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文学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

第94章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94章

小说: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定婚,并成为以后在中国的蒙古王朝统治者的一种惯例。作为回报,高丽 
  人每年派使团向中国进贡土拨鼠、水獭、白银、猎鹰、陶瓷和药品直至忽必 
  烈去世;高丽向忽必烈的宫廷递交人口登记册,并且向派到高丽宫廷的蒙古 
  监临官提供给养。济州岛的一部分变成养马的牧区,这些马匹进贡给蒙古或 
  者用于贸易。在70年代中期平定高丽后,忽必烈对高丽提出了蒙古在军事和 
  经济上的要求。① 

                                    入侵日本 

       也许忽必烈对高丽最艰巨的要求是在他的对日关系中作出帮助。尽管在 
  13世纪初期高丽被称为倭寇的日本海盗所烦扰,他们仍希望避免牵连到蒙日 
  关系之中。例如,1266年他们通过描述日本岛屿附近的汹涌海洋和狂暴气候 
  劝阻忽必烈派往日本的使团不要继续前进。为高丽的不合作所激怒,忽必烈 
  严厉地进行惩戒,他并且在1268年派出另一个由高丽人参加的使团。日本幕 
  府首领和体现出武士自尊及爱国特点的摄政王北条政村,不接受作为中国的 
  蒙古统治者的仆从地位,因此他们断然拒绝使团的提议,甚至不答复忽必烈 
  的来函。在这封信中忽必烈把日本君主称为“小国之君”。1271年和 1272 
  年派去的使者得到相同的待遇,这两次使者返回中国后都描述了在日本所受 
  到的粗鲁和屈辱的待遇。忽必烈不能容许日本人对他的无限期的蔑视。 
       1274年忽必烈开始组织迫使日本接受进贡国地位的惩罚性远征。这次行 
  动由1。5万名蒙古人、汉人和女真人士兵以及6000至8000高丽军队组成, 
  由7000名高丽水手引导,从高丽的合浦 (接近现代的釜山)出发驶向日本。 
  他们占领对马岛和壹歧岛并且在九州东部海岸上的福冈登陆。因为忽必烈完 
  全低估了日本人抵抗力量,这并不是一支很强大和给人深刻印象的军队。尽 
  管日本不具有能和蒙古人的长射程武器例如弩和石弩相匹敌的武器,而且他 
  们的将领不像蒙古将领那样有经验,但是他们早就布署好沿海岸的防御,并 
  且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战斗,更加熟悉地形和气候。 
       11月19日,看来日本人在福冈要输掉反抗蒙古人的第一场战争,但是 
  那天晚上突然袭来未曾预料到的大风暴。日本人习惯这种“反常的”事件并 
  且轻而易举地就隐蔽到任何他们能够找到的躲避处。但是蒙古人被吓坏了, 
  在他们的高丽属下的劝说下返回到船上并驰向宽阔的大海等待风暴平息。后 

① 郑麟趾等编:《高丽史》,卷1,第570 页;'653' 《元史》,卷6,第122 页。'181'威廉·E。亨索恩:《高 

丽:蒙古的入侵》,第154—160 页;'171'韩百诗:《蒙古时代高丽史札记》,第179—183 页。 

… Page 298…

                                                                       ① 
  果是灾难性的:风、浪、岩石毁坏了几百艘船,1。3万人丧生。远征以蒙古 
  人的灾难告终,残余的部队开船返回并向忽必烈报告惨败的消息。因为忽必 
  烈企图再次彻底征服南宋,所以他不能立即向日本报仇。1275年他派出另一 
  个使团,但是使团的使者很快被趾高气扬的日本统治者杀死。尽管忽必烈不 
  能允许这种蛮横的行为不受到惩罚,但是数年之后他才能够向日本派出惩罚 
  部队。 

                                   忽必烈与中亚 

       同时,在中亚的察合台汗国,是一个与忽必烈对抗的、企图从他手中夺 
  取控制权的劲敌。同对忽必烈的地位不造成实际威胁的高丽和日本的关系不 
  同,与中亚的关系涉及到谁应得到蒙古汗位的敌意挑战。忽必烈的主要对手 
  海都不仅是一位蒙古人,而且是皇族家庭中的一员。海都是大汗窝阔台的孙 
  子。因为中亚与忽必烈的领土具有共同边界,敌对关系会使中国西北的边境 
  受到打了就跑的侵扰,内亚游牧民的这种袭击使得汉地农民一年四季遭受损 
  害。在这样的袭击之后,游牧民可轻易地逃向中亚草原和沙漠中无边无际的 
  辽阔空间,躲避定居居民的追击军队。这种攻击破坏了忽必烈鼓励的跨越欧 
  亚大陆的远距离商队贸易并且危害忽必烈在中亚建立牢固的城镇和绿洲。如 
  果敌人控制这些必不可少的屯驻地点,他们可以破坏贸易。 
       忽必烈的侄子海都代表蒙古人中游牧民族的利益,这种利益威胁着日益 
  在中国呈定居趋势的蒙古王朝。海都喜欢游牧生活,喜欢作为牧人的君主的 
  生活,但不喜欢作为农民的统治者的生活。他的住所是开阔的空间,而不是 
  在人口众多的都城里的豪华宫殿中。比起由中央政府统治的充满官僚气息的 
  定居农业社会来,他更偏爱游牧社会。中国史料不公正地把他描绘成是一位 
  掠夺者和一个背信弃义的叛徒。但是他的确既不想破坏这个区域里的繁荣城 
  镇也不想粉碎那里的贸易基础。实际上,海都曾积极地阻挡对中亚绿洲的掠 
  夺并且肯定指示过他的下属不要骚扰居民。不过,他对这些城市征税,并且 
  用所得到的收入支持他的军队。无论如何,他表现为蒙古传统的捍卫者,并 
  且在他看来,忽必烈是背叛者。① 
       难以确定忽必烈和海都彼此开始敌对的准确时间。早在1266年7月9 
  日,忽必烈就任命他的儿子那木罕为北平王,试图让这位年轻人负责中国北 
  部的军事事务并且防止海都对中国西北地区的侵犯。五年之后忽必烈指派他 
  的儿子到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的中亚前哨,保护这个地区不受海都的侵 
  扰。忽必烈还派去几位那木罕的侄兄弟去陪伴他,铸成大错。因为他们全部 
  卷入激烈的争执,严重妨碍了远征,并最终导致了远征的失败。 
       在粉碎中亚的反对者的远征中,那木罕几乎没有进展。他成功地建立了 
  军队的补给线,但不能很快地制约敌人。海都的军队以游击战的方式行动而 
  不与他进行传统的战斗。一旦发现自己在数量上处于劣势或者处于险境,他 
  们立即脱身逃到他们熟悉的草原上或沙漠里。因为不能轻而易举地追击机动 

①  '437'乔治·桑塞姆:《1334 年前的日本史》,第440—444 页;'507'卢萨库·楚诺答、L。C。古德里奇: 

 《中国王朝史中的日本》,第74—76 页。亦见'245'川添昭二:《日本和东亚》。 
① 对海都抱有敌意的汉文史书的评价,见'687'柯绍忞: 《新元史》,第6850 页;'689'屠寄:《蒙兀儿史 

记》,第1595—1597 页。 

… Page 299…

  性极强的游击部队并和他们正面作战,那木罕的军队灰心丧气。为了打破僵 
  局,1275年忽必烈派出妻子的侄子安童(1245—1293年)支持那木罕。安童 
  是一位有能力的和杰出的人物,当时已任右丞相。到达那木罕的营地之后, 
  安童很快意识到,宗派主义使诸王分裂,并妨碍着有效的军事行动。但是, 
  由于站在那木罕一边,安童也被卷入这场争论之中。 
       1276年下半年,陪伴那木罕的几位宗王秘密计划破坏远征。包括阿里不 
  哥的两位儿子和蒙哥的一位儿子在内的谋反者拘捕了那木罕并把他交给斡罗 
                                       ② 
  斯的钦察汗,而把安童交给海都。他们二人被监禁几乎达十年之久,但是没 
  有受到伤害。谋反者由于发现海都在和他们结盟的问题上含糊其词而感到失 
  望,海都不希望他们呆在他的王国内。不久他们就移居到认为更安全的蒙古 
  草原上。最终钦察汗和海都均不能从两位俘虏身上勒取到赎金并且看出继续 
  监禁他们没有好处,便释放了那木罕和安童。当 1284年他们返回时忽必烈热 
  烈地迎接他的儿子和他的内侄,并且再次授予他们过去的职务和头衔。 
       在那木罕和安童被拘捕的那十年期间,忽必烈并没有袖手旁观。获悉那 
  木罕被俘之后,他派出他最有能力的和最有声望的将领伯颜去营救儿子。刚 
  从南宋王朝凯旋归来的伯颜几次受到挫折。和那木罕一样,伯颜不能制服敌 
  人,因为海都的军队继续躲避。那木罕无人统率的军队也作出过一些勇敢的 
  努力,试图营救忽必烈的儿子,但是他们的营救同样失败了,未能救出那木 
  罕。 
       最终忽必烈明白他不能控制中亚并且不得不承认海都是这个区域的实际 
  统治者。甚至他的最杰出的将领都不能把忽必烈的宗主权扩大到中亚。他承 
  认自己的失败,勉强放弃在该地区的草原和绿洲的统治地位。他退到易于防 
  御的汉人居住地,容忍海都在农耕地区之外自由地统治。但他不能防止海都 
  以这些村庄作为其主要目标加以袭击。他所遇到的困难是,支援他的军队和 
  当地友好居民的供应线漫长而脆弱;游牧民持续不断的骚扰对他的士兵和盟 
  友都造成不便和威胁;他所追求的使这个区域的绿洲和城镇自给自足的目标 
  从未实现。简而言之,忽必烈对中亚的进攻一事无成。 
       在对付漠北的挑战中他成绩斐然。曾经背叛忽必烈的儿子那木罕的谋反 
  者迁移到漠北,并且计划攻击蒙古国的传统首都哈剌和林。忽必烈和他的政 
  府对付漠北的这种威胁的准备要比在更远的西部地区所作的准备强得多。一 
  段时间以来,他们通过对当地居民减轻赋税和传播更先进的农业技术来鼓励 
                                ① 
  哈剌和林附近地区的农业。他们还建立驿站,以此加强与中国北部的蒙古新 
  首都的战略和商务联系,并且还派遣手工业者帮助本地人发展他们自己的手 
  工业。这些措施使他们获得当地居民的支持,从而在反对反叛宗王的战争中 
  得到当地人的合作。1279年上半年,忽必烈的军队发动了征讨叛王的远征。 
  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几个月之内他们打败并且抓获了这些反叛的宗王。这 
  一年年底时,漠北又成为忽必烈帝国的一部分。 

②  '38'波义耳译:《成吉思汗的继承者》,第266 页。 
①  '85'窦德士:《从蒙古帝国到元朝:帝国在蒙古和中亚统治形式的变化》,第143—160 页。 

… Page 300…

                                  社会和经济政策 

       在征服中国南部以及高丽和平定中亚以及漠北的同时,忽必烈不是没注 
  意到在中国北部面临的困难。1260年他试图去统治的中国北部现在面临着需 
  要他去解决的严重困难——尚未从1211年至1234年蒙古和金朝的冲突所造 
  成的破坏中真正恢复过来。农民不能断定蒙古统治者的意图。应有人向他们 
  保证,既不会没收他们的土地也不会对他们施加任意过度的赋税。但是,与 
  阿里不哥以及南宋的连续战争阻碍了商业,并且由于缺乏可接受的法律条文 
  造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