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教的涅槃思想 >

第31章

佛教的涅槃思想-第31章

小说: 佛教的涅槃思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慧远的冥神绝境的涅槃观,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背景下,对外来佛教的一次创造性、综合性的改造,具有较典型的中国哲学的特色。慧远以返归于不灭的神明得解脱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圣人体天道思想的烙印。中国传统哲学着重探讨天人关系问题,认为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须在天道自然那里寻找存在的根据。而人的本性,乃至宇宙万物的本性都是本天道而来。天道不是存在于遥远的彼岸世界,也不是一个纯粹抽象的逻辑范畴,天道乃是宇宙大化流行的根本,它既不同于宇宙万物又遍在于宇宙万物,是一个本体的概念。天道本体概念早在先秦时期的儒道哲学中就已具皱形,到了魏晋玄学时期本体论思想渐趋成熟。而本体概念的成熟也意味着中国传统哲学圣人境界理论的明朗和成熟。先秦老庄哲学所追求的体道境界,到了魏晋玄学时期就演变成证体达本、返归冥极的圣人境界理论。这种精神境界用玄学的话来说,叫做“应物而无累于物”(王弼语),“独化于玄冥之境”(郭象语)。这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境界。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玄学熏陶的慧远,也把证体达本、返归冥极视作人生的最终解脱之境,并用它来解释佛教中的泥洹之境。慧远《大智度论钞序》就说:“故游其樊者,心不待虑,智无所缘,不灭相而寂,不修定而闲,不神遇以期通焉。”《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说坐禅可善体至极之道,能“运群动以至壹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这都是形容圣人体道通玄、返神明之本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实质而言,这种精神境界和印度佛教的涅槃是不同的。前者追求的是于现世证得的此岸性的哲学境界,后者追求的则是信仰中的彼岸性的寂灭世界。当然,这只是就慧远的泥洹作为哲学境界方面而言,这并不否认慧远的泥洹还具有信仰意义上的彼岸性的净土佛国一面。实际上,慧远既承认即世超越的哲学境界的存在价值,又安立信仰意义上的彼岸性佛国净土的存在,其目的即在于调和中国传统哲学中圣人境界理论与印度佛教涅槃概念之间的紧张维度,而创造性地发展出一种融中、印文化为一体的、全新的解脱理论和超越思想。作为佛教学者,慧远显然不是简单地模仿印度的说法,而是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迎合中国的传统思想提出自己的新观念。慧远的涅槃观念是既具有中国哲学特色,同时又融合印度佛教解脱理论的典型的中国化佛学理论,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思想所具有的包融性和创造性的吸收能力。
  第十章  僧肇般若学的涅槃学说
  佛教早期在中国的传播,依附于中国传统中固有的思想观念。从两汉时期依附于黄老道术,到两晋时期依附于老庄玄学,佛教不断地改变、发展着自身的理论形态,以适应中国的社会实际需要。随着佛教经典被大量地、系统地译介到中国,中国人对佛教的认识水平逐渐得到了提高。公元401年,鸠摩罗什来到长安,从此后的十余年间,他一直致力于翻译传播般若学。罗什所传乃印度正统的中观般若学,故其为学宗旨为缘起性空之说。这使得佛教逐渐摆脱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而恢复印度佛教本有的真义。也使得印度佛教的本来面貌逐渐被中国人所了解,而摆脱了中国传统固有思想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教说。鸠摩罗什在关中地区集中了一批佛教界著名学者,形成一个佛教传播中心,后人称罗什及其弟子所传为关河般若学。而罗什最忠实的弟子,就是僧肇。僧肇世称“解空第一”。罗什重在译经,少有著述,而僧肇则以老庄玄学语言,系统地阐述了关河般若学思想,是关河般若学的杰出代表。
  僧肇,俗姓张氏,生于公元384年,死于公元414年,京兆人。他早年志好玄旨,每以庄老为心要。后又读佛教典籍《维摩诘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以此出家为僧,“学善方等,兼通三藏”,成为一位知识渊博的佛教学者。僧肇的主要注述,后人辑为《肇论》一书,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佛学著作,包括《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及《宗本义》共五篇文章。其中,《涅槃无名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篇专述涅槃概念的文章。僧肇师事罗什,传承般若之学,虽然他认同缘起性空的思想,但在涅槃观念上,却并非完全是中观般若学的思想。僧肇采用娴熟的庄玄术语来叙述佛教涅槃观念,将般若与老庄玄学融为一体,是中国化的佛教涅槃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庄玄学圣人境界的思想。汤用彤先生曾对概括僧肇之学曰:“盖用纯粹中国文体,则命意遣词,自然多袭取《庄、》《老》玄学之书。因此《肇论》仍属玄学系统。概括言之,《肇论》重要论理,如齐是非,一动静,或多由读《庄子》而有所了悟。”僧肇的涅槃观念是综合般若学涅槃观念与庄学圣人境界理论的结果。
  一,不断生死而得涅槃
  在罗什人长安传译中观般若学以前,中土早已有六家七宗般若学的流传。这并不是符合印度般若学缘起性空宗旨的般若学。六家七宗般若学同玄学一样,以探求人生本体,追求玄远之境为人生真谛。在涅槃问题上,也以反本证体为达清净无为之境(涅槃)。但是,由于六家七家不能正确处理本体与现象间的关系,所以在理论上都存在着脱离现象界而得涅槃的倾向,而不能解决即世间和出世间的矛盾。比如持本无说的道安,主张“据真如,游法性”为涅槃,但由于对以无为本强调过了头,认为“万行两废,触章辄无”山,而导致了离现象得本体,离世间得涅槃的理论上的漏洞。罗什人长安后,致力于翻译与传播印度中观般若学。罗什新译较准确地反映了印度中观般若学的本来面貌,这对六家七宗般若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僧肇即师事罗什,传承中观般若学。他对中观般若学有其独到的领会,同时又未放弃以玄学融会佛学的立场。他非常关注涅槃问题,认为六家七宗般若学都未能正确处理此一问题。他即是站在中观般若学的立场,并结合庄玄圣人境界理论,对涅槃概念重新作了疏释。
  《肇论·宗本义》说: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何则?一切
  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缘离而灭。如
  其真有,有则无灭。以此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
  自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
  如是,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无,故名本无。
  这显然是在阐述中观般若学缘起性空的理论。在僧肇看来,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皆是含义相同的概念。僧肇所说“物不迁论”、“不真空论”,不过是在阐述般若学缘起性空的理论而已。只不过僧肇在阐述缘起性空理论时,更多地使用了玄学中的动静、有无的范畴,使佛学与玄学在语言的层面上实现了融会贯通。《物不迁论》说:
  《放光》云: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
  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
  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
  异,而惑者不同。
  斯皆即动而求静,以知物不迁明矣。
  所谓静者,即性空实相;所渭动者,即缘起现象。所谓即动而求静,即是于缘起中得其性空实相。这是以玄学中的动静来释般若学的缘起性空。僧肇又结合玄学中的有无范畴来谈缘起性空义。《不真空论》说:
  欲言其有,有非真生;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
  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
  这就是说,一切现象事物皆是非有非无的。非有,是说事物不是真有;非无,是说事物虽不真有,但也是有,是假有而已。事物不真(假有),故即是空,可见空不是断灭空——空不离有,即有(假有)而成空。
  缘起与性空的关系,也就是现象与本体的关系。缘起是现象,性空是本体。缘起与性空不二,也就是现象与本体不二。本体与现象,也是体用关系。本体与现象不二,也即体用不二。僧肇说:“道远乎哉,触事即真。”这说明本体之道,决不是超出现象界之外,而宇宙万物实不离真体,而与实相不二。
  在僧肇看来,既然本体与现象不二,所以圣人证道达本是不离现象,观性空而得道,他说:“圣人之心,为住无所住矣,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观性空而得道,也即证涅槃。《涅槃无名论·奏秦王表》说:“夫众生所以久流生死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于心,既无复于生死。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矣。”Q/涅槃者,即泥洹尽谛,《宗本义》说:“泥洹尽谛者,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灭,故谓尽耳。无复别有一尽处耳。”然之所以能生死永灭,仍在于圣人“欲止于心”,而“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也即见虚静本体,冥符本体之真,此之谓涅槃。
  僧肇以得性空本体为涅槃,比较符合印度大乘中观学涅槃学的宗旨。僧肇主张即体即用的本体论,所以在他看来“与虚空合其德”的涅槃境界是不离世间的。《涅槃无名论》说:“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人佛界。”在《注维摩诘经》中,僧肇则运用佛教的不二法门来解释涅槃与世间的不二。他说:“缚然,生死之别名;解灭,涅槃之异称。”这就是说,烦恼(“缚”)即生死的别名;而烦恼的解脱(“解灭”)即涅槃。在僧肇看来,淫怒痴即是涅槃,涅槃与烦恼不即不离,不断不俱。他说:“断淫怒痴,声闻也;淫怒痴俱,凡夫也;大士观淫怒痴即是涅槃,故不断不俱。”这就是说,大土(菩萨)与声闻,凡夫的区别就在于能否观淫怒痴即是涅槃。能观者即大士,不能观者(或断、或俱)则为声闻、凡夫。而之所以有淫怒痴与涅槃之别,是因为声闻、凡夫有自我的迷执,而大士能破除自我的迷执,于淫怒痴(或生死)当下即得涅槃。如他说:“因背涅槃,故名吾我;以舍吾我,故名涅槃。”
  总之,僧肇认为涅槃不离烦恼,圣者认识到烦恼性空,则当体即得涅槃。相对于六家七宗割裂本体与现象的涅槃学理论,僧肇不离世间而得涅槃的学说,可称作即体即用的涅槃学,它解决了本体与现象、世间与出世间的关系问题,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超现实的解脱境界提供了理论的根据。从本质上说,僧肇所说的涅槃境界,是指圣人脱离烦恼所证得的玄远的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是不离世间、当下即是的宗教境界,或者说人生境界,不同于印度佛教在彼岸世界寻找此在的人生解脱之途的宗教信仰论。
  二、物我冥一乃曰涅槃
  在僧肇看来,世间与涅槃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存在状态。对凡夫来说是生死,对圣人来说是涅槃。然而,人们是如何由凡人圣,获得对涅槃的证悟呢?也即,圣人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而达到涅槃境界的呢?僧肇认为,人们若能断除有分别的烦恼识心,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