲之去世已30多年了。学者们大都认为王羲之一生没有纳妾,这表明王羲之与妻子郗感情深笃。他们夫妻二人共有七子一女,其子女几乎在书法上都有成就。    
    长子王玄之,字伯远,工草书和隶书。其妻何氏。玄之婚后不久病逝,身后无子,以其弟凝之之子蕴之为嗣。玄之生前曾参与父亲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有帖传世。    
    次子王凝之,字叔平。历任江州刺史、右将军、会稽内史,亦工草书和隶书。他也曾参加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其妻为才女谢道韫。    
    三子王涣之,善草书。自幼学习父亲书法,达到了形似的程度。有帖传世。涣之也参与了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    
    四子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参加过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并有诗流传于后,只是不见其法帖传世。    
    五子王徽之,是兄弟中在书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    
    六子王操之,字子重。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贺氏祖父为当朝司空贺循。操之有宣之、慧之二子。    
    七子王献之,为兄弟中书法成就最高者。    
    王羲之惟一的女儿,不知其名,只知她成人后嫁给浙江余姚刘畅,生一子一女。子刘瑾,有才力,曾任尚书、太常侍卿等职。女刘氏,嫁谢奕之孙谢,生一子,就是著名诗人谢灵运。可见谢灵运为王羲之的重外孙。    
    学者们认为王羲之七子一女,繁衍至今的全都世居浙江嵊县金庭镇,即晋代剡县金庭。这里也是王羲之晚年所居之地。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二部分七子王献之:书坛“小圣”

    王献之(344—386),晋代著名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为“书圣”王羲之最小的儿子。曾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后累迁至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王大令”。    
    在王羲之的七个儿子中,算小儿子献之最有才气。其书法成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