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

第47章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47章

小说: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念明觉,故无法与念念明觉的如来共论议。

237 瞋志为毒本,杀瞋得无忧

238 远尘离垢法眼净

'注释'
1 尼拘律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桑科,高大乔木,树高十公尺至十五公尺,
  形状类似榕树,由枝生出下垂气根,垂至地面时又生成根。树干端直无节,枝
  叶繁茂向四方扩生。种子甚小,佛典中常以之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
2 三明:婆罗门教所指之三明,是指三部吠陀经,即与祭祀仪式有密切关联之三
  部旧典  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内容为对诸神的赞歌。三吠陀又
  各有副吠陀,内容为医药、音乐、弓箭射法等。婆罗门要成为一流的宗教祭师,
  必须精通祭祀仪式、咒术、赞歌、医药、工巧等内容。


【第十五章】
伏诸憍慢心,正智善解脱
    憍慢婆罗门自傲,不敬父母师尊。
    佛告之应离贪、恚、痴心,调伏我慢。
    婆罗门见法。

239 伏诸憍慢心,正智善解脱

240 远尘离垢法眼净

'经文' 印顺本婆罗门相应一八经、大正本九二经、佛光版一一五一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国有憍慢婆罗门止住。父母种姓俱净,无瑕点能说者,七世相承,
悉皆清净;为婆罗门师,言论通达,诸论记典,悉了万名,解法优劣,分别诸字
,悉知万事久远本末因缘,句句记说;容貌端正。或生志高、族姓志高、容色志
高、聪明志高、财富志高,不敬父母、诸尊、师长。
    闻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闻已,作是念:
我当往彼沙门瞿昙所,若有所说,我当共论;无所说者,默然而还。
    时,憍慢婆罗门乘白马车,诸年少婆罗门前后导从,持金柄伞盖,手执金瓶,
    往见世尊。至于园门,下车步进。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围绕说法,不时顾念憍慢婆罗门。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不顾念我,且当还去。
    尔时,世尊知憍慢婆罗门心念,而说偈言:
    “憍慢既来此,不善更增慢,向以义故来,应转增其义。”
    时,憍慢婆罗门作是念:沙门瞿昙已知我心。欲修敬礼。
    尔时,世尊告憍慢婆罗门:“止!止!不须作礼,心净已足。”
    时,诸大众咸各高声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今此憍慢婆罗门,恃生
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聪明憍慢、财富憍慢,不敬父母、诸尊、师长,
于沙门瞿昙所,谦卑下下,欲接足礼。”
    时,憍慢婆罗门于大众前,唱令静默,而说偈言:
    “云何不起慢?云何起恭敬?云何善慰论?云何善供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父母及长兄,和尚、诸师长,及诸尊重者,所不应生慢。
      应当善恭敬,谦下而问讯,尽心而奉事,兼设诸供养。

241 伏诸情慢心,正智善解脱

242 远尘离垢法眼净

      离贪恚痴心,漏尽阿罗汉,正智善解脱,伏诸憍慢心,
      于此贤圣等,合掌稽首礼。”
    尔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如佛世尊次第说法:说布
施、持戒、生天功德,爱欲味、患,烦恼清净,出要远离,诸清净分。如是广说。
    如白净衣无诸黑恶,速受染色;憍慢婆罗门则于座上,解四圣谛!苦、集
、灭、道,得无间等。
    时,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疑、惑,不由他度,于正法
中,得无所畏。
    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不?”
    佛告憍慢婆罗门:“汝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彼即出家,独静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
道,乃至得阿罗汉,心善解脱。

'读经笔记'

    我这么听闻:
    有一个时期,佛陀在拘萨罗国游行弘法,一路走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候,舍卫国内住有一位傲慢的婆罗门,父母的种姓都纯净,没有缺点可
以让别人批评,相传有七世了,每一世的血统都清净;是婆罗门教的导师,口才
很好,对于许多论述典故都很清楚,很会分别事情的好或不好,明白各字的字义,
对很多事情长久以来的典故及其本末因缘都能了知,都诉说得很详细;容貌端正。
他对于自己的出身、种姓、容貌、聪明、财富,都很高傲自大,但是他不恭敬父
母、尊长及师长。
    他听说沙门瞿昙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一路来到了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就
兴起这样的念头:我应该到沙门瞿昙的住所去拜访,如果有所论说,我就和他辩
论各种论点,如果没什么要说的,我就默然离开。

243 伏诸憍慢心,正智善解脱

244 远尘离垢法眼净

    这时,憍慢婆罗门就乘坐白马车,许多年少的婆罗门前后簇拥随行,持金柄
伞,带金水瓶,去见佛陀。到了给孤独园门前,下车步行入园。
    此时,佛陀正在说法给围绕四周的大众听,没有时间理会憍慢婆罗门。
    憍慢婆罗门等了一会儿,不见世尊有所反应,心想沙门瞿昙既然不理会我,
我这就回去吧!
    这时,佛陀知道憍慢婆罗门的心念,说偈打消婆罗门的去意:
    “憍慢既然已经来了,没有善加对治我慢之心,傲慢会更增强。若是为法义
而来,应当让法义更增广大。”
    憍慢婆罗门心中一亮,知道世尊已经知道了他的心意,倾身想向世尊顶礼。
    世尊立即对憍慢婆罗门说:“停!停!你不必作礼,心清净就够了。”
    闻法大众看到这个情形,哗然说道:“太奇妙了!世尊!您的大威德、大力量,
令这位自恃自己杰出的出身、种姓、容貌、聪明、财富而傲慢自大,不尊教父母、
尊长、师长的憍慢婆罗门,今日于此,谦虚卑下,愿顶礼佛足。”
    这时,憍慢婆罗门在大众前,大声叫大家安静下来,说偈问佛:
    “怎么样才不会起傲慢心?怎么样才会起恭敬心?怎么样才是恰当的慰安和
请示?如何才是恰当的供养呢?”
    佛陀也说偈回答:
    “对待父母、兄长、和尚及所有的尊师长;不应心存傲慢。应该谨慎恭敬,
以谦卑的态度问候请安,尽心尽力地奉侍他们,还要提供他们种种供养。离断欲
贪、瞋恚、无明愚痴,清净无染的阿罗汉,他们以正知正见的智慧得到解脱,调
伏各种憍慢心,对于这些贤明清净的修行人,应当合掌叩首、恭敬礼敬。”
    那时,世尊为憍慢婆罗门演说各种法义,开示教导,照明了他幽暗的心识而
生法喜。世尊一如往常,依次第为他说法:先说布施、持戒可累积生天功德,随
后解明对五阴现象因爱欲而生的滋味、过患,离断烦恼心得清净,应该出离欲贪、
远离烦恼,以及种种清净之道。如上,加以广泛说明。
    就像一件洁白干净、没有染污的衣物,很容易被染上颜色,憍慢婆罗门虚心

245 伏诸憍慢心,正智善解脱

246 远尘离垢法眼净

听法,即在座位上,体会并且暸解四圣谛的法义苦是什么、苦如何聚集、苦
是可以断灭的、以及如何修持灭苦的方法,当下体证到念念明觉的觉醒状态。
    此时,憍慢婆罗门见法,得法,知道法次法向,入法流,超越了所有的疑惑
,不是由于外力之助,而是于正法律中得到确信,于法无所畏惧。
    憍慢婆罗门从座中起身,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向佛作礼,禀告佛陀说:“我
现在可以在正法中出家,接受完整的比丘戒律吗?”
    佛陀告诉憍慢婆罗门:“你现在可以在正法中出家修道,接受完整戒律。”
    憍慢婆罗门立即出家学道,独自一人在安静的地方,仔细思惟:何以善男子
剃除须发,穿着袈裟,确信世间的家并非吾人真正的家,因此出家修道,直到证
得喜贪永断、烦恼灭尽的阿罗汉,心完全解脱。

'提要'诸相无常,缘何憍慢?

    世尊对憍慢婆罗门说:“憍慢既来此,不善更增慢,向以义故来,应转增其
义。”此偈有另一解:心中若生起憍慢、瞋恨、贪欲等负面的习性,不又自我谴
责,若能警觉这些负面习性,在它们生起时,以法义善加观察、对治、远离,不
纵容负面情绪或习性,这就是修行。否则,会更增憍慢、瞋恨、贪欲之心。心起
憍慢,无妨,但要见憍慢即离憍慢。
    憍慢婆罗门于大众前欲向佛陀作礼,佛陀言:“止!止!不须作礼,心净已
足。”何以故?佛陀体贴憍慢婆罗门之心尚未柔软,欲行敬礼并非出自诚心,因
此,提醒他“心净”比形式上之礼敬更重要,化解他因憍慢习性而生的防卫、对
抗,减少争端;也避免婆罗门因勉强行礼而产生情结,让婆罗门能以较平和的心
境来问法、听法。
    为何憍慢婆罗门会见法?以下三方向可供参考:
    一、憍慢婆罗门自视甚高,不敬父母、诸尊、师长。佛陀提醒憍慢婆罗门,
他所依侍的容貌、出身、种姓、聪明、知识、财富,皆来自于父母、亲族、尊师

247 伏诸憍慢心,正智善解脱

248 远尘离垢法眼净

长及善知识,所以应当恭敬奉事、供养他们,以不忘本故。
    二、佛陀说爱欲味、患的道理,使憍慢婆罗门清楚他所凭恃的一切相,皆是
爱欲、无常、有患,此中无我、没有我所能掌握的,而灭除憍慢心。
    三、佛陀提醒他,应该向调伏憍慢心的阿罗汉礼敬、学习。憍慢是婆罗门中
大师级的人物,受到其他世人的恭敬供养。他从未见过灭尽贪瞋痴的阿罗汉,直
到见到佛陀之后,才发现真正值得称赞、供养的,是清净阿罗汉的智慧和生命品
质。他虽具有世人价值观中所艳羡的上好条件,但憍慢好胜、我执甚深,诸多贪
瞋痴造成烦恼不断,远不如阿罗汉之解脱美好。他当下见证清净、明觉的状态,
所以要求出家学道。

【第十六章】
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
    精进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为觅失牛,遇佛。
    佛说:“心计于得失,其心不自在。”
    婆罗门见法,出家证阿罗汉。

249 断欲离恩爱,而得安乐住

250 远尘离垢法眼净

'经文' 印顺本婆罗门相应三0经、大正本一一七九经、佛光版一一六三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毗舍离国大林精舍。
    时,有毗梨耶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晨朝买牛,未偿其价,即日失牛,六日不
见。时,婆罗门为觅牛故,至大林精舍,遥见世尊,坐一树下,仪容挺特,诸根
清净,其心寂默,成就止观,其身金色,光明焰照。见已,即诣其前,而说偈言:
    “云何无所求,空寂在于此?独一处空闲,而得心所乐。”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失若复得,于我心不乱。婆罗门当知!莫谓彼如我,
      心计于得失,其必不自在。”
    时,婆罗门复说偈言:
    “最胜梵志处,如比丘所说,我今当自说,真实语谛听。
      沙门今定非,晨朝失牛者,六日求不得,是故安乐住。
      沙门今定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