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 >

第9章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9章

小说: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赶走。天帝把他的财富布施给众人。四姓人无家可归,家、财两空,急得发狂。 
  
  天帝化作一人,问四姓人:“你为什么发愁?”四姓人说:“我的财物没有了。”天帝说:“财宝令人多愁。五种灾祸来了就没有机会聚积财富了;自己不吃也不施舍,死之后成为饿鬼,永远缺衣少食;如若脱生为人,也难脱下贱。你不觉悟世事无常,富而吝啬,贪而不食,想要什么呢?”于是天帝为他解释四谛、苦、空、无我的道理。四姓人心领神会,十分欢喜,天帝这才离去。四姓人回去之后痛改前非,布施于人,尽心尽力,终于悟得佛法。 
  
  '点评'   
  以善心对待自己,以善心对待他人,缺一不可。古往今来,无数作品讥讽过守财奴,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与莫里哀的《悭吝人》都被视为名著。本篇作品的特殊价值在于,它以很少的篇幅阐明了一个大道理:财不可守,因为以一人之力无法抵挡五家之祸。佛教认为,财产从来不为个人所有,而是与五家(王、贼、火、水、恶子)所共有。《智度论·十一》说:“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又说:“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火若水若不爱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古代、现代都不乏看透财产的人。宋朝的司马光用余财赞助邵雍治学,成就了一代哲学宗师,传为美谈,这是财尽其用的绝妙注脚。现代小学家胡适,不论其学术上的错误,仅就对钱的认识而言,绝对高人一筹,他死时仅余五毛钱,也就是说,所有的钱在死前都已经花掉了。 
  
  (十九)颜色复故喻   
  昔有大姓家子,端正。以金作女像,语父母:“有女如此者乃当娶也。”时他国有女人,亦端正。亦以金作男像,白父母:“有人如此乃当嫁之耳。”父母各闻有是,便远聘,合此二人为夫妇。 
  
  时国王举镜自照,谓群臣:“天下人颜容宁有如我不?”答曰:“臣闻彼国有男子,端正无比。”则遣使请之。使者至,以王告之:“王欲见。”贤者则严车①进。去已,自念:王以我明达,故来相呼。则还取书籍之要术,而见妇与客为奸,怅然怀感,为之结气,颜色衰耗,惟怪更丑。臣见其如此人,行道轗轲②,颜色消瘦。便断马厩,以安措之。夜于厩中,见王正夫人出,与马下人通,心乃自悟:王夫人当如此,何况我妇乎!意解,颜色如故,则与王相见。 
  
  王曰:“何因止外三日?”答曰:“臣来相迎,我有所忘,道还归取之,而见妇与客为奸。意忿,为之惨怒,颜色衰变,住厩中三日。昨于厩见正夫人来,与养马儿私通。夫人乃尔,何况余乎?意解,颜色复故。”王言:“我妇尚尔,何况凡女人!” 
  
  两人俱便入山,除须发,作沙门,思惟女人不可与从事。精进不懈,俱得辟支佛③道也。   
  '注释'   
  ①严车:备车。   
  ②轗轲(kǎnkě):道路不平。比喻不得志。   
  ③辟支佛:梵语pratyeka…buddha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是小乘术语。小乘(声闻乘与缘觉乘),其教义主要以自求解脱为目标,故为自调自度,灭除烦恼,证果开悟之声闻、缘觉之道,而异于大乘自利、利他二者兼顾之菩萨道。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分四果(依次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缘觉乘修十二因缘,其修行重在悟证,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位阶可言,唯一果(辟支佛果)。 
        
第22节:旧杂譬喻经(18)         
  '今译'   
  从前有一个大姓人家的儿子,容貌端正。他以黄金作女像,告诉父母:“如果有这样的女子,我就娶她。”当时另一个国家有个女人容貌也很端正,她也用黄金作男像,对父母说:“如果有这样的男子,我就嫁他。”这两个人的父母都听说了此事,便远去聘娶,撮合二人为夫妻。 
  
  有一天国王举镜子,对群臣说:“天下有比得上我的容貌的吗?”群臣回答:“臣闻那个国家有一男子,相貌端正无比。”于是国王派使者召他来。使者见到那男子,把国王的话告诉了他,说:“国王想见你。”那个贤良男子准备车马动身了。路上他思忖:国王因我明智通达,所以见我。于是回去取关于数术的书籍,却看见妻子与客人通奸。他怅然伤感,种下心结,容颜枯萎、疲惫,古怪而丑陋。使臣见他这副模样,以为他因程坎坷而颜色消瘦,就在马厩打一个隔断,把他安置在那里。夜间他在马厩看见王后出来,与养马人私通,于是顿悟:王后都如此,何况我妻子呢!心结解开,面色又恢复原来的样子,就去见国王。 
  
  国王说:“为何在外面住了三日?”他回答:“您的使臣迎接我,我忘带了一些东西回去取,却看见妻子与客人通奸。心中忿忿不平,因悲伤愤怒而坏了容颜,住在马厩中三天。昨天我在马厩看见王后来到这里,与养马人私通。于是我顿悟:王后尚且如此,何况我呢?心结解开,容颜便恢复了以前的样子。”国王说:“我的妻子尚且如此,何况普通女人!” 
  
  于是两人一起到山中,落发剃须做了沙门,细想来女人是不可靠的,不足与交。他们精进不懈,都得到辟支佛道。   
  '点评'   
  读后感到有些因噎废食的味道。   
  文学中描写女人水性杨花的文字非常多。何止印度,几乎各国都有很多同样的描写,不同的是,各国采取的对策截然不同。佛教采取回避的消极态度,像国王与那个美男子那样,逃到山中,远离女人,眼不见心不烦。中国采取积极的对策,那就建立礼法,限制女人与配偶之外男子接触的机会,避免发生淫乱事件。 
  
  必须具体评价中国与印度的两种做法,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的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稳定两性关系的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家庭稳定,降低维护社会秩序的成本。但有时容易极端化(如缠足或处死失节女人)。 
  
  国王与美男子用逃避女人的办法避免苦恼,实在太愚蠢了。   
  (二十)女有夫喻   
  昔有妇人,生一女,端正无比。年三岁,国王取视。呼道人相,后中夫人不。道人言:“此女人有夫,王必后之。”“我当牢藏之。”便呼鹄来:“汝所处,在何所?”白王:“我止大山半,有树,人及畜兽所不得历;下有回复水①,船所不行。”王言:“以此女寄汝养。”便撮持去。日日从王取饭与女,如是久。 
  
  后,上有一聚②卒为水所漂去。有一树正倚,追水下流。有一男子得抱持树,堕回水中,不得去回,抱③树踊出,住倚山。男子得上鹄树,与女通,女便藏之。   
  鹄日举女称之。已,更子身;未者,轻也。鹄觉女重,左右求,得男子,举弃之。往如事白王。王曰:“道人,工相人也。”   
  师曰:“人有宿命对,非力所能制也。逢对则相可,诸畜生亦如是也。”   
  '注释'   
  ①回复水:漩涡。   
  ②聚:聚落,村落。   
  ③抱:原本作“满”。   
  '今译'   
  从前有个妇人,生了一个女儿,相貌端正无比。三岁那年,被国王召去看。国王让修行人给她相面,看以后能不能做王后。修行人说:“此女本有丈夫,国王只能在她丈夫之后娶她。”国王思忖:“我要把她藏好。”便把天鹅叫来,问:“你住在什么地方?”天鹅告诉国王:“我住大山的半山腰,有一棵树,人及畜兽都不能到;下边是旋涡急流,船都不能行。”国王说:“这个女孩子就寄养你那里了。”天鹅便挟持她而去。天天从国王那里取饭给这个女孩吃,这样过了很久。 
        
第23节:旧杂譬喻经(19)         
  后来,上游有一个村落突然被水冲走。有一棵树正好倒在溪水中,顺水漂流。有一个男子抱住树,落入漩涡中,不得脱身,抱住树,连人带树被水流冲走,树被挂在山腰,停在那里。男子得以上到天鹅的树上,与那个女孩发生了性关系,女子把他藏了起来。 
  
  天鹅天天举起女孩称她体重。不久,女子有了身孕;未孕时没有现在这样重。天鹅见女孩越来越重,就左右搜寻,找到那男子,把他们一起抛弃了。然后飞到国王那里,如实报告了这件事。国王说:“那修行人算得真准啊。” 
  
  法师说:“人有宿命的配偶,非人力所能控制。遇到前世配偶就以身相许,连畜生也是如此啊。”   
  '点评'   
  想起黑格尔一句名言:凡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用这句话比喻这段故事的中心思想正相宜也。如果男女苟合都是前世缘分的话,“强暴”就不能称其为罪过了。前世缘分绝对不能抹杀恶行为的性质。 
  
  (二十一)王赦宫中喻   
  昔有国王,持妇女急。正夫人谓太子:“我为汝母,生不见国中,欲一出。汝可白王。”如是至三,太子白王,王则听。太子自为御车出。群臣于道路奉迎为拜。夫人出其手开帐,令人得见之。太子见女人而如是,便诈腹痛而还。夫人言:“我无相甚矣!”太子自念:我母当①如此,何况余乎!夜便委国去,入山中游观。 
  
  时道边有树,下有好泉水。太子上树,逢见梵志独行,来入水池。浴出饭食,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人,与于屏处作家室,梵志遂得卧。女人则复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年少男子,复与共卧。已便吞壶。须臾,梵志起,复内妇着壶中,吞之已,作杖而去。 
  
  太子归国,白王,请道人及诸臣下。持作三人食,着一边。梵志既至,言:“我独自耳。”太子曰:“道人当出妇共食。”道人不得止,出妇。太子谓妇:“当出男子共食。”如是至三,不得止,出男子共食。已,便去。王问太子:“汝何因知之?”答曰:“我母欲观国中,我为御车。母出手令人见之。我念女人能②多欲,便诈腹痛还。入山,见是道人,藏妇腹中,当有奸。如是女人,奸不可绝。愿大王赦宫中,自在行来。”王则敕后宫中。其欲行者,从志也。 
  
  师曰:“天下不可信,女人也。”   
  '注释'   
  ①当:尚,还。   
  ②能:如此,这样。   
  '今译'   
  从前有个国王,对宫中女人看守得很严。王后对太子说:“我是你母亲,从来没见过城中的景色,想出去看看。你可以告诉国王。”几次三番地请求,太子就告诉国王,国王听任她去。太子亲自为王后驾车出宫。群臣在道路边行礼相送。王后伸手撩开车帘,让人们能看见她。太子见状诈称腹痛要回宫。王后说:“太丢我面子了!”太子思忖:我母亲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女人呢!他乘夜色离开都城,入山游览。 
  
  其时道旁有树,下边有泉水。太子爬上树,看一位修行人独自走来,到池水中洗浴。浴后吃饭,施法术,吐出一壶。壶里边出来一个女人,与修行人在隐蔽处布置成一个家,然后修行人与女人睡下。女人也施法术,吐出一水壶,壶中出来一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