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

第97章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第97章

小说: 11白话杂阿含经11good!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对于感受的爱染。像这样修行的比丘,就是正向灭尽痛苦、完全解脱。”
    “又,比丘!思量、观察到:感受寂灭,才能正向灭尽痛苦、完全解脱的时
候,应当接着思量:‘感受的因是什么?它是如何聚集起来的?它是如何生起的?
它是如何在流转的’而知见到感受的缘起和缘灭:
    ‘会对种种现象产生种种感受,是因为有种种接触;随着种种接触,聚集起
种种感受;随着种种接触,生起种种感受;因缘于种种接触,把心识与各种外境
连接起杂,识别、过滤,所以产生种种感受,接触转变了,感受也跟着转变。如
果完全没有接触,就没有感受。但是众生有接触的经验,所以如果在接触时明觉,
触境即是触无常、触无我、触空,无明触永远灭尽,有爱染的感受也就随之完全
寂灭。’ 
    了知感受乘接触而来,故如实知见灭尽有爱染的感受的方法,就是灭尽无明
触。正观触缘起、无常、苦、无我,‘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次第修习,
灭尽对于接触的染着。像这样修行的比丘,就是正向灭尽痛苦、完全解脱。”
    “又,比丘!思量、观察到:接触寂灭了,才能正向灭尽痛苦、完全解脱的
时候,应当接着思量:‘引生接触现象的因是什么?触是如何聚集起来的?触是如
何生起的?触是如何在流转的?’而知见到触的缘起和缘灭:
    ‘会有种种接触的现象,是因为有六入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缘六根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123 思量观察正尽苦

124 正见缘起断生死

身识、意识),根、尘、识三者因缘和合生六触身(六种触的聚集:眼触、耳触、
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所以,六入处聚集,触就随之聚集;六入处生起,触
就随之生起;六入处的状态转变,触就随之转变。如果没有六入处,就没有接触
的管道,触就寂灭了。但是众生有六入处,所以于根、尘、识和合生触的时候,
正知触的缘起(根、尘、识)无常,故触亦无常,于触境时明觉、不取着,无明
触的现象也就完全寂灭。’
    了知触乘六入处而来,故如实知见灭尽无明触的方法,就是守护六根。正观
六入处缘起、无常、苦、无我,‘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次第修习,守
护六根,灭尽爱染,触境明觉不抓取。像这样修行的比丘,就是正向灭尽痛苦、
完全解脱。”
    “又,比丘!思量、观察到:六入处寂灭,才能正向灭尽痛苦、完全解脱的
时候,应当接着思量:‘引生六入处的因是什么?六入处是如何聚集起来的?六入
处是如何生起的?六入处是如何在流转的?’而知见到六入处的缘起和缘灭:
    ‘因为有名色(即五蕴、身心。名是指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是指地、
水、火、风四大因缘所造的色蕴)所以缘生出六入处,名色是六入处的因,名色
聚集故六入处聚集、名色生起故六入处生起、名色转变故六入处随之转变。如果
没有名色,就没有六入处。但是众生有身心现象,所以如果对身心没有任何取着
(名色完全寂灭),对六入处也就没有任何爱染(六入处随之完全寂灭)。’ 
    了知六入处乘名色而来,故如实知见灭六入处的方法,就是不执取名色。正
观身心现象的缘起、无常、苦、无我,‘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次第修
习,灭尽对于身心的执取。像这样修行的比丘,就是正向灭尽痛苦、完全解脱。”
    “又,比丘!思量、观察到:名色寂灭,才能正向灭尽痛苦、完全解脱的时
候,应当接着思量:‘引生名色现象的因是什么?名色是如何聚集起来的?名色是
如何生起的?名色是如何在流转的?’而知见到名色的缘起和缘灭:
    ‘业识是形成名色的因,因为业识(有爱染、执取的识)认同、住着受精卵
而形成名色现象。名色因为业识而聚集、名色因为业识而生起、名色随着业识状

125 思量观察正尽苦

126 正见缘起断生死

态的转变而转变。如果没有业识,就不会产生名色。因此,如果业识中无明、爱、
取的冲力完全寂灭了,心意识完全明觉,则识不攀缘、住著名色。于现世,身心
中内蕴的无明、贪爱、抓取的冲动完全止息;于命终时,识不再执取另一名色,
则名色永灭无余。’
    了知名色乘业识而来,故如实知见寂灭名色的方法,就是灭尽业识的攀缘、
抓取。正观识的缘起、无常、苦、无我,‘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次第
修习,触境明觉,正知当下,灭尽识的执取。像这样修行的比丘,就是正向灭尽
痛苦、完全解脱。”
    “又,比丘!思量、观察到:业识寂灭了,才能正向灭尽痛苦、完全解脱的
时候,应当接着思量:‘引生业识的因是什么?业识是如何聚集起来的?业识是如
何生起的?业识是如何在流转的?’而知见到业识的缘起和缘灭:
    ‘有一种无明的意思冲动(行),推动业识对现象产生认同、攀缘。业识是由
行引生的,业识因为行而聚集、而生起、而随之流转。作种种正向的福行(例如
布施、持戒……等祈求人天福报的身、口、意的善思),会产生善的业识;作种种
负向的非福行、不善行(例如杀生、偷盗、妄语、邪见……等身、口、意的不善
思),会产生不善的业识;作种种不善不恶行,会产生不善不恶的业识所以,
行是引生业识的因,业识随着行而聚集、而生起、随着行的转向而转变。如果行
的冲动完全寂灭了,业识也就随之完全寂灭。’
    了知业识乘行而来,故如实知见灭除业识的方法,就是灭尽无明行的冲动。
正观诸行缘起、无常、苦、无我,‘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次第修习,
净化身行、口行、意行,灭尽无明的意思冲动。像这样修行的比丘,就是正向灭
尽痛苦、完全解脱。”
    “又,比丘!思量、观察到:行寂灭了,才能正向灭尽痛苦、完全解脱的时
候,应当接着思量:‘引生行的因是什么?行是如何聚集起来的?行是如何生起
的?行是如何在流转的?’而知见到行的缘起和缘灭:
    ‘行是由无明(不知不明‘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误认有实存不变的

127 思量观察正尽苦

128 正见缘起断生死

我、我所)而引生的意思冲动,行因为无明而聚集、而生起、而随之流转。作种
种正向的福行,是因为无明的推动;作种种负向的非福行、不善行,也是因为无
明的推动;作种种不善不恶行,也是因为无明的推动所以,当知:无明是引
生行的因,行随着无明而聚集、而生起、而流转。如果无明完全灭尽,行的冲动
也就随之完全寂灭。’
    了知行乘无明而来,故如实知见寂灭行的方法,就是灭尽无明。正观一切现
象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灭而灭,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不相在,一念
正知则一念明觉。‘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次第修习,直到无明永灭,
念念明觉,身、口、意行清净无染。像这样修行的比丘,就是正向灭尽痛苦、完
全解脱。”
    佛陀问比丘们:“你们的看法如何?如果一个人,不乐意让自己在无明的冲动
之下产生身、口、意行,所以在六根触境的时候都保持明觉,那么,他还会在无
明的推动之下,作出种种缘自于无明的福行、恶行、不善不恶行吗?”
    比丘们禀告佛陀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多闻正法的圣弟子,如
果不乐意让自己处在无明的冲动之下造作各种身、口、意行,而在六根触境的时
候保持明觉,那么,就不会作出种种缘自于无明的福行、恶行、不善不恶行,因
为无明灭了,行的冲动随之寂灭;行的冲动寂灭,业识随之寂灭;业识寂灭,识
不攀缘、住着,名色随之寂灭;名色寂灭,六入处随之寂灭;六入处寂灭,触随
之寂灭;触寂灭,受随之寂灭;受寂灭,爱随之寂灭;爱寂灭,取随之寂灭;取
寂灭,就不会再引生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命);有续的冲动寂灭,生的现
象也就寂灭。没有生,就没有老、病、死的现象,种种忧悲恼苦的现象也就寂灭
了。”
    佛陀说:“很好!很好!比丘们!我的说法和你们的一样。你们也已经知见到
缘起的现象:随着种种现象的生起,种种现象就随之产生;随着种种现象的寂灭,
种种现象也随之寂灭、停止、清凉、安息、永没。
    如果多闻圣弟子,离断欲贪、灭尽无明,而心生明觉,当他觉受到身体的感

129 思量观察正尽苦

130 正见缘起断生死

受时,如实了知身体的感受及其缘起,心不染着;当他觉受到此期寿命内的感受
时,如实了知寿命内的感受及其缘起,心不染着。当他临终的时刻,他觉知身体
将坏死时由色身而来的最后感受,如实了知身体最后感受的生起、坏灭、灭尽;
他觉知寿命将尽时最后的感受,如实了知寿命将尽时最后感受的生起、坏灭、灭
尽;他如实观照身体败坏、寿命将尽时的一切感受及其缘起,都是无常、苦、无
我,内心没有一丝丝的抓取及染着,一切感受完全寂灭,而在身坏命终之时证入
无余依涅槃而般涅槃。
    譬如大力士从空一中取出刚烧好的、炽热的瓦器,乘热摔在地上,瓦器倾刻之
间散坏一地,炽热的气势完全灭尽。
    就像这样,比丘!离断欲贪、灭尽无明而生明时,如实了知身体的感受及其
缘起,心不染着;如实了知寿命内的感受及其缘起,心不染着;在身坏命终之时,
如实观照身体败坏时的最后感受的生起、坏灭、灭尽的现象,它的无常、苦、无
我,如实观照寿命将尽的最后感受的生起、坏灭、灭尽的现象,它的无常、苦、
无我,如实观照一切感受而没有任何的取着,识无所住,一切感受完全寂灭,证
入涅槃。”
    佛陀说完此经后,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信受奉行!

'提要'

    佛法可说是“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的方法。因此,对于苦是什么?
形成苦的原因为何?它是如何聚集的?如何生起的?如何转变的?都必须如实了
知。也就是,对于苦的性质、成因、聚集、生灭、转变的过程,都必须自觉知、
自明了,才可能自知自证离苦之道而永断苦。
    有种种界面之种种众生,便有种种苦。虽然界面不同,但每一界面之众生,
其苦恼烦忧形成的原因、聚集、生起、转变,都缘自于种种抓取。种种抓取又缘
自于种种贪爱,种种贪爱又缘自于种种感受,种种感受缘自于种种接触,种种触

131 思量观察正尽苦

132 正见缘起断生死

又缘自于种种入处,种种入处缘自于种种身心(名色)状态,而种种名色缘自于
种种业识,种种业识缘自于种种身、口、意行的生起、聚集、转变,而种种福行、
非福行正是缘自于无明的推动,因无明而生起、聚集、转变。
    故唯有永断无明,才能永断苦。所以,将无明行变成明行,在身、口、意行
中保持明觉;将无明识变成明识,以“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