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

第15章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第15章

小说: 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广告公司,总是在协助企业树立他的品牌,然而,实际上在协助企业创立品牌的工作中,广告公司能够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虽然他们总是强调着自己所谓“品牌原动力”“品牌策略伙伴”“品牌顾问”等等的称号,但那些不过是漂亮的名词而已。归根到底,品牌是企业在做,广告公司的功课只是在品牌的传播方面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奥美自身定位为“品牌管家”也是经过非常慎重的考虑的。
  对于自己公司的品牌塑造来说,我们的客户就是自己。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是尽量管理好品牌与客户的每一个接触点。回到这一印刷事件来说,公司的这个小小错误一出,已经增加了一个不利的口碑传播点。为此,我们特意召开了一个会议,重新检讨了作业的流程和品质监控的程序,让小王和他的直接主管都做了发言,为的就是让全公司都吸取教训,提高大家维护公司品牌的意识。
  可是,没有料到,没过多久,小王又出错了。这次是一个会场的环境布置,喷绘、背景板等等这些都是很简单的东西,看起来各个环节他做得还都不错,偏偏主席台出了问题。主席台后面的旗子,歪歪斜斜的,像是刚刚经过一次台风。最显著位置、最大面积的背景板,平面效果做得不错,偏偏尺寸小了几公分,露出一溜耀眼的白边,特别别扭。这些都不是什么很难避免的问题,不过是跟制作方沟通的问题而已,偏偏小王就是没法在这方面多花点心思。其实这次的会场布置,看得出小王的进步还是挺大的,整体的布局、色调、主题表达,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可惜,他就是在最简单的环节上漫不经心,把前期的努力工作都白白抵消掉了。
  这次事件后不久,小王事先连招呼也不打,突然就辞职了。公司给他交了那么多学费,他一句感谢也没有,临了只有一句:“我要寻找一个更大的发挥的空间”,好像是公司抑制了他的创作能力似的。
  于是,小王又一次带着他那精美的作品集,带着他那些飞机稿——其中新增了不少,当然,用的是我们公司的资源——去寻找他心目中理想的公司了。后来我还一直关注着他,毕竟在这个圈子里嘛。到现在两年多过去了,他辗转了几个公司,也依然还只是个普通的设计助理,飞机稿倒是越来越厚了,只不过离获奖还是那么远。
  实际上大学生走上社会在做人方面还是小学生,大学生应该珍惜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虽然有时只是打杂,但这也是接触社会的机会。调整心态,不要认为我是大学生,不屑于做些基础的工作。大学生要有胸怀,在意志和精神上磨练自己,做好小事情,不要敷衍。真正好的企业不会长时间这样浪费人才的,其实这也是对实习生的一种考验。
 

    不用“心理人妖”也不行      
    
  小王的故事是典型的例子,这些大学毕业生缺乏的是什么?那就是担当。志怀高远是好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可这种心态,处理不好就变成了好高骛远。你连自己的本职工作都做不好,凭什么走到更高的一级台阶上去呢?人的提升,在于能够适应更高的要求,担当更大的责任,然后,才能谈到更大的权力,更好的报酬。而现代的大学生们,却往往缺乏这起码的担当精神。小王是一个例子,小方就更加典型,进公司没多久就被委婉地请出了门。
  小方是一个典型的文科女生,对生活充满幻想,平时也爱好写点诗歌小说什么的;文笔呢,也还确实不错。当时公司的性别比例还有点问题,文案全都是男的。人们都说女性长于感性,男性长于理性。公司正在运作一些服饰、化妆品等等面向女性消费者的项目,非常需要能有一支笔写出女性的真实感受和性情。
  以前公司做女性产品的时候,文案费尽心思地为女性代言,被开玩笑地说是扮演的是“心理人妖”的角色,写出来的东西总是有点“隔”——毕竟他们没办法真正进入女性的内心世界。所以,小方一进公司,以她的文笔以及对时尚的关注,马上就被我们确立为公司文案的重点培养对象。
  在专门针对几个新人文案的专业培训之后,我又单独找小方谈了一次,谈文案的重要性、发展的前途、工作的要点,相关的书籍、资料,一叠叠地借给她;一些好的案例,包括公司的、别人的,都存到她的电脑里;广告业一些知名的网站,也推介给她参考。还留给她充分的学习时间。结果,对这些资料,小方完全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跳着看看,而且根本不过脑子。等到实际的任务一来,就抓瞎了。
  这些任务,公司是以既有的项目小组来跟进的。新人们,就让他们练练兵了。当然,有好的想法,那最好不过。如果写得很糟糕,也没什么,成长需要时间,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我们愿意等。这种练习是很好的学习、调整、上升的过程。
  于是,我把新人们的作品收上来,带着平和的心态,预备着审查各类不着边际甚至逻辑不通的文案,对最差的“作品”都做好了心理准备。没想到,小方的一篇稿子,还是让我大跌眼镜。
  这是一个服装展的形象包装与宣传项目。宣传的是一个产业展示与交流的平台,针对的是各大服装及相关企业、全国采购商等等。小方的稿子上,赫然一个大标题:“衣服,是这个时代最后的美好环境”。内文写着:“衣服,衣服是这个时代最后的美好环境/……/不安的人们居住在各自的衣服里寻求仅存的保护与慰藉/毕竟在世纪末恶劣的废墟里/衣服会是这个时代最后的美好环境……”
  我一下子没背过气去。见过抄袭的,没见过抄的这么笨的。我把小方叫过来,跟她先是一番和风细雨:“……开始的阶段总是很困难的。很多知名的作家,最后都不忍心回头去看自己最初的作品,这是正常的。说起来,借鉴也是很多人写东西的第一步,抄袭不要紧,关键是要抄到精髓,是借鉴它的‘意’,而不是生搬硬套……”然后再是一轮暴风骤雨:“怎么着?你当我们的客户就是让你糊弄的?拿台湾中兴百货这么有名的案例,文不加点就搬过来,就算客户不知道,同行还能不知道?这么下去,公司的名声全得玩完。就算不为公司着想,你也得对自己负责不是?再说,这两个项目八竿子打得着吗?不是让你们借鉴别的展览、交易会之类的了吗?”
  小方的反应还挺有趣的,她首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就紧赶着探讨起“意识形态”——就是小方抄袭的那家台湾广告公司的作品来了,“请教”的态度还挺诚恳。我看是这样,她有了教训,长了见识,下次认真做也就过去了。没想到这是我的一厢情愿。
  没多久,又有一个运动鞋的广告需要做,看小方交上来的广告语,居然又是我们早已经在各种广告媒体上耳熟能详的另一品牌运动鞋的口号。于是,小方的试用期就这样结束了。对“心理人妖”改革的第一步失败了。
  有同事玩笑说,小方是太会为公司节省资源了。她的工作方式,算得上是珍惜键盘之最——简直可以把键盘都拆了,只留下几个键:“Ctrl”、“C”、“V”“H”就好了。反正写文案就用“Ctrl+C”(复制)和“Ctrl+V”(粘贴);做策略就用“Ctrl+H”(替换)的功能:在拟订策略案的时候,挑一个类似的案例出来,把上次提案的客户名字换掉,然后再修修补补,凑成一份策略案。
  问题是:这样的方便和节省我们并不需要。这样搞下去,客户迟早得跑光。那时候什么机器耗材都不用了,算得上真正的最节省状态了——只是那时候公司也得关门了。
 

    他们损失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作为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没有责任感,能不能担当得起来,确实是很多人成败的分水岭。而担当责任,绝非是公司高层的专利。责任有大小,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何况除了公司之外,还要对自己负责啊。
  最后说一件小事。我们公司上网是完全放开的。但上网的作用,新人们的理解却各有不同。有些人用它来保持着工作中与外界的及时联系、搜索必要的资料、最新的资讯、业界的动态,经常上专业网站学习,保持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或者用来了解消费潮流的前沿、各种消费群体的习惯与心态。
  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上网就是聊天灌水,有时还偷偷玩点小游戏什么的。
  现在几年过去了,第一种人,多数已经有所成就,其中有些已经“上位”,跳槽进入了一些知名公司的管理层;而第二种人,大多转辗来去,依旧默默无闻,做着底层的工作,一边偷偷地上网聊聊天。
  我想对他们说:一个新人,如果不能对公司负起责任,公司的损失大概也就是付给他们的那一点微薄的工资,顶多也就为他们的失误支付一两次的学费。最大的损失还是在新人自己身上,他们损失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青春。
  为此,我反复的思考原因,结果发现这里头既有大学教育的责任,更有一代“天之骄子”自身的问题。我们当今的大学教育,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实,无论哪个行业,一些基本的素养和能力都是职场必备的素质之一。比如逻辑思考能力、负责任的精神。可是,从进入公司的大学毕业生们身上,我没有看到有任何的系统的思维训练留下来的痕迹。文科生,什么中文、新闻毕业的倒是能写,可就是对该写什么没概念;设计系毕业的就更夸张了,压根就不考虑文字的内容在平面编排的时候,有时候丢掉一段,有时候又将同一段排上两遍,可见文案写了什么他们连看都不看。
  这些都还只是管中窥豹,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社会的脱轨之处还有很多。但这里我并不想谈这个问题。对毕业生说这些都已经晚了。学校能给的,毕竟只是一部分。大学毕业后要在社会上立足,更多的要靠自己。此时需要的,往往也并不是太玄妙的理论或太高深的技巧,只是一些基本的素质,比如对于责任的态度问题。很多年轻人在这上面蹉跎了时光,浪费着机会和自己的青春。
 

    采访后记:      
    
  听了蔡先生讲述的几个大学生故事,心中渐渐升腾起好几个大大的疑问:大学生在校园里究竟学的是什么?他们为步入社会又做了哪些准备?为什么他们会屡屡受挫?难道真的是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在那里?
  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适应能力包括用所学的书本知识适应工作实际的主动性,也包括能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生存环境。企业一般都非常希望应聘的毕业生能初步了解所应聘职位领域的最新热点和发展动态,而不是仅限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对于大学生来说,首要的是尽快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中国的教育,一直来都是学生被动性质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步入社会后,没有人有义务来教育你,你从交学费的角色转变成为领工资的角色,在这个转变中,如果不主动地去学习,去顺应职位的要求,跟进公司步伐,谁会为你付薪水呢?其次要尽快对所在的公司有个全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