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亚非文学史 >

第61章

亚非文学史-第61章

小说: 亚非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完全明了这事件的人们相信, 
  这是起义,也是复仇, 
  它象巨流冲向全国各地。 
  人们的脸上带着悲愤, 
  憎恨正在母亲的心田里成熟。 
  诗作表现了对英国殖民者的仇恨和对敢于揭竿而起进行反抗的埃及农民的热爱,既揭露了英国殖民者的残暴,又对淡水洼事件的遇难者及其孤儿、寡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邵基在流亡期间(1914…1918)也写下不少著名诗篇,《尼罗河》便是其中的一首。他在诗中尽情讴歌礼赞自古以来哺育着埃及人民的神圣的尼罗河,倾注了对饱经蹂躏的伟大祖国的无限深情: 
  她象大海一样奔流, 
  用潮水 
  哺育人们 
  和人们栽培的庄稼。 
  她是食用的麦粒, 
  又是作衣裳的棉花。 
  她是我们欢乐和希望的 
  永不枯竭的源泉! 
  为人民造福—— 
  是她的生活准则, 
  她对一切人公正无私, 
  殷勤灌溉着每块土地, 
  不分贫富, 
  她一律带给丰收, 
  你一旦收获, 
  就赶紧耕耘吧!     
  她永远奔流不息, 
  乍一看——却象凝然不动。 
  一望无际的河水倾泻奔流,  
  是如此雄浑,又如此安详; 
  可是只要稍微激怒, 
  汹涌的水流便泡沫飞溅, 
  带着雄狮般的怒吼, 
  掀起惊涛巨浪。     
  象甜蜜的希望, 
  她的玉液琼浆对我们无比珍贵。 
  象龙涎香一样, 
  她的两岸碧波荡漾,四际芬芳。 
  尽管她泥沙浑浊, 
  却使世界上最美丽的江河黯然失色, 
  神圣、浩瀚的尼罗河啊, 
  是我们永恒的母亲! 
  邵基还以举世瞩目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兽等古迹为题材,抒发了同样的思想感情。他身处异乡,吟出“乐园虽向往,怎及祖国好。为何大树禁黄莺,杂类乌鸦乱聒噪?”的诗句,这不但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怀念与热爱,还倾吐了伤时忧国的心情。 
  流放归来后,在如火如荼的民族独立运动的感召下,邵基置身于运动之中。他不再为国王歌功颂德,转向描写人民的民族愿望和社会政治生活等等,这在他创作的道路上是一个转折。他不仅描写埃及人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伊斯兰的、阿拉伯的共同感情。 
  1924年,埃及各政党为了自身的利益,倾轧激烈。邵基为此写诗,尖锐地提出“分歧何时了?吵闹为什么?”号召各政党不要只顾闹矛盾,应该团结一致对敌。1925至1926年,叙利亚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斗争,诗人写道:“大马士革啊,我的泪在不住地流,我向你致以问候,它比巴拉达河上的微风还亲切。”诗人坚信“用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手,一定能打开自由之门。”1911年,利比亚人民在民族英雄欧麦尔?穆赫塔尔领导下,进行了反对意大利占领的斗争,后来被镇压,1931年穆赫塔尔被处以绞刑。诗人吟道:“沙漠中你的遗骸是一面旗帜,它日日夜夜在动员着沙谷里的人们。敌人竖起的是一座血的灯塔,它指引我们新的一代前进。”邵基以热烈的心情,参加他们的革命,表达了阿拉伯各国人民相互支援的战斗情谊。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在东方我们是同族同文的子孙,我们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我的诗是歌唱东方的欢乐,哀叹东方的不幸”。 
  邵基是出现于本世纪初的埃及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积极赞助者,他的许多诗篇表达了这样的主张:通过改革教育、发展文化、解放妇女、努力工作等途径实现民族独立的目的。他也用诗歌积极反映社会生活,如成立埃及银行,建立埃及大学和发起节约一角线运动等。他写的许多诗都能吟唱,有些成了爱国主义的歌曲,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如歌唱尼罗河的小曲: 
  尼罗河啊,你多可爱, 
  象条褐色的饰带。 
  如黄金,似白玉, 
  真是千姿百态! 
  邵基在他的晚年以法国古典派戏剧为借鉴,创作了五部古典题材的诗剧、一部现代题材诗剧和一部古典题材的散文剧。其中以《克娄巴特拉之死》(1929)和《莱伊拉的痴情汉》(1931)两部最有名,前者讲的是公元一世纪末埃及抗击罗马侵略,最终亡于罗马的历史故事,后者是一部阿拉伯式的《罗米欧与朱丽叶》。邵基把诗剧介绍到阿拉伯文学中来是个创举,为阿拉伯文学开拓了新领域。 
  邵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它有铿锵和谐的音韵,朗诵起来悦耳动听。诗人总是仔细地推敲每个辅音和元音,关注词句音韵的协调。其次,他的诗作想象丰富,感情细腻。诗中有美妙的幻想,细致的描写。读来意境清新,引人入胜。第三是语言凝练有力,简洁畅达。他灵活地运用古典的比喻和借喻,遣意造句,灵活自如。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受到阿拉伯各国读者一致的赞扬。 
  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埃及文化复兴中,继巴鲁迪之后,邵基的诗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把阿拉伯诗歌推向了新的高峰。他由最初的模仿古诗逐步走上了创新的道路,给阿拉伯诗歌宝库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为阿拉伯文学和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三节 塔哈·侯赛因   
  塔哈·侯赛因(1889…1973)是埃及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文艺批评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的著述丰富,是个多产作家。他不仅对文学,而且对历史、哲学等都有精深的研究,成为一代文宗,被人们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 
  塔哈出生于米尼亚县尼罗河左岸小城马加加附近的乡村,父亲是制糖厂的小职员。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塔哈三岁时患眼疾未得到很好的治疗,双目失明;但他自小聪明好学,记忆力强,不久入村里的学塾唸《古兰经》。1902年,十三岁的塔哈随哥哥到开罗,入爱资哈尔大学预备部继续学习。 
  当时的爱资哈尔大学是埃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中心。塔哈对死板、枯燥的课程不感兴趣,进而对学校的整套制度感到厌烦,以致表示反抗。1908年,塔哈进入新创办的埃及大学。 
  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内容给予塔哈很大的鼓舞,一些具有新思想的埃及学者讲授的课程,特别是几位欧洲东方学家的文学评论课,对他启发很大。与此同时,他在夜校补习法文,以便能够听懂法语讲课。1914年,塔哈写出纪念中古时期阿拉伯盲诗人艾布?阿拉?麦阿里的学术论文,获得埃及大学颁发的第一个博士学位。他在这篇论文里,提出新的文学评论准则,即不受前人之见的束缚,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篇论文使年轻的塔哈崭露头角,名噪一时。 
  埃及大学决定派塔哈去法国留学。1914年11月塔哈入法国蒙彼利埃大学,1915年12月转入巴黎大学文学院,主攻古希腊、罗马史,同时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在校期间,塔哈结识了一位品格高尚的法国姑娘,她给了塔哈很大的帮助,后来她成了塔哈终身的生活伴侣。 
  1919年10月,塔哈回到埃及,在文学院讲授古希腊、罗马史和法国近代文学。在这期间他写了《希腊剧诗选》和《雅典人的制度》,向埃及人介绍希腊的古代文明。塔哈的目的仿佛想要暗示阿拉伯的文艺复兴,也应该象欧洲人的文艺复兴那样,借助于古希腊文明。他翻译了古希腊古典时期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几个剧作,取名《希腊戏剧文学选》。 
  不过塔哈发现,埃及读者不很欣赏希望文学,而当时埃及的戏剧也可说是一穷二白。于是他又向读者介绍法国剧作,1924年出版了包括几位法国著名剧作家作品的《戏剧故事集》。后来又译了拉辛的《昂朵马格》,此外,还译了伏尔泰的哲理小说《查第格》。 
  1924年埃及大学由政府直接管理,塔哈任文学院阿拉伯文学教授。1925年出版历史评传《思想的领袖》,这本书概述了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以法国唯理主义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作为指导思想的塔哈,1926年发表了《论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对伊斯兰教以前的阿拉伯诗歌进行了分析,认为伊斯兰教以前的诗歌有许多是后人伪造、抄袭的,是假古董。他的观点震动了文化界和思想界,甚至在议会里也引起强烈反响。保守派、卫道者回击他,对他进行围攻,但塔哈继续和保守派进行辩论,坚持了战斗。他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是埃及新文学的一个胜利。这场大辩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塔哈?侯赛因再版这本书时,书名改为《伊斯兰教以前时期的文学研究》。  这种新的文艺批评标准是西方现代文学和阿拉伯古典文学的结合,这种革新倾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古代文化遗产,而是有取有舍,用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充实它,发展它。无疑塔哈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尽管他个人遭到了攻击,他的一些著作被查禁,甚至西德基政权还曾一度禁止他教书。 
  塔哈把这场革新与守旧的尖锐斗争,写在自传性长篇小说《日子》里。 
  1934年末塔哈回到文学院任院长。他编注了公元十世纪阿拉伯诗人穆太奈比的诗集;1936年出版论著《同穆太奈比一起》,1939年写了《埃及文化的前景》两卷。1942年任亚历山大大学校长,继续他的教学、科研和创作。 
  塔哈在一个时期还致力于长篇小说的创作,主要作品有《鹧鸪的鸣声》(1934)。小说描写了埃及的游牧民、农民和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游牧人的姑娘与城市小知识分子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同,不能幸福地结合;也反映出善与恶,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鹧鸪鸟和小说中的人物遭受着同样的痛苦,发出凄凉的哀鸣。小说《山鲁佐德之梦》(1943)。通过古代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主人公山鲁佐德和山鲁雅尔的故事,提出当代的各种现实问题和阶级、制度的问题,这个古代神话故事在作家的生活和思想中又复活了。小说《苦难树》(1944)描写了一个埃及家庭三代人的生动形象,反映出理智和科学的思想与陈腐习惯势力之间的尖锐斗争,也描写了埃及的贫穷阶级和他们遭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又是如何把希望寄托给命运和宗教信仰。塔哈后来写的《世上受苦人》描写了埃及人民在封建王朝和政治腐败时期所遭受的黑暗统治,展示了当时的埃及社会的现实。塔哈在这些小说中,表达了他的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理想。他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记小说,出版了许多散文集和有关文艺批评的论文集。 
  自1940年起,塔哈任阿拉伯语言学会委员。1956年埃及作家协会成立,他一直担任主席。1960年他被选为阿拉伯语言学会副会长,他是担任此职的第一人,1963年又当选为会长。塔哈为纯洁阿拉伯语言、用阿语词汇表现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并使之规范化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于他在文学方面建树卓著,曾获欧洲许多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称号。1958年获埃及政府颁发的文学表彰奖,1965年获尼罗河项链奖。 
  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