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哲学宗教电子书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第17章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17章

小说: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故云斷滅,此為斷見。其二、則精神論者謂人另有精神之個體存在,如世俗相傳
之臁瓴灰蛏眢w之死而遂滅,且常存在,此種謂之常見。此二說執常執斷,更有執非
常非斷、亦常亦斷,如此種種皆是落於一邊,故謂之邊見。近世哲學,亦皆依此身見
邊見而立也。邪即邪見:上云身邊亦均為邪見,然以撥無一切因果罪福之邪見特著,
故另列之,亦即不正見也。見、即見取:執己所見之理不知其非,而興無謂之鬥諍是
。戒、即戒取:依謬見所持之戒禁以自束俊鵀闊o益之勞苦,如印度持牛戒者學牛
行,持狗戒者效狗走,以為可以得道之類。
四  俱生我愛與五鈍使

貪、瞋、癡、慢、疑,五者為五鈍使。鈍對利言。利如刀口、鈍如刀身,利則易
除,鈍則難斷。此五者,除疑、大抵皆與生俱來,故云俱生我愛,亦云俱生我執。上
五利使為主之十使,亦稱分別我執。分別我執者,因分解義理而起之謬;使能除謬而
明正理則其執斷,故為易除。俱生我執亦即俱生身見,則自有生即有之,至阿羅漢始
能斷盡,故為難斷。貪即貪欲,瞋即瞋恚,癡即愚癡,慢即驕慢,疑則不正信。
五  五欲
財、色、名、食、睡,五者為人類之五欲。人能出家則五欲已斷其三,只有食睡
二者,故具緣較在家為勝也。雖然,在家之人苟能不貪非利,不犯邪淫,不好虛譽,
不求甘旨,不為過量之睡眠,則亦不妨菩提路也。
色、聲、香、味、樱逭邽橛绫娚仓逵詾閻圬澲善稹1竟澭
離貪愛為根本,首當離五欲。漳懿粸槲逵慈荆瑒t得超過欲界或得須陀洹果矣

六   戒定慧三無漏學
上言所離之貪愛。此言離貪愛之方法在三無漏學。三無漏學亦曰三增上學,雖通
於大小乘以至究竟,但在小乘尤為顯要,惟視所修之深湺=渌噪x五欲;因戒生
定,則可以伏諸我執令其不起;因定生慧,慧者真智也,則可以斷一切邪執矣。如濁
水然,定有澄清之功,而慧有去滓之力也。
第四節  滅盡為究竟
究竟者,作事至於圓滿完成之謂。小乘之究竟在於滅盡,即本節第一項之滅、盡
妙、離。小乘於此,所作已辦,乃證取涅槃果矣。
一  滅盡妙離
滅、謂滅一切煩惱,盡、謂盡生死有漏之業,離、謂解脫三界九地諸苦,妙、謂
妙應真常,即證無生法性妙智而與真常契合相應也。此舉小乘究竟之事。
二   辟支佛及四沙門果

此言小乘之果位。辟支佛譯獨覺,謂其不必從佛聞法,能依自力而得覺悟也。亦
稱緣覺,則因其觀十二因緣得覺故名。沙門、乃出家之通稱,其事則勤修戒定慧,息
滅貪瞋癡,故實為佛出家弟子之通稱,而小乘中之聲聞眾也。聲聞、以其聞佛之聲音
得覺而立名。合聲聞獨覺二者,謂之二乘。獨覺係僅有者,故言小乘重在聲聞。其果
有四,謂之四沙門果:初、須陀洹,即預流果;謂其豁破邪迷、明見道真、超出生死
預於拢饕病6⑺雇雍匆粊砉粯I報未盡仍須一來人間。三、阿那含,即不還
果;住色界天不還人間。四、阿羅漢,即無生果;乃小乘最高果位。到究竟涅槃即得
圓滿寂滅也。
三  有餘依涅槃
雖得涅槃仍有餘報為依(如身體仍在是),謂之有餘依涅槃。涅槃者,寂滅也。雖
曰有餘依,但已具戒定慧三無漏學,而解脫一切生死煩惱;且有解脫之真正知見,即
無生智盡智,決無更起生死故云涅槃。

四  無餘依涅槃
遺棄身心而入滅度,一無所依,惟有真常妙性,謂之無餘依涅槃。如阿羅漢於滅
度時入滅受想定,從之起十八種變化,最後以慧火自化其身而入滅度是。滅受想定謂
受想已滅常在定中。此與無想定不同,無想定僅伏前六識之想念令其不起,不出人天
三有中,而滅受想定則非出世拢卟荒艿靡病
第五節  宗本之四諦
宗本者、根據也,主要也。小乘之主要根據在四諦,故稱宗本之四諦。
一  四諦
四諦者:「苦」謂世間一切果報之苦,如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
別離、五取蘊等。苦從何生?曰集,集、即和合生起義,謂苦非一法所生,乃由煩惱
妄業因緣和合而有,故稱曰「苦集」。集為因而苦為果也。知苦之為煩惱妄業集合而
有,則知欲了生死須斷煩惱染業,煩惱業滅生死亦滅,故稱之曰「苦集滅」。然而滅

之必有能滅之方法,故進而求「苦集滅之道」。於後二諦,又以道為因而滅為果也。
諦者,即「真理」義。
二  三十七菩提分
甲、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乙、四正勤──未斷惡斷、已斷惡不起、未生善生、已生善增長。
丙、四如意足──欲、念、進、慧。
丁、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此五者根力均各具)。
戊、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己、八拢些ぉふ姟⒄季S、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此三十七菩提分即上所言之苦集滅之道,亦即小乘之三十七功德。四念住、已見
本章第二節,四正勤,本文自明,言正勤者揀於不正之精勤(如戒取之類)。如意足者
,力能進行之謂。五根五力者,根謂根幹,力謂能力,五者名相相同。蓋具此五種淨

善之根幹而後發為能力,有根幹故不為一切法所轉,有能力故能轉一切法。覺支、即
覺之支位。拢校^從真理以起行,揀於不正之行而言。
第六節  小乘的內容及定義
本章所言之小乘,係純對佛乘以言小,聞者不可因名小而小之。玆故舉其內容及
定義:
一  小乘即聲聞獨覺
本論所云小乘之內容為聲聞乘與獨覺乘二者,又稱為二乘。其果位已超出三界不
落人天,非世間所傳之上生天堂、與白日飛昇等諸有漏因果所能擬其萬一!不可輕視。
二  對大乘故名小乘
此明小乘之定義乃對大乘佛法而立此小乘之名,非就世間法而言也,若就世間法
言,則小乘已大不可及;何以故?以世間一切善因福業皆有漏故,皆無常而有盡故。

第七節  小乘與出世出家及人天善法
本節就出世出家及人天乘諸點,以觀察小乘之法而明其體用。分四項說:
一  小乘祇為出世法
小乘純為超出世間的佛法。對於世間因果甚為明了,如本章各節所言觀察世間一
切所有法,六道輪迴、三世流轉、生死因緣、乃至我執邪見情欲等,無不一一透徹明
晰無餘。惟其目的純在出世,故觀察結果均為解脫之方便。譬如了知生死煩惱一切之
法皆不出乎因果,則必從果尋因明其所自,然後將因解脫使不發生,此為小乘之不二
法門,故祇為出世法。
二  小乘有出家的必要
欲明小乘與出家之關係,須先明小乘果位。小乘分聲聞獨覺二乘而所重仍在聲聞
,以四沙門果為果位。就四果言之:其初二三猶在半途,至四果阿羅漢始為極果,但
至三果則已斷貪欲,故知非不出家者所易成辦(裕Ф7虺黾抑x謂捨離眷屬與財產

,二者均我所有法;出家之廣義則謂捨離一切我所有法。在家者我所有法未捨,其所
證不出初二三果,若出家者依法修習即可以證最高果位,故謂小乘有出家之必要也。
且小乘之特伲卸湟弧t限於天人類:此謂天人類以外如諸惡趣無小乘法,故比
丘比丘尼極重戒律,戒律強半屬於人事;又如心不決定、六根不全、及有精神病者不
能出家皆是。其二、則一生成辦:此謂今生即得證果。故比丘比丘尼須年在二十以上
,父母許可或已故、而無障礙者,始得依法受持戒律、修習禪定、由聞思修而生真慧
,得拢饷摗<创耸澜裆愕米C果是也。
三  出家在家各有所宜
出家所宜者:因出家之人,一方面、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以自利;一方面
,則住持佛法,攝化眾生而利他。如教中言:「佛子住持,善超諸有,嚴淨律儀,弘
範三界!」住持佛法,攝化眾生,故須有出家分子,佛法乃得不隨世變國變而轉。蓋
出家者,唯依我佛遺制嚴守清規,無論世變如何,所有律儀不能更改。是故僧眾之相

、在於離俗持戒(威儀具足),僧眾之德、在於修行弘法,此皆出家者對於佛法所有
事也。在家人之所宜者:一曰、持戒行善,二曰、布施護法。了知因果業報,嚴持五
戒修行十善為己福業,免墮惡趣或生天類以為自利;又行布施,以為利他。布施有三
,曰財施、法施、無畏施──以己之財資人之生,或捐助一切慈善公益皆為財施;宗
依佛法,以語言文字教化他人皆為法施;救人之危,拯人於難,或以種種方便使人離
於疾病痛苦(如紅十字會醫院等),皆無畏施。此皆在家信奉佛法者所有事也。
四  小乘兼有人天善法
依上所言,在家者之所宜多在人天善法。蓋因小乘佛法本有階梯:其一、因人生
無常,而輪迴六道不能預定,再世而後未必能保其身,故須廣種善因,對治惡果。是
以修行人天善法斷除惡業,惡業既無自無惡報,超出三惡之上常在人天,其權實操在
己。其二、人天善法雖種善根,縱成天仙未離欲界,故須修習禪定為增上緣,則可離
欲而生色無色界。其三、人天三有未了生死,福業雖高有時而盡,定力雖固有時而銷

,必證無生(阿羅漢果)始超三界。以上三者,一則以善度惡,二則以禪度欲,三則以
無生而度三界生滅;能行其一可保善根,一二兼行常居天界,三者圓滿了脫生死。而
小乘之體用備。故小乘兼有人天善法也。
第三章  大乘
上章說小乘。本章說大乘佛法,分十二節於下。
第一節  大乘的宗要
大乘佛法,為超脫世間而又適應世間的。則其宗要:在先有超脫世間的大覺悟,
而後以護念眾生的大慈悲、施其適應世間的大方便。其說如下。
第二節  菩提心為因
菩提即覺義,因即種子,言可依之以得果故。此所云覺,非世間覺,如理想等;
蓋謂臁鞫磸丶耪請A滿之妙真如性,即首楞嚴經所謂獲本妙心,唯識宗所謂真唯識性

。是故非心外得,即心當體,所謂不生不滅之本覺真心。悟此真心,則自己與萬有鎔
融一性,四相俱無,我法皆空。心經云,「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蓋依大智慧,而得澈底根本究竟之大覺悟也。
第三節  大慈悲為根本
眾生迷妄,非大慈悲無以度之。慈使得樂,悲使離苦,菩薩普修十度萬行皆為枝
幹花葉,唯大慈悲心乃為根本。大慈悲者,乃由上節所言發明之真覺,見物我同體自
他平等而興。非如世間由於我愛,所謂家國社會,大至人類,皆依我愛之關係而生。
依我則有伲K有形對,故有時與我不相容者,則不愛隨之以起,非大慈悲也。如耶教
侈言博愛,而與回教不相容,故戰爭數百年殺人數千萬。依其教義固無不愛之言,然
而戰爭殺人斷難名愛,非其言行相摺瑢嵠渌灾異垡晕覟橐拦识7鸱ù缺阂
人我之相澈底已無,故自他之對待不起,依平等智發同體悲,自利利他無二無別!乃
為佛法大慈悲義。

第四節  方便為究竟
方便二字,解有多義:其一、方謂方法,便謂便利,即以方法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