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

第29章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29章

小说: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引发的另一个夺取权力的投机尝试。更确切地说,这是由一些重要的和有权 
  势的人物策划的范围广范的阴谋所促成的。想要肯定地说出他们的确切目的 

①  '645' 《辽史》,卷21,第256 页。 
②  '645' 《辽史》,卷22,第262 页;卷64,第988—989 页;卷112,第1502 页;卷114,第1514 页(译 

文见'541'  《中国社会史:辽》,第421 页);'595'  《契丹国志》,卷9,第88 页。 
③  '580'王鼎:《焚椒录》(序言为1089 年),2b—3a ,断言重元还被他的妻子所煽动,后者曾经与道宗的 

年轻皇后有过一次争吵。 
④  '645' 《辽史》,卷71,第1204 页。 
①  '595' 《契丹国志》,卷14,第153 页;'580'王鼎:《焚椒录》,3b,均误认为他是被处死的。 

… Page 96…

  是不可能的,但估计最可能的是他们叛乱是为了阻止对契丹游牧部落贵族利 
  益的进一步侵犯。不管叛乱的原因如何,道宗的反应是迅速而强烈的。所有 
  的阴谋者同他们的直系亲属被处死,其中包括萧革,他的儿子娶了重元的女 
  儿。在各最高机构的掌权者中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这并不是道宗漫长而大体和平的统治时期所发生的皇族间的最严重的事 
  件。 

                               耶律乙辛及其集团的统治 

        甚至在重元叛乱之前,辽廷的权力已经逐渐转入了以耶律乙辛(死于 
                                  ① 
  1083年,契丹名胡睹衮) 为首的一群官员手中。作为皇族五院部的一名成 
  员,乙辛从一个贫穷的青年成长为兴宗手下的一名宫廷侍者,而且,在那个 
  时代的晚期成为一名护卫太保。道宗时,他得到进一步的恩宠,于1059年被 
  任命为南院枢密使;不久,于同年改知北院。 
        乙辛权力的迅速上升与萧姓后族幼支家长氏族(少父帐)的衰落相一致, 
  后者自从萧排押于1005年成为北府宰相以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这一 
  官职后来几乎被幼支家长氏族的成员所把持,而且在兴宗统治时期,他们的 
  权力得到了钦哀皇太后的有力支持。1058年她的去世标志着他们统治的真正 
  结束,虽然这一支的个别成员继续占据着高位。 
        在重元叛乱不久前,乙辛已巩固了与另一位强人的个人联盟,这个人就 
                                                                               ② 
  是后来的南院枢密使耶律仁先(1013—1072年,契丹名查剌),他在1042 
  年与宋谈判期间曾达到顶峰。仁先长期以来是重元及其集团的主要对手,重 
  元在 1060年试图策划通过任命他为麻烦的西北边界地区的西北路招讨使而 
  把他从都城调出去,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宫廷自由行动。乙辛通过向道宗恳求 
                                                                                           ③ 
  而成功地挫败了这一计划,后来仁先和乙辛在平定叛乱时发挥了关键作用。 
  平定叛乱后,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共同控制了北枢密院;1065年,仁先被封为 
  于越。 
        在以后的15年里,乙辛支配着宫廷和皇帝。他的公认对他有敌意的传记 
  显示,虽然他在逐渐发挥着无可匹敌的影响,但他本质上是一个自私自利的 
  投机者,他挑选不中用的和腐败的人任职,接受贿赂,而且允许军队恣意妄 
  为。惟有皇后的家族拒绝接受他的控制。甚至起初试图限制他的一些更加专 
  横行为的耶律仁先,也发现自身处于危险之中而自愿接受了南京留守的职 
  位。在那里,仁先显示出自己是一个模范统治者。① 
        要勾勒出乙辛统治时期的公正画面是非常困难的。那一时期的史料对他 
  及其拥护者们怀有刻毒的敌意。在《辽史》中,他和他的集团被列入特殊的 
                                                     ② 
   “奸臣”下的一组冷酷无情的反面传记中。但这些部分主要是以按照道宗的 
                                                                     ③ 
  孙子与继承者天祚帝的旨意所编写的《实录》为基础的,正如我们所要看到 

① 他的传记,见'645'  《辽史》,卷110,第1483—1486 页。 
② 他的传记,见'645'  《辽史》,卷96,第1395-1397 页。 
③  '645' 《辽史》,卷110,第1484 页;卷96,第1396—1397 页。 
①  '645' 《辽史》,卷96,第1387 页。 
②  '645' 《辽史》,卷110、111,特别是这些章节的前言(第1483 页)和史家的评论 (第1495 页)。 
③ 这一实录由天祚帝下令编撰,于1103 年由耶律俨完成。《辽史》的编纂者还用来作为材料来源的《契丹 

… Page 97…

   的,他有很充分的理由憎恨乙辛并咒骂他的人格。显然,乙辛的统治是唤起 
   强烈情绪的一段插曲,在进入12世纪时仍然令人记忆犹新。 
         似乎清楚的是,乙辛掌权并不意味着自圣宗时代起延续下来的中央集 
  权、赞成汉化的趋势发生任何明显变化或者中断,也不意味着鼓吹中央集权、 
   赞成汉化者与引起重元之乱的“本土保护主义者”、赞成契丹利益者之间的 
  紧张状态的结束。然而,在道宗统治时期,这些冲突势力并没有导致形成不 
   同种族构成的宗派集团。乙辛的某些支持者是汉人,他的对手也是如此。要 
  想发现引起宫廷分裂的个人间仇恨与联合的真正利害关系是非常困难的。 
         皇帝本人与这些政治斗争保持着一段距离,而且还很愚蠢、多疑和易受 
  别人影响,他总是随时留心所谓不忠诚的造谣中伤。他没有发挥真正的领导 
  权力,而只是追求自身利益。道宗是一个天生的学者式人物:在1064年他下 
                                          ① 
  令搜集帝国书库所缺的书籍,而且他继续热心于考试制度,考试在这些年得 
  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道宗还显示了对历史的兴趣。在1074年,政府颁行了《史 
                          ② 
  记》和《汉书》,大约就在这时建立了为辽朝编纂国史的机构,这一机构在 
                                                    ③ 
   1085年完成了前七位皇帝的实录。 皇帝征召杰出的学者前来讲解各种经 
                                                                  ④ 
  典,他自己也写诗和散文。他还继续尊奉佛教,有时候,他不顾地方官员们 
   的反对,广施恩惠给各种僧侣,皇后也是如此。⑤ 
         然而,契丹本土主义者对汉化的抵制在重元叛乱失败后并没有衰退,契 
  丹贵族阶层也并没有被削弱。例如,在1069年,政府被迫下令禁止皇室成员 
                                 ⑥ 
  倚仗权势,欺压百姓。 道宗也被迫采取措施抚慰契丹势力。例如,在 1067 
  年,虽然道宗当时正全神贯注于佛教研究,但他还是举行了传统的“再生” 
  礼,以再现其作为契丹民族领袖的正统性。⑦ 
         对汉人,开始实施一些引人注目的措施来加以限制。1070年,他们被禁 
                                                                          ① 
  止从事狩猎,因为这被认为是军事训练的一种方式。 1064年,禁止私人出 
              ②                                                                                 ③ 
  版书籍,这一措施只能对汉人精英聚集的地区产生影响。在1063年、1064 
     ④                 ⑤ 
  年和1070年,禁止贩卖金属,特别是禁止向西夏贩卖铜;禁止向曾经惹麻 
                                                 ⑥ 
  烦的阻卜部落以及回鹘人贩卖铁。 1064年颁布禁令,作为针对富人的节俭 

国志》,几乎完全忽略了道宗统治时期的事件,而且它的记载充满了错误。同样有敌意的《焚椒录》由王 
鼎 (死于1106 年)于1089 年写成,它保存下来是由于天祚帝解除了对作者的监禁,并把他流放到遥远的 
边界地区,由于天祚帝的个人态度,他一直住在那里。见'654'  《辽史》,卷104,第1453 页。 
①  '645' 《辽史》,卷22,第264 页。 
②  '645' 《辽史》,卷23,第276 页。 
③  '645' 《辽史》,卷24,第290 页;卷104,第1456 页。 
④ 见'541'  《中国社会史:辽》中所收集的资料,第304—307 页。 
⑤  '645' 《辽史》,卷24,第284 页。 
⑥  '645' 《辽史》,卷22,第268 页。 
⑦  '645' 《辽史》,卷22,第267 页。 
①  '645' 《辽史》,卷22,第270 页。 
②  '645' 《辽史》,卷22,第264 页。 
③  '645' 《辽史》,卷22,第262 页。 
④  '645' 《辽史》,卷22,第264 页。 
⑤  '645' 《辽史》,卷22,第270 页。 
⑥  '645' 《辽史》,卷22,第270 页。 

… Page 98…

  立法的一部分,禁止在南京道生产御用彩缎。             ⑦ 
       最后在1070年,道宗“以契丹、汉人风俗不同,国法不可异施”,命令 
                                      ⑧ 
  乙辛和耶律苏再一次更定法律。这次修改废弃了制定一部为公众所普遍接受 
  的受汉人模式强烈影响的法典的早期尝试。新法律试图划定和保存契丹与汉 
  人风俗的传统区别。最终成书的法典几乎是1036年《新定条制》的两倍,而 
  在1075年到1085年间又加入了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直到法典扩大到一千 
  多条。这些新法律,正如其所规定的,试图把汉人和契丹习惯法汇集在单独 
  的一部法典中,它们是如此地庞杂而且远离具体执行的步调,以致被证实是 
  行不通的。新法律最终在1089年被废弃,而1036年的法典得以恢复,由此 
  保留了法律的基本框架直到王朝灭亡。⑨ 
        另一个变革时代到来的征兆是在1074年,当时博学的官员耶律庶箴(死 
  于1082年)建议在契丹诸部推广汉式姓氏,这意味着采取外族通婚的汉式原 
                                                                             ① 
  则。但是皇帝立刻回绝了这一建议,他宣称“旧制不可遽厘”。 
       很显然,契丹与汉人之间,或许是中央集权与赞成部落利益之间的区别 
  与紧张状态继续影响着政治,而且延续了半个世纪的汉化措施已经达到了一 
  个转折点。 

                                         自然灾害 

       在道宗统治时期经常影响政府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自然灾害和饥馑的经 
  常性威胁。从1065年直到道宗统治时代末期,很少有一年辽帝国的某一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