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佛教入门 >

第2章

佛教入门-第2章

小说: 佛教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便是等觉位的大菩萨。

§什么叫大乘和小乘?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别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于说 法的对象不同,所说的内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罢了。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 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便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 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大乘。

事实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修上品五戒 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综合五戒十善,称人天道;声闻是由于听法修 行而得解脱生死的,独觉是不由听法无师自觉而解脱生死的,综合声闻独觉,称为 解脱道;菩萨道是既求取解脱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种法门,所以大乘的菩萨道是 解脱道与人天道的综合。

仅在人天道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证了解脱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 圣人,因他们只顾自己乘著佛法而解脱,不愿回头过来救度其他的众生,所以称为 小乘。菩萨是上求无上佛道而自己解脱生死,下化无量众生同离生死苦海,所以称 为大乘。

从佛教的分布来说,通常说北传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国为中心而至日本、韩 国、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传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锡兰为中心而至泰、 缅等国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实,这是出于北传佛教徒的区分法,南传佛教徒根本 否认这种区分法的正确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杂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 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杂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摄法为大士,增一阿 含卷十九明白载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论境界上的发挥,北传佛教,超过了南传佛 教,在佛教的生活实践上,北传地区未必全是大乘的,南传地区也未必全是小乘的 ;北传的中国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没有什么比南传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国大乘 佛学的成就,因了中国老庄思想所形成的玄学清谈,在魏晋时代特别风行,所以上 流社会的士君子们,也把佛学当做消遣及清谈的玄理,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的理 路,确也受有这一风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学者木村泰贤,批评中国 的佛教是属于学问的佛教,而非实践的佛教,实亦不无理由,事实上,天台华严的 思想架构,也多出于中国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并没有足够的 依据。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乘精神,从未普及到民间去过,更说不上成为中国民间 生活信仰的依归了。所以也有人说:中国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为。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觉者,佛陀是属 于宇宙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觉性,是遍满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 。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宇宙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分布开来。

佛教,在佛陀入灭之后的三四百年之间,由于佛教内部的意见不同,所以分成 两大派系,年长而保守的一派称为上座部,年轻而新进的一派称大众部,后来上座 部的,向南传,传至锡兰,他们多以印度南方的方言巴利语记录经典,所以后来称 为巴利语系的佛教,另一派大众部向北传,虽没有直接产生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 产生,却在大众部胜行的区域。

这就是大致上的区分,其实,从佛教的史迹考察,最先传至南方如锡缅等地的 ,倒是梵文的大乘佛教,所以最先由海路传入中国的南方佛教,便是大乘系的。至 于向方北传,小乘佛的势力,更是事实了。

大乘佛教的源头,是在释迦世尊的时代,但在佛灭之后,很少受到比丘僧团的 重视和宏扬,这段暗流一直流了四五百年,才因小乘佛教的分歧复杂而有大乘佛教 起而代兴的时代要求,先后有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的搜及整理与宏扬发挥, 才产生了大乘佛教,这是以印度古代雅语梵文记录的,所以称为梵文系佛教。

中国佛教之传入,是在东汉时代,相当于耶苏纪元的出期。

中国的佛教典籍,多是由梵文原本转译成的。中国的佛教后来虽然盛行大乘, 小乘的经论也译的相当多,重要的小乘佛典,中国都有译本。

经过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的阶段,乃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中印交流也频繁不绝。在那个阶段,中国的佛教开了花也结了果,小乘大乘,一共开出十三个宗派,渐渐又被融摄为八个大乘宗派,那便是大名鼎鼎的天台宗、华严宗、 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禅宗、密宗。到了五代以后,由于政治的摧残, 以及社会环境的驱使,佛教便离开文化中心,进入山林之间,僧人自更自食,义理 的研究用不著了,所以只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一枝独秀。这在唐宋之间, 尚有若干真修实悟的禅师,在简单而朴实的言行之中,感化著许多的人,但也由此 而种下了愚□佛教的远因,致到宋明以后,佛教的僧徒与寺院虽多,但已没有了灵 魂,只有徒有其表的空壳而已!不重教育,只顾依样画葫芦地上殿过堂盲修瞎参, 不唯很少杰出的高僧,一般的僧徒,也多没有知识,自行且不知,那还能化人?因 此,僧人的素质,普遍地低落,再加上儒家的排斥,致使民间对于佛教也就愈来愈 不知其所以然了。

清末以来,总算由于杨仁山居士的振作,太虚大师的倡导,以及印光、弘一、 虚云等几位大师和欧阳渐等的弘化,中国的佛教,已略有了转机,唯因百废待举, 举不胜举,故到目前台湾的佛教为止,应革应兴的佛教事业,尚在娃娃学步的阶段 。

日本的佛教,是由中国及高丽传去(高丽是由中国传去),那是在西元第六世 纪以后的事。故从本质上说,日本佛教是属于中国型的,但自晚近个把世纪以来, 由于接触到了西洋的治学方法,故以新方法研究佛学的成绩,不但超过了中国,甚 至已独步到世界佛教的先锋。因为日本的学者,既能利用中国佛学的全部宝藏,又 能直接从梵文及巴利文中寻找根本佛教的原义,加上新的治学方法,便产生了挥煌 的研究成果。虽然,日本佛教在解脱的修持方面,已远不及南传个各国的清净和理想。

在佛陀入灭之后第九第十世纪之间,印度婆罗门教的势力抬头,佛教受到无情 的摧残,佛教徒为了迎合当时的时风,便也采取了婆罗门教(现称印度教)的梵天 观念,融摄混合在大乘佛法之中;那些世俗的迷信、民间的习俗、甚至有关男女的 房中术等,也都混进了清净的佛教,这就是神秘化的大乘密教的应运而生,这也就 是印度的第三期佛教。但是,佛教的许多优点被印度教吸收而成了他们更加兴旺的 营养,佛教吸收了印度教的低级信仰却变成更加腐朽的因素了!因此,约在西元第 十世纪的末业之后,在印度教及入侵的回教先后双重的摧毁之下,佛教便于印度境 内消失了!可是,历史的记载:自从佛教灭王之后的印度国势,也就江河日下了, 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就日益困苦了,印度的版图,再也不能统一了,直到西纪一九 五○年时,才从英国人的统治下争取到了自主的独立;然而,古代的印度,现在已 经多出了巴基斯坦及尼泊尔等的国家主权了。今日在印度境内的佛教徒,虽已得到 法律的保障及政府的礼遇,自西纪一九五一年以来,已在显著地迅速增加,但在将 近四万万的全人口之中,占的百分比还很可怜,仅从十万八千人增至三百二十五万 的佛教徒而已。这是要紧的,因为有人控诉,印度的衰弱是由于信仰佛教的原故。

西藏的佛教,虽与中国略有关系,但其主要的输入,乃是直接引自印度。西藏 的佛教,虽然同样是大乘,但是仅属于密宗一支,是北印度的莲华生上师传去,当 时的西藏,文化落后,信仰多神,神密而确有灵验的密宗,深受藏人的欢迎,由其 莲华生本人,是一位神迹卓著的高僧。莲华生与于唐代来中国传受密宗的开元三大 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位大师,同出于龙智菩萨的门下。莲华生在西藏的 教团徒众都穿红色衣,所以称为红教,但其到了中国的元末明初时代,红教的喇嘛 生活腐败,教纲不振,因此而有宗喀巴大师起来提倡律制的清净生活,注重显教的 义理研究,大振宗风,德化全藏,因其穿黄色衣,所以称为黄教。至于蒙古、尼泊 尔等地的密教,都是西藏系的支流。

佛灭度之后的印度佛教,从大势上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佛灭后到 三、四百年阶段,是上座部佛教,以今日的锡兰等地为代表;第二期是从佛灭后三 、四百年到五、六百年阶段,发展了大乘的显教,以今日的中日等地为代表;第三 期是至佛灭后九百或一千年阶段,开出了大乘密教,以今日的西藏为代表。所谓显 教,是偏重于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谓密教,是偏重于仪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 别信仰神力的加持。如果换一种方式来说明,那末,第一期是声闻化的佛教,第二 期是菩萨化的佛教,第三期是天神化的佛教。今日所需要的,应该是开出第四期人 间化的佛教。

西洋的佛教,最先是在德国,叔本华的思想,谁都知道,有著浓厚的印度色彩 ,那是印度教的奥义书,以及初期佛教的典籍,作了他开发思想的泉源。目前,法 国、英国、比利时、奥国、苏联、以及美国、阿根廷、巴西等都已有了佛教徒的踪 迹,但从发展上看,则以德国及美国的佛教最有前途,特别是在美国,南传的、北 传的、西藏的佛教都已有了活动,但从欧美两洲佛教文化的内容而言,南传的佛教 确已占著优势,那是由于自西纪一五○五年至一九四七年之间,先后被葡萄牙、荷 兰及英国占领了锡兰,锡兰的僧侣,竟也因此找到了通往西方传教的桥梁;大乘佛 教对于欧美的贡献,多是日本人的功绩。近世中国在佛教文化的输出方面,则遥远 地落在其他国家之后,乃至西藏的喇嘛,也比中国内地的佛教跑快了几步。虽然今 日美国的华侨,信仰大乘佛,他们却并不知道大乘的教理。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么?

佛教的教典之多,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所以到今天为止,尚无法硬性地指定那 一部或那几部是代表性的佛经,在中国之所以有许多宗派的出现,大体上是由于所 宗经论的立场不同而产生。

不过,佛教的教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 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比 如一篇文章能够形成为文章,能够达到读者的手里,能够使得读者明白一些有关佛 教的问题,这中间的关系(因缘),看来简单,实际则复杂之极;文字的来源及修 养,知识的累进及吸收,作者的健康热忱及见解,加上文具的制造及运用,文稿的 检字排版及印刷,邮件的寄发及传递,最后还得有读者自己的兴趣知识及精神,才 能完成一篇文章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任务。这种关系(因缘)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