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菩萨戒律仪论+堪布益西彭措 >

第42章

菩萨戒律仪论+堪布益西彭措-第42章

小说: 菩萨戒律仪论+堪布益西彭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贰(菩萨行施生欢喜)分二:丑壹、行施时如何生喜;丑贰、如是施身。
  丑壹、行施时如何生喜:
  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
  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初地菩萨恒时观照众生,一旦听闻求施的声音,即思维“此人是向我来寻求布施”,仅此思维之乐阿罗汉入寂灭涅槃之乐也无法比拟,更何况菩萨布施内外一切财物以满足众生,所生的妙乐较之寂灭涅槃之乐,更是无可言喻。
  丑贰、如是施身:
  由割自身布施苦,观他地狱等众苦,
  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
  加行位的菩萨,在割身布施之时,虽有苦的感受,但他以自受的苦,进而观想八寒、八热地狱众生恒时遭受粗猛难思的无量重苦逼迫,从而了知自己的所受的痛苦是极其轻微的,以自身所受之苦为因,为断除众生的地狱等苦而起大精进。
  癸叁、布施之分类:
  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
  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蜜多。
  在修行布施时,于施者、受者、施物之三轮本体了悟为空性,如此布施则名出世间波罗蜜多,倘若于施者、受者、施物之三轮生起实有的执著,则名世间波罗蜜多,般若经中也如是宣说。
  辛叁、结说此地功德:
  极喜犹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获端严,破诸重暗得尊胜。
  极喜地的功德犹如水晶月轮,居高尚之位,安住在彼地佛子的意空之中;此所依的虚空以能依的月轮之光明来严饰,显得格外清朗端严;进而破除一切遍计执著的重暗,故得最为尊胜之称。
  庚贰、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一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第一胜义菩提心终


  第二胜义菩提心

  己贰(无垢地)分二:庚壹、真实无垢地;庚贰、结尾本品。庚壹(真实无垢地)分三:辛壹、差别体地之释词;辛贰、地之差别;辛叁、结说此地功德。
  辛壹、差别体地之释词:
  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
  身语意行咸清净,十善业道皆能集。
  二地菩萨的戒行功德悉皆清净圆满,不但醒觉位戒行清净,且睡梦中亦远离了毁犯戒行的一切垢染,身语意的一切行为悉皆清净,并于十善业道的一切功德皆能圆满修集。
  辛贰(地之差别)分三:壬壹、此地增胜净戒度;壬贰、赞戒度;壬叁、戒度之分类。壬壹(此地增胜净戒度)分二:癸壹、真实;癸贰、宣说清净戒相。
  癸壹、真实:
  如是十种善业道,此地增胜最清净,
  彼如秋月恒清洁,寂静光饰极端严。
  上述的十种善业道,乃诸乘行者共修之法,但唯二地菩萨于修持十善业道所增胜的功德最为清净,如同秋季的月轮恒时清洁光明,彼菩萨诸根寂静,如同清朗的虚空被月光严饰而显得格端严。
  癸贰、宣说清净戒相:
  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
  故彼恒于三轮中,二边心行皆远离。
  如果持戒者于别解脱戒持守最极清净,但却有自相实有的执著,那么他所持守的戒律不能称为最极清净,所以二地菩萨在断除犯戒垢染的同时,对由谁能断、于谁所断、当断何事之三轮,恒时远离有、无二边的心行。
  壬贰(赞戒度)分二:癸壹、真实赞戒;癸贰、诸菩萨如是持戒住相。癸壹(真实赞戒)分二:子壹、劣体亦须具持戒;子贰、戒为诸功德之依处。子壹(劣体亦须具持戒)分二:丑壹、离戒之过患;丑贰、具戒之利益。丑壹(离戒之过患)分四:寅壹、离戒者不得善趣之过;寅贰、乐果一次受尽之过;寅叁、恶趣中难得解脱之过;寅肆、为除诸过而施后说戒律。
  寅壹、离戒者不得善趣之过:
  失坏戒足诸众生,于恶趣受布施果。
  在修布施的同时,若能具足净戒,将于人天中感得最圆满的福德。至于那些在恶趣中感受很多福德的众生,如独一地狱、龙、象等畜类,以及大力鬼等,都是以往修行布施而毁犯了清净戒行的异熟果报。
  寅贰、乐果一次受尽之过:
  生物总根受用尽,其后资财不得生。
  虽然修行布施,却没有净戒的功德,当来必然在恶趣中感受布施的果报,由于恶趣众生愚昧不知取舍因果,不再行施,一旦将往昔布施的乐果和生物的总根(种子)完全受用尽了,其后的资财就不再得以生起,就象农夫把生物的总根(种子)播入田中,可收果实,但若收割后,连种子亦全部食用,则以后再不会产生果实了。
  寅叁、恶趣中难得解脱之过:
  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
  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
  在善趣中,身心自在,安住于修行的顺处,具足众多顺缘,这时如果没有用正知正念来摄持自己而毁犯戒律,后世必定堕入恶趣深渊,全然随着恶业的牵引力而转,那将以什么因缘从恶趣中解脱出来呢?
  寅肆、为除诸过而施后说戒律:
  是故胜者说施后,随即宣说尸罗教。
  由于破戒是堕落恶趣的种种过患之本,为了让修行者所修积的布施等善根不至于失坏,因此遍知胜者佛陀在宣说了布施度后,随即宣说了能摄持布施功德之戒律度。
  丑贰、具戒之利益:
  尸罗田中长功德,受用果利永无竭。
  戒如良田,为一切功德之所依,以持戒作为基础,而行持布施等诸多功德,则受用的果报与利乐都将辗转增上,永无穷竭。
  子贰、戒为诸功德之依处:
  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
  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若欲求得人天善趣果、证得暂时有余涅槃罗汉果之佛语生(声闻)、自证菩提的独觉以及佛陀意子菩萨之果位,都必须持守清净戒律,所以,无论是暂时的增上生之安乐,还是究竟的决定胜之解脱,不可或缺之因即是持戒,若没有清净戒律,世出世功德均无从生起。
  癸贰、诸菩萨如是持戒住相:
  犹如大海与死尸,亦如吉祥与黑耳,
  如是持戒诸大士,不乐与犯戒杂居。
  此颂以两种比喻来说明二地菩萨亦不愿与破戒者共住:很多清净龙神居住的大海中,若有尸体出现,龙神即以神力掀起海浪,使尸体漂到岸边,决不会与其共住;又如吉祥与不吉祥(黑耳),二者本性相违,不会同时存在。如是持戒清净的诸大士夫,也不乐意与犯戒之人杂居共住。
  壬叁、戒度之分类:
  由谁于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
  名世间波罗蜜多,三著皆空乃出世。
  若对于持戒者、持戒的对境以及须断除何种恶业这三轮有实有可得的执著,这种持戒称为世间戒波罗蜜多;若以无漏智慧摄持,了达三轮皆为空性,无有任何执著,如此乃是出世的戒波罗蜜多。
  辛叁、结说此地功德:
  佛子月放离垢光,非诸有摄有中祥,
  犹如秋季月光明,能除众生意热恼。
  二地菩萨于自性罪、佛制罪恒时不犯,如同秋月放出离垢的光明,能遣除众生的热恼,又此地菩萨非三有所摄,但因悲愿而回入娑婆,因彼圆具诸多功德,为三有中的吉祥,众生见彼都将获得清凉安乐,一切功德随彼而转,此菩萨以大愿力作转轮圣王,以佛法教化有情,行持十善饶益众生。
  庚二、结尾本品:
  入中论第二胜义菩提心终。
  入中论略释般若灯第二胜义菩提心终


  第三胜义菩提心

  己叁(发光地)分二:庚壹、真实;庚贰、结尾本品。庚壹(真实)分三:辛壹、差别体地之释词;辛贰、地之差别法;辛叁、结说此地功德。
  辛壹、差别体地之释词:
  火光尽焚所知薪,故此三地名发光,
  入此地时善逝子,放赤金光如日出。
  菩萨到达第三地时,所发的智慧火光能焚尽一切如薪的所知障,故三地名发光地。凡是趣入此地的善逝子,皆能放射出赤金色光芒,已由初地、二地的寂静光明转为明利,如初出之日光。
  辛贰(地之差别法)分二:壬壹、宣说此地增胜忍度;壬贰、宣说此地生其它功德。壬壹分三:癸壹、此地增胜忍辱;癸贰、忍辱之修法;癸叁、忍度之分类。
  癸壹、此地增胜忍辱:
  设有非处起嗔恚,将此身肉并骨节,
  分分割截经久时,于彼割者忍更增。
  有些烦恼特别粗重的众生,不仅对一般人、甚至对于众生有大恩德的菩萨也生嗔恚,并将其身肉和骨节一分一分地长时割截,菩萨对彼不但无丝毫嗔恼之心,且观此愚痴众生因伤损大福田菩萨之罪业,必感堕恶趣之苦报,故对其更加生起悲愍心,从而更增上忍辱之慧力。
  癸贰(忍辱之修法)分二:子壹、依胜义修法;子贰、依世俗修法。
  子壹、依胜义修法:
  已见无我诸菩萨,能所何时何相割,
  彼见诸法如影像,由此亦能善安忍。
  上一颂是由悲故忍,这一颂显由慧故忍。已经通达无我空性的菩萨,在遭受割截时对能割者所割者以及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来割截肢体等诸法现见都如镜中影像,毫无实质,离开了我、我所等执著,因此亦能善修安忍。
  子贰(依世俗修法)分三:丑壹、观嗔恚过失而修忍辱;丑贰、观忍度功德而修忍辱;丑叁、共同结尾。丑壹(观嗔恚过失而修忍辱)分四:寅壹、观无义故不生嗔而修忍辱;寅贰、观能利者不应转害者而修忍辱;寅叁、观嗔恚罪业极大而修忍辱;寅肆、观此生下世生起种种过失而修忍辱。
  寅壹、观无义故不生嗔而修忍辱:
  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岂能除,
  是故嗔他定无益,且与后世义相违。
  如果因别人对自己作了损害而生起嗔恨,那么己做的损害会因自己的嗔心而挽回吗?所以嗔恨他人不但于今生没有任何利益,而且因毁灭了自己的善根,与后世义利也相违——由于嗔心而堕恶趣。
  寅贰、观能利者不应转害者而修忍辱:
  往昔所作恶业果,既许彼苦能永尽,
  云何嗔恚而害他,更引当来苦种子。
  此颂以理观知应修安忍。若于现世身中遭受怨敌割截身肉等极大痛苦,当知是因往昔造杀生等业,于三恶趣中感受极大痛苦后的等流残果,以此因缘能灭尽一切罪业,故当悦意承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起嗔恚而损恼他人,从而再引生后世恶趣之苦种子呢?
  寅叁、观嗔恚罪业极大而修忍辱:
  若有嗔恚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
  一刹那顷能顿坏,故无他罪胜不忍。
  如果有菩萨对菩萨生嗔恨心,则一刹那顷能损坏一百劫中所修的布施、持戒等善根福德,《曼殊师利游戏经》云:“曼殊师利,以能坏百劫所修善根,故名嗔恚。”故虽有布施、持戒等功德,但还需要忍辱来摄持,方能使善根不毁坏。因此,再没有其它罪业胜过不忍的危害。
  寅肆、观此生下世生起种种过失而修忍辱: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夺,
  不忍令速堕恶趣。
  易动嗔心发怒之人有四种过失。一、使色不美,别人见了就畏惧避开、不愿亲近;二、引来很多非法行为,因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