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 >

第5章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5章

小说: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④弹指:即拇指与食指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在印度弹指有四义:虔敬欢喜;警告;许诺;时间单位(极短暂时间)。现今一般用来表示时间极短。 
  
  ⑤不毕三钱:欠三文钱。   
  ⑥主:原本作“王”。   
  '今译'   
  从前,一位国王在海边打猎,得遇一位沙门,让他做了艺人。这位沙门夜间诵经赞佛,吟唱梵呗。国王说:“这个艺人真是善于唱歌啊。”只要有来客,就让他唱。   
  当时一个外国商人居士来到本国。国王让艺人为商人居士唱歌。商人居士听了艺人讲解高深的佛理,兴高采烈地离去。商人居士要为沙门赎身,价钱抬到三千万国王才把沙门交给他。商人居士向沙门施礼,说:“我用三千万钱才把你赎下来。”沙门弹指,跳起来说:“你是赎自己,不是赎我。为何这样说呢?前世,国王是个卖葱的,你买他的葱,欠下三文钱。我当时听任你不还,你就没还这三文钱。现在本钱加利息,总计正是三千万钱。你应该偿还本来的三文钱。”国王闻此顿悟,决心悔过,接受五戒,成为居士。 
  
  法师说:“债无论多少,不可以不还,也不该放任别人不还。”   
  '点评'   
  居士(优婆塞)出现得很早。佛陀成道后,在差梨尼迦树林结跏趺坐,这时,从北天竺来了两位商人,二位商人用乳酪与蜂蜜供养佛陀,皈依了佛、法、僧,成为最初的优婆塞。看来,最初的居士来自商人,是可信的。 
  
  商人居士前世欠钱不还,今世得到报应,说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叫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世界通行的自然法,在任何时候都有效。不遵此法,人类就无法相安无事,无法互助互利,无法传宗接代。 
  
  (五)兄嫂悔过喻   
  佛在世,有小儿与兄嫂共居。儿日日至佛所,受经戒。兄嫂谏不止,后取儿牵抱之,以杖捶之,言:“佛、比丘僧当救汝!”儿啼呼恐怖,自归三尊,则得须陀洹道①。   
  乘佛威神②,便与木抱缚相随,俱飞去。出壁入壁,出地入地,自在所为。兄嫂见之惶怖,叩头悔过。儿便为兄嫂说善恶之行,俱到佛所受戒。佛则为现宿命③本末④。兄嫂欢喜,心开垢除,得须陀洹道。 
  
  '注释'   
  ①须陀洹道:“须陀洹”为梵语srotaa^panna的音译,意译为入流、预流。小乘佛教修证的四圣位中正果初位,另外三种果位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②威神:梵语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 
  
  ③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世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   
  ④本末:佛教认为,前生为本,今生为末。   
  '今译'   
  佛在世时,有一个小孩与兄嫂一起生活。小孩每天都去佛那里,接受佛法与戒律。哥哥、嫂子劝阻不了,就抓住孩子,用棍棒打他,并威胁说:“看佛和比丘会不会来救你!”孩子啼哭喊叫,恐惧万分,索性皈依佛、法、僧,得须陀洹道。 
  
  孩子借助于佛的威德神力,抱着一根木,人与木头一起腾空而飞,破墙而出,入地遁形,为所欲为。哥哥、嫂子见状又惊又怕,连忙磕头悔过。孩子就对哥哥、嫂子讲解行为的善与恶,并带他们到佛那里受戒。佛向他们展示前世因缘与今世果报。哥哥、嫂子心情愉悦、心智的大门顿开,烦恼一扫而光,双双证得须陀洹道。 
  
  '点评'   
  这是一篇劝善归佛的故事。佛前无老少,孩子先向佛,先得道,哥哥、嫂子反在其后。   
  为什么有人觉悟有人不觉悟,有人觉悟得快有人觉悟得慢?因为人分三等:利根(遇到问题速疾而生妙的人)、中根(智慧非利非钝,处于中等的人)、钝根(自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悟道的人)。本文中,小孩属于利根,他的哥哥、嫂子属于钝根。故有早觉悟与晚觉悟之别。 
        
第12节:旧杂譬喻经(8)         
  可以把行善与归佛视为一体。归佛是形式,行善是内容。形式是内容的保证,可以把宗教理解为信仰,信仰为了清洁身心,为了行善,也为了得好报——留名(儒家)、成佛(佛教)或上天堂(基督教)。 
  
  (六)沙弥为龙作子喻   
  昔有罗汉①与沙弥②,于山中行道。沙弥日日至道人家取饭,道经历堤基上行,崎岖危崄,常躃③地覆饭,污泥土。沙弥取不污饭着师钵中,取污饭澡洗食之,如是非一日。   

  师曰:“何因澡弃饭味?”答曰:“行乞去时晴,还雨,于堤基躃地覆饭。”师默然禅思④之,知是龙⑤娆⑥沙弥,便起到堤上,持杖叩擞之。龙化作老翁来,头面着地。沙门言:“汝何因娆我沙弥乎?”答曰:“不敢娆,实爱其容貌耳。”龙言:“何以日见其行?”师曰:“行乞饭。”龙言:“从今日为始,愿日日于我室食,毕我寿命。”沙门默然受请,还语沙弥:“汝往乞,止彼食,勿复持饭来。”沙弥日日于彼食。 
  
  后见师钵中有两三粒饭,香美非世间饭,问和上⑦曰:“于天上饭乎?”师默不应。沙弥便伺师,知于何许饭,便入床下,持床足。和上坐禅定意⑧,床相随俱飞到龙七宝殿⑨上。龙及妇、诸彩女⑩俱为沙门作礼,复为沙弥作礼。师乃觉,呼出:“正汝心勿动,此非常之像,何因污意?” 
  
  饭已,即将还,语之:“彼虽有殿,舍七宝、妇人、彩女,故为畜生耳。汝为沙弥,虽未得道,必生忉利天⑾,胜彼百倍。勿以污意。”语沙弥言:“此百味饭,入口即化成虾蟆,意恶吐唾,逆反已,乃却饭,不复入。二曰妇女端正无比,欲为夫妇礼,化成两蛇相交。三曰龙背有逆鳞,沙石生其中,痛乃达心胸。龙有此三苦,汝何因欲之。” 
  
  沙弥不应,遂昼夜思想,于彼不食,得病而死。魂神即生,为龙作子,威神致猛。其父命尽,得脱生人中。   
  师曰:“人未得道,不可令见道及国王内也。”   
  '注释'   
  ①罗汉:梵语Arhat,阿罗汉之略。为声闻四果之一,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名。参阅前篇注释①。   
  ②沙弥:梵语s/ra^man!eraka或s/ra^man!era,巴利语sa^man!era。原意为“止恶行慈、觅求圆寂”。指佛教僧团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出家女子称沙弥尼。 
  
  ③躃(bì):仆倒。   
  ④禅思:即禅定。   
  ⑤龙:梵语叫做伽,八部众之一,有神通力,能变化云雨。   
  ⑥娆:同“扰”。   
  ⑦和上:同“和尚”。   
  ⑧坐禅定意:坐禅,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定意同“定心”,修禅行而远离乱意(定,一心不乱)。   
  ⑨七宝殿:用宝物装饰的殿堂。《法华经》以金、银、琉璃、玛瑙、珍珠、玫瑰七宝贝合成;《般若经》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为七宝。   
  ⑩彩女:宫女。   
  ⑾忉利天:梵语忉利,意译三十三,欲界六重天的第二重。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其宫殿在须弥山顶,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成了三十三个天宫,故又叫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 
  
  '今译'   
  古代,有一个罗汉与一个沙弥,在山中修行。沙弥天天到僧人家取饭,路过堤坝,在堤坝上行走,堤坝崎岖不平十分危险,所以常常跌倒,饭撒在地上污染上泥土,沙弥把干净的饭放到师傅的钵中,把污饭洗了自己吃。每天都是如此,非止一日。 
  
  师傅问:“为何洗掉饭的味道?”   
  沙弥回答说:“去的时候晴天,回来的时候下雨,在堤坝摔倒把饭撒在地上。”   
  师傅沉默无语,进入禅思,知道是龙在搅扰沙弥。于是起身来到堤坝上,用手杖敲击堤坝。龙化作老翁现身,磕头谢罪。师傅说:“你为何搅扰我的沙弥?”龙回答说:“不敢搅扰,实在是爱他的容貌啊!”龙又问:“为什么沙弥天天走过这里?”师傅说:“去乞食。”龙说:“从今日开始,请天天在我家吃饭,直到我命终。”师傅欣然应允,回去对沙弥说:“你出去乞食,就地吃,不要再带回来了。”沙弥天天在外面吃饭。 
        
第13节:旧杂譬喻经(9)         
  后来他见到师傅钵中有几粒米饭,香味入鼻不似人间饭食,就问师傅:“您是在天上吃饭吗?”师傅沉默不语。沙弥想知道师傅在何处吃饭,就偷窥师傅行踪。他钻到师傅床下,抓住床腿。师傅坐禅入定,人与床一起飞至龙宫七宝殿。龙、夫人、宫女先向师傅行礼,又向沙弥行礼。此时师傅方知沙弥也来了,让他出来,对他说:“你要端正心思,莫要胡想。这里是非常像状,小心被玷污。” 
  
  吃完饭,师傅带沙弥回去。师傅对沙弥说:“虽然龙有宫殿、七宝、妇人、彩女,它仍是畜生。你虽然是未得道的沙弥,但是你将来必定要转生到忉利天,胜它百倍。千万不要玷污自己的心意!”又说:“这种百味饭,龙吃到嘴里变为蛤蟆,讨厌它把它吐出来,吐净了就拒绝进食,不再吃。二是龙宫彩女无比美丽,要与她结为夫妇,会变为两条蛇交配。三是龙背上有倒生的鳞片,沙石生长在鳞片里,疼痛钻心。——龙有此三苦,你还羡慕它吗?” 
  
  沙弥没有回答师傅的提问,他日夜思念龙的生活,不思饮食,终至病死。他转世投生到龙胎,做了龙子,威严和神力,勇猛无比。他的父亲龙死后转生为人。   
  法师说:“当一个人未得道的时候,不可以让他看见道内和宫内的生活啊。”   
  '点评'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寓意深长的寓言故事,对今人有很强的教育作用。世界对我们人类并不是完全敞开的。我们必须确定这样一个规则: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 
  
  不应该做的事情未必是坏事,只是条件不成熟时不适宜做。中国古代的礼就是决定取舍的标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并非有意限制人的自由,而是为了看应该看的,听应该听的,说应该说的,行应该行的。 
  
  现代社会涌动着一股个性解放的潮流。很多人只注意到这个潮流中好的一面,忽视了消极的一面。有人羡慕美国,只见其好的一面,不见坏的一面,不知美国人因为自己的民族历史短、文化少而无限懊恼。像早恋、婚外恋、性自由、出卖身体、忤逆父母、自由持枪、蔑视师道、为所欲为、无必要的整容等行为颇像向往变龙的沙弥,只看到一时痛快的一面,没看到终生痛苦的一面。 
  
  (七)月女与乞儿喻   
  昔有国王、夫人生一女,父母名为月女,端正无比。王与衣被、珍宝,辄言:“自然也。”至年十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