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超限战 作者:乔良、王湘穗 >

第1章

超限战 作者:乔良、王湘穗-第1章

小说: 超限战 作者:乔良、王湘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9月11日美国惊天爆炸发生后,不少人都联想起《超限战》一书,他们纷纷惊呼“9。11事件就是超限战呀”!
  记得99年底席殊好书俱乐部评选“99年度十大好书”时,《超限战》高居读者提名第三,但在专家表决中却受到普遍抵制,被第一个从候选名单中划去,理由是当时美、英等国已经指责该书“为流氓国家或组织的恐怖主义提供理论依据”……尽管普通读者和专家对此书各执一辞,但我们还是遗憾地看到:21世纪的第一场战争(今天布什总统已经宣布这是战争)竟然就是“超限战”,而且,美国国防部对它一无所措!

  ○超限战是超越一切战争模式,打破一切限制,一切手段,特别是以非军事手段迭加组合、惟我所用,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打击敌人,达到战争目的。超限战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超限战》并非是针对哪个具体国家(如美国),而是纯粹的军事思想著作,更不是主张恐怖战的理论,是一种行涵盖面很广的极有价值的现代条件下界定及进行战争的最新理论,书中对于战争理念的全面阐释发聋振聩,令人为之拍案之余,每每陷入深思。

  对《超限战》这本书,海内外多家报刊都作了报导评介,不少评介者和报导者将此书视作一本“宣扬恐怖主义的论著”。英国《詹氏军事评论》亚洲特派员平可夫尖锐指斥此书宣扬的观点“会给中国带来灾难”;而中国大陆据称有军方背景的杂志《舰船知识》又发表文章猛烈回击平可夫,更使此书备受瞩目。网上有自称是作者友人者则为作者力辩,称许多“评介和争论与原著的主旨似乎并不吻合”,“《超限战》并非是针对哪个具体国家(如美国),而是纯粹的军事思想著作,也不是主张恐怖战的理论,而是一种涵盖面很广的极有价值的现代条件下界定及进行战争的最新理论,书中对于战争理念的全面阐释发聋振聩”。还有人认为:作者提出的军事战略理念虽然具有前瞻性,但作为替弱国、穷国所想的“邪招”(作者乔良自称),从中国的利益看则是利弊参半:因为中国大陆虽然对美国和西方而言是弱方、穷方,用“超限战”对付美国、西方会非常有效;但是对台湾、西藏、乃至对东南亚、对印度而言,又是强方、富方,这些国家与地区用“超限战”对付中国大陆,也会给中国大陆带来极严重后果。



作者简介: 

·乔良 1955年生于山西忻县一个军人家庭,祖籍河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大校,一级作家。 
主要作品有《末日之门》、《灵旗》、《大冰河》等。除文学创作外,长期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与人合著,合编有《军官素质论》、《世界军事列强博览》、《全球军力排行榜》等书。 

·王湘穗 1954年生于广州一个军人家庭,1970年底参军。先后担任过指导员、大队政委、副队长、团政委、师副政委等职。现在广州军区政治部工作,空军大校。 
曾与人合著、合编有《军官素质论》、《世界军事列强博览》、《世界历次大战录》等书。


目录
  ***   
  关于本书及其作者 
序论   
  上卷 论新战争   
  序 
第一章 总是先行到来的武器革命 
第二章 战神的面孔模糊了 
第三章 背离经典的经典 
第四章 美国人在大象身上摸到了什么   
  下卷 论新战法   
  序 
第五章 战争博弈的新着法 
第六章 寻找胜律:剑走偏锋 
第七章 万法归一:超限组合 
第八章 必要的原则   
  ***   
  结语 
本书自创词表 
后记 






关于本书及其作者



  海湾战争之后美国人的战争方式和军事理论几乎成了各国军队竞相仿效的对象,而本书作者则用他们潜心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质疑。


  这是所谓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理论,在前苏联解体后遇到的首次强力挑战。提出这一挑战的是两位中国空军的大校军官。不过,这两位军官并不满足于对别国的军事理论说长道短,而是始终将自己的准星瞄在日益临近的全球化时代及其战争这一更高目标上。作者以充满灵感的语言、精深独到的见解、逻辑缜密的思考,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即将伴随新世纪出现的广义战争的图景,其结论和言判令人警醒。


  在此前提下,作者提出了因应新型战争的对策——超限战。这一崭新的概念涵括了战争与战法两个方面。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可以超越实力局限和制约的战争方式,因此,它对处于强势和弱势的国家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如此自信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军事理论界并不多见。所以不管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都值得每个关本书注战争和全球化问题的人一读。


  


  乔良,1955年出生在山西忻县一个军人家庭,祖籍河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



  军大校,一级作家。



  主要作品有《末日之门》、《灵旗》、《大冰河》等。



  多次获全国、全军大奖。除文学创作外,长期潜心于军



  事理论研究,与人合著、合编有《军官素质论》、《世



  界军事列强博览》、《全球军力排行榜》等。


  


  王湘穗,1954年生于广州一个军人家庭。1970年底参军。



  先后担任过指导员、大队政委、副处长、团政委、师副



  政委等职。现在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工作,空军大校。



  曾与人合著、合编有《军官素质论》、《世界军事列强



  博览》、《世界历次大战录》等。



















序论



  每个经历过20世纪最后十年的人,都会深刻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变化。相信没有人敢说,历史上还有哪个十年,发生的变化比这十年更大。促成沧桑巨变的原因当然数不胜数,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原因被人们反复提及。其中之一就是:海湾战争。


  一场战争改变世界。把这样的结论与一次发生在局部地区并且仅仅持续了42天的战争联在一起,似乎有些夸大其词。不过,事实的确如此,无须一一列举1991年1月17日之后开始出现的所有新名词:只需举出前苏联,波黑,科索沃,克隆,微软,黑客,英特网,东南亚金融危机,欧元,还有世界上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这些就足够了。它们差不多构成上,我们有理由把毁损度决不亚于一场战争的索罗斯们对东南亚的金融攻击,本·拉丹对美国使馆的恐怖袭击,以及奥姆真理教徒对东京地铁的施毒和小莫里斯之辈在互联网上的捣乱,认定为准战争、类战争、亚战争,即另外一种战争的雏型。


  不管如何称呼它们,都无法使我们变得比从前更为乐观。我们没有理由乐观。因为纯粹意义上的战争作用的缩小,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终结。即使身处所谓后现代、后工业时期,战争也不会被彻底的解构。它不过是以更复杂、更广泛、更隐蔽、更微妙的方式重新侵入人类社会罢了。就像拜伦在悲悼雪莱的诗中所说的那样:“什么都没有发生,不过是经历了一次海水的幻化而已。”经过现代技术和市场体制幻化的战争,将更多地以非典型性战争形态的方式展开。换句话说,在我们看到军事暴力相对减少的同时,青定会看到政治暴力、经济暴力、技术暴力的增多。但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暴力,战争就是战争,外观的变化并不妨碍任何战争对战争原理的遵循。如果我们承认新的战争原理将不再是“用武力手段强迫敌方接受自己的意志”,而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军事和非军事、杀伤和非杀伤的手段,强迫敌方接受自己的利益”的话。


  这就是变化。战争的以及由此引起的战争方式的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变化?以及怎样的变化、向何处变化和如何面对这些变化?这是本书试图触及并揭示的课题,也是我们决定撰写本书的动机。


  1999年1月17日,时值海湾战争爆发八周年。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


                     安,忘战必危。


                              ——司马穰苴


                       科学及与之相联系的技术进步


                     通过一系列革命步骤——向前的巨


                     大步伐,给了我们一幅关于自然界


                     的全新图景。


                            ——伯纳德·科恩


  技术是现代人类的图腾'1'。


  


  '1'O·斯宾格勒在他的《人类与技术》一书中说,“技术是像我父上帝一样永恒和不可变化的,它像上帝之子一样拯救人类,它像圣灵一样照耀着我们。”哲学家斯宾格勒对技术一如神学家对上帝般的崇拜,正体现了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并在后工业时代愈益兴盛的另种蒙昧。




  在功利主义的熏风吹拂下,技术比科学更受人们青睐是不足为奇的。科学大发现的时代,已经留在了爱因斯坦以前的岁月。现代人则越来越倾向于:在我活着的时候,就看到一切梦想实现。这使他们在为自己的明天下注时,大都透过上千度的近视镜片去乞灵膜拜于技术。如是,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技术得到了令人瞠目的爆炸性发展,给急功近利的人类带来了数不胜数的好处,而我们自豪地把它称之为技术进步,却不知此时自己正置身于一个迷失了心性的技术蒙昧期'2'。


  


  '2'在这方面,法国哲学家兼科学家让·拉特利尔有独到见解,他认为,科学技术对文化既有破坏效应,也有诱导效应。在这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人类很难保持对技术的清醒判断。常常在技术狂热或是“反科学”运动的两极中摇摆。硬着头皮去读一读他的行文晦涩但思想艰深的《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会有助于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观察技术对人类社会多方面的影响。




  技术在今天已日益变得令人眼花缭乱和不可控制。贝尔实验室和索尼公司不停地推出新奇的小玩艺,比尔·盖茨年年开启他的新视窗,克隆羊“多莉”证明人类已经打算替代造物的上帝。俄制令人生畏的SU-27战斗机还没在任何一场战争中派上用场,SU—35就已经登台亮相'3',而SU-35能否在战场上出尽风头后再功成身退也是件大可怀疑的事。技术就像套在人类脚上的“魔鞋”,在被商业利益拧紧了发条后,人们只能随鞋起舞,按照它给定的节奏飞快地旋转。


  


  '3'尽管超视距(BVR)武器的完善,已使空战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9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