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

第12章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第12章

小说: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身缺乏恒常的本质及连续性,但具有“无间的恒常性”。化身利益众生的事业活动从不间断,但是,化身在六道的任何一道都未保持连续性;当一化身形相完成利益某道众生之后,它在另一时间与地点重新出现,继续利益众生。化身的形相有生有灭,因此不具恒常的连续性。
  不可思议
  具有三身的佛果为何是不可思议的?一般众生无法理解全然证悟的境界,因为法身的彰显是由于证知一般众生尚未证知的究竟本性,因此,证悟是不可思议的。
  以上八点是第五金刚论题——证悟——的解释。
  问答:
  学员:为什么知识障不是轮回的因?
  仁波切:仅只造作主体与客体的概念并不是轮回的因,起自概念的情绪——例如喜欢、不喜欢、不在乎等——才是轮回的因。知识障是烦恼障的基础,但是,有时我们仅有知识障,没有烦恼障,此时,知识障本身并不会导致轮回。
  学员:您能否解释“多样事业化身”是什么?
  仁波切:“多样事业化身”可能不是完美的翻译,它的意思是化身的形相不一定是人,例如,化身可能以狮子、兔子或山羊的形相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受生化身的例子包括未经受生而神奇地出现某一段时间的人。
  举个实例来说。佛陀有一位名为(上曰下阿)嘎(Rabga )的弟子,他是一位喜爱弹奏西塔琴(梵文sitar)的国王。(上曰下阿)嘎的琴艺相当杰出,常常一弹奏就是几小时,他的友伴也都是佛陀的弟子。虽然(上曰下阿)嘎对佛法有信心及兴趣,但是,当其他人去听法时,他却宁可在家弹琴,因此,他有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去听法,不过佛陀知道,收伏他的时机终于要到了。
  那时,佛陀化现为琴艺高超的乐师受生化身,此化身乐师前去皇宫,走入庭园,坐下来开始弹西塔琴。当国王听到这美妙的琴声时,他心想:“啊!这真是一位优秀的乐师。”于是,他召请这位应化的乐师,并问:“你是谁?”乐师回答:“我听说您是伟大的西塔琴乐师,所以我前来向您挑战。您愿意接受我的挑战吗?”国王同意和他较量琴艺。于是,他们走入国王的寝宫,开始演奏比赛;最后,化身乐师竟然得胜,这使国王非常讶异,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佳的西塔琴师。
  之后,两人又同意做更高难度的比赛。他们开始割断琴弦,每一回合都少一条琴弦,但化身乐师仍然技胜一筹;他们继续割断琴弦,直到一根弦都不剩,但是,化身乐师仍然每回必胜。由于具有证悟的大能力,佛陀的化身仍然弹奏出美妙的乐音——即使他的西塔琴已经没有琴弦了。(笑声)国王当然无法弹奏无弦琴,刹那间,他的傲慢及自尊全然瓦解了;于是,他终于诚心地前去接受佛陀的法教。这便是受生化身的例子。
  学员:是否曾经有化身化现为非佛教上师?化身一定都是佛教上师吗?
  仁波切:化身可能以各类各样的形式化现,例如狮子、兔子,甚至其他宗教的追随者或上师,这完全取决于化身是否能藉由某种特定形式而利益众生,并引导他们步入正确的法道。其他宗教的上师有可能是佛陀的化身,但是,如果他们把众生引入不正之道,则必须不是化身。
  学员:如何藉由修持而了知自我本体不存在?了知外物没有自我本体是否比了知个人自我缺乏存在性容易?一旦了解一个层面之后,对其他层面的了解是否很快就会自然产生?
  仁波切:这得视修持而定。如果遵循的是达到阿罗汉果位的小乘道,则行者只能了悟个人缺乏自我存在性(人无我);如果修持的是大乘菩萨道,则行者只能了悟万法缺乏自我存在性(法无我);如果修持的是金刚乘的大手印或大圆满,那么行者将由决定“事物的真正本性是什么”开始。
  外物及心都有外显及内在的本性,但是,藉由大手印或大圆满的修持,行者可立即发觉心的本性。因此,行者可同时了解个人及事物都缺乏自我存在性。
  学员:请说明“迷惑”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仁波切:目前,由于无明的力量极其强大,因此我们误解事物的本性;由于心中的困惑,我们无法審察事物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例如,在睡眠中我们可能梦到自己在丛林里被一只老虎追赶,老虎愈来愈逼近,即将把我们吃掉;我们非常害怕,想逃得远远的。但梦中的我们无计可施,因为无法阻断梦中的感受;然而,只要能審察当时的情形,就会发觉丛林及老虎其实都不存在。事实上,我们所觉受到的事都不是真的,但是,由于受制于强烈的觉受,使我们无法停下来審察真正的情况。然而,如果一位具有天眼能通的人在旁边,看见我们身陷丛林、被野兽紧追的梦境,他可以把我们摇醒,并说:“嘿!醒来!不要害怕!这只是梦!”那么,我们就会醒来,令人迷惑的梦境也会随着消失。但是,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我们将忙于担忧如何逃离凶残的“梦中虎”,没有时间去了解真正的状况。同样的,众生须要依止全然证悟的佛陀告知我们真相。
  学员:“空”或“法界”的意思是什么?
  仁波切:在此处,“空”的藏文是“应”(ying),和法界的“界”是同一个字,指事物或现象发生的领域或“空间”。“空”被用于此,乃因法界如同虚空的空间一般,云、鸟及飞机等各种不同的事物,无碍地存在、优游于其中。这是因为虚空的本性是空性的,是非实质的;由于这种开放、广阔的特质,事物可发生于其中。同样的,法界是事物的本质——是空性及非具体的,是树木、房屋、山、众生、圣众、烦恼、智慧及其他一切经验觉受可自然发生的空间。
  一位名为羌迦若佩多杰(Changkya Rolpey Dorje)的传承上师唱了一首关于一个小男孩坐在母亲腿上的歌。他背靠着母亲坐在她腿上,四处张望,突然间,他变得焦虑不安,因为他四处都看不到母亲,心中不断地问:“我妈妈在哪里?我妈妈在哪里?”(笑声)终于,他哥哥走过来,他赶紧问道:“妈妈在哪里?”他哥哥回答说:“就在你后面!”他转过头,发现妈妈果然在那里,他又找到妈妈了,这下子,他又可以安心了。(笑声)。
  学员:什么是“明性”或“明觉”?
  仁波切:当我们提到明性或明觉——藏文称为“萨(尔)瓦”(salwa)——时,指的并不是电灯泡或太阳光亮特质,其中的关系并不太;明性或明觉指的是觉醒状态所具有的“知”的能力——知识与智慧,或梵文所称的“般若”及“佳那”(jnana)。二转法轮的法教强调空性,“无我、无鼻、无眼、无舌”、“无存在性”及“如虚空般”等名词时常出现。如果我们以为空性是不具任何特质的空白、虚无状态,那么,我们就没有掌握住要点,因为法界并不是这种状态。在法界之中,相对的现象依因果定律或因缘而不断地化显,这绝对不是空洞或无知的空间,它具有“:”的功德特质,此明性是能“知”之觉醒状态的表现。如果你在禅修时观心,你将会发现我们所说的空性与明性是什么;之后,心是明空合一的信念会逐渐增长。
  学员:藏文中的“让当”(rangdang )和“让擦尔”(rangtsal)有什么不同?
  仁波切:我不确定是否了解你的问题。藏文中有三个相关的字:“习”(shi)、“当”(dang)及“擦尔”(tsal)。“习”的意思是本质是空性,“当”的意思是任何化现都是毫无阻碍的,第三个字“擦尔”则表示能化现多重事物。
  学员:无量光佛和明性有关吗?
  仁波切:虽然无量光佛和明性的字根都含有“光”,但两者有相当大的差异。当我们谈到无量光佛——阿弥陀佛——时,谈论的并不是他的心,而是他的身的功德,亦即他身体的每一毛细孔都散发出无量的明光,照亮全世界。就此而言,这和太阳或电灯泡有些类似;但是,明性就不是如此,明性和光线无关,它是“知道”的能力:智力、觉醒、认知。
  学员:法界和法身有什么不同?
  仁波切:如同我们刚才解释过的,法界是事物的空性,是空之界。法身的一般意义是:证悟者的身体在达到全然证悟时转化成的证悟功德之身;此时,证悟者之身不是具体的,不是用手触摸得到的,它和事物的本性是不可分的。在此,“身”只是指出这个事件的方式。“法”(梵文dharma)这个字有许多涵义,但是,在此它表示事物无误的本性。
  学员:为什么众生无法觉知事物的本性?
  仁波切:这就像若佩多杰的那首歌,我们已经在母亲的腿上坐很久了;虽然佛陀已经给予我们法教,但因某种理由,我们还没转过头来发觉自己的母亲。
  学员:为什么?是什么理由?
  仁波切:因为我们还没去找!(笑声)我们一直不感兴趣!
  学员:为什么我们一直不感兴趣?
  仁波切:我们一直在忙其他事情,还没空认识自己的母亲。(笑声)小孩有很多种,有些小孩很喜欢到处玩耍,做各种不同的事,他们让母亲很担忧;另外一种小孩则很珍爱母亲,很喜欢亲近她。我们可能属于喜欢到处玩耍的那一种,(笑声)如果不警惕自己,玩得太离谱,未来我们将会继续失去我们的母亲。
  学员:法身的“法”指的是什么?
  仁波切:法身的“法”指恒常、连续不断及不变的证悟本质,这三种功德化现为三身。你可以这样去了解。
  学员:智慧怎么可能是非概念性的呢?
  仁波切:智慧是藉由证知非概念状态而生起的。非概念状态并不是空白或虚无的,它往往被比喻为平静无波的湖面,星星及天体清晰、分明地映射在上面,因为湖没有干扰映射的自我概念,湖不会想:“这是金星、那是火星、那是土……。”但是,所有的星光及星球仍然鲜明地映射在湖面上。
  学员:什么是化身?
  仁波切:化身的藏文是“图古”,意为化现之身。为什么要化现化身?这唯一的目的是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作弄人,或伤害任何众生,或赚钱图利。
  学员:若没有自我、没有人格、没有可指认的特质,那是什么在区别佛和众生?
  仁波切:佛仍然有心,但没有我执。例如在密勒日巴上师瑜伽法中,向密勒日巴祈请时,我们应该了解密勒日巴的心与法界不可分,他的心赋有圆满证悟的一切功德。虽然我们尚未了知证悟本质,但我们的心共存于法界之中,因此,我们能藉由祈请而得授密勒日巴证悟功德的加持。
  得授加持称为“将自心与上师的心融合为一”,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已经成为密勒日巴。
  学员:佛教似乎很强调忠诚。
  仁波切:你说对了。关于国王及平民的故事很多,但是有一个理由说明为什么有关国王的故事比较多。过去已有佛出现,例如燃灯佛(Diparmkara )、迦叶佛(Kashyapa)及释迦牟尼佛:弥勒尊者将于未来出现,成为贤劫的第五佛。在出世之前,诸佛总是先了解人道中哪一阶层的地位最高。
  例如,在燃灯佛的时代,祭司阶层的地位最高,因此,他出生为祭司的儿子,如此一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