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略谈顿悟入道要门论 >

第32章

略谈顿悟入道要门论-第32章

小说: 略谈顿悟入道要门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吃饭。百种须索,索就是追求,追求选择。睡觉时不肯睡,怎么不肯睡呢?千般的计较。计较就是打妄念。睡觉时睡不着就打妄念,想这想那,想完今天想明天,更睡不着觉,所以失眠。你睡不着觉的时候,师父叫你们念咒。一心念咒你就睡着了。观照这个心,你就睡着了。

 有韫光大德问:禅师自知生处否?师曰:未曾死,何用论生。就是还没有死,有什么必要谈论生?从二元相上说,人死了才转生,现在论生没有用。悟道人,究竟说生灭法就是不生灭法。一切生灭法,当体就不生不灭。这样你就知道,一切生就是不生。生而未生,死而未死,皆是幻梦,毕竟是空。

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知道生灭法就是不生不灭法。不要离开生灭法,讲什么有生无生,生于何处。当体即是不生不灭。其它说什么都是空谈。

祖师云:当生即不生。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师曰:自不见性,不是无性。何以故?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楞严经》上讲:见性之人,你的见就是性。不见性的人,执着一个有见,执着能见所见之见,那就体悟不到见性,并不是他没有性。没有性就不能见,每个人都具备性,就是你不认识。

识即是性,故名识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能生万法,唤作法性,亦名法身。识就是认识的识。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此六识是自性所生。了了觉知,了了分明,了知万法毕竟空,此了知也是自性所生,万事万物称为万法,同是自性所生。称为法性,也名法身。故知无论识还是智,宇宙间万事万物无不是自性所化生。认识它就是见性,不认识,就见不了性。

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心就是识。万法为识所生。识心。我们众生的识心一动,万法显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如果不生不灭,回归自性本体,一切万法都如如不动,不生不灭。心不生,万法无从生起,名字也不会有。

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清净法身本来无相无形,应什么物而现什么形。这个法理,你要离开它的相来体悟。不然的话,青青翠竹怎么是法身呢?青青翠竹,当体毕竟空才是法身。你不要着那个相,说它是法身。

禅宗公案:“问:什么是佛?答:庭前柏树子。”柏树子是佛,怎么不会说话?那个柏树当体毕竟空,那才是佛的本体!所以见一切相毕竟空,才能见到如来。你见一切相作相会,那你就不能见到法身。

把黄花比喻为般若,黄花当体即空,就是般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就是大智慧。你着黄花相是般若,黄花即同无情。黄花若是无情,智慧就是无情。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

如人吃笋,应总吃法身也。如此之言,宁堪齿录?笋长大了就是翠竹,那你吃笋就是把法身吃掉了。如此不见性之说。怎么值得把它记录下来,误导众生呢?

 对面迷佛,长劫希求,全体法中,迷而外觅。是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万古长劫之中,苦苦期盼追求,因为痴迷,对面相逢不相认!不知道能说话,能看东西,那个“能性”就是佛。宇宙万法之中,无一不是佛性所化,当体即空,便是法身!朝面佛,夕面佛。夜夜抱佛眠。于自性佛体中,张目向外寻觅,追求。迷梦颠倒何朝是个了期?

解悟大道,见性明心的人,行住坐卧,无非是道。处处见性,时时见性。为什么?一切法毕竟空,自然纵横无碍,得大自在。

大德又问: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贪欲人是道否?执是执非人向后心通否?触境生心人有定否?住于寂寞人有慧否?怀高傲物人有我否?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此皆称道否?请禅师一一开示。韫光大德,提出一系列问题请大珠和尚作答。看来虽称大德,在般若智慧方面,还是要向得道禅师请教。对问题本身在文字上简单说明一下。

灵智就是智慧的意思。太虚就是无量虚空。执着我这个心是佛的人,你就是大魔头。执着是非不能回光返照之人,日后将来他的心能通达吗?碰到境界心就动的人,有定力吗?远离世间,长久住于清净寂寞当中,有智慧吗?贡高我慢的人有没有我执?等等等等,这些行为是否与大道相应相合。

师曰:太虚不生灵智。六祖《坛经》上有个公案。一位出家人,听说有个师父已经明心见性了。他跑去请他开示,也想明心见性,早点成佛。这个师父不上堂讲法,他跑到方丈室直接问:什么是明心见性?师父说:“你见虚空否?性就像虚空,见性就像见到虚空。”他一听,当时好像有点体悟,但是不敢首肯,还觉得有点怀疑。后来他跑到六祖大师那里,把这个公案讲给六祖听。六祖大师说:“着空相了。性如虚空,又无虚空之量,而了了分明的。你还有个虚空相在,著着在空相上了。”所以虚空不生灵知,虚空不生智慧。

真心不缘善恶。真心。真如自性与善恶没有因缘关系。要超越善恶二元。

嗜欲深者机浅,是非交争者未通。嗜好贪欲重的人,根机浅智慧就浅。根机智慧浅薄,没办法指点启发。因为你被贪嗔痴遮盖住了。  常常陷入是非争论当中的人,他的心性尚未通彻。

触境生心者少定,寂寞忘机者慧沈。着境生心,就是容易被境界牵去,自然不易入定。我们有些女众喜欢打坐,坐在那里不动,很舒服。起座后在生活中用不起来。只是坐在那里很舒服。不能启用就是没智慧,智慧沉滞不能活用。

傲物高心者我壮,执空执有者皆愚。我壮就是固执,我慢,我执很重。执着这是空的,执着那是有的。住着两边就是愚痴凡夫。

寻文取证者益滞,苦行求佛者俱迷。滞就是不通,益滞就是更加不通。寻文取证,想从文字上得到真谛,行不通。六祖《坛经》中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修苦行以求佛道者都是非常痴迷。现在我们好多人,非常赞叹苦行。这个人穿了破衣裳,整天修苦行。哎哟!十分赞叹,以为这个人很有道。

苦行有一定益处,可以锻炼意志,远离繁华,也可以消一定业力。但要掌握适度。因为佛法修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一定要按照生命规律办事。否则会把自己的身体搞坏,留许多后遗症,很麻烦的。

我那时在五明佛学院听大圆满法课程。很多同修一个个全都过午不食,不但一天不吃,甚至两天三天不吃饭。为什么?他们不像我们这里,天天有人做饭,饿了想吃马上就有。他们全是自己做饭,要挑水。从山坡下面的水井里,挑到自己的小茅棚里。挑两桶水,一路要歇好几次喘气,那可是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空作业啊!青藏高原气压比较低,挑水很累,做饭很吃力,干脆就不吃了,当成修苦行。一个个全都是慢性胃病,很多人心脏状况也不好。在那里住半年,住一年,住三年。佛法还没悟明白,全身出现病状。实际上苦行与智慧并没有直接关系。诸佛大觉,法无定法。当初释迦佛雪山六年,苦行求道,一无所获。一切放下,菩提树下,终成正觉。

在五明佛学院,晋美彭措法王讲的大圆满法,明心见性法理只是一带而过。明白的人,听闻那个法,知是明心见性的道理。不明白的人,根本听不明白。但是大家很迷信,以为住在法王身边,决定能够往生,保险可以开悟。在法王身边,决定自能成就。成就要靠你自己啊!怎么可以这么迷信呢?一来二去最后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好多出家师父都这样,修苦行最后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那可是真苦了。

慧律法师以前也是标准的修苦行。他坚持过午不食。后来上厕所一坐下去就起不来了。起来了又走不动,眼冒金星,金花乱闪,“放大光明”了。最后把这个胃搞坏了,八年过午不食,之后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来调养,胃还调整不过来。我们现在很多人过午不食,每天还要单位上班,回家做饭,带孩子。你哪有能量呢?所以说一味修苦行求佛者,都是大痴迷人。

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心外没有佛,佛就在你心中。执心是佛者就是魔,执着我是佛。我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父,我是大日如来。执心是佛,就是大魔头。这样的人不少。

大德曰:若如是应毕竟无所有。如果这么说,那么一切都毕竟无所有了。这位大德从禅师法语中又得出这么一个结论。

师曰:毕竟是大德,不是毕竟无所有。这句话要能听明白!毕竟是大德。这句话很重要!不是毕竟无所有。无所有是断灭,毕竟是毕竟空。你如果能达到一切万法毕竟空,见一切相毕竟空,心里每个念头毕竟空,那你就是大德。但不是毕竟无所有,毕竟无所有是断灭,是断灭空。如果懂得毕竟空同时毕竟有,那你就是大德。你悟到万法毕竟空,不生不灭的道理,无生法忍就明白了,你就不会乱起妄念。毕竟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是大外道。

大德踊跃礼谢而去。

今天就讲到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